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這樣的傳說顯然只能是宋仁宗啊。柳永死於1053年,宋仁宗活到1063年。而柳永死的時候,宋神宗才是小屁孩。

    清代的宋仁宗畫像:

    奉旨填詞的傳說是:

    1021年,37歲的柳永第三次參加會試,終於透過參加殿試。但宋仁宗對其文風很不滿意,所以勾去了柳永的進士名額,還說,且去淺斟低唱,何必要(進士的)浮名。柳永自就被判了政治死刑,此後遊戲人間,宣稱自己是奉旨填詞柳三變。

    然而,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1021年,宋真宗還在(宋仁宗是1022年繼位),遠不會如此說。

    柳永1024年參加第四次禮部考試,再次失敗。但此時朝政是劉太后控制的,似乎剛剛14歲的宋仁宗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真實歷史是,1034年,50歲的柳永終於在宋仁宗(1033年親政)放寬科舉之後中得進士。此後一直任小官,1050年辭職,三年後去世。由於家財不多,幾位名伎(非妓)出資給予安葬,眾多伎子送行。

  • 2 # 瀟瀟雨勰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話絕對不是宋神宗說的。

    下年我們進行科學的分析論證。

    先看三人的簡歷。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宋神宗趙頊(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兩個年號:公元1068年戊申,熙寧元年。 公元1078年戊午,元豐元年 。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年號如下:

    1、天聖 1023年—1032年(10年)

    2、明道 1032年—1033年(2年)

    3、景祐 1034年—1038年(5年)

    4、寶元 1038年—1040年(3年)

    5、康定 1040年—1041年(2年)

    6、慶曆 1041年—1048年(8年)

    7、皇祐 1049年—1054年(6年)

    8、至和 1054年—1056年(3年)

    9、嘉祐 1056年—1063年(8年)

    柳永1053年去世,14年後即1067年宋神宗才當皇帝,從時間節點看宋神宗根本不可能對柳永說“且填詞去!”這樣的話。

    這裡還牽涉到宋真宗,也就是宋仁宗他爹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年號鹹平、大中祥符、天禧、景德。

    柳永一共考過五次科舉,先後四次落第。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第一次落第;

    祥符八年(1015) 二次落第;

    天禧二年(1018)三次落第。根據《福建省志•人物誌•柳永》記載,柳永在天禧三年(1019年)寫下著名牢騷詞《鶴沖天》。具體內容是“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仁宗天聖二年(1024)第四次落第。仁宗在當年柳永試卷上硃筆御批;“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柳永從此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仁宗景祐元年(1034)恩科及第,賜進士出身。

    綜上所述,“且填詞去!”出自宋仁宗之口,而不是宋神宗所說。

    宋仁宗一句話“且填詞去!”成就了一個偉大詞人,這也許是宋仁宗所沒有想到的。

  • 3 # 醉古堂劍客

    這句話既不是宋仁宗說的,也不是宋神宗說的,完全屬於歷史傳說,不能當真。

    至於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三:

    一是柳永的科舉經歷和宋神宗毫無交集

    先看柳永的科舉歷程,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共參加五次科舉,分別如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科舉不中,其時宋真宗在位;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科舉不中,其時仍舊宋真宗在位;

    天禧二年(1018年)科舉不中,其時宋真宗依舊在位,宋仁宗僅9歲;

    天聖二年(1024年)科舉不中,其時宋仁宗在位,年15歲,劉氏垂簾聽政,宋仁宗尚未親親政;

    景祐元年(1034年)科舉高中,其時宋仁宗在位,年25歲,是親政的第二年

    我們可以看到,柳永從參加科舉一直到高中進士期間,只有宋真宗和宋仁宗在位,和宋神宗完全沒有關係,本題可以排除宋神宗。

    二是柳永科舉經歷只和宋仁宗一次交集

    柳永的科舉經歷和宋仁宗實際的交集只有一次,那就是1034年的科舉。

    1024年的科舉,宋仁宗尚未親政,柳永的落榜和宋仁宗毫無關係。

    柳永高中進士那年,宋仁宗剛剛親政,且由於中間劉氏的垂簾聽政,宋仁宗並未參與朝政。那麼有人會說,不親政就不會這麼說了嗎?試想,古代的皇帝說話哪怕錯了都要一言九鼎,你覺得如果是宋仁宗說的,他會讓柳永再次科舉立馬高中?

