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霧隱雷藏
-
2 # 歷史笑春風
在戰國七雄裡面,秦和齊分別位置在各國的東面和西面,兩國曾經稱為東帝和西帝。兩國都國富民強,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但是,最後秦國統一了中原。這裡面的原因,不但存在著客觀原因,也存在這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遠勝過齊國。秦國立國在關中,沃野千里,依山帶河。處於能攻能守的地位。而齊國地處關東,一馬平川,地勢的險要遠遜於秦。地處四面諸侯的包圍之中。
主觀原因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實力已是七國之冠。而且國策明瞭堅持,為統一天下,秦國十幾代君王不懈努力。而且採取了遠交近攻、連橫破敵等戰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齊國,君主戰略方向不明確,驕奢無度。沒有長期的戰略打算,更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在吞併宋國後,成為各國的眾矢之的。在樂毅的聯和外交下,秦國的積極參與下,組成了五國聯軍,齊國大敗,差點被滅國。雖然田單救國恢復了齊國,但也元氣大傷,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因此,採取的戰略目標和外交軍事政策是否正確,是秦國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也是齊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
3 # 宇宙最銱
最重要一點是秦經過商鞅變法,國家制度先進於列國,特別是軍事方面,實行軍功制,大大激發了秦國戰爭潛能。歷史上一個國家的興亡,與國家體制,制度是不是先進,是不是與時俱進有關係,秦國在這方面在幾代君王支援下,實行法家政策,長期實行有效,適合當時形勢的變法,日益強大,其他列國雖然有變法,有改變,但是效果不大,在戰國末年,秦國制度讓秦國變強大的戰爭機器,國民就做2件事,耕,戰。再者秦國佔領,打通巴蜀,做了都江堰和鄭國渠等工程,讓巴蜀變糧倉,軍需物質供應運輸能力都比列國強,為戰爭提供了條件。齊雖然強,卻國力實不如秦,加上秦後面幾位君王能力都比齊國強,戰略佈局制定都是精心策劃,而齊這方面不如,再加上秦吸納各華人才力度超過列國,如果秦不能滅齊統一中國才怪!
-
4 # 談史說魯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諸多方面開進行歸納分析。為了簡明扼要闡述這一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這樣幾個要素。第一,秦國有著天然的軍事優勢,地形易守難攻。在當時列國中,秦國的地理位置最好,不僅有著天然的軍事屏障,而且關中地區物產豐富,水源充沛,是重要的糧食產區。第二,秦國曆代君主奮發圖強,以富國強兵為要務,越戰越強,秦不僅有著後方充足的糧食供應,而且其軍隊戰鬥力強。第三,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使秦國穩紮穩打,最終保證了秦國一統天下。秦國在戰國時期,儘管取得了很多軍事勝利,始終無法把疆土向東逐步推進,直到了實行遠交近攻策略,採取謀略成功拆散三晉聯盟,才使得局面為之改觀。反觀齊國,第一,齊國儘管東面靠海,但西北南三面防守壓力很大,面對進攻,很難做到全面防禦。第二,齊國儘管一度很強,與秦國東西對峙,但齊國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決策,使得齊國失掉了與秦爭雄的資格。齊國的伐燕不僅沒有吞併燕國,反而埋下了政治危機,在齊國滅掉宋國後,遭到了其他諸侯的聯合討伐,尤其燕國趁機大舉攻齊,使得齊國幾乎亡國。後來田單儘管護住齊國命脈,但齊國已經一蹶不振,沒有能力再對外稱雄了。第三,齊國苟延殘喘,不助六國攻秦,又不加強防務,事實上戰國後期合縱連橫已經無法再成功組織,後來被秦各個擊破就成了東方六國的宿命。
-
5 # 湖漢山
齊國起源於直鉤垂釣的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於公元前1046年封齊地,歷六百餘年後方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而田於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所承認。不承認也不行啊,沒有辦法,因為周安王也不敢問,也不敢說啊。所以相對來說,齊國是根正苗紅,底氣很足的。
秦的建國頗有顛沛流離之感。秦的始祖叫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的後人。商紂王被逼自焚摘星樓後,秦非子就給周室養馬。因為養馬養的好,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附庸就附庸吧,誰讓咱是被滅國的降將呢。然後又經過近兩百年的守邊關,勤王,才於公元前770年才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國,比齊國可是晚了266年之久啊。看吧,養馬養出一個諸侯國來,現在養馬的看了別興奮,已經沒那個機會了啊。
秦因為封地於邊陲,和西戎等少數民族犬牙交錯,自然環境惡劣,物產貧瘠,被諸侯稱為苦寒之地。而秦人因秦地閉塞,極少和諸侯國交流,也就是說少受教化,因而性情彪悍好鬥,被稱為蠻族。所以,秦無論從出身,還是民風,國力上來說,是被諸侯國所輕視和厭惡的。
所以,秦國的歷任國君都非常低調踏實肯幹,沒有紈絝子弟的那種習氣。在捱過幾次差點滅國的諸侯國打擊後,秦終於等來了它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嬴渠梁,也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改革開放派。一即位,馬上就釋出求賢令,不拘一格廣攬英才,比現在各個城市的搶人才大戰手筆大多了。而各個諸侯國也天天喊,日日唸的要人才,但多半是葉公好龍似的做做樣子罷了。
而秦孝公是玩真的啊!
