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遊156522748
-
2 # 妍巖外公
人口只有說中國兩個中等省,這麼大的國土,國防工業以外還有能源出口,農牧業,林業。沒有人手了。如果再多一倍人口,美國也沒轍了。
-
3 # 清水73904447
俄羅斯,在軍事上主要是吃老本。過去,蘇聯的軍事體系主要在烏克蘭。看看現在俄羅斯的海軍,已經破落不堪,鏽跡斑斑。僅有的一艘航母,也拿不出去,成為西方國家的笑料。工業也很落後,主要的經濟支柱是石油和天然氣。現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已經壓得俄羅斯喘不過氣了。只有拿蘇聯留下的核武器,搞核訛詐。但相信這次美國和北約不會輕易放過他。
-
4 # 網路龍6666
真正答案差不了多少,但是,他資源多。沒經濟資源一賣就有,俄羅斯這國家,說他窮的吃不飽穿不暖,可他資源一賣,嘻,啥都有。因此,長期以來引起歐美流口水。所以,歐美這次,打的敘利亞不是真正目標,真正目標俄羅斯。在說了,中俄更是走一起像兄弟。不打俄,誰告訴我他打誰。打中,不會根他半點貿易,歐美更怕打不過。經濟降低臨界點,引起,別國幫中對付他。以前中窮困時,都夠嗆,更何況現在?歐美又不是色盲更不會是白痴。
-
5 # 明光小帥
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前蘇聯留下了雄厚的重工業基礎,現在的俄羅斯也是在吃老本,輕工業不發達,經濟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經濟發展單一,常規軍事實力停滯不前,目前只能依仗核武來維持軍事大國地位
-
6 # 相約2018429
俄羅斯是一個戰鬥的民族!不是不想搞經濟。特別是近幾年,外部侵略勢力頻繁。也許沒有精力,顧極那麼多。總之,還算堅強的吧。因為,祖國高於一切!
-
7 # 留研
一、美國自1776年7月4日美國發表《獨立宣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00年前後,美國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是世界的主戰埸,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整個歐洲基本上成為戰爭的廢墟,而地處北美的美國因其遠離戰火的特殊區位優勢而倖免於難,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最大"軍火商"而賺得盆滿缽滿。併成為決定,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關鍵決定"作用。而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失利"而退出一戰,1917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2年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歐洲部份)受到戰爭的極其嚴重的摧毀,蘇聯是二戰中受戰爭摧毀最嚴重、人員傷亡最多的國家。
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世界上成立了以蘇聯為首的橫跨東歐與東亞、東南亞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美與西歐為主體的橫跨大西洋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1949年8月24日成立了以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0年在蘇聯默許下,北韓入侵南韓,北韓戰爭(1950年6月25日)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與中蘇捲入其中。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1922年~1953)3月5日逝世(在任31年)。朝戰主參戰雙方1953年7月27日薟署《停戰協議》而告終。1955年5月14日蘇聯與東歐(南斯拉夫除外)各社會主義國家薟署《華沙公約》(1991年7月1日解散),簡稱華約。1962年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導致"古巴導彈危機"(10月15日~10月28日)爆發,1964年11月11日赫魯曉夫(1953年~1964年)被迫下臺,在任11年。勃列日涅夫執政(1964年~1982年)在任18年。期間發生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1979年12月~1989年2月15日),以蘇聯撤軍而告終。1982年11月~1984年2月安德羅波夫、1984年2月~1985年3月契年科夫兩個最高領導人相繼去世。戈爾巴喬爾(1985年3月~1991年12月)是蘇聯未代總統。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分裂成為15個"主權國家"。
三、俄羅斯聯邦總統制1991年3月17日透過全民公決後確立的。1993年12月12日透過全民公投確立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俄羅斯首任總統葉裡欽(1991年6月~1999年12月)為俄羅斯首任總統(其1996年7月再次當選)是蘇聯"解體"前後的俄羅斯總統,1999月12月宣佈辭去總統職務並"欽定"普京代總統,普京2000年、2004年連任兩屆總統後,2008年"欽定"總理梅德韋傑夫參選總統並獲成功,實現了"總統總理角色的互換",在梅氏任內,將總統任期由沁"四年延至六年"。2012年、2018年普京"再二次"當選總統,梅氏為總理的雙方角色"互換"。2024年雙方是否再次角色互換,為時尚早,更多取決於普京的"意志"與身體狀況吧!
