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芥藏山房

    近現代書法名家,可以列出長長一串名單。

    比如民國《書法大成》一書,有田桓、譚延闓、鄧散木、馬公愚、白蕉、于右任、弘一、袁克文、沈尹默等數十人,很有典型性。

    相對影響力大的,吳昌碩,齊白石,謝無量,徐生翁,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沈尹默。

    另外,黃賓虹在篆書,白蕉在二王的繼承,來楚生在隸書,都是我格外推崇的。

    文人一脈,魯迅、毛澤東很了不起。

    建國以後舒同、啟功、趙樸初諸人,對比民國前輩,偏弱。

  • 2 # 數學行者—宋老師

    寫在前面的話

    我是一名高中教師,對教師來說,有“三筆字”的要求,我也是非常喜歡書法的,課餘時間,我會寫一些鋼筆字和毛筆字。也瞭解一些書法家,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下。

    具體內容

    首先我談談書法,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很長的歷史,用毛筆來書寫漢字。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粹,但是現如今有點淡化了,最近幾年對書法的提倡力度又增大了。

    談談書法家,我所瞭解的近代的書法家有如下幾位

    第一,啟功,他的頭銜可多了,書法家,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下面附他的幾幅作品

    第二、于右任,漢族,陝西人,是中國近代教育家,書法家,他早年是同盟會成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草聖”、“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創立“標準草書”,於1932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了草書研究社。他廣泛蒐集前人的優秀草書作品,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幹字文》,而後自己又手寫一遍,刊印行世。

    下面附他的作品:

  • 3 # 不二齋

    近現代主要是指的1840年以來,直到現在的歷史,近現代的書法名家還是非常多的,名家輩出,而且大部分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比較著名的有:啟功、趙樸初、白蕉、何香凝、胡小石、黃賓虹、來楚生、李瑞清、李叔同、林散之、魯迅、馬一浮、齊白石、溥心畲、沈尹默、沙孟海、譚延闓、王蘧常、謝無量、謝稚柳、徐悲鴻,

    徐生翁、于右任、張大千、高二適、唐駝、鄭孝胥、張伯英、華世奎、潘伯鷹、鄧散木、吳玉如、魏啟後、潘齡皋、陸維釗、潘天壽、朱復戡等等。溥儒楷書書法(上圖)

    其中白蕉的行書、林散之的大草書、于右任的魏碑入草、黃賓虹、齊白石的大篆、沙孟海的行書在書法史上都是有開拓性的成就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白蕉、林散之於右任和魏啟後的書法。

    現在的書法名家也有不少,比如歐陽中石、沈鵬、張海、蘇士澍、周慧君、李鐸、王鏞、石開、鮑賢論、王學仲、劉炳森、張旭光、胡抗美、言恭達、林岫、王冬齡、何奇耶徒、範曾、吳善璋、曹寶麟、孫伯翔、田英章、盧中南、陳振濂等等。

  • 4 # 精品藝術鑑賞

    .“李志敏同志是書法名家,兼擅書論。他的書法在當代獨樹一幟,他的書論亦多獨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哲學泰斗、國學大師張岱年

  • 5 # 藝滴美育

    今天書壇上的書法家,因為藝術創作從事等不同的方面,可謂是異彩紛呈,但總體上來說活躍於近代書壇上的書書畫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代,第一代是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等人。他們大多是生於清朝道光年間和咸豐年間,受到了封建文化的影響,但是同時又有西方文化的觸動,開創了中西結合的一代人,可以是承前啟後的一代精英,第二代主要是有羅振玉,鄭孝胥,謝無量、齊白石,魯迅,李叔同,于右任等等。他們大多出生於光緒年間,在民國期間,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時期裡,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變革和文化運動,見多識廣,在書法上,他們不僅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能在傳統中開拓出新的道路,吳昌碩在七十五歲時的書法已經到達了一種爐火純青的程度。吳昌碩之後他的弟子們仍然活躍於書壇,形成了“吳門書派”,康有為主要側重於北碑,他獨創了“康體”。他的主要著作有《石門銘》,《千秋亭記》取意。齊白石在六十歲前後把以往臨過的碑帖加以融會貫通,這是獨創了“齊白石體”。他露峰收尾,筆風雄健,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于右任創辦了《神州日報》《民呼報》等等,他在1927年前後開始研究草書,後來在上海成立的標準草書社。沈尹默191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來成為了《新青年》的編輯,他率先用白話寫詩進行文化思想改革的。

