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悟頻道

    說起真正的劉羅鍋,其實,與各部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盡相同,下面,@讀史三悟開始介紹一下歷史上真正的“劉羅鍋”。

    一、科舉考試中,劉墉的無奈

    大清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31歲的劉墉考中進士,不過,相傳,劉墉卷本是第一,但他是相門之後,而乾隆皇帝一心想從平民中提拔一名英年才俊,所以,當太監將殿試前十名的卷冊奉送到乾隆皇帝面前時,劉被迫降格為進士,與狀元擦肩而過,此後,開始從散館中的“編修”一職做起,逐步走入仕途。

    這麼看來,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劉墉本能考中狀元,未曾想出生名門的他倒因為是相門之後,被降格錄用,實屬無奈,劉墉本人肯定心中充滿了怨言,但,此乃皇帝決定,有苦難言啊!

    二、雖稱“劉羅鍋”,但不駝背

    對於劉墉,我們都知道他有個雅號叫“劉羅鍋”,但,歷史上的劉墉並不駝背,更不是“羅鍋”。

    當時民間有個傳言,說劉墉個子很高,但是常年累月的躬身讀書、伏案寫字,所以,有點駝背,因此,才有了"劉羅鍋"的稱號。這與我們當下很多青少年一樣,經常趴著寫字,不僅累壞了眼睛,而且身體骨骼發生變化,往往出現“探頭”的毛病,所以,“劉羅鍋”這個傳言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又有史料記載,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從那以後就演變成了“劉羅鍋”,不過,嘉慶當上皇帝的時候,劉墉已有八十歲的高齡,像他這個年紀的老人,難免有些駝背,所以,這種說法並不能作為劉墉就是"羅鍋"的佐證。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劉墉並不一定是個“羅鍋”。

    三、在和珅的問題上看劉墉,劉墉並沒有與和珅鬥一輩子

    1.我們先從年齡上看兩人是不是同齡人。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山東諸城人。和珅出生於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750年,滿族人。從年齡上來看,兩人竟然相差31歲,這與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嚴重不符,所以,歷史上的劉墉與和珅並不是同齡人,足足相差一輩人。

    2.我們再從兩人的仕途看兩人有沒有過爭鬥。

    同朝為官,劉墉清正廉明,和珅結黨營私,所以,兩人肯定有過明爭暗鬥。

    劉墉不懼和珅。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有一名官員叫國泰,是山東巡撫,在位期間,國泰結黨營私、徇私舞弊,被御史錢灃彈劾。乾隆皇帝派遣劉墉同和珅共同審理這件作弊案。經過明察暗訪,劉墉掌握了國泰在山東連續三年受災的情況下,以荒報豐,邀功請賞,暴力征稅,濫殺無辜的有力證據。劉遂如實上奏朝廷,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並將國泰緝拿歸案。但是有位皇妃在乾隆皇帝面前為國泰說情,和珅也有意偏袒國泰。面對此種局面,劉墉沒有選擇妥協,反而拿出真憑實據,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可見,劉墉身上有股正氣,剛正不阿,對貪贓枉法之事,態度分明。

    劉墉也會“打太極”。乾隆四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劉墉被調入紫禁城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而當時,和珅不僅是一位權臣,更是乾隆皇帝眼前的紅人,即便,劉墉、紀曉嵐之流,在乾隆眼裡,也無法與和珅比。當然,劉墉也是聰明人,早已看清了這一切,遂改變了以往的處事風格,行事變得低調,儘量不與和珅發生正面衝突,就像史料記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靜靜自守,但又未曾依附和珅。

