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條

    這兩天看了新上映的電影《驢得水》,知道它是話劇改編的,但是由於自己看過話劇版所以沒覺得驢得水多麼“話劇”。豆瓣,微博上許多人批評驢得水都喜歡用一個理由"電影感偏弱",我上網搜了一下“電影感”這個詞,發現人們對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讓“照片”“短片”等非電影的東西有“電影感”,從來沒有人講如何讓一部電影有“電影感”。就好像從來沒有人指著一個人說“恩,這個人有點缺乏"人感"。”,在我看來一段影像既然已經出現在了熒幕上怎麼還會有電影感的問題呢?就像一個人長得醜了點,或者畸形了點,我們就可以說他缺乏“人感”了嗎?

  • 2 # 特效二哈

    什麼是電影感?通俗廣泛的說是指有電影的感覺。那麼電影的感覺又是指的什麼?

    非常簡單的來說,就是指能夠透過臺詞、音樂、場景、人物的表演、包括後期的處理給我們觀看的人帶來一種代入的感覺,而電影感不是獨立的指電影一種,它是一種泛指,囊括所有的視覺、聽覺、以及心理層次上的三維感官層次上的體驗。

    其實有這種電影感的電影也挺多的,比如說《阿凡達》這部電影就在視覺上讓人有一種很是享受、震撼和對於原始美想要身臨其境的感覺。

    又比如說《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對於戰爭殘酷的描述,使人對戰爭感覺深深的震撼和厭惡。這些都是電影感,它並沒有統一的文字概述,也許每個人對影視的看法不盡相同,所以電影感也不盡相同!以上僅個人見解。

  • 3 # GHOST䨓

    所謂“電影感”,個人覺得就像上學時寫作文一樣,一篇好的作文會讓人有所悟有所獲,有反思有領會,而一篇不好的作文就像流水賬一樣,就像小學時的白話日記,讀起來沒有那種感覺,平平淡淡無味。而電影都是虛構的或者改編的,都是有劇本的,就像看作文一樣,只不過是導演用一種熒幕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視覺、聽覺傳遞給觀眾,來表達導演的意圖和傳遞“劇本”的中心思想,看過後是一種心靈和思想上的撞擊。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功夫》,給我的感覺是以一個平民混混的角色成長為電影裡的主角,給觀眾搞笑的同時述說小人物的艱辛之路,也許是現實中人物的真實寫照,以喜劇的手法演繹人生的悲劇。每個人看電影后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另一種“電影感”,我覺得可能是說“代入感”,我看過一些中國產的古裝電影及動畫電影,看一半就不想看下去,有些是體現在劇情上,有些是體現在視覺和聽覺效果上,等等,感覺那種表演是在“表面”上,為了表演去刻意表演,沒有像看電影的感覺,去述說一個故事,沒有那種“代入感”,這樣的電影我想大家都體會過吧,就不用再舉例了吧。

  • 4 # 吳下張阿蒙

    1、畫面效果。

    電影感體現在畫面明暗有致,對比度高,這主要是相對於電視劇而言的。對於觀影經驗豐富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電視劇和電影畫面上的區別。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如現實中的色調,不事雕琢,顯得粗糙。電影則精緻得多,著意渲染美化,更有藝術感。

    這既有拍攝器材方面的原因,也有後期製作的差別。隨著科技的發展,拍攝器材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小,主要還是後期製作上的優劣。電視劇是敘事為重,後期偏向剪輯,對色彩方面要求不高,時長所限,也不可能。電影需要平衡整體,可以一幀幀調色,以使畫面效果突出。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比較下《戰狼1》和《戰狼2》,《戰狼2》的畫面比《戰狼1》要好得多,吳京做《戰狼1》的時候可能真的是資金不足,有種在看《我是特種兵2》的錯覺。

    2、鏡頭語言。

    電影是種鏡頭藝術。它不同於記錄,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敘事的感染力,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早幾年有些口碑不錯的綜藝節目,看著有利可圖,拍了同名大電影,只是這些所謂的大電影不過相當於多出一期節目,除了畫面好些外,拍攝手法完全是記錄式的,缺少感染力,算不得電影;

