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媽媽育兒有方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三歲以前的小孩以玩為主還是以早教為主?我可以給你一個清晰的概念,所謂的早教就是有意識地、科學的玩,堅持不懈變著法兒玩,主要在家庭中進行。

    這些固定的神經迴路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幹什麼,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我們最終可以實現的價值。

    在新生兒出生後,視覺神經中樞和聽覺神經中樞是快速發展的,我們不斷地提供豐富的資訊,刺激,加速和完善了視聽神經中樞。

    新生兒出生後是看不清東西的,但是有光感。我們通過開關燈、拉窗簾、光亮的開關~閉合來刺激寶寶的視覺神經中樞。半個月以後對於黑白的東西就有了明顯的感覺。我們可以給孩子看黑白卡刺激卡,大概3個月的時候,孩子的彩色視覺開始出現。6個月的時候,孩子的視覺發育已經接近成人。

    我們通過給孩子看東西,通過物體的移動進行追視訓練,極大的豐富了孩子所需要的輸入資訊及眼睛周圍肌肉的訓練和應用。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面板上的神經細胞接收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振動等產生的感覺。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孩子的運動,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就會給孩子做被動操,然後是主動操,然後是孩子的摸、爬、滾、坐、站、走,踢、扔、投、擲、跳等等。

    發展孩子的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是一樣的重要。我們強調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在精細動作發展方面主要是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這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是必不可少的。

    俗話說,心靈手巧,在運用手部、手指的時候,會極大地促進了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的完善和提高。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的孩子在外出遊玩的時候,家長好多都是抱著或者坐在小車裡。而這恰恰阻礙了孩子運動系統的發展。

    所以3歲以前的小孩以玩為主,還是以早教為主?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不能分割的。所謂的玩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玩、就是遊戲,只不過在我們瞭解科學的早教原則之後,就會變成有意識的、科學的去玩。

    早教並不是高大上,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對孩子進行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聽的更多,看的更多,觸控的更多,玩的更多、更豐富,通過這些在大腦中建立的神經連結,而形成孩子的智力迴路,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0~3歲這個年齡段有90%~95%的時間是待在家裡的,所以在家庭中的玩和遊戲,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來說就變得10分重要。0~3歲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進行的。

    在0~3歲這個階段,可以完成人整體智力的75%左右。所以說對於0~3歲的早期教育是:不能忽視的,不能錯過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有著充分的科學根據的。

  • 2 # 源媽愛分享

    先釐清概念,題主的問題是將“玩”和“早教”對立起來了。而實際上,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早教”顧名思義是“早期教育”,根據我的理解,通俗一點,它是指“儘早挖掘孩子的發展潛力“。

    這跟現在很多早教機構“教知識”,比如說教2歲的孩子識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卻正是由於許多家長對“早教”存有“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幻想,以及機構的各種營銷,讓“早教”變成了一種“雞娃”的代名詞。

    三歲的孩子應該在玩耍中學習,也就是在玩中受到教育,因此“玩”和“早教”是一體的。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相比填鴨式的說教式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在玩耍中理解和記憶。

    3歲以前孩子的大腦發育最快,因此如果能夠給予足夠的刺激,孩子就會發展得更加全面。

    讓孩子玩並不意味著不管孩子,而是給孩子創造條件,促進他的發展。

    比如,3歲的孩子可以用手塗鴉,練習手眼協調,用不同的顏色表達自己的喜好。

    讓3歲的孩子填色,努力不超出線以外,練習專注力和手指的精細動作。等等。

  • 3 # 睿育幼兒

    三歲以前的小孩以玩為主還是上早教為主,我來和寶媽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三歲以前小孩還是應該以玩為主,上早教為輔的原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三歲前階段,是人一生中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裡,我們的孩子一切都處在發育中,例如:嬰兒的大腦,出生時尚未發育完全,出生後的三年中,腦重增加特別快,能達到成人腦重的80%,在6歲前,腦重接近成人。皮質傳導纖維都已髓鞘化。這說明要到上學時,孩子的大腦才發育完成。嬰兒的神經系統是興奮與抑制不平衡 ,是興奮強於抑制 ,所以單純的過久過多的活動容易引起孩子疲勞,坐不住,自控力差。情緒化都容易出現了。

    正是以因為孩子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孩子要以為玩為主,首先,玩是自發的,沒有強制性的,其次,玩是他感興趣的,所以他會投入。現在嬰兒的玩具五花八門 ,他吃飽了,睡夠了,自然就會去玩的,這裡玩玩具,玩水,玩泥,和小夥伴一起戶外玩耍等,家長都不要過多的介入。只要看護好安全即可。他在玩中,逐漸的,協調性提高了,平衡能力增強了,自我控制性更好了。如果他沒有興趣玩了 ,他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轉移到下一個環節,而不會出現哭鬧等情緒不穩定問題。

    如果是上早教,當然早教機構的課程也是根據嬰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的,教具豐富,活動環節緊湊,老師和藹可親 。但是活動的內容是預先固定好的,孩子在前十幾分鍾會被吸引。後來也許有的孩子就好出現不願意跟老師一起活動的現象了,這也是根據他的神經發育特點決定的,有的家長會約束孩子,要求他必須跟著老師來學習,孩子就會出現牴觸情緒,這樣一來,就容易把孩子最寶貴的學習興趣扼殺了。是非常要不得的。

    早教可以上,在孩子滿2歲以後,循序漸進的來安排課程的內容啊,課程的時間啊,家長都要把控好。 沒入幼兒園前,其餘的時間,就讓孩子盡情的玩吧![笑]

