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學時我們就發現離的最近的未必是最先到的。
11
回覆列表
  • 1 # 宇隊時光

    這就是已知宇宙與未知宇宙區別,我能看到的(現代科技水平)比較相近的去發撅,未知記看不到有沒有可持續研究性(同樣是現代科技水平)相比來說還是在當代科學水平基礎上去發覺我們可以發掘的東西。當然科幻也是如此,也要在一定人類基礎上去想象。

  • 2 # 超能力者J

    你生造了一個詞“比鄰星思維”就瞬間把各路作者們各種基於科學、社會、歷史、文化、心理學的推演和論證的過程一併抹殺,把殊途同歸的推理結果統一貼上“思維定式”的標籤,這不叫“洞察力”,這叫“想當然”,是傲慢與反智的表現。

  • 3 # 超人侃電影

    的確,不管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幻電影,星際探索或殖民的首選站都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如:“流浪地球-劉慈欣”、“飛向人馬座-鄭文光”等。原因有以下幾點:

    距離地球最近

    面對浩瀚星海,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要實現以光年為單位的超遠距離航行太過困難。其原因是航天器的速度太慢,耗費時間太長,長得讓人望而生畏。比如,目前使用常規燃料作為推進級的航天器,最快速度只能達到9KM/S,飛到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需要12萬年,極其不現實!那有沒有更快的方式呢?有的,但是大多數只是理論設想,不具備相應的科學技術。比如下面幾種:

    1、核裂變推進飛船:透過“原子裂變”產生的“分裂碎片”進行推進,理論上最快可到達到光速的6%,即18000KM/S。製作二級核裂變火箭,速度可達到12%,理論上使用50年就能達到半人馬座α星。這是人類目前有望實現的技術,但是最大的困難是需要大量的核裂變物質,加上防護材料,飛船會變得很重,不太現實。2.核聚變推進飛船:使用氫的同位素氘或氚作為燃料,透過核聚變獲取能量。這種燃料的能效比核裂變高,且不存在核輻射,相對更為靠譜。但可惜的是,人類目前還未掌握可控的核聚變技術,只能作為理論設想。3.反物質推進飛船:透過反物質與正物質湮滅,可將物質100%轉化為能量,能效極高,是非常實用的燃料。目前人類已可在實驗室製造出少量反氫原子,500克反正氫原子反應產生的能量比10兆噸氫彈釋放的能量還要高,且以此作為推進劑,可將航天器的速度提升至光速的三分之一,兩級就是光速的66%!到達半人馬座α星理論上只需要20年,比核裂變和核聚變都要快。但是,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無法大批次製備反物質,所以也只能作為理論設想,沒有現實意義。4.鐳射帆船:透過大功率鐳射束推動巨大的“帆”作為動力,但需要消耗的能量是個天文數字,科學家建議可研究提高光密度的系統,使用太陽能進行替代。根據科學家推算,鐳射飛船的速度可在10年內提高至光速的50%,如果採用直徑321868.8米的鐳射帆,可在12.5年抵達半人馬座α星。如果加大鐳射帆的直徑,速度還能更快,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案。5.聚變衝壓式噴氣發動機飛船:透過巨大磁鐵形成幾萬千米的磁漏斗,持續在太空中收集氫及其同位素,再使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作為動力。此方式的優點是無需攜帶燃料,且理論上可以無限加速至光速,是一種很理想的星際穿梭方式(科幻小說《宇宙過河卒》中使用此方式到達了宇宙的終結)。當然,目前還不具備相關技術。

    星系內有適宜居住的行星

    科學家研究發現比鄰星星系記憶體在一顆類地行星-比鄰星b。其距離其母恆星約為0.05個天文單位,正好位於適居帶內。該行星可能是一個“海洋行星”,具有亞表層海洋,類似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冰凍衛星。據推測,它的半徑約為8920公里,由50%的岩石和50%的水組成,具有大片的海洋和較薄的、類似地球的大氣層。他們甚至認為,在比鄰星b上,完全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從海洋裡發展處一個龐大的生命系統,一個高度發達的海底文明也許早已進化產生。

    綜上所述,選擇比鄰星作為太空探索的首發站十分合理,且具有較高可行性。科幻小說和科Phantom片大量提及,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烤紅薯評劇

