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大百科
-
2 # 嚴笑雲飛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從我們現在的氣候特點來看,和黃河流域的氣候也最為契合。歷史上,最早記載是公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曆》。
說道二十四節氣,我們都會想到一首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几行字,包含了中國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指干支紀年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既地球饒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指導我們一年當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那麼它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很多人張口就會說用來指導農業生產。其實不然。節氣的確立最初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有關係。早在西漢漢武帝時期,中央專制集權體系全面建立起來,帝王不但要掌管全國的自然資源,還要掌管時間和曆法,節氣的確立是為了服務於帝王,而非農民。把四季的變化歸結為陰陽的囂張,統治者施行獎罰、祭天、戰爭等等都和特定的節日聯絡在了一起,透過二十四節氣建立規定統治者中一年當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才是二十四節氣存在的最核心內涵。
隨著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演變,漸漸地節氣就和農民的生產結合在了一起,因為農業的生產和氣候呢變化息息相關,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貨都是有嚴格的規定。否則一次的疏漏就可能帶來全年的顆粒無收。例如春分節氣適合播種,因為從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如果在春分前播種很有可能種子就被凍死了,那今年的收成就無法保障。再比如說到了清明節前後,我們都知道要出去踏青掃墓了,這是因為太陽直射嗯位置繼續向北偏移,草木開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出門遊玩不會輕易感冒。所以說節氣對華人來說並不僅僅是一份高高在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我們生活中親密的朋友。
但是任何事物或知識都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二十四節氣最早是漢武帝一朝確立的,而漢朝的首都最初在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所以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照著它去用。主要適用於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下游 地區作用較明顯。其他地區也在用同一個節氣,但都是根據當地特殊氣候,使用的是“解釋版”,畢竟漢字體系是很博大精深的,同一個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釋。所以這才最終演變為現在全國統一的二十四節氣。
-
3 # 陽光總在風雨後1125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至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月執行規律,長期總結摸索,不斷改進形成的經驗總結!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具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如今“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4 # 一老沈一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什麼時候有的呢?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就是距今2200年左右。這是說古籍中的詳細記載,實際上,其形成時間,大約還要前推幾百年時間。
二十四節氣不是迷信,而是實踐中總結出來出來的正確結論,如果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科學結論,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科學”這個說法。
一現在見到的最早對二十四節氣的記載,是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之中,這部書寫成於公元前140年前後。書裡不僅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而且其名稱和順序,都和現在的一樣。
古代,就曾有不少學者研究二十四節氣究竟起於何時。近現代還有學者在探討這個事情。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更多更詳盡的線索。但古往今來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看法,就是二十四節氣成形於戰國時期的可能性最大。
二在這之前,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遺址,發現了當時人們觀測日月星空的觀象臺,特別是發現了用於測定Sunny照射變化的觀測柱,說明那個時候,人們已經注意到在不同時間或季節,Sunny與地面會形成不同角度。
商代遺址中,也發現了觀象臺。從解讀的甲骨卜辭中,還知道了當時不僅知道太陽的變化,劃分了四時,也就是四季;還對星宿予以命名。
西周和春秋時期,用圭表測量日影變化,確定夏至和冬至,這一類的文獻記載已經不少。
二十四節氣,一定是在這一系列前提基礎上形成的。
三二十四節氣怎麼來的呢?
首先,肯定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有關。所以,先民們對太陽和季節的變換非常關心。
其次,二十四節氣,是在地面上觀察太陽一年間的變化。久而久之,古代的人們發現了太陽執行的規律和“軌道”。這個“軌道”,就是後來說的“黃道”;而且,先民們發現,太陽在這個“軌道”上執行的不同階段,恰好能夠表示不同的季節以及和農業生產的關係。
於是,人們逐漸摸索出一個辦法——就是把太陽的這個“軌道”,等分成24份;以冬天白天最短的這一天,就是西周、春秋確定的“冬至”,作為一個太陽年度執行的開始,等間隔地確定了各個節氣的名稱。
四這樣,在中國的農曆中,每月就有兩個節氣——月初的叫“節氣”;月中以後的叫“中氣”。比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閏月沒有“中氣”。這種辦法,稱為“平氣”。
公元550-577的北齊年間,天文學家張子信發現,人們對太陽的觀測,描述出來的太陽運動存在不均勻現象。公元604年,就是隋仁壽四年,天文學家劉焯根據張子信發現的這種不均勻現象,在他的《皇極曆》中對二十四節氣做了改革,明確將“周天”等分成24份,太陽移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就是某一節氣的時刻。這樣安排的節氣,間隔是不均勻的,此法稱為“定氣”。
“定氣”這種辦法,沿用到後來,可以使二十四節氣在世界通行的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這就是,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會差一兩天。而且,每個節氣,可以精確到日時分預報——這一天的這個時刻,太Sunny直射在地球上的某個位置。
五二十四節氣最初的起源,在中原地區,基本於黃河流域。所以,流傳很廣的“二十四節氣歌”,也起自北方——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幾千年來,二十四節氣曾經是中國很多地區從事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直到現在,仍在農業生產中起重要作用。
就是這些了吧。
-
5 # 游龍易學叄明
全部回答都看了,我也說說吧。節氣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有現實實驗依據得到的結論。
《後漢書·律曆志,詳細記載了節氣分野的依據,(節氣是精確到分的),"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佈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看不懂?我又最簡單的語言說吧,古人認為節氣體現了陽氣的變化,陽氣的東西看不到摸不著,但還是可以驗證它的存在的,古人用二十四個竹管,裡面放灰,按一定規律擺好,到了某一時候,當地面陽氣升起到了竹管的位置的時候,裡面的灰在噴出來,如是者,二十四個竹管到了某一時候都會噴灰,噴灰就代表了陽氣升到某階段,這二十四的時間就是判斷節氣的依據。
-
6 # 有話少說
兩至兩分。古人用土圭測日影,最長的一天叫冬至,最短的一天叫夏至,長短平分的兩日叫春分、秋分。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這是天文意義的四個節氣。
兩至兩分確定之後,根據太陽年又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這是氣候意義的四個節氣。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八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應該是逐步完成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年劃分的。太陽曆曆法是根據太陽年制定的,但曆法年必須取整數,所以曆法年不等於太陽年。如,公曆為太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都是整數。這樣,二十四節氣在曆法上的日子就有1至2天之差。
農曆為太陽曆與月亮歷合曆,俗稱陰陽合曆。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閏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三天,都是整數。十九年七閏,平均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故,農曆總體上是以太陽年為標準制定的歷法。
由於農曆為太陽曆與月亮歷合曆,平年與閏年相差一個月,這樣,二十四節氣在農曆的月份上,有一月之差,在日子上偏差十多天。
有人用陰陽學說解釋農曆,什麼冬至日陰氣最大,夏至日陽氣最大,這毫無道理。因為古人月亮歷稱“太陰曆”,而二十四節氣與太陽有直接關係,與月亮朔望週期毫不相關。
二十四節氣與“太陰曆”無關,針對這一弊端,宋代科學家沈括提出“十二氣”為一年的歷法,十二氣歷,廢“月”為“氣”,一年十二氣,大氣三十一天,小氣三十天,平均一個氣兩個節氣。這樣,二十四節氣在曆法上的日子基本固定,最多一兩天之差。這與現代公曆十分吻合。可惜,受傳統陰陽勢力的阻撓而沒能實行。
-
7 # 知足常樂282581308
24節氣是科學。
是地球的位置科學。
是地球的時間科學。
是宇宙的空間科學。
回覆列表
節氣是指二十四個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執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