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澗一清泉
-
2 # 逍遙谷逍遙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大威至矣。
無狹其所居,
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
不自見;
自愛,
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釋文:
對於修道之人,治身,要保精,治國,要安民,身者,國也。精者,民也。
民如不畏小害,則大害至矣,大害者,身亡。
所以畏之者,當愛保精神,承順陰陽,。
神居心內,當寬柔,心寬體胖,不當心胸狹窄,傷心神。
人的飲食不要過飽。
人能談泊無慾,精不妄洩,精神才能內守,人才能健康。
聖人有自知之明,不自顯其德於外,深藏於內,不會炫耀自已。
聖人愛惜自己身體,會保養精氣,
而不去追名逐利,不自貴高榮名於世。
所以拋棄彼之自見,自貴。而保此自知,自愛。
民不畏威,第一畏是害怕,第二個戚是小害。小害對身體健康的傷害。
對於修道養生之人,不害怕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小的傷害的話,那大害就將到來,大害就是指死亡。
所以畏者,修道養生之人,當愛惜精神,使精神內守,不妄外洩,順應陰陽四時。
無狹其所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無,當毋解,不要的意思,關閉的意思,即心居神室,當寬廣,這樣才能心寬體胖,不當心胸狹窄,傷心神。
無厭其所生:此處厭當魘字解。
人的飲食不能過飽,飲食無節,貪淫好色,邪毒滿腹,代本厭神。
人如能清靜無慾,疑神內守,精不妄洩,才會健康長壽。
所以,修道之人,能自知之明,德居於內,而不顯於外,愛惜身體,會保精養氣,而不去追求名利。
-
3 # 師兄愛遊戲
先看原文的意思。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釋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首先這兩種勇是分人而異的,利害不同,所以說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文中所說天所厭惡的,沒有人知道,就連聖人也不知道。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那就是遵循自然的規矩,做到柔和、善、不爭、順其自然。順則吉,逆則兇,不言語而善於應承。處理好當下,則想要得到的自然而來。
世界上的人都是用眼來看,用耳來聽,故所看到的只是片面的,不能把控大全。蘇轍說“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什麼意思,有做善事而召來禍患,有做惡事而帶來幸福的。所以沒有不疑惑是不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果看到全域性,從始看到終,看到他是如何變化的,才顯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道德經》是以“道”解釋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書中有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一切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的。
-
4 # 無名草2020
七十三章: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
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熟知其
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嬋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敢者:指強硬,剛強。不敢者:則指柔弱,
敬畏天道,亦即敬畏自然。綽然:指寬,指
緩。與恢恢相應。
整篇的意思是說,剛強的人必遭兇殺,柔弱
者則可活命。這兩者,前者受害而後者得利
天道之好惡,誰又能知道其中的原由呢?
不爭強,卻能取勝,不言語,卻善於應答。
不召喚,卻自然降臨,雖然寬,雖然緩,
卻又善於謀略,計劃好。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兩句,就更容易
懂了。回答完畢。
-
5 # 樊力輝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勇:勇氣,膽量。
敢:此處應譯為“冒失,魯莽,不謹慎”。
殺:同“死”,此處更多指“橫死”,王弼註解為“必不得其死也”,就是說人出意外,即兇終。
這兩句話是對兩種“勇”的探討,一種是逞匹夫之勇,好勇鬥狠,過於剛強和猛烈的“勇”,帶來的後果多是喪生害命,死而不得其所。一種是小心謹慎,自知自愛,三思而後行的“勇”,有既不怕事,又不惹事,能做能為的智慧之“勇”。“禍福無門,惟人自招”,魯莽則易失,謹慎則易成。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參考了多種版本的解釋,總是感覺不能盡如人意。我也不知道以下的理解是不是正確。這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老子在發牢騷:別問我,我又不是“天”,我也不是“天”肚子裡的蛔蟲,我咋能知道它是咋想的哈!它討厭這個討厭那個!我也不知道啥原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善”在這裡的解釋,應該是“能夠”,不是“善於”。
“不爭”“不言”“不召”,描繪的是“天道”的特點,反映的是“天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天道用之於人道,不去爭名奪利,不去多言多語,不去強加於人,不急不躁,精心謀劃,也會有“善勝、善應、自來”的結果。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該說的都說完了,最後老先生舒了口氣,做了一下總結:我只知道有個“天道”,不管你說不說它,看不看它,想不想它,它都在那裡待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違反了有“天譴”,順從了有“福報”。這就是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哈。
