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處的模樣
-
2 # 尋根拜祖
如果單純以“賢德”衡量,四人確實難較高下,只能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細加比較。
一、四後生平及評價1.衛子夫
衛子夫是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她出身低微,以歌女受到漢武帝寵幸,併為漢武帝生下皇長子劉據。徵和二年,太子劉據被捲入“巫蠱之禍”,衛子夫以皇后印璽,開啟武庫,調動長樂宮士卒,協助太子除掉江充。但由於漢武帝確信太子造反,結果導致太子被鎮壓,衛子夫的皇后璽印被收繳。自知難辨清白的衛子夫,悲憤之下自殺身亡。
衛子夫出身貧寒,雖無學識,但她為人善良寬厚。在衛子夫擔任皇后的三十八年裡,她把充滿陰險的宮闈,治理成和諧的“家”,竟然沒有發生過一件婦人爭寵惡鬥事件。由此,衛子夫深得漢武帝信任,即便後來她年老寵衰,但漢武帝對他的信任從未打折扣。
司馬遷對衛子夫的評價也相當高,西漢開國的后妃中,衛子夫是唯一受到司馬遷讚譽的人。
衛子夫以貧賤之身,守在漢武帝這個薄情寡義的大老虎身邊,雖然沒有佐君的才能體現(有漢武帝在,也沒哪個皇后敢“佐”他),卻有“內助之賢”。
2.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出身名門,13歲嫁於李世民。她與李世民一輩子伉儷情深,互敬互助,成為皇家難得的模範夫妻。李世民愛屋及烏,對長孫皇后的子女及孃家人一直有所偏愛。
貞觀十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按長孫氏遺願,依山為陵,入葬昭陵,此後李世民不再立後。
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婚姻,屬於系出名門的門當戶對。長孫氏的賢德體現在以下幾個方能:
一是輔佐丈夫建立功業:包括幫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及勸諫李世民、保護大臣等。
如果不是因為長孫皇后,竭力周旋在李淵、後宮妃嬪、太子兄弟之間,以李世民當時的處境,說不定早早地被父兄廢掉了,更不會有玄武門之變的機會。長孫氏對魏徵、房玄齡等大臣的保護,也成為後世流傳的佳話。可以說,李世民明君的獲得,長孫皇后功不可沒。
二是自我嚴苛的自律:她主動阻止李世民,對自己及孃家人的偏愛;時刻保持節儉的風格。
三是對子女及後宮的嚴格管教:長孫皇后曾經作《女則》,以此訓導後宮女子。
3.馬皇后
馬皇后跟朱元璋,也是一對伉儷情深的皇家夫妻,他們也是門當戶對,都是出身平民之家。
跟長孫皇后一樣,既有佐君之功,又有賢德之名。從才學上相比,馬皇后雖遠不及長孫氏,但她佐君之功,卻在長孫氏之上。
朱元璋的性格不像李世民那樣寬和,猜忌並殺伐過度,在這樣一位皇帝身邊,要想改變他的想法難度很大。如果不是馬皇后多次勸諫,包括李文忠、宋濂、劉伯溫在內的很多大臣都會死於朱元璋之手。
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也沒有再立皇后。
4.徐皇后
徐皇后是徐達的長女。從才學上看,她是四人中才華最出眾的一位,被世人譽為“女諸生”。
同樣,徐皇后也是一位既有佐君之功,又有賢德之名的女子。靖難之役,為了保護京城,徐皇后帶領城中女子,親臨前線,為京城保衛戰的勝利,立下大功。
朱棣登基後,一方面她勸朱棣注重與民休息,另一方面竭力平衡朱高熾、朱高煦兄弟的太子之爭。
二、四人排位四人中,若單純以賢德排名有一定難度,綜合來說,衛子夫略遜一籌,她排第四。
史書上關於徐皇后的賢德描寫,事件相對於其他三位要少很多,個人認為,她排在長孫氏和馬氏之後比較合適,所以,徐皇后排第三。
剩下兩位伯仲相當,經歷也比較相似,但如果比較一下她們的丈夫,就會發現,馬皇后的這個賢德格外不容易。畢竟李世民是很寬和的一位君主,接受勸諫的難度較小,而朱元璋的冷酷,使馬皇后的勸諫不但有難度,甚至有一定的危險。所以,四人排名我認為:
No.1.馬皇后
No.2.長孫皇后
No.3.徐皇后
No.4.衛子夫
-
3 # 四川達州人
這衛子夫的賢后是誰評價的?
