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達6269
-
2 # 俉囫
韋小寶最主要的是情商高,能夠利用身邊的大人物,海公公,皇上,陳劍南,這些人對他事業幫主很大,因為情商高,他還可以哄到七個老婆。
然後是運氣,恰到好處的運氣,不管是碰到皇上,還是救了陳劍難,還是得到四十二章經,人生像是開了掛一樣。
其實上面我都是瞎說的,主要是 他是主角。
-
3 # 掰腿大師
1 為朋友兩肋插刀,講義氣
2 答應別人的事,就想方設法去辦到
3 凡事以和為貴,經常幫人化解矛盾
4 為人謙遜,不愛顯擺
5 知恩圖報不忘本
6 說話辦事都儘量留有餘地
7 適應能力強
8 任勞任怨
8 誠實
9 不記仇
10 做人不死板,遇事善於變通
官場秘錄
1、適度遮掩隱瞞
請看韋小寶處理盧一峰痛的辦法:官場之中,有道是‘瞞上不瞞下,天大的事情,只消遮掩得過去,誰也不會故意把黑鍋拉到自己頭上。再看吳三桂教韋小寶隱瞞的方法:“韋兄弟,咱們做官的要訣,是報喜不報憂。”果然韋小寶一點就透,在攻打神龍島時,聽了戰報,心想:“你也來謊報軍情了。神龍的少年教徒,最多也不過八九百人,那有三千多名之理?好在殺敵越多,功勞越大。就算報他四千、五千,又有何妨?”
2、牢記拉老鄉關係
請看韋小寶初見吳三桂那段:韋小寶聽他說話中帶著揚州口音,倒有三分歡喜,心道:“辣塊媽媽,你跟我可是老鄉哪。”說道:“這個卻不敢當,卑職豈敢高攀?”話中也加了幾分揚州口音。吳三桂笑道:“韋爵爺是揚州人嗎?”韋小寶道:“正是。”吳三桂笑道:“那就更加好了。小王寄籍遼東,原籍揚州高郵。咱們真正是一家人哪。”
3、來點聚財有方
韋小寶先以“請命費”名義,籌錢100萬兩給施琅帶到京城打點,然後韋小寶升堂,向眾官員道:“昨晚施將軍啟程赴京,這請命費算來算去,總還是差了一百多萬。兄弟為了全臺百姓著想,只好將歷年私蓄,還有七位夫人的珠寶首飾,一古腦兒又湊了一百萬兩銀子,交施將軍帶去使用打點。唉,在臺灣做官,可真不容易,兄弟只不過暫且署理,第一天便虧空了一百萬。我這可是傾家蕩產,全軍覆沒了。
臺灣府知府躬身說道:“大人愛護百姓,為民父母,真是萬家生佛。除了公庫墊款六十多萬要還之外,韋大人這一百萬兩銀子,自然也是要全臺百姓奉還的。
韋小寶點頭道:“你們每個人也都墊了銀子,個個都弄得兩袖清風什麼的,這個我也不是不知道。你們官大的墊了成萬兩,官小的墊了數千兩、數百兩不等,大家齊心合力,為來為去,都是為了眾百姓。這些墊款,自然也是要地方上歸還的。咱們做父母官的,也不能向老百姓算利息,大家吃些虧,拿回本錢,也就算了,這叫做愛民如子。
眾官大喜,一齊稱謝,均覺這位韋大人體貼下情,有財大家發,果然是一位好上司。
韋小寶第一天署官,便颳了一百萬兩銀子,此後財源滾滾,花巧多端,不必細表。再看韋小寶索賄的法子:先轉說吳三桂想造反的傳聞,然後用這裡奢華已勝過當今皇帝來推定其沒有造反的必要,最後說:“你做到王爺,有錢不使,又做什麼王爺?你倘若嫌金銀太多,擔心一時花不完,我跟你幫忙使使,有何不可?哈哈!”另外,韋小寶知道想賄賂收得多,第一是要對方有所求,第二是要對方有所忌,因此,奉旨到揚州,宣旨已畢後,韋小寶說道:“眾位大人,兄弟出京之時,皇上吩咐,江蘇一省出產殷富,可是近年來吏治鬆弛,兵備也不整飭,命兄弟好好查察整頓。皇上對揚州百姓這麼愛惜,咱們居官的,該當盡心竭力,報答聖恩才是。”一番話,既點明瞭知道本地富有的實情,又借整頓為名予以卡壓,端的高明之極。
4、不妨大帽子壓人
為了見到行刺吳三桂的阿珂,韋小寶抬出了皇帝:韋小寶臉色一沉,道:“王爺遇刺,傷勢很重,倘若有甚麼三長兩短,兩短三長,那可誰也脫不了干係。本人回到北京,皇上自然要仔仔細細的問上一番,刺客是甚麼人?何人指使?我如不親眼瞧個清清楚楚,皇上問起來,又怎麼往上回?難道你叫我胡說一通嗎?這欺君之罪,我自然擔當不起。夏總兵,嘿嘿,只怕你也擔當不起哪!”