這期間,衛華人商鞅,這個一直到今天還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商鞅出現了。如果有人問我,歷史上真的有穿越者嗎?我的回答肯定就兩個人,一個就是商鞅了。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如果沒有經過現代化政治制度的洗禮,天知道他是如何為秦國設計出這樣一個徹徹底底的從根本上改變秦國,乃至貫穿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一整套制度法律體系的。這一整套法律體系,絕對可以傲視西方的法律發展史。而另一個就是秦孝公了,好比我們的鄧公撥亂反正,力推改革開放一樣。商鞅和秦孝公絕對是穿越回去的兩個校友啊。
在幾百年的諸侯爭霸中,各國,也包括秦國,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力圖強國富民,但大多都是揚湯止沸型的,鮮有改革派和國君敢於觸碰國家既得利益者的底線。這些改革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齊國的國力本身就很強大,在諸侯國中過得算是蠻富足的,作為一方霸主,變革慾望不是很強烈,守成的意願更大些。
而秦孝公治下的秦國,用商鞅變法改革,真正變的是祖宗的法,革的宗親的命。秦孝公力排眾議,直接任命商鞅為大良造,其權力比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大得多。一個穿越的大良造,把秦國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法律全訂了個遍。這些法律條文透過徙木立信昭告天下,也在和秦舊貴族既得利益者的鬥爭中取得完勝。
商鞅也因為變革過於徹底,得罪秦的貴族。在秦孝公死後被車裂,但他制定的律法和制度卻沒有隨他的肉身而去,他是秦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制度基礎。而齊和其它的諸侯國,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變革措施,因循守舊,制度陳腐,可耕地相對固定,人口增長乏力,征戰連連。秦幾代君主,一直秉持商鞅的變法不變,國力大增,軍力強盛。至秦惠王時期,秦打通了中原通道,取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收服巴蜀,取得漢中郡,使秦國不但領土面積驟然擴大幾倍。要知道,這些都是良田啊,是熟地啊。
另外,秦在農耕,軍事,貿易上發展很快,最重要的秦的水利建設,鄭國渠,都江堰都是秦時期的水利傑作。這些水利工程呈幾何級數的提高了秦的農業生產面積和產量,吸引了周邊國家大量的人口。另外據考證,秦因為在制度建設上的超前,其手工業生產已經呈現出資本主義大生產的雛形。
至此,諸侯國再也沒有敢於單獨挑釁秦國的。國力的天平快速的墜向秦國,齊已經徹底喪失了爭霸的基礎。
所以,秦因為有商鞅而可以掃除六合,齊卻不行。
-
6 # 好嗨喲讀歷史
我先說簡單說下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國攻打其他六國時齊國採取了中立的對策,不干預秦國的軍事行動,使得秦國能夠集中力量逐個消滅六國中其餘五國,等到五國滅亡後,秦國實力已遠超齊國,滅齊就是順帶的事。而齊國之所以採取中立,就是歷史上發生過五國伐齊的事件,使得齊國幾乎滅國,雖然最後在田單的火牛陣幫助下使得齊國復國,但是齊國國力大不如從前,而且從此齊國不信任其餘五國,反而和秦國交好。
當然,要深入分析深層次的原因,還要看各個歷史時期秦、齊兩國所處的處境。在戰國初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間接促進了田氏代齊,田氏一看趙魏韓三家都能做諸侯,我田氏早已執掌齊國最高權力近一個世紀,如何不能做諸侯。於是在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相會,請魏文侯代告天子,請列為諸侯。第二年,即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取代了姜氏齊國。這時的秦國處於秦出公統治時期,已經經歷了幾代亂政,秦國國力衰退,諸侯皆輕視秦國,魏國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後齊國和秦國勵精圖治,開始變法圖強。
在齊威王時(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的那位),齊國經過齊威王的治理,國力蒸蒸日上。此時的秦國也處於秦孝公統治時期,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促使秦國日強,並且奪回了河西之地。
