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140769451

    沒被瓜分?!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曾經統治著從南歐到北非、中東、中亞附近的龐大地區,是個橫跨亞歐非的大國。先是被歐洲人趕出北非、中亞,又被俄羅斯搶走黑海北岸的所有地區,一戰時,又被趕出南歐和中東。二戰中,土耳其最終加入了盟軍方面,成為反法西斯國家的一員,西方和蘇聯都不希望對方控制土耳其,也不想在土耳其正面對抗,殖民地的時代也己經過時了,土耳其也積極脫亞入歐,有利於西方陣營,所以才保留它殘存的部分。相比第三世界的大多數國家,因為靠近歐洲,其現代化程度明顯好的多,還和歐洲直接競爭了幾百年,實力並不太弱。

  • 2 # 十三叔看歷史

    如何保住?我覺得主要有三點,那就是勇氣、智慧和擔當。先來看一下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公元11世紀,居住於中亞北部的突厥烏古斯部落聯盟的塞爾柱人開始入侵亞洲西部地區,在中亞和西亞地區建立了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不過塞爾柱帝國在公元1092年就開始陷入了四分五裂中,形成了一個繼承正統的塞爾柱大王朝和各地的很多塞爾柱小王朝(王國),羅姆蘇丹國(1077—1308年)就是其中的一個塞爾柱小王朝(王國),羅姆蘇丹國的主要區域就是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今土耳其),公元1077年塞爾柱帝國的皇帝阿爾普·阿爾斯蘭的堂弟蘇里曼受封此地,後形成了羅姆蘇丹國。

    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開始分裂為很多小的獨立的酋長國,而土耳其人就是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突厥部族。1299年趁羅姆蘇丹國分裂的時候,突厥土耳其部落建立了政權,這個原本只是擁有彈丸之地的奧斯曼國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了拜佔廷帝國(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從此更是不斷開疆擴土,成為了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領土極盛時面積曾有550多萬平方公里。在蘇萊曼一世(1520年-1566年)時期,奧斯曼帝國所控制的人口大約有1400萬,而此時的西班牙的人口僅有500餘萬,英格蘭只有區區的200多萬人口。奧斯曼帝國此時憑藉其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封鎖和壟斷了歐洲經過這個歐亞樞紐與亞洲的海陸的貿易通道,此外奧斯曼帝國還對歐洲進行擴張,控制了東南歐的廣大地區。對於西歐國家來講,奧斯曼帝國簡直就是“如鯁在喉”。

    但是在公元17世紀以後,歐洲列強卻開始逐步崛起,而奧斯曼帝國則是不斷衰落。在17世紀到19世紀的200多年裡,為了爭奪黑海、烏克蘭、歐洲巴爾幹地區等地,沙俄與奧斯曼帝國進行了多次戰爭,在這200多年裡兩者平均每20年就要大打出手一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可謂八世之仇。奧斯曼帝國領土龐大,民族眾多,宗教複雜,奧斯曼帝國對各地的統治實行的是米利特製度。儘量尊重當地的宗教和語言習慣,用當地人統治當地人,應該說這個制度在帝國的初期和中期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的,但這種制度卻缺乏同化能力,當19世紀奧斯曼帝國真正開始衰落後,在外部英國、法國、俄國等歐洲列強的肢解和內部其所統治的的各民族獨立浪潮的風起雲湧下,奧斯曼帝國的解體也就顯得那麼容易。1829年,在英國、法國、俄國的聯合干預,希臘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同時奧斯曼帝國在非洲的屬地也被法國、義大利等過佔領。

