-
1 # 獵奇動物社
-
2 # 旅遊達人老嶽
下邊我可以和大家探討分析分析,說頂級掠食者(或稱超級掠食者)它是處於食物鏈的頂端。
頂級掠食者是指一般不被在它們生活範圍的有效部份內其他品種狩獵的掠食者。通常處於食物鏈的最頂點,如獅子、老虎、豺、狼、熊、尼羅鱷、虎鯨、抹香鯨等。性質為位於食物鏈頂端,沒有天敵。而且有些也是潛在的食人者,儘管可能因為害怕人類報復而很少行動。
透過以上簡單分析總結,接下來咱們在說吃!
生態系統中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層層傳導,通俗地講,是各種生物透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彼此聯絡起來的序列,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
比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河谷類植物—昆蟲—食蟲鳥—鷹。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繁多,並且在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無機物製造營養物質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分解者也是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食枯木的甲蟲、白蟻,以及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等。
它們把複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後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環境中去,被生產者再利用。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在世界許多地方,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尋找食物維持生活遠沒有人類去超市那麼簡單。在野外,這通常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問題:是捕食者或者被捕食者?答案有時是兩者兼而有之!
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能量來自我們吃的食物。食物鏈是解釋每種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的簡單方法。例如,一個簡單的非洲食物鏈可能由三部分組成:樹木和灌木,長頸鹿,獅子。長頸鹿吃樹和灌木作為食物,獅子吃長頸鹿。 食物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下一個環節的食物。食物鏈總是從植物開始,以動物結束。 植物位於食物鏈的底部。科學家稱它們為生產者,因為它們利用太陽的光能生產透過光合作用從二氧化碳和水獲取食物。
動物不像植物,不能生產它們自己的食物。相反,它們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稱它們為消費者。 消費者動物分為三類。食草動物只吃植物。食肉動物只吃其他動物。雜食動物吃植物和動物。 除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還有分解者。這些生物,如細菌和真菌,它們透過加快分解將有機物質釋放回土壤被植物吸收。
大多數食物鏈只有四五個環節。當你沿著食物鏈往上走時,每一層的能量都會減少,因為有些能量會以廢物的形式損失掉,或者被那一層的生物體消耗掉。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很多植物來餵養幾隻長頸鹿,而長頸鹿又會餵養一頭獅子。 大多數動物是許多不同食物鏈的一部分,因為它們必須吃多種食物來滿足能量需求。所有這些互相連線食物鏈形成了更多複雜 結構叫做食物網。 例如,人類處於一個非常複雜的食物網,因為我們傾向於吃許多不同型別的植物和動物,但沒有多少動物視人類為食物。
唯一可能以人類為食的生物是大型食肉動物,例如鯊魚或者食人虎。然而,人類很少被捕食者吃掉。大多數食肉動物對人類的恐懼比我們對它們的恐懼更多!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必定是食肉動物,它們為了生存必定要捕殺其他動物,沒有食肉者的心是無法生存的,那種不吃肉的王者只存在於人類的想象和作品創作中。
-
4 # 純野生科學家
這是肯定的,肉食永遠是頂層物種的優先之選。但不只食物鏈頂端呦,應該說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有一顆吃肉的心。從小小的拇指猴到巨大的非洲象,所有陸地脊椎動物沒有一種是嚴格的素食者或絕對的肉食者。我們都是雜食動物,發展出不同的食性不過是為了更適應環境而改變了牙齒和幾種消化酶而已。
證據小時候老家村裡還有生產隊,後院養著幾匹老馬,我很喜歡和它們呆在一起。有一回家裡買了只薰雞,我掰了個雞翅根舉著就去生產隊後院了。馬兒看到我也挺高興,照例把頭伸出欄杆等著我餵它玉米吃。但這回它沒吃我左手的玉米,而是一口叼走了我右手的薰雞肉。我以為它不會吃,可它嚼得倍兒香,吃完興奮地打著響鼻在欄裡轉圈……天啦嚕……
搬走後,我養過幾只兔子。按說這東西人畜無害吧?它們愣是愛吃肉!無論炒菜的肉絲還是火腿腸,來者不拒,尤其喜歡啃豬蹄子,嘎嘣嘎嘣啃得可乾淨了。如果把菜葉和肉放在兩邊,它們八成會奔著肉去……天啦嚕……
為什麼會這樣?消化食物是高等動物唯一的能量獲取方式,不同的食物只是能量密度不同,本質上沒有太大差異。高等動物在選擇食物時,總是偏向於選能量密度更高的。有脂肪不吃肌肉,有肌肉不吃骨頭,有骨頭不吃果實(或種子),有果實不吃草。你看北極熊,在食物充沛時,它們捕獲海豹後只吃脂肪;當浮冰消失無處捕獵時,它們也可以靠海藻、草甚至垃圾過活。我們印象中的素食動物也一樣,肉類的能量密度遠高於植物,有機會的話,它們是很樂意吃上一些的。不過它們的消化系統更適合對付富含纖維的植物,所以它們一般不會吃下太多肉食,以免發生消化不良現象。
食肉溯源所有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魚石螈,就是一種雜食動物,所以它的後代體內都是帶有雜食者基因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脊椎動物們紛紛調整自已的消化系統,適應並習慣了各種食物來源,從而發展出了幾萬個新物種。
但這種適應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必要且時間充裕的話,動物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食性。比如大熊貓,它們用兩百萬年的時間把自己改造成了“素食者”,最終在殘酷的淘汰賽中倖存了下來。而河馬、部分猿類、鸚鵡等很多動物則在向著雜食方向高歌猛進。