齊威王之後就是齊宣王,齊宣王在齊威王的基礎上使齊國影響力日漸強大,還發生了齊軍入侵燕國使得燕國幾乎滅國的事件。而秦國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奪取了巴蜀之地,擊敗義渠消除北方隱患,向東奪取了魏國的土地,秦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強國。
齊宣王之後就是齊閔王(一作齊愍王),齊閔王時期齊國國力達到頂峰,而秦國則處於秦昭襄王統治時期(宣太后執政)。當時,秦、齊互相稱帝,號稱西帝和東帝。可見當時秦和齊的國力之強。然後,齊國滅宋導致了五國伐齊。宋國當時號稱戰車五千乘,帶甲三十萬之勁宋。宋國國力不弱,可以說是當時七雄之外第一強國,而且宋國地處中原,人口稠密,商業發達,其境內的陶邑可以說是商賈雲集,每年為宋國貢獻大量賦稅。當時七雄還沒有實力實現單獨滅亡其中某一國,而齊國滅宋以後實力暴漲引起了其餘六國的警惕,從而引發了五國伐齊。齊國在此次事件中國力大損,也與其餘五國生出嫌隙。而秦國在削弱了齊國後,依靠武安君白起在隨後的戰爭中打擊了楚國,奪取了江漢平原使得楚國一蹶不振,並且又獲得了除關中和巴蜀之外的又一個糧倉。又在長平之戰中擊敗趙國,使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單獨對抗秦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後面就是秦始皇出世,橫掃六合。
綜上,齊國曆經齊威王、齊宣王和齊閔王三代,國力達到頂峰,也是在齊閔王時代因為五國伐齊從此退出了天下爭霸的舞臺,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而秦國曆經秦獻公、秦孝公的艱難改革,使得秦國國力日強;在秦惠文王時期,奪取巴蜀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在秦昭襄王時,破楚、打擊三晉,長平之戰擊敗趙國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可以說秦國一直處於上升時期,所以最後秦國統一天下水到渠成。
在地理上來說,齊國也難統一天下。齊國地處今山東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秦國處於關中,擁有崤函之固;並且還擁有巴蜀這個糧倉,當時的蜀道還不像諸葛亮時期沒有水路,所以糧食運輸方便。常常見到山東六國攻到函谷關,就再也無法前進了(那幹嘛不繞道,因為繞道的消耗更大,各國負擔不起)。齊國就沒有這種地利,所以五國伐齊一舉就攻入了齊國腹地。
在戰鬥意志上來說,秦國變法不僅是法律的完善,還移風易俗,使得秦人勇於戰鬥,秦華人除了耕地就是打戰,不考慮其他的。而齊國處於山東,擁有漁鹽之利,商業較發達,華人從事各種行業的都有,何況前面還有一代名相管仲創辦官營妓院,使得齊人生活安逸,所以齊人的戰鬥意志較秦國弱。
最後,秦、齊確實有段時間旗鼓相當,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後,秦國實力已遠超山東六國,齊國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基礎,使得秦國最終統一六國。
-
7 # 霧隱雷藏
秦接戎狄,常年征戰,秦兵悍勇,變法改革,名將賢臣輩出,由落後一舉逆襲,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平滅六國,一統天下
-
8 # 歷史笑春風
在戰國七雄裡面,秦和齊分別位置在各國的東面和西面,兩國曾經稱為東帝和西帝。兩國都國富民強,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但是,最後秦國統一了中原。這裡面的原因,不但存在著客觀原因,也存在這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遠勝過齊國。秦國立國在關中,沃野千里,依山帶河。處於能攻能守的地位。而齊國地處關東,一馬平川,地勢的險要遠遜於秦。地處四面諸侯的包圍之中。
主觀原因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實力已是七國之冠。而且國策明瞭堅持,為統一天下,秦國十幾代君王不懈努力。而且採取了遠交近攻、連橫破敵等戰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齊國,君主戰略方向不明確,驕奢無度。沒有長期的戰略打算,更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在吞併宋國後,成為各國的眾矢之的。在樂毅的聯和外交下,秦國的積極參與下,組成了五國聯軍,齊國大敗,差點被滅國。雖然田單救國恢復了齊國,但也元氣大傷,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因此,採取的戰略目標和外交軍事政策是否正確,是秦國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也是齊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
