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xcel皮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對這個問題的邀請。提到王昭君這個人啊,我們大家並不陌生,他就是與西施、貂蟬、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她就是各大美女,長得漂亮。有個歷史典故叫“昭君出塞”,這個昭君講的就是王昭君。王昭君本來她只是漢元帝時期一位普普通通的宮女,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女婿,元帝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一場政治聯姻。

    在中國歷史上,和親公主大有人在,幾乎每個朝代主語政治的需要,都會有公主下嫁到周邊國家,以達到和親的目的。但王昭君可以算的上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和親公主。王昭君人是長得很漂亮,當然如果長得不漂亮也不會被選為和親的物件。她雖然漂亮,但是他的出生並不是多麼的高貴。她14歲就進宮成為了宮女,本想當妃子,但直到20多歲也沒有見過皇帝一面。

    當年王昭君25歲而她要嫁的人是呼韓邪已經70歲了,當爺爺都有資格了,沒有過幾年呼韓邪死了。王昭君出於無奈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呼韓邪的兒子年紀也比較大,沒有撐幾年時間也去世了,就這樣王昭君按照匈奴人的規矩又有嫁給人家的孫子,雖然說是孫子但年紀跟王昭君差不了多少,此時的王昭君已經成為了太皇太后,她的地位也是非常的高,但她還是想回到漢朝。畢竟漢朝才是她的故土。

    只不過她淪為政治犧牲品做出了事跡讓人不得不佩服,忍受的屈辱更是讓人感到十分贊慨,王昭君最後的死因傳言也是比較多,有的說是病死,有的說是自殺,還有的說是不堪屈辱,上吊而死,至於真正原因咱們在這裡也不予深究,只能對這位女子表示感佩吧!

  • 2 # 起緣文化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青史,為人所知,但她的結局如何,卻鮮有人知曉,我們今天便來探索一下王昭君的結局。

    王昭君14歲進宮,相傳因為不肯行賄畫師,被畫師畫成了醜女,因此未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

    後來,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漢,請求和親,皇帝不捨將女兒遠嫁,於是,時年19歲的王昭君搖身一變成為和親公主,遠嫁塞外。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由於呼韓邪單于年紀大了,兩人一起生活了三年,呼韓邪單于便去世了。依照匈奴習俗,先單于死後,由繼承單于的兒子收納後宮,王昭君認為這有違倫理,於是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下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王昭君只得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

    好在兩人感情不錯,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復株累單于去世,他的弟弟且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由於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久了,也積累了一些權勢和威望,新的單于也很尊敬這位亦母亦嫂的和親公主。

    之後五年不到,王昭君病逝,享年37歲。

    相傳王昭君未出塞前是在王皇后身邊服侍,兩人感情非常好。漢元帝去世後,漢成帝即位,王皇后是為王太后。公元2年,王莽專政,為取悅王太后,厚賞烏珠留若鞮單于,令其送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返回中原,進宮服侍王太后。

    王昭君可以說是一位政治的犧牲品,但她出塞近二十年,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王昭君反對戰爭,並且鼓勵匈奴學習中原文化,為民族文化交融做了巨大貢獻,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 3 # 布穀鳥講歷史

    王昭君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輾轉匈奴15年,34歲在匈奴病逝,遠沒有傳言那麼美好。

    出身平民

    王昭君出生在一個平民之家,家境並不殷實,14歲的年紀就進宮做了最低等 的宮女。在宮中一待就是5年,期間由於沒有錢財賄賂宮廷畫師,被畫成了醜八怪,失去了被納入後宮,改變命運的機會。

    遠嫁匈奴

    19歲時,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但這或許也並不是王昭君期待的未來。這年,歸順大漢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大漢求婚,想做大漢天子的女婿。發誓一定做個好女婿,永保大漢邊境太平。漢元帝可捨不得自家閨女,所以就把王昭君賜婚給了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就這麼踏上了遠嫁匈奴的路程,一生都再未踏入漢土。

    回家被拒

    與呼韓邪單于成親三年,生下一個兒子,但夫君卻病死了。22歲的王昭君,向漢元帝請求回大漢。丈夫已經死了,在匈奴也沒了依靠,和親的使命可以說也算是完成了,想要回家也情有可原。但漢元帝拒絕了,敕令王昭君,已從匈奴繼婚習俗,嫁給了自己的長子復株累,雖然不是親生的,但作為漢人,心中自然是抗拒的。

    女子在那時代,又無家族背景,無奈的順從了命運。

    病死匈奴

    嫁給長子十一年,又生下兩個女兒,在長子死去一年後,王昭君同樣病逝了。從22歲向漢元帝請求回家,到病死匈奴,王昭君在北方大漠如何在思念家鄉中度過這十多年,不得而知。但漢元帝的一紙敕令,徹底斷絕了回家的可能,年僅34歲就病死遠方。

    後人感念王昭君為大漢帶來和平的功德,傳頌了2000餘年。可又有幾人曾真的站在王昭君的角度,感同身受的體會一下,王昭君是否願意做這樣一個和平使者,心裡到底有多少苦楚。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王昭君《怨詞》

  • 4 # 拓跋飛翼

    導語:歷史永遠是殘酷的。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千百年來,儘管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故事,但是她的人生結局並沒有多麼美麗。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是西漢時期漢南郡秭歸人,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匈奴的宮女。西晉時期為了避諱司馬昭,改為“王明君”,所以王昭君又有“明妃”之稱。

    王昭君淒涼的結局

    王昭君到達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與呼韓邪單于孕育一子,名為伊屠智伢師。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曾上書漢成帝求歸,然而成帝的敕令是:從胡俗。也就是要求王昭君要嫁給下一任匈奴單于,也就是呼韓邪單于的兒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與雕陶莫皋單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孕育了兩名女兒。之後,由於王莽篡位,匈奴和漢朝之間的戰爭又開始了。王昭君看到多年的和平毀於一旦,鬱鬱而終。死後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背靠大青山、傍黃河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冢"。

