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燹平
-
2 # 飛龍在天外
從古至今,華人基數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精英卻很少。每一個朝代相對應的時期精英人數都不多。因為幾千年封建愚民教育導致華人普遍沒有思想,只有少數人受教育讀書,這一小部分人被皇家透過科舉制度選拔進政府。所以一旦爆發戰爭,並且戰爭失敗,異族只需要殺掉這一小撮所謂的精英就可以毀掉國家的精神和文化傳承。當宋朝的農耕民族(也就是種地的)被蒙古人(也就是放羊的)打敗之後,所有北方抵抗力量都往南撤,因為蒙古人習慣屠城,這些抵抗力量到哪都會被追剿,以古代的道路交通狀況和古代人對國家地理的理解,撤至雷州半島是當時最後的選擇,做最後的抵抗,最後全軍覆沒,所有文官也投海殉國。
-
3 # 為國釣魚
再次回到那段歷史,心情很複雜。隨便聊聊
又臭又長,沒人看也沒關係,算是記錄一下心得吧
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
正月,謝太后、宋恭帝以臨安降元,按理宋朝應該就此劃上休止符,但是,二月丁未元軍入城前夕
益王、廣王自嘉會門出,渡浙江而南。巴延聞之,遣范文虎將兵追之。楊鎮得報即還,曰:“我將死於彼,以緩追兵”。楊亮節等遂負二王及楊淑妃徒走,匿山中七日。統制張全以兵數十追及,遂同走溫州~《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二》
兩位幼王從臨安逃脫去往溫州,途中不斷有人來歸附
閏(三)月,陸秀夫、蘇劉義等聞二王走溫州,繼追及於道,遣人召陳宜中於清澳。宜中來謁,復召張世傑於定海,世傑亦以所部兵來~《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二》
南宋流亡朝廷在溫州組成了基本盤,決定進入福建,建立抗元基地。已經投降元朝的福建漕使黃萬石被南劍守臣林起鰲打敗,黃萬石手下將士和汀州、建州等原打算降元的守臣歸附於小朝廷,兵勢稍振
五月,宋陳宜中、張世傑等奉益王(上日下正)即帝位於福州府(史稱端宗),改元景炎……進封廣王昺為衛王……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直學士院……文天祥至福安,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勃也、亡也,陳宜中任相,從一開始就給小朝廷蒙上了一層陰影
天祥以國事皆決於陳宜中,議論多不合,固辭不拜,乃以為樞密使同都督……
從一開始,文天祥便主張還溫州進取,陳宜中計劃棄溫入閩,倚張世傑復浙東、西
小朝廷成立後,宋軍仍然節節敗退,守臣接連降元,十一月,元軍佔領處州、建寧府、邵武軍後,宋陳宜中、張世傑備海舟奉宋主及衛王、楊太妃等登舟。如果僅按紙面兵力,此時宋軍在數量上實際仍佔絕對優勢,時軍人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泉州是兩宋主要的海上貿易港口,城防堅固,海船眾多,錢糧充足。其實把泉州作為復興基地也是不錯的選擇,泉州招撫使蒲壽庚也是這個意思,沒想到遭到張世傑反對
宋主行至泉州,舟泊於港,招撫使蒲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
《宋史.卷四十七》說張世傑反對駐蹕泉州的原因是蒲壽庚有異志。這種說法我個人認為值得商榷,有異志的人主動孤身入營見駕這個行為無法讓人理解;蒲壽庚憑一個州的兵力想要在城內解決小朝廷的四十八萬人估計比拒之城外更困難;初次見面便確定有異志,莫非蒲壽庚的腦門上寫著這幾個字?
