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分披肩長髮油膩男

    以下原因吧:

    1.私怨。

    諸葛亮受叔父諸葛玄撫養長成,他在荊州的人生道路由諸葛玄鋪就。但諸葛玄是袁術舊部,而孫家背棄袁術,對收服的袁術舊部也說不上有多好。

    不過呢,因為袁術是反賊,諸葛亮對他也談不上有什麼感情,所以這一條的影響較為輕微。

    2.仁義。

    諸葛亮因曹操屠徐州而背井離鄉,與母、兄分離,天然地反感害民之輩。而孫氏藉口父仇,頻頻侵攻荊州,屠城掠口,壞事做絕。自然不能讓諸葛亮生出好感。

    同時諸葛亮成長於荊州,師友多為荊州人士,其親戚友人不可能不受到孫氏傷害,從環境和輿論上來說,諸葛亮對孫氏也不會有好感。

    3.政情

    孫氏貌似控有揚州大部,觸角伸至徐、交、荊三州,擁兵十餘萬。其實立國未久,積弊已生。宗室如孫賁、孫輔、孫翊、徐琨、孫瑜等輩各懷私志;大將如朱治、太史慈、祖郎、周瑜等勢凌君主;大族如張顧陸朱虞尚未心服;名士如張昭、虞翻、陸績等未曾死心仕吳;偌大東吳,兵為將有,豪族佔戶,山越不附,政難稱善,怎麼能吸引向往著西漢良政,赳赳秦風的諸葛亮呢?

    4.格局

    孫權這個君三代,作得不算差。但是跟當世英雄的劉、曹相比……還是別比了。

    初即位時被忙於北侵的曹操威脅,便想要送弟為人質;漫長的袁曹之戰中,只知道找劉表和山越的麻煩;曹操眼看要南下了,不和劉表休戰,卻跑去滅掉了黃祖;曹操要收二喬了,他還在猶豫是不是堅決抵抗;諸葛亮來找他談合作了,他想著派張昭、諸葛瑾去挖牆腳……

    這種人,跟他談什麼天下呢?

    5.人品

    孫權的人品和節操,雖然經過知乎高人不懈地努力宣傳糾正,以及他自身的不斷敗壞,但是知名度還是太低,跟周立波矮大緊曹叛金苗跑官之流沒法比。

    在208年前,孫權敗人品的事還沒怎麼做,所以當時的諸葛亮無從瞭解面前這個紫鬍子同齡人是個什麼貨色。

    但是沈友、盛憲的遭遇,當時也算知名的,諸葛亮又是有名的記性好,所以絕不會傻到送簡歷給東吳。

    話說回來,要是有誰能以“諸葛亮出仕孫吳”作為小說題材,好好寫,我還是會想看的。

  • 2 # 六千年

    諸葛亮、龐統、劉備、諸葛瑾等都是君子之交,人格上沒有問題。

    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西蜀,從私人情感上來講,弟兄倆都是為別人打工,只是老闆不同而已,沒有衝突。不會因為哥哥在哪裡,弟弟就非得在哪裡,人各有志正常得很。

    從大環境上來講,雖然東吳和西蜀有一些小的摩擦,但是大的趨勢沒變,那就是聯吳抗曹,這樣看來,東吳和西蜀其實是一家,諸葛亮和諸葛瑾弟兄兩個的服務物件一樣。

    所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諸葛兄弟的工作地方都不是問題,同時也彰顯了劉備的胸襟和諸葛亮的忠心。

  • 3 # 人文攝影師樂哥

    很多人似乎被七分真三分假的《三國演義》所左右,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裡面寫的都是史實,那就錯誤了。

    其實像諸葛亮兄弟分屬不同陣營的情況,在歷史上非常普遍,所以劉備並不會介意。另一方面,其實劉備並沒有《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非常信任諸葛亮。拋開故事的影響,其實劉備不過是一個軍閥勢力罷了,而諸葛亮也不過是個非常有智謀的謀士而已。二人也是因利合作的關係。

    那麼下面我分析一下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會顯得如此信任諸葛亮?

