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仁猛看人生

    行萬里路的,不一定是吟遊詩人,還有可能是郵差;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

    經歷不等於閱歷。經歷的東西,需要我們走心,總結,反思,有所感悟,這樣的話,經歷才叫財富。

    如果沒帶著腦子,走多少路都白費,都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成長和收穫。

    有人說“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很簡單,就是沒走心。

    所有的進步和收穫,最後一定是精神層面的提升。

    人生,真正的富有,一定是頭腦的富有。

    尊重知識,崇尚學習——這永遠是人間正道!

  • 2 # 梵心凡心

    生活的本來面目,

    可能就是雞毛蒜皮。

    讀書文字相對的純粹,

    對心靈的塑造,

    是其他不能比擬的。

    每個人也許都不可能逃出去的,

    即使不斷的行走,不斷的逃離,

    風餐露宿的旅程,

    也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會為一張車票錢心疼,

    會為路邊的一碗麵條裡的蒼蠅噁心,

    會因小旅館裡的情人小卡片而心動,

    會為旅途中搭訕的異性想入非非,

    走到最後總也會是一地雞毛……

  • 3 # 詩人皆

    諺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1、民間白話也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說,其意是說,光讀書不增長見識,不經歷實踐,那也只是書呆子一個,只會紙上談兵,還不如那些閱歷豐富,閱人無數的粗人。

    闡明瞭理論結合實際的重要性,以學促行的關鍵性,其“萬里路”主要是喻意一個人的閱歷,經歷與社會經驗。

    2、雖然說360行,行行出狀元。有人行萬里路生活的一地雞毛,和沒讀萬卷書是有關係的,從古至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人人都懂。

    在現實生活中,學與行乃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如果行萬里路增長了見識,閱歷,卻不虛心學習,自暴自棄,就是莽夫一枚,苦力一個,和書呆子一樣成不了氣候。

    讀萬卷書之人需實踐,行萬里路之人需學習。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說社會也是一項重要課題,縱然年少誤了學業,也可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相關知識,相關經驗,才不會如愣頭青一般處處碰壁,活得一地雞毛……

    3、有個小故事讀了很多遍,也頗有感觸,同樣是行萬里路之人,因為心態不同,思路不同,結果天壤之別。

    據說某日,三個泥瓦匠在砌牆,一個人走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呢?

    第一個泥瓦匠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嗎?我正在辛苦地砌牆呢!第二個人心平氣和地答道,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第三個人則眉飛色舞地說,啊,我們正在創造美好生活呢!

    十年過去後,第一個人仍然在砌牆,第二個人成了一名工程師,而第三個人則成了這兩個人的老闆。

    正是因為第二個,第三個人,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沒有放棄學習,放棄自己,心態向上,不因自己沒讀多少書而抱怨,而失去信心,他們在社會大學裡一邊勤奮工作,一邊刻苦學習,以行萬里路的閱歷補齊短板,終於成功。

  • 4 # 向日葵7O89

    沒有反思,觀察,總結,看書驗證,培養出自己的主見。行萬里路只是一個腳伕,一種得過且過,到哪個山唱哪個歌。這裡可能涉及到一種從小培養的主動思考能力,邊行動邊思考,行動後反思的能力。

    所以美國孩子為什麼從小要培養他做選擇?就要他在做的時候進行思考,在選擇的時候進行思考,我為什麼選擇這樣,我為什麼放棄那樣?不是像一具不加思索,服從命令的行屍走肉,機器,傀儡。一個人做事情,做工作,生活最後做得好不好?關鍵在於用不用心。我有沒有進行思考,我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我哪裡可以改進?是什麼導致了最好,最差的結果?“獨立思考”是“自主自我”最重要的標誌。所以一個人全力以赴的做一件事,很容易做到極致,成功。你不喜歡的事情,你不熱愛的事情,你不感興趣,不擅長的事情,你做的時候可能手在做,眼睛在看,但是最重要的器官腦子不在。手是機械的,眼睛是麻木的,熟視無睹的,腦子就是個做樣子的形式主義,等於出工不出力的在戴帽子。

  • 5 # 幾禾

    行萬里路卻依然生活困頓,這肯定和沒多讀書有關係,要想說明其中原委,還得先從萬里路、萬卷書的出處說起。

    1

    關於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現在在網上能查到最全的是這四句: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這四句話將人成長所需的資源、境遇描述的很精闢,很多長輩也喜歡用這幾句敲打我們。

    一般來說這四句可以順著理解為遞進關係,也可以倒著理解成比較關係。

    遞進關係就是說,讀了書就要外出開眼界,見得多了就應該諳熟人情世故,人事已通就容易找到貴人指點,有了師傅領路自己還應該不斷參悟。

    比較關係就是說,如果自己悟性不足就需要有人來提點,如果遇不到名師那起碼應該多看看別人怎麼做,如果別人的做法看不懂那就多走多看積累經驗,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就多看看書。

    其實不論怎麼去看這四句話,都是勸人奮進的良言,但也總有人喜歡按照字面的理解,認為只要掌握句話其中一個自己就一定會有所成就,這就難免以偏概全了。

    其實這四句話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是後人穿鑿的,原文只有八個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八個字語出明朝書畫家董其昌的山水畫論著《畫旨》,原文是:

