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孺子牛Owen

    七歲的孩子怕輸,大概是有過這方面不愉快的經歷,並且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形成了應激反應。解決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消除應激反應,比如先跟他從最簡單的剪刀石頭布遊戲開始,規定輸的人有獎勵,再慢慢過渡到他怕輸的那個活動,仍然規定輸的人有獎勵,最後再慢慢過渡到正常情況

  • 2 # 哈德門19

    嘻嘻嘻,無妨,親自帶孩子爬山越嶺,站在山頂上對著藍天白雲,高山大地大聲吶喊,縱情高歌,一起早起跑步,或者在淺水區游泳,一起背唐詩宋詞(這是重點),唱歌對唱,晚上練練書法,等等等相信堅持一個半月後,孩子會變得堅強勇敢無畏,聰明伶俐

  • 3 # 農村人夢夢

    給他足夠的資訊無條件的誇讚,告訴他一些失敗也不是什麼丟人或者糟糕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無論孩子輸贏他在乎的不是自己做不好而是不被大人看好!

  • 4 # 智空易學

    這麼玩,可以幫孩子重拾信心

    1、讓孩子贏

    如果孩子在現實中有很強的挫敗感,遊戲世界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遊戲是虛擬的,它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甚至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但是它又不會產生真正的後果。孩子可以在遊戲裡邊去扮演各種強大或者是更有掌控力的角色,從中汲取力量,來療愈自己在現實的無力無助!

    開心的玩耍能夠宣洩和釋放孩子內心堆積的各種壓力和情緒,孩子大腦中的快樂因子被啟用,壓力就可以得到一些釋放。

    家長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其實也是有一些小技巧和簡單原則的,怎麼要孩子贏?不要低估孩子區分遊戲和現實的能力,要想幫孩子在遊戲中給力量感充電,就要懂得示弱!和孩子一起玩,不要表現的太強大,最好是要讓孩子去獲勝!

    因為在現實中孩子無力感特別強,自信嚴重不足的時候,難度低一些,等他慢慢有了信心,你以再根據他的能力,信心狀態及接受程度慢慢提高遊戲的難度。

    2、讓孩子去主導

    讓孩子主導遊戲,在孩子基本心理需求中,既有親密感的需求,也有對自主權的一些需求。現實生活中他常常處於被動的被主導的位置,是沒有能力和機會去做主的,他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掌控感。所以在遊戲裡面讓孩子去做主導,讓他能夠充分體驗這種掌控感,是能夠滿足他的自主需要的。

    3、堅持聯結

    玩遊戲就是玩遊戲,不要人為的新增各種功利的目的開啟說教模式。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跟孩子建立連線,讓孩子能夠有更好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當你跟他建立了更好更親密的關和連線感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多說。

    其實父母在遊戲當中扮演的角色一個是對抗,一個是支援,要給他適應難度的對抗的力量,同時也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意的示弱,這樣孩子可以更放鬆更自如的投入遊戲。

  • 5 # 辦公知識局

    你無法控制,恕我直言,所謂對孩子的教育,除非你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能力,否則結局壓根就不受你個人意志控制,你與孩子每天真實交流時間不足四小時,其餘給忙各地,你只有一張不那麼善於詞辯得嘴,怎麼對抗得了整個社會填鴨般能言善辯,到了孩子叛逆期,你甚至不如街邊買小吃的有說服力,請你理智,認清現實,你只能儘自己所能雖然徒勞無益,或者說你只能從心裡層面上讓自己好受一點,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多有得罪

  • 6 # king律師

    孩子有怕輸心理很正常,我女兒三歲,玩球一次沒接住就生氣不玩了,哈哈。

    其實我認為孩子怕輸是因為怕受到否定和嘲笑。如果孩子能意識到輸了也沒什麼後果或者後果是自己完全能承受的,並不會因此就構成對自己的否定,自己雖然輸了但還是很優秀,那他也就不會有怕輸的心理了。