    關於王昭君的死,除了上述的,還有一種就是王昭君不願意再次下嫁,服毒而死。

    無論如何死因,年僅三十出頭的大好年華,就結束了,真是很淒涼的。被後人傳頌千古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我個人覺得更多僅僅是一個政治噱頭。

    飛翼君言:作為一代美人,為國為民做出了貢獻。而她自己,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悲苦。這種苦不是文人墨客寫幾篇文章能說的明白的,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心中的苦。也許應徵了:“自古紅顏多薄命”的古語。

  • 5 # 青史精蘊

    關於王昭君的故事,網路上很多寫手的標題不是昭君伺候祖孫三代,就是和有至親血緣關係的祖孫三人結婚等等,用一些曖昧的詞語,吸引人們內心的邪惡,以達到高點選率的效果。我對此類人是極其厭惡,雖然歷史有時候沒有完全的真相,但我們要用客觀的態度去解讀,而不能為了區區利益,胡編亂造!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死後昭君按匈奴習俗又嫁給其長子復株累,復株累死後昭君守寡未嫁,後病死他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昭君嫁了父子兩個,但復株累是呼韓邪與呼衍王女兒大閼氏所生,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匈奴的習俗即使與漢文化相差懸殊,但也不至於到亂倫的地步。個別作者在此玩文字遊戲,實屬可恨!

    其實昭君出塞後的生活,沒有古裝劇裡那般美好,也沒有個別史書上寫的那般悽苦。個人覺得昭君的日子,除了思念家鄉時的傷感,應該過的還算比較安逸!

    首先,昭君出塞的本質就是大漢與匈奴的聯姻,其目的在於穩定雙方的邊境秩序,消除彼此的戰爭衝突。那麼這個婚姻的意義就非同尋常了。漢元帝能隨便選一個嫁過去就完事嗎?我想不可能,昭君能被選中擔此重任,一定是其具有治家悉政的能力。而絕非歷史上傳言說昭君沒有行賄畫師,被元帝冷落了才被選去聯姻。

    事實上昭君下嫁匈奴以後數十年裡,匈奴和大漢的關係一直很和睦,匈奴自己國內也較安定,昭君作為雙方的聯姻者,作為匈奴王后,如果說沒有一點政治能力,只是一個半抱琵琶猶遮面的小女子,不太可能!只不過我們習慣了昭君的柔美罷了。

    由此看見,一個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人,其生活狀態應該不差,歷史記載她與兩任丈夫相處融洽或許可信!只是塞外大漠條件不如內地,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也與內地漢文化完全不同,昭君也一定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 6 # 多讀文史

    感謝邀請;先說觀點,王昭君真正的結局是什麼,史書上也只記載了隻言片語,真實的具體的已無法考證。不過“自古紅顏多薄命”,具記載王昭君至少給2任匈奴王當老婆。野史中還說她還曾下嫁給孫子輩的匈奴王。像貨物一樣在匈奴統治者手中輾轉多次,一個弱女子嫁匈奴,執行維護漢匈兩族團結和睦的政策,使得漢匈關係穩定半個世紀,一定程度上保衛塞上邊境的安定,其功勞不亞於衛青霍去病這樣男子。再者異地他鄉先不說讓你忍辱負重報效國家了,讓你在哪生活下去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漢元帝建昭元年,徵集天下美女進後宮,王昭君就被選入宮。因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寵愛,昭君不甘心就這樣度過餘生,就自願去匈奴和親,但對於她個人來說,命運極為的悲慘。不僅遠離故土,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

    按照匈奴的風俗,昭君又嫁給了單于的兒子雕陶莫皋。儘管昭君內心是拒絕的,途也有記載她想回來的事情,但是跟政治沾了邊也就沒有別的選擇,也只好在匈奴呆下去了。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一說她自此寡居,一說她又繼續胡俗下嫁給之後的單于。

    也有人認為,她沒有辦法忍受這種羞辱,最終選擇了自殺。也有人說,王昭君是一名女人,因此心思非常細膩最終鬱鬱而終。我認為大家的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只是猜測,王昭君最後的結局誰也沒有辦法知道,這一切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謎。

    王昭君死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為匈奴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密切匈漢關係,互市興旺,文化往來增多,雙方和睦相處,國泰民安。因此西漢末年的和親是成功的。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 7 # 麗醬每日分享

    西漢時期,北方的匈奴一直進犯邊境地區,對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維護漢匈之間的和平,雙方開始實行和親政策。

    當她聽到訊息之後,就主動上書皇帝,自願請求去匈奴和親,於是漢元帝就賜給王昭君公主的封號,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從此漢匈兩族的和平關係,維持了半個多世紀,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在後世廣為流傳,只是她的結局卻並不美好。

    王昭君嫁到匈奴後的第二年,就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了一個兒子,可惜三年之後老單于就去世了,匈奴當地的風俗是,父親死後,兒子是可以娶後母做妻子的,可王昭君卻不能接受。

    倍感羞辱的她向朝廷上書,請求返回故土,可當時對她憐惜的漢元帝早已去世,新即位的漢成帝下令她“從胡俗”,這簡單的三個字再次改寫了王昭君的命運,她只能嫁給自己的繼子。

    好在新單于的年紀和王昭君差不多,對她也很寵愛,兩人一起生活了11年,又相繼生育了兩個女兒。鴻嘉元年,匈奴的單于去世,王昭君開始了寡居生活,一年之後就去世了,終年33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福貴》當中,二愣是什麼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