所以說,並不只有食物鏈頂端生物渴望肉食,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有一顆吃肉的心。
注:由於陸地食物鏈中高階生物幾乎都是脊椎動物門的成員,所以本文以陸地脊椎動物為軸展開。
-
5 # 來看世界呀
吃肉和吃草區別在哪裡?無非是營養元素組成的不同,但是不管是草或者肉,只要種類豐富,營養是可以保證的。生物生存的關鍵是攝入能量和物質,至於從哪來不很重要。
現今的自然界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很多都是吃肉的,或者以食肉為主的雜食動物,前者的代表有獅子老虎,後者的代表則有熊,在食物不是很充足的時候,熊並不介意摘果子嚼樹葉。對於動物而言,生存的關鍵是攝入現成的、足夠的能量和物質,從自然界的能量流動來看,能量隨著食物鏈的能量層級遞減,越高的生態位能夠獲得的能量數量更少,這是造成頂級獵食性食肉動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但是從動物體內獲取的營養卻相對更加充足,水、電解質、蛋白質、脂肪等營養元素都便於攝入和消化。食肉動物在演化歷程中進化出了以食肉為主的生存策略,同等肉食相對來說可以供應更多能量,對於捕獵為生的動物來說比較划算,因為捕獵活動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耗能的過程。
適應於肉食,食肉動物都進化出了短腸道,蛋白質等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腸,相對地吃草動物吃的草或者樹葉中有很多粗纖維,需要更長時間的分解,因此大腸發達,消化道較長。腸道特徵的不同也使得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的不同,食肉的突然吃草,營養是難以保證的,說不準最後就都因為營養不良而滅絕。但是有沒有成功的案例呢?那就是大熊貓。大熊貓仍然是短腸道,但是幾百萬年前,經歷了生存環境的鉅變,熊貓捕獵的難度增加了,於是它們就轉而吃漫山遍野生長的竹子竹筍,偶爾逮點竹鼠或者吃點爛肉。
生物新陳代謝的過程就是物質和能量活動的過程,生物生存就必須有足夠的能量和物質來源,吃草也好食肉也罷,哪種行為更利於生存下來就採取哪種生存方式。吃肉和吃草分別代表不同的代價,肉是現成的“吃啥補啥”,但是肉不會等著動物去吃,除了腐肉,於是捕獵需要消耗較多能量,而吃草就比較少有這種缺點,草哪都有,而且作為生產者,它們的數量甚至足以支撐其上所有生態位中物種的生存,只要吃得下去且能消化就能獲得充足的物質和能量,即便只能消化一點,也可以透過多吃來保證能量攝入,大熊貓一天最多可以吃40公斤竹子,吃得快也拉的快,對竹子的消化程度是比較低的。這兩種生存方式各有利弊,但都對於野生動物有時候似乎沒得選擇,都快餓死了還不探索新的食物是行不通的。
人被逼急了連糞、樹皮都會去吃,為的就是活下來,動物沒有人類這麼強的理性,只要能活下去,它們也會選擇其它的生存方式,為的也是活下去、繼續繁衍,能量來自於哪裡並不很重要,聊勝於無。
回覆列表
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意味著這些生物在自然界的某一個區域內是“王者”的存在,它們掌握著生活區域內大部分動物的生殺大權。從這一點上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確實有顆吃肉的心,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貝爺-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食物鏈的分級食物鏈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界中A生物以B生物為食,而C生物又以A生物為食,其實就是一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遊戲。食物鏈的分級是從植物開始的,比如食草動物吃草,那麼食草動物就是食物鏈的第一級消費者,比如齧齒類動物(老鼠)、一些昆蟲等。這些動物又有著第二級的消費者,也就是初級的食肉動物,比如以老鼠為食的貓頭鷹、以昆蟲為食的鳥類等等,這一級被稱為二級消費者,又被稱為第一級食肉動物。
第二級的消費者還有動物以它們為食,比如老鷹、狐狸、狼等等,這些中型的食肉動物被稱為第三級消費者,又被稱為第二級食肉動物。
但是,像狼、老鷹這樣中型的食肉動物又可以被大型的食肉動物捕殺,比如老虎、獅子等,所以,這些大型的食肉動物就是第四級消費者,又被稱為第三級食肉動物。
以上就是,食物鏈的分級。就像大魚吃小魚的遊戲一樣,以草為食的動物成為了食物鏈的基石,而從體型的變化決定了動物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都有顆食肉的心?
從上面食物鏈的分級上看,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就是第四級消費者,也就是第三級食肉動物。而第三級食肉動物共有的特點就是吃肉。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都有顆食肉的心是正確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在自然界中,我認為還存在第五級消費者,那就是人類。因為,人類除了會吃第一級消費者外,剩下的從1-4級的消費者都在人類的食譜之中。所以,從這點上看,人類確實是食物鏈最最頂端的動物。但是,人類就不是永遠有顆食肉的心的生物。
人類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動物之一,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在飲食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再加上人類有許多的宗教信仰,而在有些宗教信仰中,吃素是硬性的要求之一,比如在亞洲比較盛行的佛教就是對酒肉都有著明確的戒律的。因此,雖然大部分的人類是吃肉也吃素的,但是也有許多人是不吃肉的。
還有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也是吃肉的,但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熊貓成為了以竹子為食的雜食性動物,由此可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食肉的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總結從食物鏈的分級上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大都有顆食肉的心,但是人類作為食物鏈最最頂端的生物是存在沒有食肉的情況的。因此,食物鏈頂端生物吃肉並不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