    最後的較量。乾隆皇帝駕崩後,和珅失去堅強後盾。嘉慶四年,即公元1799年三月,劉墉奉旨審理和珅結黨營私、貪汙受賄重大案件。80歲高齡的劉墉面對49歲的“小老弟”和珅,展示出了鐵血手腕,查明瞭和珅培植黨羽、橫徵暴斂、貪汙受賄、買官賣官等罪行20條,悉數上報朝廷,並向嘉慶皇帝提出了3條處理意見:一是,賜和珅獄中白綾。和珅雖罪大惡極,但畢竟是先帝時期的重臣,應考慮先帝情面,留個全屍。二是,和珅之子豐紳殷德免除連坐。豐紳殷德雖為和珅之子,但其妻是先帝的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另,“豐紳殷德”這個名字是先帝賜予的,本意就是先帝希望豐紳殷德能夠福裕長駐,給自己最寵愛的小女兒帶來好運。三是,不牽連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因和珅案涉及官員眾多,為了避免引起慌亂,應即刻宣佈和珅案已告結,既往不咎。嘉慶皇帝聽後應允。該案遂以和珅獄中白綾自縊而告終。

    可見,劉墉公正嚴明、作風正派,簡直是正義的化身;面對受寵的和珅,雖有過隨波逐流,但最終在處理和珅的問題上,毫不含糊,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絲毫沒有摻雜個人恩怨,可謂是一名清官。

    四、劉墉搶乾隆皇帝的“龍印”,只能說這是野史

    一名朝廷官員,即便是朝廷忠臣敢與皇帝搶“龍印”(傳國玉璽之類的印寶),這說出去誰信那?何況,乾隆六十年的時候,劉墉連個大學士都不是。所以,與皇帝搶“龍印”只能說是一個野史。既然說到這裡,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則野史。

    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乾隆帝已有85歲的高齡,其身體狀況和精力已不適宜再為國勞累,說白了,到了該退休的年紀。同時,乾隆帝初始繼位的時候,曾面對列祖列宗發過誓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也就是說皇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雄才大略,自己不敢與皇祖父比。但是,到了禪位的那一天,乾隆帝心裡有一萬個不樂意,不願意交出“龍印”,也就意味著不願意交出皇權。百官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敢多語。唯獨劉墉上前向太上皇索要“龍印”,太上皇無奈,只得交出。

    其實,歷史上的劉墉,自乾隆四十八年開始,就逐漸失去了乾隆帝的信任。因為後期為官期間,雖然清廉,但是連連犯錯,多次受到乾隆帝的責備,甚至在提拔時,被排斥在外。即便嘉慶二年,劉墉被提拔為體仁閣大學士,但皇帝仍然指責他做事不真心實意,工作懶散。

    五、無疾而終

    嘉慶九年,即公元180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墉在家中逝世,享年85歲。去世前兩天,劉墉還曾到南書房值班,並且夜間還曾招待賓客宴飲。

    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這正好與佛語暗合,有善於解脫之意,可謂是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死後,嘉慶帝念其功績,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劉墉為官50餘年,歷經乾隆、嘉慶二帝,官宦沉浮,起起落落,這與其深厚的家族淵源不無關係,中間雖有過錯失,但一生奉公守法,公平公正,實乃清官也!

  • 2 # 史海講史

    出生名門,家世顯赫

    劉墉從曾祖父這一代開始,都有人高舉進士,到他這裡已經是第四代進士。劉墉之父劉統勳為官清正,敢於直諫。小有成就,曾官至軍機大臣,深的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喜愛,曾經給他很高的評價“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其正”。死後賜諡號“文正”這是最高的諡號。整個大清朝不過才有八位文臣獲得此殊榮。劉墉是其長子,受家庭影響,自由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十分有才華。

    為官剛正,忠於職守

    劉墉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勇於革除科場舞弊,對目無法紀的考生和官員,大力懲處,肅清考場,還科舉一片藍天。嚴懲魚肉鄉里的惡霸,對其嚴加懲處,為百姓伸張正義;敢於直諫,不畏權貴,不懼當朝紅人,為百姓做了許多事,為百姓所稱讚。

    文采出眾

    劉墉曾經謙虛的對自己評價:“吾生平有三藝,題跋為上,詩次之,字又次之。”劉墉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劉墉書法造詣特別高,被譽為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劉墉和影視上是有差別的,不存在和和珅爭鬥的事。

    這就是我的見解,希望大家多多支援。

  • 3 # 歷史局中人

    1996年,國內上映了一部電視連續劇,叫《宰相劉羅鍋》。一經推出,立馬萬人空巷,引起巨大轟動。劇中的劉墉因為駝背,被和珅等人輕蔑的叫做“劉羅鍋”,又因為劉墉剛正不阿,秉公執法,與權臣和珅鬥智鬥勇,所以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包青天”的形象。