《宋史》和《續通鑑》都寫到有人勸張世傑扣留蒲壽庚再作下一步打算,世傑不從,縱之歸。放蒲壽庚回城這事證明,其實張世傑本人也並沒有真的認為蒲壽庚有異志
接下來,小朝廷的舉動卻真的激怒了蒲壽庚。因為蒲壽庚提舉泉州市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按宋朝官員的通常做派,毫無疑問,把肥差幹了三十年的蒲壽庚很有錢,這個時候小朝廷打起了蒲財主的主意
繼而舟不足,乃掠其舟,並沒其貲~《宋史.卷四十七》.《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小朝廷搶了蒲壽庚的船,把蒲壽庚辛辛苦苦貪汙積攢下的的錢充了公
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壽庚遂與知泉州田子真以城降~《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小朝廷成功地逼反了蒲壽庚,勝利轉進廣東
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從去年十二月至景炎二年正月,趙溍棄廣州,興化軍通判殺陳文龍降,元軍破汀關,宋知循州劉興降,吳浚棄瑞金遁,文天祥退往漳州,權知梅州錢榮之降,知潮州馬發及通判戚繼祖趕在小朝廷到來前也投了降
七月,張世傑攻泉州,無果;八月,文天祥兵敗興國
形勢越來越惡劣,陸地上可供落腳的地方越來越少,南宋小朝廷開始海漂
潮州→惠州→淺灣→秀山→井澳→謝女峽(瓊州海峽)→七里洋(北部灣)→廣州→硇洲島~據《宋史.卷四十七》
十二月丙子,宋軍船隊在井澳遇到大風暴,端宗座船不敵風浪,差點淹死,舟敗,幾溺,宋主驚悸成疾,過了十幾天才收攏倖存船隻,旬餘,諸軍士稍集,死者過半。宋軍剛集中不久又遭到元軍攻擊,劉深攻井澳,宋主奔謝女峽,復入海。深追至七里洋,擊敗之,獲宋主之舅俞如珪。宋主欲往占城,不果。~《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南宋小朝廷原本有打算去占城落戶,十一月派陳宜中前去聯絡,但是陳宜中一去無蹤
世傑復奉宋主赴井澳。陳宜中遁入占城~《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時陳宜中入占城,日候其還朝,竟不至~《續資治通.元紀一》
陳宜中入占城,遂不返~《宋史.卷四十七》
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
(為尊重題主,參合著談談雷州抗元)
三月,雷州守臣曾淵子棄守,赴硇洲行在~《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這一次,招降不從,打仗不幹。雷州輕易失守。不久,病了半年的端宗終於撐不住了
四月戊辰,宋主殂於硇洲,年十一
端宗剛死,大臣們便鬧著要散夥,陸秀夫擁立衛王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壓制住了這股離心力
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絕宋,此豈不可為國耶?”乃與眾共立衛王昺,年八歲矣~《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續資治通鑑.元紀二》
從海南運糧非常困難,離硇洲很近的雷州便成為宋軍的攻擊目標。從五月到六月,張世傑數次派兵攻打,雷州沒能打下來,宋軍反倒損失慘重
六月已未,宋主遷駐新會之崖山。時諸軍泊雷、化犬牙處
六月,南宋小朝廷進駐江門新會崖山,軍隊主力在雷州與化州之間海域。遷朝廷到崖山的理由是
崖山在新會縣南八十里大海中,與石山對立如兩扉,故有鎮戍。張世傑以為天險可守,乃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宮三十間,軍屋三千間
崖山易守難攻,南宋小朝廷本打算在此暫且安身,再相機行事。畢竟此時南宋仍然有一定的實力和地盤
時官、民、兵尚二十餘萬,多居於舟。資糧取辦於廣右諸郡、海外四州
南宋小朝廷仍然具備一定的號召力~《續資治通鑑.元紀二》
為慶祝朝廷進駐崖山,湖南、雷州半島、海南島的百姓響應號召拿起了菜刀和木棍,然而,沒有外界有力支援,平民根本不是軍隊的對手,很快便失敗了。元軍乘勢進攻海南
阿爾哈雅略地海外,唯瓊州安撫趙與珞及冉安國、黃之傑等率兵拒於白沙口,相約固守,以死相誓。日望援兵不至,其南寧、萬安、吉陽諸州縣及八蕃、羅甸諸蠻皆附……阿爾哈雅遣人招安撫使趙與珞及冉安國、黃之傑於瓊州,不從,率兵御之~《續資治通鑑.元紀二》
相持到十一月癸巳,瓊州民作亂,執與珞等降,與珞及安國、之傑皆死之~《續資治通鑑.元紀二》
海南本是宋朝流放罪犯的地方,當時島上除了土著就是罪犯,出現這種民抓官的現象並不奇怪。估計這也是小朝廷要從海南征糧,卻打死也不上島的原因所在
十二月,進攻廣州的宋軍遭到失敗,退往崖山
文天祥兵敗海豐五坡嶺,自盡未遂,被擒
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正月,宋合州安撫使王立以城降
宋軍最後的陣地只剩下崖山
面對極度不利的局面,南宋小朝廷該如何應對?
