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減肥研究所
-
2 # 夏夏體育
首先說下東漢的起家史。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華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東漢滅亡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2、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3、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計程車族政治。
-
3 # 本溪黃河
我們必須明白中國曆代封建社會,都是由三個階層組成,分別是帝王、官僚和老百姓。其中最不希望社會動亂、朝代更替的是皇帝和老百姓,官僚往往是社會動盪和朝代更替的受益者,皇帝是損失利益最大的人,百姓更是無可奈何而隨波逐流的受害者。
東漢後期,多個皇帝年幼,皇權軟弱,給了各類官僚擴張利益的機會,如外戚、宦官夾持朝政,盤剝百姓,加大了東漢社會的矛盾,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皇帝為保有政權,只能更加依靠外戚、宦官等來維持統治,於是把持中央的外戚、宦官為了個人或集團的利益,拉攏扶持地方官僚勢力為己所用,結果使地方官僚勢力尾大不掉,形成軍事割據,皇帝的東漢政權覆滅,百姓陷於戰亂之中,好好的東漢大地成為了各路地方軍閥琢鹿中原的角鬥場,最終形成三國鼎立,東漢徹底滅亡!
-
4 # 湘西007
政治的關鍵就是平衡,何進這個殺豬的搞不懂這個。結果一個發昏就打破了這個平衡。一般來說打破平衡往往帶來危機。政權還能吊命一段時候,碰到權術高手來個逆天改命也不是不可能。可何屠夫一下子把政權的三條腿打掉兩條,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剩下計程車大夫搖身一都學董胖子變成了軍閥。不管開始的董卓還是最後的司馬家族。軍閥一家獨大以後,皇帝就只成了一個招牌,哪天換招牌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呀!
-
5 # 鯉波說史
東漢是劉秀建立的,定都洛陽。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導致社會混亂以至於滅亡,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特別是後期的十常持亂政。
二是黨錮之禍,文人遭到打壓。
三是黃巾軍大起義,沉重的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四是豪族的崛起,他們擁有大量土地,擁有家兵和部曲,勢力很大;
五是刺史帶兵,成為地方割據勢力。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
6 # 一個歷史小白
公元39年時漢光武帝劉秀曾下令徹查全國戶口和土地,各地聽聞此訊息紛紛對抗朝廷,更有甚者揭竿而起。為什麼?因為東漢是建立在豪族之上的,劉秀只不過是他們推出來的代理人。劉秀不僅繼承了皇位還繼承了祖宗身體裡的病變。東漢豪族淵源已久,經過百年發展他們盤根交錯,各自扶持,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誕生了。東漢成為了一個二人轉局面。皇帝幼小時,皇太后聯合家人把持朝廷,皇帝長大後聯合宦官支援朝政。豪族瓜分帝國,大部分土地都被他們佔有,朝廷官職變相世襲。袁紹和董卓只不過私下了這不遮羞布。
-
7 # 還是有故事
東漢是繼西漢之後中國又一大一統王朝,中間經歷一百九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在洛陽定都,改國號為“魏”,稱曹魏,中國從此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東漢滅亡。
東漢的滅亡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一,東漢末年國家政治昏暗,講到成因,不得不提東漢時期的“戚宦之爭”,講白了就是外戚(皇帝媽媽的親戚)與宦官(太監,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人)之間的爭權奪利,漢朝外戚專政由來已久,西漢時早有“呂后亂漢”,到文、景帝是也不敢獨斷專行,直到漢武帝時才改變這一局面。不成想到東漢時期外戚又一次干政,東漢皇帝大都年幼繼位,不得不得依靠外戚力量,可成年後皇帝又會被外戚掣肘。乃至漢質帝時期,專權的梁冀甚至殺掉質帝,另立新帝。後來的漢桓帝將梁冀滿門抄斬後,便想到任用宦官來制衡外戚。雖然確實限制了外戚,但沒想到宦官在朝廷裡大搞“黨同伐異”,朝廷都是變得烏煙瘴氣,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不滿,但皇帝信任宦官,下任的靈帝更是如此,士大夫又緊咬不放,從而引起了著名的“黨錮之亂”,政治走向黑暗。
二,東漢以來,漢朝始終是在發展以地方豪強為主的田莊經濟,這些大豪強擁有依附著大量的勞動力,生產工具,甚至形成私人武裝。政治清明時,地方豪強主發展受到抑制,而到東漢末年時,“黨錮之禍”國家政治黑暗,中央對地方控制減弱,地方豪強趁機發展壯大,壓榨農民,地主與農民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最後引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天下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黃巾起義”爆發後,“黨錮之禍”才算結束。
三,而此時由於中央內耗嚴重,無力壓制起義,於是鼓勵地方自建武裝,鎮壓起義,因為此,為東漢的滅亡,末年的軍閥割據埋下了禍根。“黃巾起義”被鎮壓了,但地方勢力也壯大、強大起來了,(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其中著名的有董卓,袁紹等,之後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董卓進都城立獻帝,後又被曹操誅殺等…東漢名存實亡,逐漸步入三國時代,各路英雄登場。
董卓
