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可特魏
-
2 # 尋根拜祖
沒有趙武靈王的支援,嬴稷根本就沒有爭奪王位的資本,坐上王位的,應該是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芾。當然,除了趙武靈王的支援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魏冉,沒有他在國內的力保,嬴稷既不可能坐上王位,坐上了也不會坐得穩。
史書對這一段歷史的描寫有矛盾之處,對一些邏輯關係的梳理也不夠清晰,導致很多存疑的地方,我們先將這段故事,簡單陳述一下。
兩公子的儲君之爭秦武王駕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因為舉重失敗,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槓鈴壓死的君王。秦武王駕崩純屬意外,所以他沒有留下遺詔,因為他去世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沒有子嗣。
秦武王駕崩後,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朝中形成了兩派,一派是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後,支援惠文王庶長子公子壯;一派是羋八子為首,支援她的親兒子公子芾,並得到宗室大臣樗裡疾的支援。
這段描述,公子壯的身份存在一些疑點。
有一種說法是,公子壯不是庶子,而是秦武王的同母兄弟。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大可能,既然公子壯與秦武王是親兄弟,為什麼秦武王即位的優先權,高於公子壯呢?公子壯時年二十六歲,是秦武王的哥哥。
要麼是公子壯的年齡有誤,他是秦武王的弟弟,要麼公子壯就是秦惠文王的庶長子。我覺得他是庶長子的可能性更大,否則,有嫡子在,按宗法制,他的即位無可爭辯,史書何以“僭位”(違法即位)稱之?正是因為公子壯本是庶子,跟其他諸兄弟比,除了年齡,沒有其他優勢,才導致後來的“季君之亂”。
公子稷“插隊”之謎這場“季君之亂”從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05年,兩年多的時間,雙方兵戎相見。公子壯在惠文後的支援下,已經稱王,但在羋八子一派的打擊下,逐漸敗退。就在羋八子穩操勝券,準備擁立公子芾時,趙武靈王讓人傳來訊息:趙國支援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稷即位,否則兵發咸陽!
此時,掌握兵權的魏冉也表態支援公子稷。公子稷是羋八子的另一個兒子,長期在燕國做人質,因為長期不在身邊,母子感情並不深,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母子,羋八子當然也不反對立公子稷。於是,公子稷在羋八子一派和趙武靈王的支援下,順利回國登基,並在登基後,平定了公子壯和惠文後一派的叛亂。
這段歷史也是疑點重重:
首先,“季君之亂”的規模有多大?史書交代很含糊,有資料說基本就是宮鬥戲,沒打,有點說相互殺伐了兩三年。
其次,公子壯到底有沒有登基?在哪兒登基的?史書說“僭位”,意思就是已經繼位了,既然即位了,按理應該在都城,又是怎麼被打跑了?史書都沒說。
其三,魏冉為什麼跟姐姐羋八子的態度不一致?他是什麼時候表達支援公子稷的?又是為什麼?
其四,趙國的實力,真的足以威脅到秦國了嗎?按理來說,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但要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趙國有這個實力嗎?
