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伴我行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

    現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

    5、網際網路技術、衛星通訊、量子通訊

  • 2 # 岸芷汀蘭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驛站,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燈塔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臺、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臺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中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透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餘枚,併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瞭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定,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

    烽火傳遞資訊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訊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訊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裡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臺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定狼煙臺,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複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資訊的通訊方式逐漸佔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絡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裡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訊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訊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中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訊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訊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訊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中國古代資訊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資訊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在遠古時候,中國使用擊鼓傳遞資訊,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訊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中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透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託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隨著資訊的迅速發展,資訊傳遞的方式越來越多,可是資訊傳遞的方式也會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麻煩。

    以前所用的bb機,現在都用了彩屏手機黑白手機代替了,手機也可以上網,也可以發簡訊,而且比電腦小的多了,攜帶方便。

    現代社會傳遞資訊有:

    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書信,快報, 發郵件

    發簡訊

    打電話

    發傳真

    影片會議

    衛星定位

    郵遞

    等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 3 # 謝十一

    古往至今,人類傳遞信件的方式: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

    現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5、網際網路技術、衛星通訊、量子通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睡覺時給他們灌牛奶是明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