綜上所述,列寧締造了蘇聯。斯大林是維持蘇聯統治達31之久的"最高領導人"與世界上"社會主義集團"國家的組織者與"國際領袖"的角色。統治蘇聯達11年的赫魯曉夫基本上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功過是非"。赫氏因"古巴導彈危機"於1964年遭到逼宮下臺。而統治蘇聯長達18年之久的波列日涅夫因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十年使蘇聯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使統治蘇聯7年的未代"總統"戈爾巴喬夫對波氏政策"怨聲載道",而戈氏的"改革新思維"並不成功,保括俄羅斯在內的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已經在不斷製造不可阻擋的分裂最終導致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首任總統葉裡欽在統治俄羅斯9年後辭職並欽定普京"接班人"。從2000年開始普京就"始終"是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而梅氏是舞伴),普京是戰鬥英族的"化身與硬漢"角色,對其周邊弱小國家無疑都是"噩夢",其肆無忌憚武力干涉喬治亞、烏克蘭內政、武力併吞克里米亞等而遭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與西方國家共同嚴厲的"經濟制裁",現在連白羅斯都不原與俄羅斯"稱兄道弟,日行見遠"。而東歐各國都爭先恐後加入"北約"尋求保護。俄羅斯2017年GDP產值僅14293億美元,次居世界第12位。俄羅斯所關注的是涉及軍工、航空、核工業等重工業仍然較強,俄羅斯所高度依賴的石油化工天然氣等的開採出口換匯,可以說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俄羅斯石油儲量僅居世界第8位(600億桶),而其日開採量已達1100億桶,居世界第一位…
\刁
-
8 # 吳老道616
經濟
俄羅斯經濟不行,基本屬實。不論是與蘇聯時期比,還是相對於俄羅斯目前在國際上的政治、軍事地位,俄羅斯經濟都屬於弱項。
自從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西方出臺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加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盧布貶值、油價下跌,俄羅斯的經濟一直處於負增長,GDP從20790億美元跌至12907.31億美元。一直到2016年的第三季度,經濟才開始回升。
但是要說俄羅斯經濟不行,個人認為不只體現在數字上,還有幾個問題要說清楚。
一是國家安全戰略至上,經濟工作長期服從、服務於國家整體安全戰略;佔領克里米亞、介入敘利亞戰事,都明顯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在俄羅斯看來,為阻止北約東擴的威脅,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行動。反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韜光養晦”等戰略,努力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國際分工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為此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換得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俄羅斯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地緣原因,似乎對“國家安全”更為敏感,以至於經濟體制僵化、寡頭壟斷盛行、經濟活動過於保守;
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積重難返;這是從蘇聯繼承的老大難問題,俄羅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遠低於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中也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
三是與上面兩個問題相聯絡,俄羅斯對國際貿易依存度低,在國際經濟體系內的話語權不足;
俄羅斯經濟2018年的預計增長為1.6%,主要寄希望於擴大出口與消費帶動,能源出口預計會佔到出口總額的61%。但是國際油價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是現行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俄羅斯在這個體系中人微言輕,話語權不足,只能消極應對;
四是與廣饒的國土相比,俄羅斯人口不足,經濟活動缺乏活力。 俄羅斯現有1.4億人口,分佈在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首都大莫斯科區人口1200萬,幾乎佔全國的十分之一,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總人口就下降到了500萬;第三大城市西伯利亞的中心新西伯利亞市,只有150萬人口,烏拉爾山以東的125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區域,只有不到2500萬人。人口少而且分散,很多經濟活動難以產生規模效益。
一是龐大的核武庫和有威懾力的核戰略。根據相關資料,俄羅斯擁有6850枚核彈,目前排在世界第一位,而美國以6450枚緊跟其後。美國的核武器庫組成有三部分,分別是井式洲際導彈和潛基洲際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搭載的戰術核武器。
俄羅斯的還多一種,就是公路/鐵路機動洲際核導彈。更可怕的是俄羅斯的核戰略,其中明文規定 “俄聯邦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權力,以便回擊對俄聯邦及其盟友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傷性武器的攻擊;當俄聯邦及其盟國遭到使用常規武器的大規模侵略而處境危急時,有權力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打擊。”為此俄羅斯一直在追求核武器的小型化和研製戰術核武器。 換句話說,哪怕是對付烏克蘭這樣的對手,只要他認為有必要,就可以放核彈!
二是敢於亮劍的傳統。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俄羅斯軍隊近年大大小小的實戰一直沒停過。包括兩次車臣戰爭;2008年與喬治亞的區域性戰爭;2013年的烏東地區武裝衝突;2014年開始武裝介入敘利亞戰事。說一千道一萬,軍事強不強一定要經受實戰的檢驗。除了兩次車臣戰爭是慘勝外,俄軍在後面幾場實戰中的表現可以說是越來越好。在敘利亞兩年半的戰事,3.6萬架次作戰飛行,僅損失了5架戰機,目前基本控制住了敘利亞局勢;
三,蘇聯時期的軍工體系完善、研發和生產能力強大。但蘇聯解體後,由於多種原因,俄羅斯的常規武器研發缺乏亮點。但近年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也在著眼實戰和實際需要補齊短板,像“佩列斯韋特”鐳射系統、“薩爾馬特”導彈、“波塞冬”潛航器,都已裝備部隊。但還是那句話,是騾子是馬,還是要拉出來溜溜才知道。
工業所謂“工業欠缺”應該說的俄羅斯的民用工業。不得不說,除了軍工、能源等少數領域,目前的俄羅斯在幾乎所有重工業、輕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等領域,都乏善可陳。道理也很簡單,蘇聯原來走的是計劃經濟道路,國內市場封閉,民用工業企業享有壟斷地位,儘管技術落後,還可以生存。但是蘇聯解體後,國內企業在進口高質低價商品的衝擊下,難以招架。民用工業在國際上是充分競爭的行業,生產要素按照市場化原則配置,俄羅斯在資金、技術、市場、營商環境、人力成本等方面都沒有優勢。
回覆列表
俄羅斯主要經濟來源是能源出口,如石油、天然氣等。如果國際石油天然氣降價,俄羅斯的經濟就下滑。另外武器出口也是很大一塊收入。俄羅斯的武器還是比較先進的,只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武器老舊的比較厲害。所以俄羅斯比較看重核武的力量建設,特別是潛艇、戰略轟炸機和車載移動發射洲際導彈。透過先進的核武平臺來維持在世界上的軍事大國地位。但是,由於美國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在全球的經濟排名在下滑,已經在前五之後的六、七名,而且還在下滑。長期來看,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暫時不會激烈動盪,俄羅斯經濟振興的道路比較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