東漢王朝也是一個頗有成就的王朝,“光武中興”,“明章之治”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又多次北據匈奴,但即使如此也還是逃不掉滅國的命運,令人唏噓。
-
8 # 可樂冰氣泡
首先,土地私有化越來越突出,一些農民逐步丟失掉土地,這使農民沒有土地之後都有所怨言,這也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索之一,再就是地主的勢力比較強大,逐步形成了一些歌劇勢力,這對於東漢滅亡而言也是導火索。因為地主勢力的增大會導致地主去爭奪地盤與資源,暴亂會越來越多。當然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黃金起義,這一起義的發起導致地方武裝逐步起來反抗,中央的控制權力越來越弱,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其次,東漢之所以滅亡其實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的黑暗統治所導致的。無論是農民土地的丟失,還是地主勢力的加強,這都與中央的控制有一定關係。中央控制方面出現問題,導致東漢滅亡,這是必然的。
關於東漢滅亡的原因就先講述到這裡,希望大家對於東漢滅亡有更多的瞭解,也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
9 # 南城果果
造成東漢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東漢後期皇帝年幼,太后臨朝聽政,依靠外戚和宦官掌權,外戚跟宦官各自結成利益集團,實力膨脹,互相傾軋,無休止的爭鬥亂政,造成中央統治者喪失集權。
二、統治階級荒淫無道,橫徵暴斂,買官鬻爵,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導致黃巾起義。
三、鎮壓黃巾起義後,地主豪強迅速強大,並形成割據勢力,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
(圖片均來自電視劇94版《三國演義》)
-
10 # 晉晉影視
東漢的建立
更始三年6月,“銅馬帝”劉秀在鄗(hao)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沿用漢的國號,以當年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是為光武帝。
東漢在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歷史程序中,是一個過渡性很強的朝代,自公元25年至220年,始於光武帝劉秀,終於孝獻帝劉協,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196年。東漢的滅亡原因:1、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光武帝劉秀為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而實施的“度田”政策,在豪強地主勢力的影響下徒具空文。土地兼併浪潮席捲全國,豪強經濟勢力日益膨脹。到明帝、章帝以後,國家地方機構逐漸癱瘓,豪強左右鄉里組織。隨著“累世經學”和“累世公卿”集團的形成,豪強大地主實際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造成了國家的平弱和政治的不穩。
2、外戚和宦官“二人轉”交替專權。東漢削弱三公許可權,加強尚書檯等一系列專制體制的措施,在一定時期裡起到了穩定封建秩序的作用。但隨著王朝政治趨於衰敗。在皇帝早死、太子年幼繼位的條件下,強化專制體制又直接促成了外戚宦官的專權和他們的鬥爭。無論是外戚和宦官專權都力圖擁立幼主,以便自己操縱朝政。他們又都趁專權之際排除異己,竭澤而漁。這使得東漢中後期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階級鬥爭風起雲湧。
3、反宦官鬥爭和黨錮事件。反宦官鬥爭作為一種社會性政治思潮和政治運動,只是緩和了社會矛盾,但東漢統治頹廢已不可逆轉。
4、水旱蝗蟲等自然災害連年不斷。到桓帝時出現了“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嚴重經濟危機。桓、靈二帝揮霍無度,公開買官賣爵,進一步加劇了政治腐敗。
5、羌漢人民的反抗鬥爭。羌人的反抗鬥爭前後共延續了五六十年時間。戰火所及,人民備受摧殘。漢人被迫遷徙,生產凋敝,人口銳減。東漢對羌的鎮壓戰爭,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苦難。
6、黃巾大起義。黃巾大起義瓦解了東漢政權,引起了統治階級內部殘殺,結束了極端黑暗腐敗的外戚宦官政治。
總之:災害頻發,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沒活路;豪強門閥形成勢力,寒門沒有上升渠道;國家政權長期把持在外戚和宦官手裡,地方勢力割據,導致東漢的滅亡。“光武中興”阻止不了王朝的興衰更替,“明章之治”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滾滾車輪。
回覆列表
東漢是光武帝劉秀建立的,在位32年將一個戰亂後殘破的國家治理成“光武中興”,再經過漢明帝等時期的勵精圖治,國力不遜於西漢強盛時期。但自從漢章帝之後,幼帝執政,外戚上位,宦官掌權,災害頻發,土地兼併的惡性迴圈,一步步走向衰落。
東漢後期,自然災害頻發,從和帝永元元年到獻帝建安二十五年之間,就發生水災54次旱災40次,地震9次煌災29次,瘟疫18次冰雹等41次,數量多、頻率高、連鎖反應顯著、危害嚴重、群發而令人關注。
東漢晚期還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大瘟疫,死亡近兩千萬人,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地方勢力割據,宦官專權,戰亂頻發,民不聊生,最後形成三國的分裂局面。
總而言之:災害頻發,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沒活路;世家門閥形成勢力,寒門沒有上升渠道;國家政權長期把持在外戚和宦官手裡,地方勢力割據,導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