  • 6 # 文藏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有詩云:『從來書畫Quest氣,經史內蘊外乃滋。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書畫真諦盡於此矣!詩中強調,書畫藝術素『Quest氣』。欲有『士氣』,須『經史內蘊』,要『經史內蘊』,必『柱腹萬卷』。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畫因而超凡脫俗。遊壽的書法藝術正是如此。遊壽畢生從事學術研究與教育事業,廣涉歷史、考古、文字、文學、書學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其書法植根於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文學修養,故有濃郁的金石氣與書卷氣。探討遊壽的書法藝術,必須結合遊壽的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才能深入理解遊壽書法藝術之精髓。

    1984年,遊壽在作書

    文史研究與文學創作

    遊壽一九○六年生於福建霞浦。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先後就讀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遊壽的學術研究開始於大學時期,遊壽師從胡小石先生,主攻先秦文獻、小學、文學、書法,由此奠定了學術根基與發展方向。遊壽在《考古、教學、科研回憶》一文中說:『當時有胡小石先生講甲骨文字。這時河南安陽發現完整的甲骨,上面刻有文字。有人說是「獲白麟」,小石說:「沒有白麟,《史記·齊世家》:蒼兕蒼兕……當是野牛,青牛常見,白牛不常見。」後來,考古生物學家說是野牛骨(近年各地也發現野牛骨)。在戰國時大青牛是很多的,牛皮也用到軍事上。於是我想,考古必先學得紮實,尤以文字為基礎……我從知道殷代甲骨文開始,就感到這是一門嶄新學科,自己決心著重在文字學上下一番苦功。』一九三六年,遊壽在金陵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小學研究》發表《釋甲子》一文。同年,完成碩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殷周秦漢神道設教觀》。

    1948年,攝於南京玄武湖(前排右三為胡小石,右一為宗白華。後排左一為遊壽)

    遊壽的學術研究貫通曆史學、考古學、文字學、金石學。她在《考古、教學、科研回憶》說:『我當時也只能找到某些金石資料,用歷史文獻來互證。我真正踏進考古門檻,是在一九四三年以後。我在四川的白沙女子師範學校任教時,曾昭燏從國外回到昆明,又輾轉到四川樂山的李莊山中。她要開啟善齋一批青銅器,便找我去。在舊中國,一個研究金石的人能夠看到拓片,就可滿足。現在能看到許多青銅器,太好了!於是我辭掉教學工作去參加。在這階段,我不但參與整理善齋青銅器,而且還看到留在箱庫裡未發表的安陽青銅器。』

    遊壽 札記 20世紀30年代

    此間,遊壽在中央圖書館《圖書月刊》發表《金文與〈詩〉〈書〉論證》《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在金陵大學文學院《斯文》半月刊發表《楚漢之際人物與成敗》《六朝人之苦悶》《金文之策命與齎賜儀物》。在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發表《金文武功文獻考輯》。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唐人卜葬邙洛之風尚》《晉黃淳墓表跋》。在《中央圖書館館刊》發表《梁守謙墓誌與唐代宦官》。另撰《李德裕年譜》《冢墓遺文史事叢考》等書稿。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年,遊壽執教於南京大學,撰《墓誌之起源》《說豳》等論文。

    遊壽 札記 1951

    一九五七年,遊壽任教於哈爾濱師範學院,從此致力於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遊壽在《大興安嶺嘎仙洞發現鮮卑洞穴摩崖十年記略》說:『來到黑龍江後,首先要實現的考古目標,就是要弄清各族的原始。』一九六三年,遊壽發表《拓跋魏文化史稿》,以新的歷史觀探究北魏經濟與文化。一九七九年,在一次黑龍江、內蒙古考古研討會上,遊壽提出鮮卑發祥地當在嫩江流域的論斷。在此指導下,一九八○年,在大興安嶺嘎仙洞找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鮮卑石室祝文,這是新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遊壽 揮舞喜看七言作聯 1976

