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137336629
-
2 # 柯歷史
大家好,這是我一個一個字打的,希望大家進來支援,民國大師輩出也是正常的,中國在學術方面當時剛剛現代社會,因此許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因此大師們創造了許多方面的先和,我在這裡說一下一個歷史方面的大師吧!
陳寅恪,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出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 -
3 # 小舉音樂坊
談到大師,很多人首先想的是民國。從魯迅到弘一法師,從老舍到錢學森、楊振寧……很多人會反駁說像錢學森、楊振寧、鄧稼先等人不算是民國大師,應該是新時代的大師。那麼梁思成夫婦、蔣百里他們呢?而後來的錢學森之問又是如何解釋呢?順便說一下,蔣百里有個女兒叫蔣英就是錢學森的妻子,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導師,蔣英有幾個表親分別是金庸、徐志摩……這就是民國的那些大師。有人會問,民國時期那麼短,為什麼能出那麼多名人、能人呢?其真實原因還真有點尷尬。
能奠定民國大師基礎的是什麼?是百家爭鳴的思想。那個時候軍閥混戰,各地割據勢力爭霸一方,簡直比春秋戰國還亂。袁世凱臨死給自己出一輓聯,不知是真是假: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歷史總有很多我們看不懂的東西,也不能看的太懂,難得糊塗啊。袁大頭的死,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各地的小弟誰也不服誰,表面都是民國,背後各有各的打算。東北有土匪出身的張作霖把持,後來由民族英雄張學良接管。西北有二馬、閻錫山。後面還有韓復榘、白崇禧等人,都是割據一方的豪強、軍閥。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民國的讀書人能隨意發揮。從五四運動的一把火,就燃起了各種思想的角鬥。他們無論在報紙上,還是學校內,辯論的是面紅耳赤、相互抨擊和點評,絲毫沒有一團和氣的樣子,成何體統。甚至有些學生上課期間就直接和老師辯論起了學術問題,這種歪風邪氣,在民國時比比皆是。
那個時候,無論是各地軍閥,還是學校裡面的文人教授,似乎都誰也不服誰。各有各的一套教學方式和理論思想,反正各地的行政也不統一,亂做了一團麻。僅僅一個林薇因周圍,就聚集著幾個“幫派”,這也形成了民國特有的“客廳文化”,類似於西方的文化沙龍。正是他們這樣聚在一起,整天瞎攪合,才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怪異的人。例如那個如今經常被人各種黑的魯迅先生、還有那個享譽全國、鐵骨錚錚的郭某某……即使在抗戰時期的東南聯大時期,那些教授們嘴也沒有閒著。反正那些軍閥也無暇顧及他們,誰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更加搞笑的是,民國時期那些名人除了被稱為大師,還挺能撈錢。就拿魯迅來說,一年的收入就在現在的北京三環內買一個四合院。當然魯迅只是一個例子,還有齊白石、徐飛鴻……人只有吃飽了、喝足了,閒得無聊,又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才能胡思亂想。有人說,西方開始的那些哲學家,例如亞里士多德、歌德等人,都是一群衣食無憂的貴族,所以才想出一些後人看不懂的亂七八糟的東西。難怪哲學系的學生今天罵他們,就如同很多人問民國大師一樣,他們能造出來飛機、大炮了嗎?這樣一聽,似乎還真是那個理,所以後來這些大師活該倒黴,根本不值得同情,不是嗎?
如果說民國的時局亂,那麼民國大師們的思想更亂、派系更多,更喜歡胡扯八週。對於民國和民國大師的關係,我用一個“亂”字來解釋,不知道讀者您怎麼看呢?