    我女兒玩球沒接住,生氣了,然後我會告訴她,沒關係,我們沒接住球還是可以吃好吃的,因為我女兒是個小吃貨,吃對她來說很有誘惑力。有一次,我女兒端了一盤玩具走路時,盤裡的部分玩具不小心掉地上了,結果她很生氣,把手的剩下的往地上一扔,然後自己地上一坐,哭了起來。這時候,你讓她起來也沒用,因為她完全沉浸在失敗和自我否定中,所以我先用食物誘她起來,給她一瓣橘子,我女兒就不哭了,然後起來吃橘子,然後我告訴她,你把玩具撿起來,如果掉地上我就給你一瓣橘子,然後我女兒開始玩玩具掉地上的遊戲了。最後等她完全放下這件事了,我再跟她說,下次玩具掉地上了,沒關係,自己撿起來就好了,我們還是個能幹的好寶寶。

  • 7 # 四月瓊思

    七歲的孩子怕輸怎麼辦?

    曾經在育兒群裡看到一個媽媽的分享,這位媽媽說她5歲的兒子最近迷上了下棋。只要他們夫妻一得空,兒子便喊著他們陪他下棋。可是,最近這位媽媽發現他們家兒子的得失心特別重。如果兒子贏了,便會吵著他們再殺一盤,如果兒子輸了,便會特別生氣把棋子一摔,並對他們說,“不玩了,不玩了”。

    對此,她很無奈。他們的兒子才5歲呀,以後失敗的機會還會更多,不能每次失敗都鬧情緒啊,這可怎麼辦呢?

    對於怕輸的孩子,做為家長,我們到底該如何引導呢?

    尋找孩子怕輸的原因,針對原因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孩子怕輸,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1、家長不合適的誇獎

    20世紀9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米勒與卡洛.德威克就讚美心理學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家長誇獎孩子的天賦,如聰明,智慧,好看,孩子可能會因為自我感覺良好,放棄努力,與此同時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

    2、缺少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孩子獲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即只有自己贏了爸爸媽媽才會愛TA,輸了爸爸媽媽就不會愛TA),那麼,TA會將得失看得很重。因為,在孩子的心裡,TA認為只要輸了就不值得被愛。

    做為家長我們該怎麼辦?

    1、誇具體事件,誇孩子的努力

    比如孩子寫完作業,你幫他檢查,孩子的錯誤率很低,那麼你可以這樣誇他“寶寶,你今天的作業完成質量很高哦,出錯率很低,跟之前比有很大的進步,媽媽很為你驕傲。”而不是隨意地誇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等。

    2、孩子遭遇挫折、失敗時,給予鼓勵

    就拿下棋這件事說,如果孩子失敗了,不要嘲笑他,耐心地幫孩子找到失敗原因,一起找到改進方案,同時抱抱孩子,告訴TA,“哪怕失敗也沒關係,你一直都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無條件寵愛,希望每一個寶爸寶媽都能養出自信的孩子。

  • 8 # 健玲駕馭體重學堂

    不管哪些事兒,一直期待自身能保證更強,比他人強,得到周邊人的認同。

    但是由於孩子年紀小,各層面也不完善,他並不是認識自己的優勢和薄弱點,在人前或者在集體活動中,一旦比不上人,輸於人時,他就會主要表現出不滿,不開心。

    平常父母重視塑造孩子的個人素質

    1)塑造孩子抗挫力能力 儘管要儘量幫助孩子取得成功

    但父母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不必太過有意地為孩子清除一些在一切正常自然環境中將會遭受到的艱難,當孩子受挫時,父母不必馬上參與,