5、經常心口不一,表裡不一
韋小寶對他人就不要說了,且看對師傅如何:“陳近南道:”這就是了,你如言不由衷,做了對不起大夥的事,我第一個就饒不得你。“韋小寶道:”師父你放一百二十個心。“心道:”放一百一十九個心罷!我自己就有點不大放心。“
6、巧用欲加之罪
韋小寶看到施琅居功自傲後,先以其戰船留有臺灣標記為由,後又在施琅的鄭成功祭文中挑刺,把施琅與伍子婿的詛咒亡國相比,並以不懂“鳥盡弓藏”的意思相問,把個施琅整治得服服貼貼。
7、一定要找對門路
施琅為了攻打臺灣報仇,想到的辦法是找門路,且看索額圖是如何說他的:“你甚麼都學乖了,居然知道韋大人是皇上駕前第一位紅官兒,走他的門路,可勝於去求懇十位百位王公大臣。”這可是官場辦事的不二法門,就是耿直的施琅也慢慢參透了。
8、多多溜鬚拍馬
韋小寶是溜鬚拍馬的高手,別人拍他的馬屁,他的感受是:“對別人的諂諛也不會當真,但聽人奉承,畢竟開心。”再如韋小寶聽了施琅的溜拍,心想:“你在北京熬了三年,已精通做官的法門,老子本想幹了你,瞧你如此精乖,倒有些不忍了。‘滿漢第一勇士這個頭銜,今日倒是第一次聽見,虧你想得出。”可見,拍馬的手段施之任何人都會有效。
9、巧妙推卸責任
例如索額圖回答韋小寶徵求讓施琅攻打臺灣一事,他道:“皇上英明,高瞻遠矚,算無遺策,咱們做奴才的,一切聽皇上吩咐辦事就是了。”韋小寶心想:“你倒滑頭得很,不肯擔干係。由此可見,推卸責任實是官運長久之道。
10、千萬不可傲慢
你看:“文武百官迎接欽差大臣,或恭謹逾恆,馬屁十足;或奉承得體,恰到好處,惟有一個大鬍子武官卻神色傲慢,行禮之時顯是敷衍了事,渾不將韋小寶瞧在眼裡。韋小寶大怒,立時便要發作。”所以,人在官場,就得戴一付假面皮,否則,不經意間就會結怨。再看韋小寶,性子隨和,對下屬也說有說有笑,所以人人願意效力。相反,裝門面、擺架子,故意製造神秘的洪教主卻落得人們對他陽奉陰違。
11、用有本事而不得志之人
韋小寶知道凡事有本事之人,不肯拍馬屁,喜歡拍馬屁的,便是跟他差不多。因此,水戰他提攜閒置的施琅,不過也是因為施琅找了他的門路。更絕的是,為了陸戰,他找曾經對他不敬的一個叫不上名的大鬍子軍官,後來知道叫趙良棟的,幫他剿滅了王屋山的匪亂,後來平叛吳三桂,還救過韋小寶的命。可見,自己沒本事,但是會用人,那也一樣能成事。
12、得饒人處且饒人
韋小寶奉旨下揚州,原想挖盡禪智寺前的數千株芍藥,聽了在布政司轉彎抹角、大費心機的一番說話,明白了人家意在保全這禪智寺前的數千株芍藥,因而按照做官的訣竅,首在大家過得去,這叫做“花花轎子人抬人”,“你既然捧了我,我就不能一意孤行,叫揚州通城的官兒臉上都下不來。”韋小寶對官場規則真是深有心得。
13、惠而不費做人情
為了答應雙兒殺掉狗官吳之榮,且看韋小寶是如何做人情的:“我須當顯得十分為難,她才會大大見我的情。”又如,桑結和葛爾丹明明為神龍教所擒,幸得韋小寶釋放洪夫人,將他二人換了回來,但在韋小寶說來,倒似是他二人將敵人打得大敗虧輸一般。桑結臉有慚色,心中暗暗感激。葛爾丹卻眉飛色舞,在心上人之前得意洋洋。此乃口頭人情,更是厲害。
14、切忌自居功勞
韋小寶每次立功,都不自居,對下說是大夥鼎力相助,並大賞弟兄部下,對上大讚是皇上洪福和神機妙算。這種清醒,恐非一般人能夠做得。再他是如何教施琅的:“是啊,你這次平臺功勞不小,朝中諸位大臣,每一個送了多少禮啊?”施琅一怔,道:“這是仗著天子威德,將士用命,才平了臺灣,朝中大臣可沒出什麼力。”韋小寶搖頭道:“老施啊,你一得意,老毛病又發作了。你打平臺灣,人人都道你金山銀山,一個兒獨吞,發了大財。朝裡做官的,那一個不眼紅?”施琅急道:“大人明鑑,施琅要是私自取了臺灣一兩銀子,這次教我上北京給皇上千刀萬剮,凌遲處死。”韋小寶道:“你自己要做清官,可不能人人跟著你做清官啊。你越清廉,人家越容易說你壞話,說你在臺灣收買人心,意圖不軌。這麼說來,你這次去北京,又是兩手空空,什麼禮物也不帶了?”施琅道:“臺灣的土產,好比木雕、竹籃、草蓆、皮箱,那是帶了一些的。