    在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依然擁有其本部和中東阿拉伯的很多土地以及歐洲的部分土地,並且歐洲列強之間在對待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上也嚴重地勾心鬥角,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與俄羅斯帝國極力希望奧斯曼帝國再沒落再虛弱,以便控制更多的土地,而英國對此則是極力阻止,害怕俄國控制東地中海地區。對於英國的好意,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也是“心領神會”的,一直也是聯英抗俄,憑藉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奧斯曼帝國或許還能勉強維持,但是奧斯曼帝國卻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中“光榮地站錯了隊”。一戰前的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就是三個字理不清:1870年義大利完成了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完成了統一,他們一看當時的世界殖民地都被其他歐洲列強瓜分的差不多了,也馬上加入到了搶奪殖民地的隊伍中。並且統一後的德國實力迅速增強,與當時的第一大殖民帝國英國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國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本來堪稱世仇的英國與法國又關係變得好了起來。義大利與法國和奧匈帝國也是矛盾深刻,但是義大利與英國的關係卻很友好。德國也要找幫手,就極力拉攏奧匈帝國和沙俄,但俄國與奧匈帝國因為在歐洲巴爾幹半島的爭奪矛盾很深。後來法國一看機會來了,極力拉攏俄國,但是英國與俄國兩者卻互相戒懼。1882年,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一戰前的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與俄國達成了軍事協約,1904年,法國與英國達成了軍事協約,在法國的撮合下,1907年英國與俄國達成的軍事協約,這就是一戰前的三國協約。多說一句,在1914年一戰開始後,義大利卻按兵不動,左右觀望,在英法等協約國集團滿足其開除的絕大部分條件後在1915年又加入到了協約國集團。

    奧斯曼帝國一看英國與俄國組成了軍事同盟,便開始嚴重懷疑起了英國的真心來,德國一看機會來,對奧斯曼帝國極力拉攏。德國與奧斯曼帝國也開始“眉來眼去”,這又引起的英國對奧斯曼帝國的懷疑。但是直到一戰爆發前夕,奧斯曼帝國依然在反覆猶豫到底加入哪一方陣營,權衡利弊。但是英國卻率先衝動了,把奧斯曼帝國已經付款的訂購的在英國造船廠建造的兩艘主力艦先後直接給無償徵用了,土耳其人憤怒了,而此後德國則直接把一艘戈本號戰列巡洋艦贈與了土耳其海軍,土耳其人被徹底感動了,就這樣奧斯曼帝國加入了一戰中的同盟國陣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英法等協約國獲勝,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戰敗。

    一戰的失敗對於奧斯曼帝國堪稱徹底的悲劇,這次英國也不顧及列強之間的“勾心鬥角”了,英法主導的協約國集團不僅要再次肢解奧斯曼帝國,還要把奧斯曼帝國的本土給瓜分了。根據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其實際控制的部分僅僅是小亞細亞半島(本部)的北部地區。

    時代需要英雄,面對土耳其的亡國滅種的危機,相當多的土耳其人站了出來。英雄不是隨便當的,不是拉出來一個人就可以隨便當英雄的。為什麼是凱末爾成了其中最著名的土耳其英雄?因為當時的凱末爾有“實力和影響力”,還有“勇氣和智慧”。凱末爾學生時代上的軍官學校,1905年畢業後被授上尉軍銜。1912年到1913年擔任奧斯曼帝國駐保加利亞王國大使館的武官,當時他就指出奧斯曼土耳其應該保持中立,如果參加德國與奧匈帝國等的同盟國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可是奧斯曼蘇丹政府對這個武官的建議根本置之不理。但是在1914年一戰爆發後,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奔赴前線,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軍隊新編第19師師長。1915年兩次率軍成功阻止了協約國軍隊對土耳其本部的登陸。1916年,他又率軍成功保衛了奧斯曼帝國當時的首都伊斯坦布林,威震歐洲和土耳其,後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軍隊第二軍團司令,晉升為將軍。