    何不交給孩子自身應對落敗的室內空間和機遇。例如,孩子用樂高積木搭一座摩天大樓,可造化弄人,快取得成功時“樓”塌了,看見孩子消沉的小表情,

    父母最好不要立即替他解決困難,能夠和他一起探討,正確引導孩子去思索,隨後他會自身去實行處理的方法。

    2)集體活動中提升耐挫力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親身經歷一些挫折和不成功,

    這種不成功的痛楚親身經歷他會盡快了解自己,發覺個人缺點和他人的優點,發展趨勢他的內省智慧化。他一方面要學好怎樣賞析他人,和夥伴和睦相處,相互協作;

    另一方面在夥伴中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和具體指導中,戰勝困難、解決困難。在團體中的這種磨鍊有利於提升兒童的耐挫力。

  • 9 # 伴你走一生

    7-1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和形成的第二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父母的引導,會給孩子的一生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

    造成孩子怕輸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父母或是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批評太多

    我身邊有很多父母都奉行這樣的觀點:孩子不經誇,一誇就驕傲、一誇都不知道姓什麼了?他們認為對孩子就得要壓制著、打擊著,孩子才能在既定軌道上穩穩的走!

    心理學家證實,一個人若是經常被挑剔,被責備、被打擊,自信心會嚴重受挫;沒有主見;沒有擔當;遇事退縮;不敢嘗試;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抑鬱、自閉、精神分裂等疾病,最可怕的結果甚至會導致自殺!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笑話!

    有一個滑雪場招聘滑雪教練.

    有個老頭去應聘!

    工作人員問:你懂滑雪技術嗎?

    老頭回答:不懂

    工作人員:那你會滑雪嗎?

    老頭:不會

    工作人員:那你懂急救嗎?

    老頭:不懂

    工作人員:那你到這兒來幹什麼?

    老頭:我來就是告訴你們,這事別指望我!

    看著很搞笑,是不是?被批評的太狠的孩子最終可能就是這種結果,畏縮、無能、沒擔當!

    第二:表揚太多

    現在很多教育書籍、親子關係理論都在提倡要讚美孩子!奉行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理論!為了孩子,父母連命都可以奉獻出來,更別說讚美表揚自己的孩子了!

    他們動不動就誇自己孩子:

    你真聰明!

    你真棒!

    你好厲害!

    你太棒了……

    這種流於表面的表揚,要麼讓孩子自高自大自矜自狂,貌似不可一世天下唯我獨尊,實則誇誇其談,沒什麼真本事;要麼孩子不敢嘗試,不敢接受挑戰,凡事怕輸、怕落後、怕挑戰,怕不能維持父母眼中的“你真棒”的美好假象……

    批評的多對孩子不好,讚美多了也不行,究竟要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的角色要從批評家轉為教練

    也就是說,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應該將批評的模式轉化為教練模式。

    比如,我們想要磨蹭的孩子能變得更有效率!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20分鐘作業恨不得一小時搞不完!

    父母:孩子,你告訴我,你需要如何做,才能在半小時把作業做完呢?(並告知做完了他可以去做什麼?大人可以和他進行什互動節目等)

    當我們把自己的語言模式換成“如何”時既避免了指責和批評,還引發了孩子正向的思考。

    當然,養育孩子,教、養、管缺一不可!有些時候,孩子可能確實會做一些出格的事,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或健康,此時,必要的批評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父母必須把握一個批評的原則,只批評行為,不批評孩子的身份和人格,切記切記!

    同時,批評的後面會有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我做錯了,不是我人有問題,並告知孩子正確的行為和做法!

    其次,表揚孩子的行為、細節

    表揚孩子,要從行為細節出發!

    比如,孩子畫畫。

    你可以誇細節:寶貝,這幅畫的顏色你搭配的真漂亮

    寶貝,這幅畫上的小蜜蜂看著跟真的一樣

    你也可以誇行為:

    寶貝,媽媽觀察到,你畫畫畫的真認真!

    講真,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為人父母成長修煉的過程.沒有完美孩子,同樣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不要苛求孩子,也不苛求自己。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一點點,就能成就更好的孩子和更好的父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一直和媽媽親,怎麼能讓孩子知道爸爸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