    其實《宰相劉羅鍋》只是戲說,並不是史實,當真你就輸了。

    一、劉墉家境良好,科舉考中第二名。

    歷史上的劉墉,出身在山東的一個名門望族,劉墉父親劉統勳更是雍正和乾隆時期的重臣。由於家境優渥,劉墉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為他日後步入仕途打下了基礎。

    乾隆十六年,劉墉考中進士,自此步入仕途。相傳,當年劉墉科考時,試卷已經入圍前十名,並且得到考官們的一致好評,似乎狀元非劉墉莫屬。可是由於乾隆反對,最終劉墉得了個二甲第二名,也算是實至名歸。

    二,為官50年剛正不阿,但與和珅正面交鋒屈指可數。

    劉墉一生做官50餘年,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替百姓辦實事。從翰林院庶吉士、侍講等職做到了安徽和江蘇學政,後來又去江寧做知府。1780年,劉墉去湖南當上了湖南巡撫。兩年後,劉墉又奉調回京,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以及吏部尚書等職。

    嘉慶繼位後,劉墉更是迎來了仕途的巔峰,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了老百姓口中真正的宰相。

    劉墉雖然不畏權貴,愛憎分明,但在與和珅同朝為官期間,劉墉並不像野史中說的那樣,與和珅經常鬥智鬥勇。相反,曾經在地方上剛直不阿的劉墉,進京後也改變了自己的行事風格,變得中庸低調,避免招惹和珅,因此還遭到過乾隆的責備,所以劉墉根本沒有與和珅發生過正面衝突。

    而和珅在乾隆後期的20年,可以說是呼風喚雨,權傾朝野,是名副其實的“兒皇帝”,劉墉想扳倒和珅,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即便和珅一人之下,但也沒有表現出恃才傲物。相反,和珅對於不是自己陣營的人也會噓寒問暖,尤其像劉墉和紀曉嵐這樣的人才。

    但劉墉還是參與過一起和珅心腹的案件,那就是山東巡撫國泰結黨營私,貪汙公款。此事被當時的御史錢灃曝光後,雖然和珅極力掩蓋,但還是得到了劉墉的支援,也才使得國泰被繩之於法。這是僅有的一次劉墉與和珅的間接交鋒。

    三、搶乾隆“龍印”,更是無稽之談。

    相傳,乾隆60年,乾隆決定把皇位讓給嘉慶皇帝,可是在正式交接典禮上,乾隆遲遲不把代表皇帝的龍印交給嘉慶,嘉慶和百官們也不敢上去要,就在僵持之際,劉羅鍋挺身而出,和乾隆爭執了半天,才算把龍印搶到手。

    這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要知道在當時,乾隆雖然做了四年太上皇,但是這四年,乾隆並沒有大權旁落,只是換了一個頭銜而已,不要說劉墉不敢,即便是做了皇帝的嘉慶,在乾隆面前也跟孫子一樣老實。

    還有一點也可以證明,就是劉墉連和珅都不敢較量,還敢和乾隆叫板嗎?他不知道伴君如伴虎嗎?只能說我們中了電視劇的毒太深了。

    四、壽終正寢,諡號“文清”。

    和珅輝煌了20多年,最終還是被嘉慶來了個上吊、抄家的下場。而作為官場老油條的劉墉卻沒有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被嘉慶冷落,相反得到了嘉慶的重用。不但加封了太子少保,而且全權辦理和珅一案,可見嘉慶對劉墉的信賴。

    劉墉不但得到重用,而且更是長壽,活到了嘉慶九年,在85歲去世,這在當時可是高壽了。有人說劉墉“羅鍋”,或許是看到了年老的劉墉吧,畢竟80多歲的人,有點駝背也都是正常的。

    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在佛語中有善於解脫之意。嘉慶為了表彰劉墉對於朝廷的功績,賜諡號“文清”,也算是功德圓滿,壽終正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