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墨 ﹑道﹑法四家思想的異同
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獨特且深刻的思想,卻也不乏其間的共同之處,他們的思想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竭力提倡“禮治”,認為社會規範思想是“禮”,社會規範的核心是“仁”.孟子認為人性問題是中國社會思想史的核心問題之一,提出了“性善論”,提倡以“懷仁義以相接” ﹑ “與人為善”和不結仇,不說別人壞話的社會交往準則.而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出“人性惡”假說.這與孟子的“人性善”假說形成鮮明對照/在以人性惡假說為前提,他十分重視禮義等外在社會規範在社會執行中的功能.認為“禮”是因人類社會共同生活和社會發展之需而形成的,所以它具有滿足人的慾望,建立社會生活秩序的功能.同時,“禮”也是人類對於根本心情的表達,是對人類自然本有情感的一種恰當安排.此外,他認為“樂”具有調適社會關係的功能.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提出了“非攻”“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提倡社會平等.墨子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也比較敏銳,提出了“節用” “節葬” “非樂”之說.這使墨子社會思想帶有“入世苦行”的特點.他所構想出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兼愛”“省用 ”的社會.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對社會發展持冷靜的態度,並善於分析本源.認為世上萬物都有一定之規,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違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執行的,人類社會必須依“道”而行.修養方法可歸結為“內聖外王”之道.莊子從相對主義立場出發,討論人世的言論爭辯與價值觀問題,得出人類與動植物天然平等的結論.莊子的社會思想將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思想朝自然主義的方向更推進了一步.他構想了一個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體現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踏上了“大道”的社會.
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韓非認識到人類社會是不斷進化的,他是反對那種“是古非今”的社會歷史學家,認為社會變遷的過程是人類物質文明進化的過程.韓非的人性論基本上延續了其師荀子“人性惡”假說.他所構想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以法制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權為核心的社會,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在社會整合方面,孔子理想社會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相互信賴的基礎上的.孟子治理社會的方案就是“仁政”.墨子提出了“非攻”﹑ “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兼愛”不同於儒家所講的“仁”.儒家的“仁”,雖然也是一種博愛,但還是愛有差等的.墨子則認為這種愛仍然是不徹底的,他要以無差別的“兼相愛”來代替儒家的有分別之仁愛.這構成儒墨兩家社會思想的重要區別之一.老子認為要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操作性方案是:一要自愚並愚民;二 要無為;三要少思寡慾而常知足.莊子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無為而治.韓非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儒家主要思想是“仁”,墨家的是“非攻” “尚道” “兼愛”,道家主張“小國寡民” “無為而治”.法家主張“法制”.
儒﹑墨兩家均主張愛,但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而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一切人.當儒﹑道兩家做比較時,儒家傾向於入世,道家傾向於出世,儒家主張積極有為,道家主張消極無為.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極無為的一面.儒家與道家社會思想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處理各種社會事物的方法上,而他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整合社會生活秩序,並無入世與出世之分.可以說儒﹑墨﹑道三家都是反對戰爭的,而法家的思想大抵是為方便君主專制而設計的一套法術.並不是著眼於整個社會,而是偏狹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維護其既得利益而構想的精密權術而已.
儒﹑ 墨 ﹑道﹑法四家思想的異同
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獨特且深刻的思想,卻也不乏其間的共同之處,他們的思想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竭力提倡“禮治”,認為社會規範思想是“禮”,社會規範的核心是“仁”.孟子認為人性問題是中國社會思想史的核心問題之一,提出了“性善論”,提倡以“懷仁義以相接” ﹑ “與人為善”和不結仇,不說別人壞話的社會交往準則.而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出“人性惡”假說.這與孟子的“人性善”假說形成鮮明對照/在以人性惡假說為前提,他十分重視禮義等外在社會規範在社會執行中的功能.認為“禮”是因人類社會共同生活和社會發展之需而形成的,所以它具有滿足人的慾望,建立社會生活秩序的功能.同時,“禮”也是人類對於根本心情的表達,是對人類自然本有情感的一種恰當安排.此外,他認為“樂”具有調適社會關係的功能.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提出了“非攻”“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提倡社會平等.墨子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也比較敏銳,提出了“節用” “節葬” “非樂”之說.這使墨子社會思想帶有“入世苦行”的特點.他所構想出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兼愛”“省用 ”的社會.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對社會發展持冷靜的態度,並善於分析本源.認為世上萬物都有一定之規,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違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執行的,人類社會必須依“道”而行.修養方法可歸結為“內聖外王”之道.莊子從相對主義立場出發,討論人世的言論爭辯與價值觀問題,得出人類與動植物天然平等的結論.莊子的社會思想將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思想朝自然主義的方向更推進了一步.他構想了一個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體現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踏上了“大道”的社會.
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韓非認識到人類社會是不斷進化的,他是反對那種“是古非今”的社會歷史學家,認為社會變遷的過程是人類物質文明進化的過程.韓非的人性論基本上延續了其師荀子“人性惡”假說.他所構想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以法制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權為核心的社會,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在社會整合方面,孔子理想社會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相互信賴的基礎上的.孟子治理社會的方案就是“仁政”.墨子提出了“非攻”﹑ “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兼愛”不同於儒家所講的“仁”.儒家的“仁”,雖然也是一種博愛,但還是愛有差等的.墨子則認為這種愛仍然是不徹底的,他要以無差別的“兼相愛”來代替儒家的有分別之仁愛.這構成儒墨兩家社會思想的重要區別之一.老子認為要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操作性方案是:一要自愚並愚民;二 要無為;三要少思寡慾而常知足.莊子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無為而治.韓非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儒家主要思想是“仁”,墨家的是“非攻” “尚道” “兼愛”,道家主張“小國寡民” “無為而治”.法家主張“法制”.
儒﹑墨兩家均主張愛,但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而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一切人.當儒﹑道兩家做比較時,儒家傾向於入世,道家傾向於出世,儒家主張積極有為,道家主張消極無為.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極無為的一面.儒家與道家社會思想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處理各種社會事物的方法上,而他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整合社會生活秩序,並無入世與出世之分.可以說儒﹑墨﹑道三家都是反對戰爭的,而法家的思想大抵是為方便君主專制而設計的一套法術.並不是著眼於整個社會,而是偏狹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維護其既得利益而構想的精密權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