筆者個人分析,公子壯應該是即位了,但不久在羋八子一派的政變下,被趕跑了。魏冉最初也應該是支援公子芾的,他不會跟羋八子意見相左。不過,當趙武靈王插進一腳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並非秦國實力不如趙國,而是因為惠文後和羋八子兩派勢力惡鬥,導致軍隊指揮系統失靈,兩派各有支持者,內鬥不暇,實力大損,根本沒有精力對付趙國。
有資料說,趙武靈王將軍隊直接陳兵邊境,做出一副武力干預的姿態。除了武力恐嚇,趙武靈王還派出了一名重要人物——樓緩。樓緩先事趙武靈王,後侍奉秦昭襄王,有名的縱橫家,他去秦國幹什麼呢?我猜他的任務是,說服魏冉接受趙國的建議,改立公子稷。
這就是魏冉為什麼莫名其妙,突然同意立公子稷的緣由,一定是被樓緩說服了。
如此,對秦國來說,一場內外交困的政治危機,因為魏冉和趙武靈王達成了一致,而輕鬆化解。有趙國做後盾的羋八子一派,集中力量對付惠文後一派變得輕而易舉。在公子稷即位後不久,公子壯兵敗被殺,秦國內亂宣告結束。
打破平衡的關鍵力量從事件的經過,及疑點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秦武王駕崩後,王位的繼承人之爭,是公子芾與公子壯,與公子稷毫無關係,他是局外人;
2.“季君之亂”導致秦國軍力大損,給趙武靈王可乘之機,他乘人之危,提出公子稷這個人選;
3.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公子稷獲得魏冉的支援,進而也被羋八子接受;
4.趙武靈王的介入,使羋八子和惠文後兩派勢力失衡,“季君之亂”迅速平定。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的介入,是公子稷登上王位的最重要因素,魏冉與趙武靈王達成一致,將不利因素變成自身有利條件,是公子稷能順利登基的政治保障。因而,沒有趙武靈王的支援,嬴稷不可能坐上王位,秦國的歷史恐怕要被改寫。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秦昭襄王繼位是內外勢力角力的結果
較之其祖父孝公、其老爸惠文王、老哥武王,秦昭王不是正常繼位,其王位繼承是內外勢力角力平衡的結果。
《史記-秦本紀》載,秦武王死後,“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年輕的武王死了,無子,誰來繼承王位?有可能的是——嫡二子、庶長子、其他兄弟、世族子侄等等。誰能主持?惠文後、武王妃、秦世族掌管庶長、惠文王兄弟公子疾、朝中權臣、外來勢力等等。看來不是太史公一個簡單的“立”啊,其後定有隱情。
雞蛋剝皮,從與之有關的外部國家看看,先說送公子稷回國繼任的兩個國家,燕國,本與秦國有姻親關係,秦惠文王女(公子稷的異母姐姐)嫁燕昭王祖父易王,但歷經內亂幾盡滅國的燕國在燕昭王繼位後發奮圖強,一時崛起、國力昌盛,此時正在對仇家齊國用兵,對於遠隔魏韓趙的秦國採取連橫之策,在燕國的想象之中,秦國不是最重要的敵人,起碼現在不是,這樣一來最好是擁立一個親燕的君主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因而在公子稷返秦的道路上是盡心而為的。至於趙國。此時與燕國類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發展勢頭正猛,正在全力滅中山國,對於秦亦採取和解外交,擁立一個新君為已所用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不知卻選擇了一個掘墓人啊)。於是趙武靈王“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至於魏國正在被姻親維繫不了的秦國打得首尾難顧,楚國也是在秦齊之間搖擺不定,對於新君的擁立,魏國想立魏女之後、楚國想立楚女之後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象文學作品說的那樣有力。
再看三個女人,惠文後此時應該是有話語權的,但喪子之痛或許衝擊著這個老女人的心,也或許優柔寡斷的女人性情使得其瞻前顧後,總而言之其應該是有行動的,但沒有成功,要不然不會有“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至於武王妃,恐怕尚未成年,對於王位繼承事宜恐難以插手,落了個“悼武王后出歸魏”。最後說後來被稱為宣太后的強勢女人羋月,“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這個楚國女人,其實是惠文王的較低等級的妃子,武王死時其在秦國、還是在燕國,太史公語焉不詳,不過從一般的皇宮常識分析,羋月不可能象小說和影視作品描述的那樣隨贏稷去燕國做人質的。然而,此時在皇宮中的羋月肯定是不消停的,與其兩個兄弟勾結活動中是沒有停止的。