    科幻電影還是有一些理論依據。是未能達成的一種願望,只有相鄰的星系才能有可能成為目標星球,如果太過遙遠的星球。從常理已經不能達到所以,科幻電影儘量選擇比較相符的理論星球

  • 5 # 虎皮青貓

    人類對星際旅行的渴望由來已久。2016年,霍金宣佈突破攝星計劃,要把上千個郵票大小的微型飛船送往比鄰星,拍照後回傳地球。原計劃準備在十年內攻克技術難關,但反對者認為再等數十年都不可能成行。大功率鐳射、超遠距通訊……隨便一個難題,就要消耗掉幾代科學家的頭髮了。

    由此可見,人類是十分“飄”的生物,夢想總是高於當前的能力。可以想象,只要有人拿出聚變發動機/反物質發動機的可行設計,馬上就會有資本投入到造訪比鄰星的計劃中。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比鄰星思維”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如果人類社會發生了技術爆炸,可以實現0.99光速飛行,目標也會有很大變化。科幻小說《黑太陽》描述了一種量子波飛船,就是把整條船轉化成量子態,然後從星球上發射出去。量子波接近大質量天體如太陽時,會自動恢復正常狀態。

    在小說裡,人們到處亂飛不是去玩,而是為了把本族的DNA散播到宇宙各處,謀求新機遇和新發展。飛船的航向是隨機的,旅行時間也是不確定的,而且數量巨大,所以被稱為“太空播種計劃”。這樣的設定完全脫離了“比鄰星思維”,但人家的科技樹不一樣啊。

  • 6 # 海闊天空詩酒花

    “比鄰星思維”這個詞我是第一次聽到,猜想大概是科幻片總愛以比鄰星作為地球未來星際航行目的地的意思吧。我覺得這很好理解啊,科幻片又不是玄幻劇,總要貼近一點現實。現實中,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就是比鄰星,而這所謂的最近,也有4.3光年了。這樣的距離,就現在的科技水平而言是非常遙遠的——就算《流浪地球》的設定,推動地球過去也要2500年嘛。而就未來的科技而言就很有說頭,像《三體》中設定三體第一艦隊以光速的1%航行,大約400年到達太陽系,400年的時間對於星際戰爭來說,就很有故事張力,不會短得一切都來不及,也不會長得讓人類毫無存在感和參與感——再怎麼科幻,還是得寫人類的故事,才有人看嘛。

    (網上找到的比鄰星與太陽系距離示意圖)

    題主說離得最近的未必是最先到的,我想那得看什麼座標什麼框架。像《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總是被人誤解,拿來解釋地球內部文明的爭鬥史。其實書中說得很清楚,黑暗森林法則是在恆星之間、文明之間相距遙遠的宇宙才會存在的,因為黑森法則的前提之一——猜疑鏈,就是在相距足夠遙遠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不能用地球思維套用到廣闊的宇宙。

    在我們現有的科學框架中,宇宙中,光速是運動速度的極限。地球太小,我們平時察覺不到光到達這裡和到達那裡的區別,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測量距離和速度時基本不考慮走直線的光,根據出發點和目的地之間路徑的幾何狀況、交通工具的選擇等等因素,自然實際情況會千差萬別,就像段子說的,樓盤廣告中“距離市中心只有多少多少分鐘”的“黃金地段”,你得弄明白當中的水分。但如果尺度放大到太空,放大到宇宙,就像黑森法則的背景一樣,出發點和目的地就簡化成兩個點,你不用走直線的光來做標尺,用什麼呢?就算實際的星際航行不可能完全走直線,中途也可能會遇到起伏,就像飛機遇到晴空湍流什麼的,但在動輒以光年計的星際文明之間,這點小起伏就忽略不計了吧。

    當然,如果腦洞放開一點,像《三體》那樣想象出曲率飛船,那就實際效果來說相當於突破光速的限制,星際航行時自然也可以跳出“比鄰星思維”了。但顯然這種腦洞所依託的科學假設距離現有的科學定論更遠,把握不好的話就接近玄幻的感覺了。至少對於硬科幻來說,還是在現有的光速框架內設計故事比較合理。