韋小寶哈哈大笑,只笑得施琅先是面紅耳赤,繼而恍然大悟,終於決心補過,當下向韋小寶深深一揖,說道:“多謝大人指點。卑職這次險些兒又闖了大禍。”敬告大家千萬不要功成得意,自釀其禍。
美德典錄
1、珍惜生命韋小寶絕對可以獲得上下五千年第一珍惜生命獎,支援他的不是什麼大道理,而絕對是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
2、慷慨大方韋小寶可能是最懂得錢只是一種工具的,而華人的另一種“劣性”守財也因此沒有在其身上表現出來。
3、自知之明也許沒有人比韋小寶更不學無術,但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自知之明,而且從不因成功而驕傲。所以才能不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堅韌不拔也許小寶毅力不算很強,但看過對阿珂那段,恐怕沒有人會懷疑其韌性。
5、珍視情義也許小寶總在騙人,但從未傷害過對其有恩之人,而且不論是重色還是重友,為朋友也總能挺身而出。傳統中“恩將仇報”這又一劣性也避免了。
6、瞭解人性如果小寶活在現代一定是心理大師,其對於人性的瞭解也是最為本質透徹的。所以才能時刻把握對方的心理,說出相應的話來。如果人人都瞭解這個道理,紛爭一定會少很多。
7、當機立斷雖然不學無術,但絕對有主見,其處事之果敢更是他人所不及。哪次遇險不都是談笑卻兵,此種大丈夫氣概少有人及。雖有此優點,卻決不逞英雄,更顯其完美。
8、留有餘地小寶處事之哲學更是了得,絕對給人留下餘地。懂得表現並不算什麼,知道收斂才是高人。
-
4 # 麥田的鴿子
韋小寶這個人物形象不同於金庸武俠小說裡其他的大俠人物形象,他不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物,但作為小說另類主角,這個人物也被作者刻畫的鮮明生動。
他狡猾、奸詐、好色、謊話連篇、不學無術,卻又聰明、機警、靈活、大方、秉持“義氣”的原則,未必人人都喜歡他,但是又讓人恨不起來。
他也堪稱是“混”的典範,卻又無疑是混的很成功。
他憑著自己削鐵如泥的匕首、護體寶衣、三腳貓的半吊子功夫和聰明機靈,在一系列因緣際會的巧合中,在各個集團之中都混得風生水起。小小年紀,在天地會里混到了總舵主嫡傳弟子的身份和青木堂堂主的位置;在清廷內成為康熙的親信,加官進爵受盡恩寵和奉承;在少林寺裡,小小年紀成為惠字輩高僧,地位僅次於方丈師兄;在神龍教裡又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白龍使。所有的困境似乎都能在他那裡找到出路,一次次化險為夷,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本事”。
回覆列表
作為小說,這是作者情節安排,而韋小寶此行為起初因為要生存,故左右逢源,在之後隨著自身認識的加深,對於國家、朝廷有了新的認識,即不管是誰治理國家,百姓安居樂業就好,而對於一心想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韋小寶的行為則可以很好的平衡雙方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