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碼農豪哥

    實際上不算,屈原的祖先是楚武王熊通的後代,也就是說屈原和楚國國君是宗親關係,屈原官職是三閭大夫,這個閭本意原來是街巷的意思,後被引申到王室宗族。所謂三閭就是管理三個姓氏家族事務專門設立的大夫,由此可見屈原不是一個對外從政的人,更多對內

  • 2 # 鳳仙引

    國之柱石:可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挽救於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者。正如漢代班固《霍光傳》:“將軍為國柱石”。

    可見,國之柱石職位之高,揹負的責任之大,高出個人性命榮辱之類!屈原到底算不算得上國之柱石呢?今天得益於該問題,我來給大家說說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居高官,為左徒

    據史料《史記》記載:

    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擔任的職位類似於上大夫而次於令伊這個職位間。

    屈原的職位舉足輕重,壓力之大,任務之重。每天面對來自戰國末期的其他諸侯國,言談皆是國家大事,朝堂政要。

    可見,屈原在楚國的朝廷上屬於關鍵的人物,接管著楚國的內政、外交等多方面職能。要說國之柱石,在當時風雨飄搖的楚國當之無愧!

    二、眷顧楚國,繫心懷王

    國者,民之本!憂國憂民,心繫楚國存亡者必為屈原當之。屈原,管至左徒,從事內政和外交兩方面核心工作。

    作為這個結果,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了迫害,免去要職,流放民間。對於國之柱石的屈原來說,國家如大廈之將傾,而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可謂悲也!

    三、著《離騷》,盡餘力

    本想流放是暫時的,令屈原沒有想到的是山的盡頭還是山,等待綿綿無絕期。看著民間疾苦,不能為朝廷出力,屈原想到了借用《離騷》來表達愛國情感與正直的秉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對愛國決心的表現,也是自己一生的夙願。想到了魯迅,在國家動盪時把筆當作利器,點醒愛國之士,挽救國家之危!

    四、祖國被侵,心如刀割,投江而死

    公元前278年,秦軍勢如破竹、浩浩蕩蕩攻破楚國京都。作為國之柱石,國都沒有了,還要自己這個柱石幹什麼呢?五月五,屈原投汨羅江死,以表自己對楚國忠誠的決心。

    為什麼屈原一定要投江而死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下面我們簡單說一說!

    1、愛國情懷使然

    忠心不侍奉二主,作為國之柱石的他,死亡是他唯一可以再為楚國做的事情。可以說其他人都可以去投靠秦朝,但是屈原不行,《離騷》以表。

    2、明決心,表立場

    可見,屈原的死是必然的,同時也是屈原作為國之柱石最好的見證!

    五月五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死明志的行為。在這一天,各地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

    可見,屈原不僅是楚國的國之柱石,同時也給中國歷史上增添了重重的一筆。

    屈原是國之柱石,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是說法呢?如若有,願與我分享乎?

  • 3 # 靜逸堂堂主

    1、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終生未失信,始終堅持自己的高潔品質,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忠貞耿直。

    2、人物簡介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國大夫。漢族,出生於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少年時代與其父親伯庸隱居在楚國南方,青年時期以一首《國殤》抒發自己的理想而引起了楚懷王的注意,致使楚懷王創作了《山鬼》、《雲中君》,並歷經周折的尋找到了在湘水邊隱居的屈原,楚懷王以歌《湘君》勸屈原主政楚國,屈原也以歌《湘夫人》同意,二人宣誓而達成君臣之約,楚懷王短暫的任命屈原改革楚國,之後因楚懷王貪念美聲色而失信於屈原,疏遠屈原。屈原終生未失信,堅持自己的高潔品質,直至被一再流放,見楚國無望,年老而投江而死

    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並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燒楚先王陵墓。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個人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

  • 4 # 雁來紅17

    屈原(前340—278) 生於丹陽秭歸縣,即今天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曾經出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官職。

    我認為,屈原應該是楚國的棟樑,而不是柱石,

    楚國的最大官就是王(因為名義上的中央機構周王室還存在,所以,楚王應是二級王),屈原同時代的是楚懷王。楚王下高階官員主要有令尹(相當於中原國家的相國),司馬(主管國家兵權)。司徒(掌管各種勞役、兵役等),司敗(掌管執法)、司宮(太監首領),莫敖(沒有具體的職司,但莫敖可代表楚王)。楚國莫敖一直從屈氏貴族中選充,屈姓是楚國王同祖的屈、景、昭三大姓之一(都是皇親國戚),三閭大夫(管理王室宗族事務)。

    大師、少師(太子老師)。傅、太傅、少傅(太子的輔導員),相當於高階參謀。

    中下層的就是各種尹。如鹹尹、宮廄尹、中廄尹、監馬尹、工尹、郎尹、環列之尹、門尹、郊尹、樂尹、卜尹、玉尹,縣尹。

    楚國軍隊職務均是臨時的,有將軍、大將軍、上將軍、裨將軍、左史、右領等。

    但是,郎中(負責警衛國君的衛隊長)應該是常設職務。

    還有一些下層的特殊職務,如謁者(國君的傳達員)、御士(這國君駕車的官員)、涓人……等等。

    至於屈原初期所任職務左徒,是戰國中期楚國特設,史料沒有具體說明職責權利。

    《史記·楚世家》:“楚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從上可以看出,當時屈原以26歲的年齡,擔任的職務是很高的。