    一九八一年,遊壽在故鄉福建霞浦赤岸村發現了唐代寺院石槽和宋代井欄石刻、影青碎片以及柱礎、門楣石雕等文物,證明赤岸村在唐宋時期已十分繁榮。遊壽由此推斷,日本國空海和尚隨日本遣唐使途中遇難漂於赤岸以南海口登陸是有根據的。如今,當地建起空海紀念堂,日本僧侶多次前來膜拜。

    遊壽 篆書鳴鳳朝陽 1980

    一九八三年,遊壽發表《楚辭瑣談》強調:『任何一種真正的文學藝術,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和自然的背景,都是經過社會陶冶出來的,不是偶然地用一些熟識的詞語、同一模式編綴、排比出來的。』

    遊壽 集甲骨文 1982

    一九八四年,遊壽出席『全國商史學術研討會』,重逢夏鼐、胡厚宣,並發表《略說商亳》,系統梳理了傳世文獻,結合考古發現的陶文資料,提出新見。一九八五年,遊壽招收古文字學研究生,又應邀主編《殷契選釋》,撰寫並手書前言,例示考證方法,並鼓勵『有意探索古文同志,前途方興』。李學勤為該書作序,稱:『遊壽先生所撰前言,業已十分明備。』一九八八年,遊壽在長春出席了『全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

    1988年,遊壽(右一)出席長春“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揮毫作書

    胡小石主張,讀書人應既能研究又懂創作,儒林、文苑要兼而有之。遊壽遵從師教,不僅進行文史研究,而且從事文學創作。胡小石當年評閱的遊壽詩稿今仍有存。一九三二年,遊壽大學畢業後,執教於廈門集美師範學校,與謝冰瑩一起創辦文學月刊《燈塔》,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散文《深宵斷片》。謝冰瑩《女兵自傳》稱遊壽為詩人,並描述了她們之間的徹夜傾談。可以推想,遊壽當時應有許多詩作。一九四一年,經胡小石推薦,遊壽赴重慶白沙任四川女子師範學院國文系講師。由閩赴渝,行程半月,遊壽記沿途所見所感,作《閩渝紀行》,連載於《斯文》半月刊。又抄集自作詩文,成《沙谿集》《白沙集》。在蜀期間,遊壽還創作了《伐綠萼梅賦》《山居志序》等文學作品。

    遊壽 題畫詩 1983

    遊壽 臨甲骨文 1984

    在黑龍江,遊壽與蘇淵雷、張志嶽、吳中匡、趙德澍等先生時有詩會唱和。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蘇淵雷邀詩友雅集其齋,紀念蘇軾誕辰九百二十五週年。蘇淵雷以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和《龍尾硯歌》韻賦詩二首。遊壽作《東坡詩翁九百二十五年生辰詩會有作》。一九七四年,遊壽與金陵同窗沈祖棻唱和,作《答沈紫曼歲暮懷人》十一首,其一雲:『柳邊霜露誤浮名,餬口傴僂莫相驚。齒爪雖存心已冷,誰將姓字入長城。』又作《有感》:『聞徵奇字問子云,江南彈射久紛紛。交親零落耆宿盡,不知何人作殿軍。』

    遊壽 書朱慶餘詩 1984

    遊壽 書薛瑩詩 1984

    遊壽的書法作品,常與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相結合。遊壽的筆記、文稿,俱是書法佳作。即使書寫古人詩文,也每加品題,既有文學比較,又有歷史考證,言簡意賅,與單純為書法創作而抄寫者異。書者,心畫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遊壽涵泳典籍,探賾索隱,整理甲骨、金石文獻,含英咀華。這是遊壽書法金石氣和書卷氣的根源。遊壽以深厚的學術與文學底蘊滋養出的書法藝術,呈現出高古醇雅的獨特風貌。

    遊壽 臨金文 198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茶和紅茶有什麼區別?二者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