    世家子弟分屬不同政治勢力很正常

    看什麼問題都不能割裂歷史人物所處的環境而作分析,如果都用現在人的眼光看問題,就會鬧笑話的。而諸葛亮一家三兄弟,分別是大哥諸葛瑾、二弟諸葛亮和堂弟諸葛誕,分別在東吳、蜀漢和曹魏從政。其實自春秋戰國以來,由於土地兼併以及人口的聚集,很大大的氏族在地方成為一霸,而宗族也會用氏族的資源去培養子弟,作為投資回報,出仕的子弟也會為宗族謀取福利,這種現象,其實一直到民國時期都很普遍,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所謂皇權不下鄉。鄉村的治理還是依靠氏族去進行管理的,而為了規避風險,大的家族都會讓學有所成的子弟去不同的政治勢力服務,這有點像風險投資中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樣。

    而諸葛一族,時代居住在琅邪陽都,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人,諸葛一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官宦世家。諸葛亮由於父親早逝,後來去投奔擔任豫章太守叔父諸葛玄,由此去到的劉璋的地盤。後來“故事”大家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仕,才有了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論。而諸葛亮之所以能去到劉備陣營,和兩人的身世背景類似有關。劉備、諸葛亮都是名門之後,但是都遭遇天災人禍,家道中落,二人都始於毫末,但都有雄分天下之心和能力,所以諸葛亮投靠了劉備,也不無道理。

    諸葛三兄弟被稱為“虎龍狗”,大哥諸葛瑾是“虎”,去了東吳,做了孫權的座上賓,而堂弟諸葛誕是“狗”,在曹魏做了大將,後來也差點把司馬懿一家掀翻,只是功虧一簣,事敗被殺而已。所以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下,世家子弟投靠多方勢力,甚至是敵對勢力都很正常,一是宗族為了規避風險,無論誰勝誰負,都可以保證宗族不會被滅,二也是諸葛兄弟成人之後的機遇所致。

    劉備諸葛亮的關係也未必你想的那麼鐵

    其實,在正史當中,諸葛亮是自己去投奔劉備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的三顧茅廬,也就是說明當初劉備並沒有去南陽求諸葛出山。而兩人的關係,就如我上面說的,只不過是一個軍閥勢力和一個謀士之間的關係,劉備其實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從器重到逐漸冷落,從冷落逐漸到畏懼的過程的。

    所以不存在問題中說的,劉備有多麼的信任諸葛亮。可能有讀者不服氣,我可以拿例項來分析一下二者的真正關係。

    1、諸葛亮不過是後勤部長而已。在赤壁之戰結束後,諸葛亮就一直被留在後方,軍職不過是軍師中郎將,中郎將甚至還底於將軍。軍師中郎將屬於雜號中郎將是中郎將中地位較底的。諸葛亮負責什麼呢?

    “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

    這對於常常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來說,無疑很受打擊的。在正史中,除了赤壁之戰和出使江東外,諸葛亮在劉備守下主要負責內政管理,乾的主要是糧草統籌管理的角色。西征益州時,劉備讓諸葛亮守荊州,只帶龐統和法正前往。北征漢中時,龐統已死,但劉備同樣只帶法正前往,劉備東征孫吳,諸葛亮也沒帶,實在令人質疑劉備是否最信任諸葛亮?