    “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這段論述其實是一種繪畫理論,大意是畫家繪畫應該有一種“氣韻”,這種氣韻既有天生具備的,也有後天培養的,而培養的方法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後來人們漸漸的將這一理論擴大到個人成長,認為人只有多讀書、開眼界才能有作為。

    所以可以看到的是,讀書與行路其實是並行不悖、不分先後的,也必須是相輔相成、同時進行的。

    2

    探討完出處我們迴歸正題,來看下不讀書就出行有什麼問題。

    我大學剛畢業那年,在家待業了一段時間,家裡父母怕我著急,建議我一個人去外地走走,既當散心,也可以增長見聞。

    這個提議確實令我心動,出生到上學一直在家鄉附近,出遠門的次數少之又少,就開始選擇目的地規劃行程。

    可在具體規劃時我犯了愁,到底應該去哪呢?

    無論去哪我都覺得自己是在無的放矢。我不瞭解當地風土人情,不知道當地歷史沿革,不知道自己去了可以幹什麼、看什麼,什麼值得我珍惜,哪些值得我回味。

    如果我什麼也不知道貿然前往,結果只能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罷了。

    這時我想起餘秋雨和他的散文,他很多散文都有遊記的影子,很多都是在當地或者路上寫就的。

    .

    他的知識儲備和閱讀量是眾所周知的,即使這樣,在旅行過程中還是時不時的查閱資料。

    所以他的筆觸能讓讀者領略到山水風光背後隱藏的不同文化,這是一般人走馬觀花難以企及的。

    只是走過去看看真的有那個必要麼,所以我最後還是放棄了行程。

    其實行萬里路最常見的就是走馬觀花,最怕的也正是這一點。

    這種時候,讀書不僅讓我們能夠了解背後的故事,也能引導我們用更多元的視角去觀察新鮮的一切。

    在旅途中不斷閱讀,我們能夠收穫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愉悅和刺激,更多還有方向的引領和知識的印證。

    而這才是我們在旅途中積累下最寶貴的財富。

    3

    也許有人會說,我走南闖北這麼些年,從來沒讀過什麼書,但還是混的風生水起,吃香喝辣。

    對於這種情況我承認,生活中確實有人天生就適合在社會上生存。

    這類人一般智商高情商更高,能夠察言觀色、洞悉關鍵,這和他們成長的經歷有關,也和他們的見識廣博有關。

    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多年的江湖歷練成就了他們的一身本事,也奠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江湖歷練是他們的課堂,而認真解剖這些歷練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在行走中向別人學習成長的過程。

    一個人如果光靠個人的天資,發展必然會遇到瓶頸,這種時候他需要的就是參考別人的做法,學習別人的經驗。

    這個過程可以是閱人無數,也可以是讀萬卷書。

    而書是人寫的,每本書都有一個甚至多個人的知識、智慧、情緒、風貌。

    所以讀書就是在讀人,閱人更是在閱讀一本本生動的好書。

    人能夠成長,學習是不能停的,而學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

    閱讀雖然不是學習唯一的方式,但卻是最基礎的。

    所以一個人天資再好,也需要從書本上明晰得失,分辨真偽,這既是矯正自己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

    4

    讀書,行路,閱人,指點,開悟,這五項修煉是所有想要有作為的人都必須經歷的,但必須承認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幸能夠經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道路,能夠出類拔萃的還是少數。

    但只要在遇到每一項歷練的過程中都用心體會,就一定能因為收穫而越發的充實,起碼不會再一地雞毛了。

  • 6 # 牛哥談人生

    人生無非就四件事:讀書、行路、歷事、閱人。

    人不讀書,行路再多也只是個郵差;不行萬里,人生將缺失風雨和風景;不歷千事,不知人世的炎涼與冷暖;不閱多人,辨不清誰是君子誰小人。

    一個會經常讀書或看報的人,他會把書籍與報刊看作是自己獲取各種資訊的重要途徑。在書報中有先哲與智者嘔心瀝血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閱讀者能從中看到在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豐富的、多變的、自己前所未聞的奇妙世界。

    細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同哲人智者進行一次深度對話。閱讀者透過書籍,與作者、以及書中許多優秀人物輕鬆的做著各種交流,可以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事與處世之道,領悟各種己所不知的思想與哲理。

    人生,不是所有的路都要自己走過,不是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來打擾自己的人生。書中自有千萬條路,書中自有千萬般事,書中自有千萬種人。

    一個經常讀書的人,他會在書中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也會收穫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博覽群書,融會貫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一個人懂得多了,視野就寬了,格局也大了,人生自然就非同尋常了。

    而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他獲取資訊的方式將只能是透過自己身邊的人和發生在眼前的事,這種收穫的片面性與侷限性可想而知。這類人的視野會很狹窄,他看人看事會沒有大局觀,其人生也會因為格局小而失去很多的可能性。

    讀書縱有千般好,也有一個小弊端。讀書看報會直接佔用了閱讀者玩遊戲、打麻將、睡懶覺、做白日夢的“寶貴時間”,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到底何去何從?皆由各自選擇。

    讀書是一種修行,修的是自己的這顆心。

    書裡有一種養分,滋養的是自己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萬左右的質量好的轎車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