  • 4 # MM涼小彤

    首先三歲以前的教育和玩不能說分的很清,因為寶寶在這個階段還是玩的心態佔據比較多。

    我們應當根據寶寶在不同的階段做出不同的調整,以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為例:在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的階段我們做大人的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小孩還小不懂為理由就不注意說話或者做事;寶寶在這個階段都是通過我們做父母的一言一行在認知這個世界,我們是他們的第一個老師也是一輩子的。

    寶寶根據大人的一言一行或也會通過周邊的事物去認知這個世界,在我們的陪伴下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再去慢慢引導。不要一下子就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在寶寶的世界裡他們什麼事都沒有價值觀念。

    其次,在這奉勸寶媽寶爸(爺爺奶奶們)千萬不要把你的認知觀去強加給寶寶,這樣有的時候會適得其反,應樹立正確的的價值觀再去引導。

    所以寶寶不論是玩還是教育,都是要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上面。

    私人觀點不喜勿噴

  • 5 # 糖朵朵講故事

    我先說我的建議吧:以玩為主,而且是多去大自然裡玩。

    我不太清楚你說的“早教”具體指什麼,如果是那種早教機構,我覺得可以視家庭情況決定是否選擇,但如果是上課學習知識(外語、認字等),就一定不要,那樣你會早早地斷送掉孩子學習的興趣的。

    我孩子小的時候正是早教機構剛剛興起的時候,在各個專家的建議轟炸下,我也覺得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個東西,但是現在回過頭看,待在一個封閉的屋子裡去做一些運動、動手製作一些東西,遠遠比不上每個星期帶孩子固定到大自然裡去活動來的有用,因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僅可以進行生命教育,還可以進行科學教育,這些都將是孩子在沒有學業壓力以前最寶貴的體驗。

    這裡的自然不是指小區裡的活動區域,而是指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蟲鳴有鳥叫的地方,帶上帳篷,帶上孩子的換洗衣服,別怕髒,讓孩子盡情地去撒歡。

    其實在孩子12歲以前,建議都經常這麼做。讓孩子有機會多去體驗這個世界,在自然中去尋找自己的興趣,這對後面一生都會有好處。

    另外,不管怎樣,請記得多花時間給孩子讀書,朗讀給孩子聽,這是最好的早教。

  • 6 # 齊寶媽咪育兒

    首先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這樣的困擾對新手媽咪來說都是有疑惑的,說明您非常重視寶寶的教育問題!如果我們不接觸教育,不學習育兒知識,就不知道什麼是早教,早教就是根據0—6歲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大腦發育特點以及關鍵期,給予孩子科學的、豐富的、恰當的資訊刺激和訓練,通過影響、引導和培養去開發孩子身心潛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其實就是具有針對性的教育遊戲!而我們一般家長則認為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需要學習什麼知識,就開心玩!瑞士的現代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兒童智慧的起源》書中提出“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理念!以下我給您幾點建議:

    1.在經濟、時間和交通允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報一個早教班,最好是媽媽或爸爸陪伴,當然兩個人同時更好!

    2.多看育兒知識的書籍,多玩一些肢體訓練、感官、數學、藝術和音樂等遊戲!例如:感官遊戲:沙子、大米、豆子……!音樂遊戲:雙手拍節奏、拍腿、敲鼓……!

    3.藉助多媒體軟體學習並養成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徵的好習慣。例如:喜馬拉雅、凱叔講故事……

    總之,3歲之前是孩子大腦在快速發育和成長但是還未定性的時期,更多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和安全感,其中游戲能夠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參與度高,使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認知得到飛速發展!

  • 7 # 幼師焦焦

    您好,“早教”一定包括了玩,但是“玩”不一定是早教,早教也包含了早教機構和家庭早教,但是不管哪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玩中學---以樂啟智

    從事了那麼多年的早教,我來給您講下早教機構的必要性

    不過還是要注意幾點,在早教中心碰到過很多問題寶寶,都是家庭環境造成的

  • 8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大家好,我是空媽。

    其實早就這個觀念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但是根據我們之前的很多非常經典的育兒相關專業書籍介紹。

    孩子在三歲以前對於關愛與陪伴的需求,是遠遠大於學習的,所以如果真的要分個主次的話,個人是不太建議三歲以前的孩子把早教看得太重的。

    可能有些家長會因為現在早教機構的一些宣傳,認為孩子大腦的黃金髮育時間,就是三歲以前想要多多打好基礎。

    確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所有身體發育都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大腦的發育,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需要過早的去接受所謂的教育,父母的足夠關愛,平和的家庭環境,更能夠促進他們的成長。

    而且現在大部分的早教機構收費也是比較偏貴的,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比較像個人是不太建議家長們把太多時間跟精力花費在早教上的。

  • 9 # 有鐵觀音才有愛

    有一詞叫“寓教於樂”

    對於三歲內的小寶寶,玩耍嬉戲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玩中學,學中玩。

    個人認為,三歲內的早教理念應更接近於: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個體化差異,在日常教養過程當中,根據寶寶的個性特點,有針對的提供適當刺激,激發孩子的潛能。

    不過,更建議是為人父母者,要多學習,把好的理念,教育方法慢慢滲透到小寶寶的日常生活中,也許是更理想的一種早教方式。

  • 10 # 書書老師

    幼兒時期,小朋友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學習是通過遊戲。小朋友屬於無意注意,在她玩遊戲的時候已經在學習。通過不同的遊戲達到不同的目的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結不起婚買不起房,準備單身一輩子,怎麼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