    它又不同於話劇,場景切換靈活,長鏡頭、慢鏡頭、遠景全貌、近景特寫等等,表現形式多樣。開心麻花出品的一系列電影都改編自同名話劇,在電影化的過程中,都需要再加工,以淡化舞臺效果,突出影像的力量。這方面《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完成得不錯,《驢得水》差了些,不過《驢得水》本身的話劇感比較強,場景固定,思考的東西比較多。

    關於鏡頭語言,拿《無人區》來舉個例子。開頭處黃渤飾演的獵隼者捕獲一隻隼後準備離開,看到汽車蓋上有一個點著的菸頭,剛想拔槍,後背已被人用槍抵著,只見他掏出獵隼者的槍,緩緩走向前來,拿起菸頭抽了一口,接著將隼放入後備箱,載著獵隼者駛走,車身的“公安”兩字顯示了這個人是個公安。幾十秒的時間裡,沒有一句對白,完全透過鏡頭的掌控和切換,來推動劇情,可謂鏡頭語言豐富的典範。

  • 5 # 宋擬飛揚

    電影感,這個詞介於專業和非專業之間。它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也沒有一個既定的概念和模式,有些東西,你一看上去,就會覺得它很有電影感,這也是由大家來共同提出並確認的。

    而電影感,綜合起來說,應該是一種有深度的,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質感。這種感覺,是獨特屬於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但是遷移到圖片、海報、攝影等等方面,也都可以運用到。比如說,你覺得一幅圖拍攝出來很有電影感,那麼如果是拍攝的一棵樹,單單隻拍一棵樹,是沒有電影感的。而要給樹加上背景,或者是加入其它東西的對比和襯托,引入要素,比如長得茂盛的樹和一棵枯樹的對比,就會有生命滄桑的聯想。這種能拉伸的故事情節環境的交代,才能產生電影感。

    比較典型的電影《東邪西毒》裡的這張圖,從場景設定和整體構圖,就有很強的電影感。

    這張Sunny斑駁的照在林青霞臉上的圖,配合她臉上的無表情。以及背景虛化中的張國榮,就有強烈的電影感,因為這裡,是一個有故事的場景,欲言又止的無奈很有電影感。

    還有《無雙》裡,張靜初抽菸的這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就是電影感,她就是有故事。

    那種內心的委屈與糾結的掙扎,就在這一支香菸的繚繞中,這個含淚的眼神裡,表現了出來,有些情緒,不用說,一個眼神,就表現了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影感。

  • 6 # 使用者91980813045259

    總時長有所控制,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半,畫面精緻,注重細節,在一個有效的時間內講述一個完整、動人、啟發的故事。不然跟電視劇有什麼區別?這個感覺不知道對麼?

  • 7 # 電影如夢

    要說什麼是電影感,就得先把什麼是電影弄清楚。

    電影是透過視聽語言來講故事的語言。它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它有自己的語言特性,它的最小單位是一格(一幀)。人們透過一百多年的積累,使得這門語言更趨完善。這門語言也和人類其他語言一樣,經過結繩記事、咿呀喊叫、“搔首弄姿”,慢慢的沉澱固定下來人們都認同的一些特殊符號和聲音,這就是語言的由來,即約定俗成的東西。文字語言的最小單位為“字”(單詞),那麼電影語言的最小單位為幀。這樣確定下來一門語言,人們就方便於用這門語言來表達和溝通了。

    電影作為一門語言。它並不特殊,但有其獨特的屬性。

    電影這門語言比起其他語言來,它更有通用性。因為它是用畫面和聲音來表達的語言,如果一旦真正掌握了這門語言,那麼用它講出的故事或表達的思想,是不分種族國籍的人們都能看得懂,能夠無障礙溝通心靈的工具的。因為人類的情感相同,善惡概念相同,人類對於一些行為的反應也是相同的,於是人類就有了相同的日常生活視覺經驗,比如嫉惡如仇、喜美斥醜等等。這樣,人類就有了在視聽語言上的一致性了,於是電影就成了無障礙的人類通用語言了。它不需要你懂得文字語言,只要你有生活經驗就可以看的懂,這門語言很特殊,文盲也能看得懂,於是它也是一個極好的宣傳工具。有人發現,小貓小狗,甚至貓頭鷹都能看懂電影。多好的一門語言,多好的一門藝術---電影。