    參見之前的相關問答:

    《<流浪地球>的目的地是三體星嗎?為什麼?》——太陽系和比鄰星的距離

    《請問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怎麼推理呢?簡單的,再說一下猜疑鏈和技術爆炸?》——黑暗森林法則在地球不存在

    《<三體>中光速飛船產生的航跡是什麼,有那麼大的危害嗎?》——曲率飛船是怎麼回事

  • 7 # 明瀾2018

    從一個星系到另一個星系,就象高速公路上從一輛行駛中的車跳到另輛同樣高速執行的車輛一樣,稍有不慎,便是萬劫難復…看大劉的科幻,還不如說是看科幻包裝下的玄幻,是拉低讀者智商的一次次挑戰…

  • 8 # 深度科幻

    這是事實,樓主所說的“比鄰星思維”我想大致應該指的是《流浪地球》、《三體》、《阿凡達》、《變形金剛》(半人馬座)等幾部硬核的,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吧。其實一些比較不靠譜的科幻作品動不動就是獵戶星座或河外星系。

    為什麼有些科幻片跳不出比鄰星思維?答:人類目前客觀的想象只能到比鄰星!

    這其實和上個世紀人們對火星的好奇一樣,在上個世紀因為人們對火星的好奇和不瞭解,也出現了很多關於火星人的科幻作品,而今隨著人們對火星的不多瞭解,人們的注意力自然也就轉向了更遠的比鄰星。

    比鄰星隸屬於半人馬座a星,距離地球約4.3光年,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是一個三星系統,和半人馬座a星A、半人馬座a星B兩顆恆星構成了一個雙層的三星系統,人類早就發現了半人馬座的存在,在明朝時中國Nautilus鄭和曾用他來導航。一些科幻小說如《三體》、《阿凡達》等,故事發生的背景都設定在比鄰星。

    因為比鄰星離地球最近,以目前人類在百年之內可以實現的技術如:核聚變飛船、核動力飛船、光輻射飛船等,最有可能到達的太陽系外星系就是比鄰星。所以不僅是科幻小說家,包括很多嚴肅的科學家都把人類星際遠航的目標設定在離比鄰星,提出了很多星際旅行的方案。比較知名的有已故知名科學家霍金先生的“突破攝星計劃”,按照他的設想用光碟機動的奈米飛行器從理論上可達到光速的20%,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如果成功實施只要20多年就能到達比鄰星。

    其他還有很多科學家針對比鄰星也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案。

    總之如果人類進行星際遠航,第一站肯定選擇的是比鄰星,這和登陸月球是一個道理,因為離得近最有可能實現。不是挑不出比鄰星思維,而是這是目前我們最客觀、最可能實現的夢想。

    如果每個星系都有外星人,最有可能到達地球的也一定是比鄰星人!

    同理,如果真的像科幻小說中描寫的一樣,這個宇宙廣泛分佈著智慧生命,最關心地球,最可能來到地球和地球人發生關係的也最可能是比鄰星人。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對比鄰星的瞭解還非常少,甚至連存不存在巖制行星,有沒有可供人們移民的環境都不知道。

  • 9 # Luthiel

    那你說說為什麼最近的不是最早到達要遠的呢?

    說到底無非是以下幾種

    1.引力影響(類似於海洋上洋流,風向的影響,直線未必最省時間)。然而你知道比鄰星距離我們4.3光年,第二近的是多少光年嗎?再說出了太陽系沒啥引力影響的。

    2.空間門(這種科幻早就寫爛了,變形金剛,環太平洋,星際穿越)可以說沒有空間技術我們在宇宙中寸步難行。但是現實很殘酷,太陽系附近也沒啥黑洞蟲洞比比鄰星更近。你說不是天然的,科幻一上來就人造了這個?那你可以看多啦a夢。

    3.外星人接我們去。這種片類似於奧特曼,但是最後場地都會以地球為主。

    4.人類靠飛船慢慢飛的:阿凡達,星河戰隊都是這種片,飛去一個不知名的星球。但是為了讓科技不這麼超前,更有合理性,我們還是應該一步一腳印,先去最近的比鄰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保證肌肉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降低體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