簡單說巫蠱案過程。
江充擴大巫蠱,終於挖掘到戾太子宮中,戾太子聽從老師石德意見,假皇命殺江充,御史章贛逃出報告漢武帝。
在這裡,不去糾纏江充是否在戾太子宮殿內栽贓誣陷,只說衛子夫的表現。
戾太子向母親緊急告變,衛子夫立即發出皇后令,呼叫中廄車架、取武庫兵器、調集長樂宮衛隊,以奸臣造反名義徵集長安百姓入伍,正式幫助兒子發動武裝叛亂。戾太子逃亡後,漢武帝命令收回衛子夫璽綏,無法解釋自己行為的衛子夫只能自殺。
這樣野心勃勃而且看不明白局勢的皇后,還能夠被稱呼為賢?
後面,漢宣帝劉詢給自己的太祖母衛子夫追諡為思皇后。這是一個沒有依附漢武帝宗廟的獨立諡號。
諡法曰:
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宗,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諸位以為,思皇后的思,是啥意思呢?
-
4 # 可可潘琴
應該是馬皇后第一位。朱元璋和馬大腳,患難與共幾十年。不離不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死後讓兩人的唯一的兒子生的兒子朱允文繼承大統。在朱元璋心裡,他唯一的老婆就是馬大腳。
第二個長孫皇后。他陪同李世明,一生。生兒育女。不離不棄。又有政治能力。哥哥長孫無忌。對大唐忠心耿耿。
第三個是衛子夫。就是在金屋藏嬌,陳阿嬌之後成為漢武帝皇后的女人。憑藉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弟弟衛青,當上了大將軍。外甥霍去病當上大將軍。讓自己兒子當上皇帝。(?不詳)
第四個是徐皇后。不太熟悉這個人。
上述個人觀點。
-
5 # 文蹤旅跡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要給衛子夫、長孫皇后、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據名聲威望和德行品質排名,或許各有各的說法。
總體說來,這四位還真是歷史上名氣很盛的皇后,是歷代皇帝后宮中的楷模。
漢武帝劉徹的衛子夫低微而恭謹,安分又守道,是一個一心一意當好皇后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是一個優雅大度、自信智慧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是一個率先垂範、體恤百姓、教化嬪妃的後宮好總管。
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是一個知書達理、一心侍君、心繫蒼生的好皇后。
如果非要給她們排個高下,我覺得要從為後、為母、為媳、為助、為人等方面來考量。如果綜合看待,長孫皇后排第一位,馬皇后排第二位,徐皇后排第三位,衛子夫排在第四位。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事業上的好幫手和生活上的賢內助。無論身為秦王妃還是皇后,長孫氏都能一心一意輔佐李世民的事業。在當皇后期間,常常勸諫李世民,紓解君臣關係,反對親屬參政,以母儀後宮而贏得了廣泛尊重。
馬皇后和朱元璋夫唱婦隨,她往往會主動矯正丈夫的過失,很是體恤下屬,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她能夠親自打理朱元璋的生活,節儉溫良,對待宮女仁義大度,愛民如子。用後人的話說,她“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徐皇后深得婆婆馬皇后的好評,她把丈夫明成祖朱棣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讓人們稱道的是,在建文帝朱允炆發動的“靖難之役”中,徐皇后由親自登城督戰,上演了一場巾幗不讓鬚眉的京都保衛戰。在朱棣當皇帝這件事情多少有些不光彩,徐皇后用實際行動為丈夫贏得好名聲。她編寫《內訓》《勸善書》等推行女性教育,倡導修德勸善,為朱棣爭取民心。
衛子夫入宮49年,皇后當了38年。她默默無聞地消弭後宮爭鬥,雖然皇后生涯出現過波瀾,但還是得到了漢武帝的恩寵和信任。“深潭照影,平靜無波”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我們常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往往會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無論衛子夫、長孫皇后、馬皇后還是徐皇后,她們都是德範天下的好女人。