或謂張世傑曰:“北兵以舟師塞海口,則我不能進退,盍先據之!幸而勝,國之福也;不勝,猶可西走”。世傑恐久在海中,士卒離心,動則必散,乃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
一退再退終於退無可退,也無處可退。殊死一戰尚有一線生機
道理是這樣的,但是佈署……我認為極為失策
逐焚行朝草市,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陳,碇海中,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柵如城堞。奉宋主居其間為死計~《續資治通鑑.元紀二》
從一開始,宋軍就擺出一幅等著捱打的架勢,看著這種置自己於死地的死陣,人皆危之!
宋軍一面忍受著茹乾糧、飲海水,水鹹,即嘔吐,皆大困,一面與元軍血戰,世傑率蘇劉義、方興等旦夕大戰
然而,這場放棄主動權的戰鬥註定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二月,戊寅朔
俄而,宋軍有一舟檣旗僕,諸舟之檣旗皆僕,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大潰,翟國秀、凌震等皆解甲降
實際上此時宋帝昺仍然有活著的機會
世傑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兵敗之際,外圍宋軍也顧不上連舟結陣了,紛紛散去,張世傑派小船去接趙昺到自己的大船上突圍,然而
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
陸秀夫堅持不肯帶著趙昺登小船,但是
宋主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度不得脫
陸秀夫先把自己的妻、子趕下海,對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宋主時年九歲
為免幼帝被俘受辱,陸秀夫毅然揹著九歲的趙昺蹈海殉國
張世傑等人帶著楊太妃趁著大霧乘船成功突圍,楊太妃得知趙昺的死訊,赴海而死。張世傑本想去往占城,卻被土豪強之還廣東,到南恩海陵山(現廣東陽江海陵島)附近時,又聚集了一批零散宋軍,遇上了颶風,張世傑墮水而死
宋遂亡
崖山海戰結束後,元軍俘獲了宋軍遺留的八百多艘戰船,按元軍戰報: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
這份戰報應該有不少水分,南宋軍民總共約二十萬,分乘一千多條船,元軍獲船八百多也包括降兵和平民。除去突圍的,降元的,被俘的,潰散的,死亡人數估計誇大了不少
畢竟這二十萬人中非作戰人員佔大多數,元軍也早已經改掉了屠城、殺俘的惡習
南宋小朝廷從1276年十一月到1279年二月,在廣東沿海一帶輾轉作戰兩年多,自然會吸收包括潮汕與雷州在內廣東各地人員入伍。而兩年多的朝夕相處足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口音
宋軍最後解體於陽江附近,士卒們自然會就近安家落戶,雷州半島距陽江很近,遭受的戰爭破壞相對較少,三面環海,進退方便,是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宋軍士卒們的理想落腳地
至於全部在雷州半島……恐怕未必
回覆列表
漢族國家概念和民族意識相對淡薄。比如宋朝,就是趙家天下,其他家族休想沾上半分!所以在漢人的思想裡面,不論誰當王,稱霸也只能獻財保平安。實在難以維持生活,漢人就會遷移,所以漢人活動的地方越來越大。由此回應上面問題,抗元后代集中某個地方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