9 # 宇宙最銱
最重要一點是秦經過商鞅變法,國家制度先進於列國,特別是軍事方面,實行軍功制,大大激發了秦國戰爭潛能。歷史上一個國家的興亡,與國家體制,制度是不是先進,是不是與時俱進有關係,秦國在這方面在幾代君王支援下,實行法家政策,長期實行有效,適合當時形勢的變法,日益強大,其他列國雖然有變法,有改變,但是效果不大,在戰國末年,秦國制度讓秦國變強大的戰爭機器,國民就做2件事,耕,戰。再者秦國佔領,打通巴蜀,做了都江堰和鄭國渠等工程,讓巴蜀變糧倉,軍需物質供應運輸能力都比列國強,為戰爭提供了條件。齊雖然強,卻國力實不如秦,加上秦後面幾位君王能力都比齊國強,戰略佈局制定都是精心策劃,而齊這方面不如,再加上秦吸納各華人才力度超過列國,如果秦不能滅齊統一中國才怪!
-
10 # 談史說魯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諸多方面開進行歸納分析。為了簡明扼要闡述這一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這樣幾個要素。第一,秦國有著天然的軍事優勢,地形易守難攻。在當時列國中,秦國的地理位置最好,不僅有著天然的軍事屏障,而且關中地區物產豐富,水源充沛,是重要的糧食產區。第二,秦國曆代君主奮發圖強,以富國強兵為要務,越戰越強,秦不僅有著後方充足的糧食供應,而且其軍隊戰鬥力強。第三,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使秦國穩紮穩打,最終保證了秦國一統天下。秦國在戰國時期,儘管取得了很多軍事勝利,始終無法把疆土向東逐步推進,直到了實行遠交近攻策略,採取謀略成功拆散三晉聯盟,才使得局面為之改觀。反觀齊國,第一,齊國儘管東面靠海,但西北南三面防守壓力很大,面對進攻,很難做到全面防禦。第二,齊國儘管一度很強,與秦國東西對峙,但齊國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決策,使得齊國失掉了與秦爭雄的資格。齊國的伐燕不僅沒有吞併燕國,反而埋下了政治危機,在齊國滅掉宋國後,遭到了其他諸侯的聯合討伐,尤其燕國趁機大舉攻齊,使得齊國幾乎亡國。後來田單儘管護住齊國命脈,但齊國已經一蹶不振,沒有能力再對外稱雄了。第三,齊國苟延殘喘,不助六國攻秦,又不加強防務,事實上戰國後期合縱連橫已經無法再成功組織,後來被秦各個擊破就成了東方六國的宿命。
-
11 # 湖漢山
齊國起源於直鉤垂釣的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於公元前1046年封齊地,歷六百餘年後方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而田於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所承認。不承認也不行啊,沒有辦法,因為周安王也不敢問,也不敢說啊。所以相對來說,齊國是根正苗紅,底氣很足的。
秦的建國頗有顛沛流離之感。秦的始祖叫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的後人。商紂王被逼自焚摘星樓後,秦非子就給周室養馬。因為養馬養的好,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附庸就附庸吧,誰讓咱是被滅國的降將呢。然後又經過近兩百年的守邊關,勤王,才於公元前770年才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國,比齊國可是晚了266年之久啊。看吧,養馬養出一個諸侯國來,現在養馬的看了別興奮,已經沒那個機會了啊。
秦因為封地於邊陲,和西戎等少數民族犬牙交錯,自然環境惡劣,物產貧瘠,被諸侯稱為苦寒之地。而秦人因秦地閉塞,極少和諸侯國交流,也就是說少受教化,因而性情彪悍好鬥,被稱為蠻族。所以,秦無論從出身,還是民風,國力上來說,是被諸侯國所輕視和厭惡的。
所以,秦國的歷任國君都非常低調踏實肯幹,沒有紈絝子弟的那種習氣。在捱過幾次差點滅國的諸侯國打擊後,秦終於等來了它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嬴渠梁,也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改革開放派。一即位,馬上就釋出求賢令,不拘一格廣攬英才,比現在各個城市的搶人才大戰手筆大多了。而各個諸侯國也天天喊,日日唸的要人才,但多半是葉公好龍似的做做樣子罷了。
而秦孝公是玩真的啊!