    於是,有沒有電影感,就很好判斷了。只要看這個電影是否運用了這門語言。我們看到好多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其實就是因為製作這部電影的導演不懂電影語言所致。他們其實運用的還是文字語言思維在拍攝電影,所以他們不得不用大量的對白正反打來推進事件的發展,這樣用文字語言思維拍攝電影,其實和用攝影機對著一本書拍文字沒有本質區別,唯一的區別是他用演員讀出來文字讓你聽。所以我們看到好多電影像PPT即幻燈片加旁白,和配圖朗讀是一樣的效果。於是我們就會覺得這樣的電影沒有電影感。因此,要有電影感就必須學會電影語言,把電影本體搞明白了才能拍出真正的電影。

    這些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無不是導演掌握了電影語言的本質,所以才拍出來這樣具有真正電影感的電影來。

  • 8 # 月下沒有花

    上學那會拍作業,最怕老師評價說你拍的很電視,沒有電影感。但到底什麼是電影感?其實沒有科學且統一的定義。如果非要剖析,老衲以為應當包括兩個層面。

    發揮電影本體的魅力,從而給人帶來的審美感受。

    電影是一種視聽語言,是連續的似動視覺與聽覺。電影有自己獨特的語法、修辭、正規化以及規律。這是電影區別於其它藝術門類的本質上的差異。

    舉一個例子,電影與我們現實中的視聽體驗有根本性的不同,我們在現實中的視聽體驗是連續的,而電影是片斷的。

    ——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上面三個示例,在電影裡都算是很常規的剪接方式,我們看的時候可能也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實際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絕無可能在瞬間從上面的視角跳到下面的視角。而且這三個組合甚至都未必是同一場戲。那為什麼觀眾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呢?

    這就是因為這種組合方式,符合蒙太奇的基本原則,符合視聽語言的基本語法,所以觀眾透過心理補償,把不連貫的畫面,下意識的連貫了起來。

    這種正規化是其它任何藝術都不具備的,這是電影本質性的核心。很多人以為表演是電影的本體,這是錯誤的!戲劇的本體才是表演,電影不是。

    有形式感和設計感,且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統一。

    這個層面跟審美偏好有關。它更像是經過系統的學院派訓練之後,你對視聽語言的一種本能的審美判斷。雖然審美判斷具有主觀性,但很有趣的是,經過同樣體系訓練的人,判斷的結果非常相近。

    舉個例子,有部網劇叫《媚者無疆》,看的時候我們一撥同學都覺得畫面有質感,電影感很強。這是一個本能的主觀反應,但你真要往下深挖,其實就是因為攝影很講究,做了用心的設計。比如構圖,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經典構圖方式。

    再舉一個例子,張藝謀導演。很多人說張藝謀的電影,故事爛,形式大於內容。但你不能否認他的電影,畫面的質感非常好,視覺上的電影感很強。

    ——大紅燈籠高高掛

    ——金陵十三釵

    影視作品在視聽上具有比較好的有形式感和設計感,且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統一,這也可以叫電影感。

  • 9 # 一顆流浪的野草

    謝邀。電影感,在美術、攝影、道具、鏡頭語言設計、表演排程、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表演形式都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映襯才能夠表達出強烈的感受和共鳴。例如,張藝謀導演將色彩表達運用到極致,來象徵一個國家、民族、家庭乃至個人的命運,將觀眾代入到劇情的發展中,用色彩的變化推進劇情的發展,以及暗示人物的變化,給觀眾強烈的期待和代入感。樸贊鬱導演的暴力美學,在他的鏡頭下,對有象徵意義道具的處理,電影鏡頭前對演員表演的情緒的深度抓捕,油畫質感的畫面,大量建築空間俯視鏡頭下光影交疊,不對稱構圖突出人物的心理動態,都在將觀眾代入進來,讓觀眾猜測、緊張,甚至能夠對他刻畫下的邊緣人物感同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如何與乒乓結緣的?乒乓給你生活帶來了哪些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