-
4 # 風飲月無痕
民國時代,知識分子通傳統文化又瞭解西方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較好的一代。當時的社會尊重知識分子,給予他們學術自由和物質支援,所以造就了學術的輝煌。
知識分子的收入
民國政府尊重知識分子,即便在戰亂紛擾的北洋時代,知識分子的收入也是相對較高的。當時的大學教員薪俸分為4等12級,最高級別500元,最低級別100元。之前,毛澤東在北大擔任圖書館管理員時,月俸是8元。據毛主席回憶,當時的8元月薪已經足夠養活自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知識分子階層的收入明顯提高。學術研究一向被認為是知識分子的第二生命,他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教育、學術和科研事業。從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的這十年是民國知識分子學術研究的黃金十年。除了社會經濟環境適宜做學術研究外,與北洋軍閥時代相比,南京國民政府更注重教育。自1928年形式上統一全國以來,南京國民政府相繼頒佈了《大學組織法》《大學規程》《中學法》《中學規程》《小學法》《小學規程》等法律法規,從法制上保障各級教育的有序進行。這些法律法規對學校的組織原則,以及教職工的待遇進行了明確規定。
政府解決了教師的經濟問題,為他們全心投入教育與科研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條件。根據學者馬嘶的研究,當時大學教授、學者、作家、藝術家等人文科類的知識分子有較為豐厚的經濟收入,所以也形成了具有群體特徵的生活習慣和情趣。文人們大都在客廳、茶館、酒宴、沙龍里閒談,或者逛舊書攤和舊書店,淘書,或者去戲園子聽戲,或者下棋、打麻將消遣。文化人生活在一種寬鬆閒適的環境中,沒有任何經濟擔憂。
由於經濟無憂,當時的文人雅士生活在極具藝術氣息的氛圍中。林徽因喜歡在家裡辦沙龍,座上賓全是一流的學者與作家;魯迅喜歡逛舊書店,經常淘一堆舊書回來。知識界能沉浸於學術文化之中,這與他們收入高,生活穩定是分不開的。
學術機構的改革
與教育改革同步的是推動學術機構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中研院”。“中研院”,簡稱“中研院”,是成立於1928年的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蔡元培任首任院長。在人文研究方面,“中研院”設有歷史語言研究所和社會科學研究所。當時有人認為,全盛時期的“中研院”人文組幾乎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該所集中了當時一批著名學者,如陳寅恪、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李濟、董作賓等。他們一方面繼承了乾嘉學派治學精神,另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的研究方法,在歷史、語言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貢獻,
“中研院”史語所推崇的“新考據學”是當時學術界的主流研究法。岱峻在《民國衣冠》中寫道,在抗戰前的十年間,史語所組織了15次河南安陽發掘和3次山東城子崖發掘,出土大量國寶,使公元前約1400年的殷代傳聞變成了信史;編訂整理了明清史料,校訂了大量文籍,提高了史學標準;民族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取得了可觀發展;在中國東部和西部進行了方言土語調查,採集了許多標本等。1932年,史語所獲得法蘭西學院授予的儒蓮獎,標誌著在考古、歷史和語言學等領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承認。
“中研院”的設定是民國政府一次較有遠見卓識的決策,而史語所的設定更是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發展。史語所幾乎是白手起家地開創了民國的歷史研究,每個領域幾乎都是新的,都需要去開拓和創新。所以,每項研究成果都填補了歷史研究的空白。當然,民國政府存在貪汙腐敗、效率低下、體制臃腫等問題,當時以及後世學者都給予過強烈的批評。但是,僅僅“中研院”一項,我們就該對它表示最基本的敬意。
-
5 # 和煦清風
歷史上有幾個文化紛爭的時代:
一是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周朝創禮制後,百姓因循而為。春秋時期雖共爭霸主,在禮制的規範下,諸侯不敢過於造次;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人心與人性不再遮掩。文化的紛爭,實際是文化的分裂,是總經,總禮的分化再造。
二是隋唐文化。在經歷南北朝的戰爭與國家的不斷更迭後,中華再次走向大一統。國家趨於繁榮,分崩的文化走向統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不再吝嗇簡約的經、賦表達,五字七字詩句,長篇詩句抒發個人胸臆,再現了豪邁與豁達。
三是民國時期。自由與民主,催生了眾多大家。一方面傳統的思想與現實矛盾,人們勇於思考。一方面國憂與外患的深入,人們想要拯救。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外來的快節奏與內在的慢發展,開門與閉關,封建與資本主義,分裂與統一等諸多問題需要思考與答案。
-
6 # 魚羊史話
我是高曉松的粉絲。
我記得他曾經說過,如果要選一個朝代穿越的話。他會選先秦,宋朝,民國。這三個時期是知識分子的時期,是大師輩出的時代,是當代知識分子文藝青年嚮往的年代,是一個思想爆發的年代。
民國是到現在為止最後一個大師年代。而先秦也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大師年代。民國和先秦的背景是極其相似的。所以喜歡先秦諸子的同學,可以拿兩個時代來做對比,會發現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大師為什麼會輩出,肯定時思想文化的空前繁榮。民國成立於1911年十月十日。就時間而言,也不過才剛開始接觸世界。面對世界文化,我們還像個小孩一樣。每天都在不斷的吸取著世界文化的營養。先是民主自由的思想、著作,慢慢的是西方文學,美術,歷史,地理,天文,法律,外交,軍事等等,包羅永珍。先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等先賢進入華人的視野,慢慢的就有葉芝,托爾斯泰,普希金,巴爾扎克,雨果等等大家。這些西方文化的不斷進入,很大的豐富了華人的視野,為中國的思想界注入了無數的新鮮血液。
思想運動的興起也為推動了許多大師的誕生。梁啟超在百日維新中迅速成名。新文化運動持續數年,更是孕育了許多的大師。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郁達夫,陳獨秀,李大釗,巴金,老舍,矛盾,魯迅等等,數不勝數的大師,都是在新文化運動中由新思想孕育出的。
先秦和民國都有一個共同背景因素,那就是亂。民國軍閥割據,革命四起。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力下降,對報社的管控力小。所以當時的書刊能說話,敢說話。對思想人士,知識分子也是尊敬。因為他們在當時都是人才。軍閥都想能為我所用,壯大自己的實力。
大師為何會輩出,因然時代需要他們。眾所周知,民國建立後,北方有北洋軍閥,地方有桂系,滇系等等地方勢力。革命黨人只掌握了三個省份。國家依然是四分五裂的,人民依然是貧苦不堪的。到了1931年,抗日戰爭的爆發。民族存亡被提上首位。救亡圖存更是空前急迫。就是這些社會現實,召喚著一個又一個的大師出現。
民國的大師,是值得我們留念的,值得我們嚮往的。他們在一個艱難的時代,扛起了大梁。
-
7 # 紀莫東風辰時有
民國時期上承清朝,傳統文化未遭破壞,思想得到了大解放,言論也相對自由,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可謂是空前絕後。所以這一時期百花齊放,名師輩出。
以下列舉幾位其中的代表人物:
1.章太炎 他一生雖然性格孤傲,但在經學,史學,樸學,佛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2.梁啟超 既是政客,又是文人 。哲學,文學,史學,經學,宗教都有貢獻。
3.王國維 在詞的研究上近代無出其右者,又是中國考古學的開創者。
4.陳寅恪 史學大師,語言學家,精通18種語言。
5.黃侃 經學,文學,哲學,都有建樹。
6. 錢穆 對中國學術界尊為一代宗師,史學大師。
還有陳垣,劉師培,辜鴻銘,馮友蘭
回覆列表
1民國時期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不同國家的文化到底哪種對當時的中國有用,在當時的文人中產生的爭議,於是中國文人在這種狀態中不斷爭議與成長而產生了一批大師。
2由於當時文化水平低,門檻低,所以給我們現在的假想,民國只要有文化的全是大師。
3亂世出英雄這是自古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