    1918年英軍就開始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林,英國這次對奧斯曼帝國不再“心慈手軟”了,要聯合其他協約國列強和土耳其周邊國家把奧斯曼帝國的本土也給瓜分了。在1917年希臘加入了一戰中的英法協約國集團,希臘與奧斯曼帝國也堪稱世仇,在1918年到1919年,法軍、希臘軍、亞美尼亞軍、義大利軍都陸續開到了奧斯曼帝國本部。此時的奧斯曼蘇丹政府已被協約國控制,一些奧斯曼政府官員以及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開始秘密組織抵抗組織阻止協約國對奧斯曼本部的瓜分。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面臨兩個命運:第一,其本部被列強和周邊國家瓜分,從此淪為小國,第二,成功保住本部,這樣還有成為地區強國的機會。此時土耳其本部被瓜分的機率應當說是相當大的,那為啥最後反而土耳其人成功保住了其本部呢?我覺得有四點原因,第一,土耳其各地的抵抗力量,第二,凱末爾個人的能力,並且他成功地把分散的抵抗力量團結了起來,第三,英法等國剛剛打完一戰不想再“玩命”了,第四,1917年俄國發生了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蘇俄政府不僅沒把土耳其當成世仇,反而把土耳其看做盟友,提供了巨大的援助。此時凱末爾所控制的部隊表面上聲稱中立,於是協約國也就沒把凱末爾當做威脅,凱末爾也被奧斯曼蘇丹政府任命負責殘存的土耳其軍隊的復員和維持治安的工作,他利用這個工作聯合土耳其各地的抵抗力量,爭取土耳其全國的支援。凱末爾由於擔心被協約國算計和逮捕,不去首都伊斯坦布林,在1919年7月,他被選為了東部各省護權協會代表大會的主席。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政府可謂“裡外不是人”,一方面被協約國所控制,對協約國妥協,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土耳其國內的民族抵抗力量和新興國民運動,於是奧斯曼蘇丹政府在1919年弄出了一個位於伊斯坦布林的奧斯曼議會,1920年1月12日,奧斯曼眾議院最後一次會議在伊斯坦布林舉行,雖然奧斯曼蘇丹首先講了話,但是接著凱末爾的一通電報表明合法的土耳其政府是位於安卡拉的代表大會 。面對英軍對伊斯坦布林的控制,這個奧斯曼議會卻制定了與協約國意願相牴觸的一份契約和宣告,這引起了英國以及協約國集團的強烈不滿。英國迫使奧斯曼蘇丹政府解散了這個奧斯曼議會,協約國集團保留了奧斯曼蘇丹。奧斯曼蘇丹(國王)也成為了協約國的傀儡,並且開始在伊斯坦布林大肆逮捕土耳其的抵抗力量,此時的奧斯曼蘇丹政府宣告判處凱末爾以及一些知名的抵抗人物死刑。

    此時的凱末爾對內:他爭取讓所有人知道他也在為奧斯曼蘇丹而奮鬥,要把蘇丹從協約國的控制中“解救出來”,他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1920年4月,他在安卡拉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的土耳其國民政府,並開始組建正規軍,決議抵抗首都的蘇丹政府和協約國軍隊。對外:他則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支援,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此時的蘇維埃俄國也是意圖控制高加索地區,並把土耳其視為盟友,在一番討價還價後,凱末爾爭取到了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的支援,後者向提供了很多武器裝備,又從法國和義大利弄到了很多武器,有了武器裝備後,位於安卡拉的臨時政府就有效地組建了軍隊,這為土耳其獨立戰爭提供了軍事保證。假如俄國在1917年不發生革命,俄國沙皇政府肯定會也會玩命地參與到瓜分土耳其本部的戰爭中,這樣對凱末爾是相當不利的。在協約國集團各國入侵到土耳其本部的軍隊中,最為玩命和主要的應該就是希臘的軍隊了,所以關於土耳其獨立戰爭就撿重點的說。1921年8月他說服了大國民議會選舉他為位於安卡拉的臨時政府組建的國民軍全權總司令,隨後在離安卡拉80公里外的薩卡里亞河土耳其國民軍與希臘軍隊進行了戰略決戰,凱末爾親自指揮,在戰鬥中他被流彈打斷一根肋骨,但他紮上了繃帶後依然坐鎮指揮,最後土軍以弱勝強,重挫了希臘軍主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英軍與法國等協約國軍隊面對新組建的土耳其軍隊的頑強抵抗,都是頗感意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面對國內民眾的巨大壓力,英法等國都不願意再開啟另一場長期的戰爭。在1923年,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取代了之前的《色佛爾條約》,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隨後土耳其共和國也正式成立,首都安卡拉,凱末爾被選了總統。一戰中奧斯曼土耳其站錯隊的教訓實在太過於深刻了,在二戰中,土耳其在大部分時間裡始終保持中立,在1945年當美英等同盟國的軍隊把納粹德國的軍隊趕出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後,在該年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怎麼用攝影作品還原《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