    2、劉備最信任的人其實是法正。從很多方面來看,劉備生前,諸葛亮長期不在劉備身邊,軍國大事並無諸葛亮參贊的事實。雖然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不過實際主持攻蜀的是法正與龐統。連劉備漢中稱王,法正的官職也在諸葛亮之上。龐統、法正死後,劉備的錯誤決策,諸葛亮也無法阻擋。比如劉備後來堅持要為關羽報仇,東征孫吳,戰前諸葛亮一言不發,直到彝陵大敗,諸葛亮才仰天長嘆:“如果法正在,就能阻止劉備東征阿。”這說明,其實諸葛亮對劉備的影響力在法正之下。

    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旣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蜀書‧法正傳》

    3、劉備晚年非常的忌憚諸葛亮。關羽死後,劉備一意孤行要征討東吳,依然沒有帶上諸葛亮,劉備也輸的非常徹底,而讓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失敗後劉備不回成都而跑到白帝城去了呢?是真的因為身體病重不宜路途勞累嗎?這樣認為說明還是太年輕了!因為劉備輸了,大失人心,而諸葛亮長期坐鎮成都,貿貿然回去,恐有不測。於是將諸葛亮等大臣召集到白帝城,這個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地方。而所謂的白帝城託孤,劉備那句:

    “君可自取”

    感覺更像是種測試。而選擇諸葛亮其實也不是全盤的信任,劉備的安排是諸葛亮負責內政,李嚴掌兵權,並非諸葛亮一人大權獨攬。只是後來諸葛亮與東吳達成和解,又透過北伐架空李嚴的軍權,並且貶李嚴為庶人,才真正獨攬蜀漢大權。

    因此,結合以上分析,劉備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樣那麼的信任諸葛亮,但是也不至於諸葛亮有兄弟在東吳和曹魏為官而不放心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關係,只不過是作者的美好願望罷了。

    萬水千山總是情,給個關注行不行?

  • 4 # 二辻四畫生

    歷史上因為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所以留下了君臣如魚得水的美名,但兩人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如魚得水一樣的融洽。

    劉備和諸葛亮從建安十二年相識到黃初四年白帝城託孤結束,兩人共處了十六年之久,這十六年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我們就從這段時間中揪出三件代表性的事情來說明二者的關係。

    第一件,劉備諸葛亮的相識

    在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劉備說了一句:“君與俱來”,態度輕慢,並沒有禮賢諸葛亮的意思。而龐統來投時,劉備也因為龐統“貌陋”,就隨便給了他一個縣令,哪怕知道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臥龍鳳雛。你可以說是劉備不懂得禮賢下士,但至少這時候的劉備並沒有太把諸葛亮當回事。而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著名的隆中對時,劉備也並沒有真正重視起來。諸葛亮明確要他連吳抗曹,但劉備呢?幾次三番的與吳國決裂。

    第二件,劉備伐吳

    在關羽死後第二年,劉備打著為兄弟報仇的旗號發起對吳國的戰爭,關於這一場戰爭,有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那就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去哪了,為什麼沒有給劉備出謀劃策,阻攔這場戰爭呢?這就與我們這個問題有關係了,當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為官,雖然兩人很少見面,但是畢竟是兄弟倆,各為其主也得讓劉備信任才對。可是顯然劉備信不過,所以我們在史料中找不到關於諸葛亮在夷陵之戰的任何身影,也找不到諸葛亮的勸言。諸葛亮為了避免劉備的猜疑,只好三緘其口。諸葛亮只是在事後對此事說了這樣一段話:“孝直(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這樣的喟然長嘆,不可謂不把他當時的處境說了出來。

    第三件,劉備白帝城託孤

    劉備在夷陵之戰打的很有英雄末路的感覺,舉全國之力伐吳卻又慘淡敗歸,劉備心裡肯定是五味雜陳。關於白帝城託孤,歷來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那句“君可自取”,有人以此來分析劉備說這話的目的,其實在我看來很簡單,劉備沒辦法了,排在諸葛亮之前的謀士比如龐統都已經死了,能擔當託孤大臣的也就是諸葛亮了,他信不信得過又有什麼辦法?

    說完這三件事,我們就借王夫之的話來總結一下,王夫之說:“劉備之信孔明,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子瑜(諸葛瑾)也。疑公(諸葛亮)交吳之深,而並疑其與子瑜之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戶栽培黃瓜、絲瓜、苦瓜等,該如何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