-
6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原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音yā),是以不厭(音yàn)。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其意思是:人民不懼怕統治者專制壓迫的時候,就會有大禍亂降臨至統治者頭上。統治者不要逼得人民無法安居,不要壓迫得人民無法生存。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受到人民的厭惡。因為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愛惜自己而不自我抬高誇耀。所以舍自見、自貴,取自知、自愛。
這一章給我們啟示是: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
注:①威字,指專制。②大威,指大禍亂。③無狎(音xiá)其所居,指統治者不要逼得人民無法安居。狎,狹迫,逼迫。④無厭其所生,指統治者不要壓迫得人民無法生存。厭,壓迫。⑤不自見,不自我表現。見,古通“現”,指表現。⑥彼,指自見、自貴。此,指自知、自愛。
嚴正宣告:
-
7 # 紫天雲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指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意思是: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遭害。天道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天道自然的規律,是不爭奪而善於得勝,不說話而善於迴應,不召喚而自動來到,寬緩而善於籌策。天道自然的範圍廣大無邊,稀疏而不會有一點漏失。
這段話,生動的體現了道家哲學關於虛靜柔弱、自然無為的思想主張。
再比如,《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在老子看來,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的了。草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乾枯的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更是直接指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說,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一道理,但卻沒有人能夠身體力行這一規律。
老子關於虛靜柔弱、自然無為的哲學主張,對於我們為人處世和養生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懂得“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道理,從而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堅持與人為善,不可逞強鬥狠,更不能走極端,只有這樣,才能全身保命、健康長壽。
-
8 # 羽睿84782912
殺與活,代表剛柔。但不應有好壞之分,不然怎有下一句的此兩者或利或害。故剛柔是指你拿出來處理問題的方案的型別。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其中天之所惡,我理解天不是指天。因為有一章中叫到,人法地,地法天,而我喜歡把地指代為萬事萬物,天指四時變化。故,天之所惡,指從結果看。即,對於你行動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利於你,也可能有意想不到之處發生,就連聖人也不一定拿得出一種萬全之策。
那怎麼辦?作者在後面提了一種經驗。天之道,指從歷史來看其中一些規律,有些人,看似不爭卻總是勝利;有些人不言語但總有人應和其行動;有些人看似不在乎得失可背後已經在不斷謀劃行動了。
最後,透過借喻,點明中心。我看到前面有張網,但我認為其不可能困住我,可憐最後還是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此章是最後是中心,你的行動方案應以設計成網一樣,疏而不漏;有意思的是,上一句,作者提供了一種參考經驗;但最關鍵是,前幾句,別糾結於剛柔,應靈活設計,目標是透過主動行動,盤活整個局面。
拙解如上。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回覆列表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人民不懼怕統治者的權威,這說明統治者的法令合理,合乎天道,以天道治國是為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天道治國,法令順乎民意,人民自然而然的生活,既不用擔心居所,也不擔心生老病死。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因為人民不怕生老病死,萬物得以自化。反過來,如果人民怕這怕那,生不好生死也不敢死,生死皆懼,那就說明陰陽顛倒,社會法令紊亂!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怎麼做才可以以天道治國呢?聖人應該做到自知而後就可明白四達,而不是自見自我嬌縱。應該自愛(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以自身、以物為貴(天下皆為我有)!
故去彼取此總的說就是要自知自愛,不要自見自貴!
老子的思想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這與孔子的儒家站在統治階級提出的仁義禮的方法是不同的。儒家思想重在“治”,推己及人將仁愛由近及遠的佈施於天下。而道家思想重在“疏”,老子是從底層人民的角度告誡統治者,施行的法令制度應該順應天道民意,這樣人民才可以自然而然的生活,心中壓根沒有畏懼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