三看世族當中,最有權的是公子疾,此人是王室又有戰功,是武王任命的左丞相,掌控軍政大權,與右丞相甘茂形成內外權臣的制衡,但其對於立君之事態度不明,不知何因?但從昭襄王繼位後對其仍委以重任來看,其是不反對贏稷繼位的。而甘茂此人是外臣,從秦昭襄王上位後“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魏”的情況看,其有可能參與立君活動。那麼積極參與王位爭奪的當然只剩下羋月的異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羋戎了,尤其是魏冉,此時掌控著部分軍隊,且有一定的個人威望,“而魏厓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史記-穰侯列傳》)為贏稷力爭,成功上位。
那麼,在王位爭奪中都有哪些公子參加了呢?“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看來,庶長壯是首當其衝的,這個庶長壯是惠文王的庶長子?是公族世家?太史公沒有交待,但從季君之亂這個定性而言,其是惠文王的庶長子或次子的說法亦有可能。另外的大臣、諸侯、公子應當是一些贏氏宗親、庶子或是嫡幼子吧,當然只是猜測。
殘酷的王位爭奪以魏冉等人的強權勝出,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等領銜主演起秦國大劇,幸運的是一路凱歌啊。
回覆列表
首先任何一個偶然的因素都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尤其是擁有強大能力的歷史人物,可是歷史沒有重來的可能性,我們也只能憑我們的想象假如一下。
其實嬴稷最終當上秦王,確有些陰差陽錯,其年紀輕輕的哥哥秦武王突然因舉鼎失手身亡,又未有子嗣。這此事件是秦國政壇始料未及的,突變引起了各方勢力的角逐,主要是以宣太后與其弟魏冉為首的一派和以惠文後魏夫人及其兒媳武后為首的一派進行的王位之爭。宣太后一度想立次子公子芾與惠文後想立的公子壯爭奪秦王之位,爭鬥迅速白熱化,正在這時趙武靈王又來添亂,其原本是想火上澆油,干預秦國內政的。在趙國強勢宣稱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併火Superb兵將其從燕國迎回秦國。現在思考起來趙武靈王的想法過於簡單了,他只不過是想再給秦王之爭這件事上增加不確定因素,想以此加大秦國的內耗,拖垮秦國。萬萬沒想到的是,正是趙武靈王迅速將嬴稷從燕國送回秦國的這段時間,秦國的實力派魏冉不但順水推舟的利用了趙國在外為嬴稷壯威的聲勢,並說服其姐姐宣太后改為支援自己的長子嬴稷,同時迅速從惠文後一派爭取到了甘茂等人的支援,此時宣太后一方完勝,嬴稷順理成章繼承秦王之位。
以上是我分析的之所以嬴稷能當上秦王的原因,那麼下面該假如了。假如趙武靈王作為一個英明神武的的王,錯過了秦國王位之爭(其實這是趙武靈王這生犯的最大的兩個錯誤之一,另一個是其選自己接班人的問題)。當然秦國兩派必然會爭鬥下去,宣太后就是我們所說的羋八子,她是特別中意在她身邊的次子公子芾和幼子公子悝的,用現在的眼光也不難理解,那時的她已經算是“中年婦女”了吧,兩個兒子一直在其身邊,也最為溺愛,到後來從二子因其母的關係與其兩個舅舅並稱“四貴”可以看出,我想宣太后在秦王之爭時是想不起早早離家遠在天邊的長子嬴稷的,還有就是宣太后是個對權勢特別渴望的人,從秦昭襄王初期,宣太后和魏冉把持朝政即可看出,所以說兒子越小跟她越近越能把控,從這一點上她也會優先考慮次子和幼子,所以一開始她就和弟弟謀立公子芾。魏冉最初也是沒想到他這個大外甥,因為權力鬥爭的事是大事,雖然魏冉強勢幹練,處事果斷,但正處於權力鬥爭中心的他最初肯定是與姐姐擰成一股繩的,全力支援宣太后所支援的候選人,應該無暇顧及遠在燕國的嬴稷。而另一方的惠文後其實力還是略遜一籌,其子秦武王在位時間短並沒給她和她的妻子太多籌碼,僅僅是因為在古代禮法上佔據優勢。其支持者雖多但都無權,只是在道義上支援罷了,相對比較有分量的甘茂在最後還是被宣太后和魏冉策反了。如果最後沒有特別的變故的話,其實到最後勝出的一方大機率還是宣太后一方,其次子公子芾到時順理成章就會成為秦王。哈哈,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