這期間,衛華人商鞅,這個一直到今天還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商鞅出現了。如果有人問我,歷史上真的有穿越者嗎?我的回答肯定就兩個人,一個就是商鞅了。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如果沒有經過現代化政治制度的洗禮,天知道他是如何為秦國設計出這樣一個徹徹底底的從根本上改變秦國,乃至貫穿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一整套制度法律體系的。這一整套法律體系,絕對可以傲視西方的法律發展史。而另一個就是秦孝公了,好比我們的鄧公撥亂反正,力推改革開放一樣。商鞅和秦孝公絕對是穿越回去的兩個校友啊。
在幾百年的諸侯爭霸中,各國,也包括秦國,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力圖強國富民,但大多都是揚湯止沸型的,鮮有改革派和國君敢於觸碰國家既得利益者的底線。這些改革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齊國的國力本身就很強大,在諸侯國中過得算是蠻富足的,作為一方霸主,變革慾望不是很強烈,守成的意願更大些。
而秦孝公治下的秦國,用商鞅變法改革,真正變的是祖宗的法,革的宗親的命。秦孝公力排眾議,直接任命商鞅為大良造,其權力比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大得多。一個穿越的大良造,把秦國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法律全訂了個遍。這些法律條文透過徙木立信昭告天下,也在和秦舊貴族既得利益者的鬥爭中取得完勝。
商鞅也因為變革過於徹底,得罪秦的貴族。在秦孝公死後被車裂,但他制定的律法和制度卻沒有隨他的肉身而去,他是秦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制度基礎。而齊和其它的諸侯國,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變革措施,因循守舊,制度陳腐,可耕地相對固定,人口增長乏力,征戰連連。秦幾代君主,一直秉持商鞅的變法不變,國力大增,軍力強盛。至秦惠王時期,秦打通了中原通道,取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收服巴蜀,取得漢中郡,使秦國不但領土面積驟然擴大幾倍。要知道,這些都是良田啊,是熟地啊。
另外,秦在農耕,軍事,貿易上發展很快,最重要的秦的水利建設,鄭國渠,都江堰都是秦時期的水利傑作。這些水利工程呈幾何級數的提高了秦的農業生產面積和產量,吸引了周邊國家大量的人口。另外據考證,秦因為在制度建設上的超前,其手工業生產已經呈現出資本主義大生產的雛形。
至此,諸侯國再也沒有敢於單獨挑釁秦國的。國力的天平快速的墜向秦國,齊已經徹底喪失了爭霸的基礎。
所以,秦因為有商鞅而可以掃除六合,齊卻不行。
-
12 # 好嗨喲讀歷史
我先說簡單說下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國攻打其他六國時齊國採取了中立的對策,不干預秦國的軍事行動,使得秦國能夠集中力量逐個消滅六國中其餘五國,等到五國滅亡後,秦國實力已遠超齊國,滅齊就是順帶的事。而齊國之所以採取中立,就是歷史上發生過五國伐齊的事件,使得齊國幾乎滅國,雖然最後在田單的火牛陣幫助下使得齊國復國,但是齊國國力大不如從前,而且從此齊國不信任其餘五國,反而和秦國交好。
當然,要深入分析深層次的原因,還要看各個歷史時期秦、齊兩國所處的處境。在戰國初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間接促進了田氏代齊,田氏一看趙魏韓三家都能做諸侯,我田氏早已執掌齊國最高權力近一個世紀,如何不能做諸侯。於是在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相會,請魏文侯代告天子,請列為諸侯。第二年,即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取代了姜氏齊國。這時的秦國處於秦出公統治時期,已經經歷了幾代亂政,秦國國力衰退,諸侯皆輕視秦國,魏國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後齊國和秦國勵精圖治,開始變法圖強。