    三是相關詞作的創作年代較早

    關於題目提到的詞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創作於1009年,即柳永參加科舉第一次不中,要不然詞裡也不會寫“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如果是第二第三次,都不會用“偶”字。本詞純粹表達暫時不滿,認為自己能力突出,才智卓絕,為什麼沒有高中,要不然他也不會連續參加五次。

    而1009年時,宋仁宗還沒有出生呢,哪會說這樣的話。

    四是這個故事的出處存疑

    這段故事正史並沒記載,在南宋吳曾、嚴有翼及一些野史中有記錄,是否真實存疑。

    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記載:

    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豔虛美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

    嚴有翼《藝苑雌黃》記載:

    當時有薦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詞柳三變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詞。”由是不得志,日與狷子游娼館酒樓間,無複檢約,自陳雲:“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我們再看柳永留下的所有詞作文章和同時期的文章,從來沒見過自稱“柳三變”,所以基本可以認為這是後人的附會傳說。

    因此,這種故事我們聽聽則罷了,或者當做野聞趣事,但切不可當真。

  • 4 # 伴月圓

    不要鑽進歷史死衚衕,沒有考據的意義。柳永是個好詩人《雨霖鈴.寒蟬悽切》太美,一一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是宋仁宗說的。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這首《鶴沖天》,伴隨著一個有名的故事。

    宋仁宗一次“臨軒放榜”,看到柳永榜上有名,想起他《鶴沖天》詞中“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句子,就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把他黜落了。萬般無奈,他半是解嘲、半是哀怨地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繼續過著留連坊曲市井、花街柳巷的日子。

    這首詞寫於他初到汴京不久的時候,柳永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飽讀詩書,是肄習舉業的年青士子,前途無量。他本來以為一到京華,“定然魁甲登高第”,取功名如易如反掌,想不到初戰就遭到鎩羽而歸。落第後心情自然不好受,就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無非是說,在政治清明的時代,君王也會一時錯失賢能之才。我落第了,不應該患得患失。況且,做一個風流才子為歌姬譜寫詞章,榮耀也不亞於公卿將相。在街巷的繡房裡,住著我的意中人,我將與她們依偎,享受風流的生活。青春不過是片刻時間,我寧願把功名,換成手中淺淺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轉的歌唱。

    柳永是個具有叛逆性格的人,仕途受阻,在他身上產生了反叛力。使他的思想一下子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敝屣功名,留連坊曲,在花柳叢中尋找生活的慰籍與溫暖。這一曲《鶴沖天》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蘊含他無限的辛酸,也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道出了封建制度下失意知識分子的普遍感受,在後世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 6 # 六甲番人

    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有很多軼聞典故,其中一則是“奉旨填詞”,稍晚於柳永的嚴有翼曾在《藝苑雌黃》提到這件事,說當時有人推薦柳永的才華,但皇帝卻問道:“得非填詞柳三變乎?”回答說:“然。”於是皇帝就說:“且去填詞。”柳永因此不得志,每天遊蕩於青樓酒樓之間,而且還自稱:“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這則故事中,嚴有翼並未明說是哪位皇帝,於是大家紛紛展開想象,有人說是宋仁宗,有人說是宋真宗,甚至有人還說是宋神宗,從柳永的生卒年看,與這三位皇帝生卒年確實都有重疊的時間段,但宋神宗明顯不可能,他登基的時候柳永已經去世十四年了。

    那麼這位皇帝究竟是宋仁宗還是宋真宗?

    南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說宋仁宗留意儒雅,很討厭浮豔虛美的文章,而柳三變卻喜歡寫非主流詞曲,而且居然傳播四方,柳三變曾有一首《鶴沖天》詞,其中最後一句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等到進士放榜時,仁宗刻意將柳三變之名劃去,並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後來柳三變改名為柳永,這才中了進士走上仕途。

    吳曾的這則故事曾多次被人質疑,比如有人認為柳永所有詞作文章,從未自稱“柳三變”,柳三變之說不足為信,也有人認為景祐元年,宋仁宗親政,特開恩科,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此前尚未親政,當不可能在放榜時劃去柳三變之名,這則故事應是虛構的。

    以上兩種說法中,第一種明顯只是推測,不足為證,其實柳永長兄是柳三複,仲兄是柳三接,兩位兄長名字都帶有“三”字,柳永原名“三變”也說得過去,而第二種說法則有一定的道理,《鶴沖天·黃金榜上》確實是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所作,但第一句是“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其中“偶”字是“偶然”的意思,可見柳永仍然很自負,如果是第二次科舉失利應當不太可能是這種心態,因此這首詞更可能是第一次落第後寫的。

    柳永第一次落第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據此我們大體可以還原“奉旨填詞”的故事如下:

    大中祥符二年,柳三變信心滿滿地參加科舉,誰料居然落第了,此時柳三變才二十六歲,還是文學憤青時期,於是在一次醉遊煙花巷陌後寫下《鶴沖天·黃金榜上》,當時柳三變已是天下聞名,這首詞也很快流傳開來,後來居然連宋真宗都聽說了,真宗也愛好文學,還是一名詩人,但柳三變詞中這種消極的態度明顯不是真宗喜歡的,所以後來柳三變參加科舉被人推薦時,真宗就隨口說:“且去填詞。”也正因為真宗說過這句話,所以柳三變此後參加數次科舉都無人敢推薦,直到改名為柳永,直到宋仁宗親政恩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很油,每次洗頭也掉髮,醫生說我頭上竟有“百萬”蟎蟲,是不是真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