    屈原擔任左徒後,不負才華,不辱使命,進行”草憲變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即使在楚懷王、楚項襄王不信任下,二次被流放,長達十八年的時間,依然堅守正直高潔的品德,不顧個人安危,直察直諫,憂國憂民,為強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草憲變法的主要內容:

    一是以民為本,鼓勵農耕,

    二是增加賦稅,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

    三是健全法令,修明法度,依法治國

    四是任人唯賢,不分貴賤,反對世卿世祿

    五是明賞罰,強軍備,

    六是對外聯齊抗秦。

    我們一說到屈原,心中總是有忠貞愛國才情智慧這些情愫,而對於他作為政治家的感覺不太重,也許是他的《楚辭》《天問》《九章》《九歌》太燦爛輝煌,也許是他的懷沙投江太壯烈悲情,其實,作為身帶楚國王室基因,勤奮好學,睿智高潔,心志國家的屈原來說,詩或許只是他的業餘愛好,政治才是他展示才能,施展抱負的夙願。

    題外話:中國歷史習慣把國家比作社稷大廈,所以有了對高官重臣冠以“棟樑”之譽,其實,國家更像是一部機器,一輛車。因為不論是哪朝哪代的統治者,都沒有安心於已經得到的江山,即便是天下太平,也總是對”社稷大廈”不斷修葺,棟樑說換就換,所以就有了“貶謫”文化。劉禹錫,柳宗元,蘇軾,辛棄疾等其實都是棟樑之材。棟樑不是自詡的,要真能架得起穹頂,託得住房帽。

  • 5 # 李生寶938

    屈原又是愛國詩人,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詩篇,以一個愛國的詩人在華夏大地上湧傳。

    屈原雖一介文人,雖然救國無望,但他的愛國精神情懷永遠響徹中華這片熱土的上空。

  • 6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國之柱石主要是為國家的頂樑柱子,也就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人。一般指封建王朝時期的元帥和宰相一類的機要大臣,也就是說能夠決定封建王朝命運的人。而屈原只是詩人和當時的政治家但是決定不了封建王朝的命運,也只有發言上表之事,但是決定不了關鍵問題,所以稱不起國之柱石。一般能夠稱起國之柱石的有:岳飛,包拯,王安石等有權勢的高官。

  • 7 # 張小生讀史

    古典君認為屈原就像是女媧當年補天時所遺棄的那塊“五色石”一般,雖有補天的能力,但無人使用,也等於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所以我只能說屈原是一個被遺棄的“國之柱石”。

    那麼屈原真的有這個能力做“國之柱石”嗎?

    史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楚國的宗室,知識淵博,善於辭令。在內與楚王商議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在外又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周旋於各路諸侯、賓客之間。這個時候楚懷王還是特別看重屈原的,不然也不會給他這麼多的權利。

    屈原當政期間實施了一系列的變法改革,主張聯齊抗秦,幾年之內使楚國形勢大變,所以說屈原是國之柱石一點也不為過。

    那為什麼楚王最後不用屈原了呢?

    屈原在變革期間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然後朝中不免又有爭寵的小人。當時有一個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他為了能得到懷王的寵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最後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見到之後想奪為己有,但屈原不肯給他。

    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讒言說屈原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每一個政令出來都要誇耀己功,說:“除了我誰都做不出來!”於是楚王不分青紅皂白,就疏遠了屈原,並罷免了他的左徒之職,任一個閒職三閭大夫。之後的幾年屈原都是不被重用,由於出於政治需要,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目的是讓齊楚兩國締結新的聯盟。但這只是楚王的權宜之計,當屈原出使齊國回來後,又馬上疏遠了屈原。

    之後便是屈原的流放之路,直至投汨羅江而亡。

    屈原從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到公元前314年因讒言見疏,屈原當政也就短短五六年時間,變革剛剛開始走上正途,就被讒言所累,所謂是功虧一簣,並沒有做出出色的政績。

    所以古典君認為屈原是有“國之柱石”之能力,卻無“國之柱石”之際遇。

  • 8 # 臥龍村116

    照現在的說法,屈原代表著楚國的軟實力——靈魂級別的文化。

    楚國的始封地不足百里,數百年間披荊斬棘,開地數千裡,北向抗齊,西向抗秦,玩死周王於湘水,吞宋國而縣之,若非懷王不肖,秦人東擴的步伐,會在楚國躑躅不前的。

    楚人的武力,巔峰期能“問鼎",即便伍員怨怒沖天,也不能滅楚。為何如此?楚國朝中有明白人。上能輔政,下能和民。屈原是明白人之一。從懷王被群小矇蔽,放逐屈原到懷王被騙受辱,客死秦國證明,楚國徹底失魂了。

    然而楚華人的家國情懷並沒有就此捐棄,兩千年來,湘鄂大地終於將這股精神昇華成民族先鋒,從左宗棠到毛澤東,盤旋不已的力量放大為國家意志。

    從這一點上作切入,說屈原是國之柱石,毫不虛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檸檬樹的繁殖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