女人難,好女人更難。排名先後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的德行在那裡擺著呢。
-
6 # 良人執戟2
大唐貞觀時期的確是一段輝煌燦爛的歷史,它屬於男人們的艱苦創造,對於隱於身後的女人們來說,同樣的勞苦功高,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這位連名字都未留下的女人,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照顧、影響、規勸、幫助著自己的丈夫治理龐大的帝國。
(長孫皇后劇照)
衛子夫為漢武帝封為夫人(僅次於皇后)她的弟弟衛青和外侄兒霍去病都是㡳層家奴出身,由於衛子夫成為武帝夫人而隨侍皇帝。
漢朝的外患就是匈奴,戰爭與和平從未停息。以前一直用和親的方式求得和平。
自馬邑事件後,漢武帝決定派三十萬大軍由衛青,李廣等四人出征,只有衛青勝利。
後起之秀霍去病與衛青是表叔侄,衛子夫是他的姨母。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年僅十八歲的霍去病於公元前123年隨衛青、李廣、蘇建六將軍出定襄、越長城,遠征匈奴。
(衛子夫劇照)
率五萬人出征的軍隊在二千里外縱橫馳騁,與匈奴左賢王激戰,霍去病憑著卓越的軍事能力和勇敢進取精神取得了大勝。
兩次大戰共殺了匈奴十八萬人,霍去病佔了一大半。
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早逝,而漢朝的匈奴之患基本消除。
(霍去病陵前的雕塑"馬踏匈奴")
為馬皇后送別一一天降大雨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的南京,天降大雨,這一天,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妻子,孝慈皇后出葬。
南京百姓跺腳慟哭!
馬皇后知道自己的病情惡化,拒絕醫治,因為她明白,一旦醫生治不好病,肯定全部殺頭。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堅持善良理念。
(朱元璋和馬皇后劇照)
假如說大權在握的朱元璋殺伐太多,那麼,馬皇后絕不火上加油,反而火上淋水。
馬皇后用"宅心仁厚"形容,恰如其份。因為兩人是患難夫妻。
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當小兵被懲罰時,馬皇后偷揣熱餅傳送,以至胸部燒爛。
巜明史》評價:"從太祖備極艱難,贊成大業,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與朱元璋的感情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礎上的,他們共同渡過生命的黑暗時期,在迎來光輝歲月的時期,從不恃寵欺人,外戚不幹政,從不利用權勢殘害忠良和百姓。
朱元璋和朱棣,馬皇后和徐皇后,兩爺子、兩婆媳的經歷都相差不大。
徐皇后是徐達之女,朱徐兩家為兒女親家。
(徐皇后劇照)
朱棣同樣是一個有魄力有擔當的皇帝,幾次遠征蒙古幾乎耗盡畢生精力。
徐皇后在後宮的主持中,從來不加害嬪妃,對於朱棣四面楚歌時,總是默默地關注丈夫,無言的支援。
如果殘酷的朱棣再加上一個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皇后,朱明王朝不可能出現一個較為安靜的"永樂"年間。
最後排位:1.長孫皇后。2.衛子夫。3.馬皇后。4.徐皇后。
回覆列表
首先,這四位賢后不是同一時代的人,面臨的情況都不相同。
其次,名望賢德這一評價本身主觀性就很強,屬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最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式是把歷史人物放到他所處的時代中去客觀評價。
綜上,這道題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