在齊威王時(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的那位),齊國經過齊威王的治理,國力蒸蒸日上。此時的秦國也處於秦孝公統治時期,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促使秦國日強,並且奪回了河西之地。
齊威王之後就是齊宣王,齊宣王在齊威王的基礎上使齊國影響力日漸強大,還發生了齊軍入侵燕國使得燕國幾乎滅國的事件。而秦國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奪取了巴蜀之地,擊敗義渠消除北方隱患,向東奪取了魏國的土地,秦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強國。
齊宣王之後就是齊閔王(一作齊愍王),齊閔王時期齊國國力達到頂峰,而秦國則處於秦昭襄王統治時期(宣太后執政)。當時,秦、齊互相稱帝,號稱西帝和東帝。可見當時秦和齊的國力之強。然後,齊國滅宋導致了五國伐齊。宋國當時號稱戰車五千乘,帶甲三十萬之勁宋。宋國國力不弱,可以說是當時七雄之外第一強國,而且宋國地處中原,人口稠密,商業發達,其境內的陶邑可以說是商賈雲集,每年為宋國貢獻大量賦稅。當時七雄還沒有實力實現單獨滅亡其中某一國,而齊國滅宋以後實力暴漲引起了其餘六國的警惕,從而引發了五國伐齊。齊國在此次事件中國力大損,也與其餘五國生出嫌隙。而秦國在削弱了齊國後,依靠武安君白起在隨後的戰爭中打擊了楚國,奪取了江漢平原使得楚國一蹶不振,並且又獲得了除關中和巴蜀之外的又一個糧倉。又在長平之戰中擊敗趙國,使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單獨對抗秦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後面就是秦始皇出世,橫掃六合。
綜上,齊國曆經齊威王、齊宣王和齊閔王三代,國力達到頂峰,也是在齊閔王時代因為五國伐齊從此退出了天下爭霸的舞臺,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而秦國曆經秦獻公、秦孝公的艱難改革,使得秦國國力日強;在秦惠文王時期,奪取巴蜀奠定了爭霸天下的基礎;在秦昭襄王時,破楚、打擊三晉,長平之戰擊敗趙國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可以說秦國一直處於上升時期,所以最後秦國統一天下水到渠成。
在地理上來說,齊國也難統一天下。齊國地處今山東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秦國處於關中,擁有崤函之固;並且還擁有巴蜀這個糧倉,當時的蜀道還不像諸葛亮時期沒有水路,所以糧食運輸方便。常常見到山東六國攻到函谷關,就再也無法前進了(那幹嘛不繞道,因為繞道的消耗更大,各國負擔不起)。齊國就沒有這種地利,所以五國伐齊一舉就攻入了齊國腹地。
在戰鬥意志上來說,秦國變法不僅是法律的完善,還移風易俗,使得秦人勇於戰鬥,秦華人除了耕地就是打戰,不考慮其他的。而齊國處於山東,擁有漁鹽之利,商業較發達,華人從事各種行業的都有,何況前面還有一代名相管仲創辦官營妓院,使得齊人生活安逸,所以齊人的戰鬥意志較秦國弱。
最後,秦、齊確實有段時間旗鼓相當,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後,秦國實力已遠超山東六國,齊國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基礎,使得秦國最終統一六國。
回覆列表
秦接戎狄,常年征戰,秦兵悍勇,變法改革,名將賢臣輩出,由落後一舉逆襲,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平滅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