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天的蟲4

    古代進入農業社會後。。。是說神農氏以後嗎?

    據說在伏羲的時候,就發明了網,用網可以活捉很多動物進行飼養。隨著人類的捕獵能力越來越強,靠動物自然繁衍是無法養活很多人口的,只有養殖和種植發展起來,才能養活家人。說到家人,你注意到‘家’字怎麼寫嗎?房屋裡養著豬,就是‘家’。

    若從進入農業社會算起,古代很長很長呢。即使家裡養了豬,也不可能三天兩頭殺豬,所以肉食主要靠交易得來。社會能供應多少肉食?平民有多少可供交易的物質?。。。我想,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古代的平民確實是到‘過年過節’才能吃上肉。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 宋.張俞

    吃肉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華人的沉重的話題,雖然曾經有皇帝近乎囈語一樣的說起“何不食肉糜”,但恰恰是這位皇帝時出現了大面積的人口滅失。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的問題關係到社會穩定,是最大的政治問題,所以朝堂之上還專門闢了一個職位叫做“大司農”,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

    (桓範是曹魏的大司農)

    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也只是能夠保證70%的人能夠暫時吃飽飯而已,至於康乾盛世,更是被譏為“飢餓的盛世”,連飽飯都吃不得,僅僅能夠維持活命而已。所以,當歐洲人接踵而至來到他們的學者們口中的神秘的東方所看到的,都只是衣不蔽體的群氓。普通百姓連飯都不飽,如何食得肉糜?

    在人類農業革命之前,人們過的日子應該是健康富足的生活。我們經常看到神話故事裡的人們的壽命都很長,動輒百歲。今天的人們接受了“七十古來稀”的常識,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古人們在編瞎話誆騙後人。實際上,在採集、狩獵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人類可能真的比現在要更健康。

    (採集的生產方式意味著更為均衡的營養)

    採集的生產方式,要求人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常一片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也不過是100人左右的群落。人們找到什麼就吃什麼,與四時相合,按照“道法自然”,這個時候的人們是最接近“道”的。在掌握了團隊協作對抗(獵殺)兇猛的野獸,那時的人們只面臨作為同類的智人的威脅。食物來源更為廣泛的他們,營養更加均衡,因此身體更為健康。由於他們的住所分散,且靠近水源,因此空氣流通性好,也很少有疾病滋生,除非意外死亡,那時候的人們的壽命都會很長。

    人們飽受疾病折磨的時代很快就到來了,起因是人們發現了可以種植收穫穀物來養活自己。雖然採集的生活更加自由,但是缺少保鮮技術的他們不能長久的儲存食物,因此時常要面臨飢餓。穀物的好處之一,就是便於長久儲藏。

    (種植穀物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

    中國神話裡有一個神農氏,他嚐遍了百草後,終於發現了五穀,並且教會了人們種植穀物。歷史上存在的真實事件可能是由於盛行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遠古部落的人們產生了建設神祇的想法。這要求他們必須要維持一部分的脫產人員在規定的時間裡,長期從事建設神祇的工作。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一件很輕易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遠古部落裡可能要面臨極為沉重的後勤壓力。採集來的穀物作為食物,被安排送去給建築工地的人們,路上灑落了一些種子。起初並沒有多少人在意,可是由於建設的需要長期待在一個地方,人們逐漸發現了路邊灑落的種子逐漸發芽、成熟,有心的人們就此發現了農業的秘密。

    (建設宗教活動場所催生了農業)

    人們開始耕種土地,還發明瞭很多農具。農業逐漸發展,剩餘的物資越來越多,因此產生了私有制。人們為了守護自己的田產、莊園還有收成免於被強盜侵奪,就開始建造了防禦堡壘,並且農民們開始聚居生活,把所有的生活用具、牲畜財產都存放在堡壘中,因此形成了村落,進而形成城鎮。農民們為了獲得更多,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口。生活逐漸變得擁擠不堪,而逐漸豐富的剩餘物資也讓人們有了餘力生育人口。由於田地裡的活計越來越多,更是因為耕種對天時的挑剔,使得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動彈不能,甚至女人們也被安排了耕種任務,母乳餵養的時間越來越短,最後只好以粥來代替。

    擁擠的生活、雜亂不堪的環境,以及以穀物為主食後的營養不均衡,使得人們罹患了很多疾病,因此在城鎮裡逐漸擁有了醫生這樣的脫產人員。然而醫生的存在使得人口更多了,因此也爆發出了更多的疾病,所以古代社會在進入農業社會後經常會鬧瘟疫,闔村闔戶死絕的情況屢有發生。隨著越來越多的疾病進入人們的視野,人類的壽命也就越來越短了。

    (城堡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建設的)

    吃穀物能吃飽也算是功德一件,因為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因為土地是稀缺資源,尤其是水草豐美的土地更是緊俏,惹來越來越多的部落爭奪,而人口繁殖的速度在進入農業社會後卻幾乎失去了控制。因此,戰爭和瘟疫成為了調節社會人口數量的手段,人類社會在“馬爾薩斯人口陷阱”中掙扎了幾千年。所以,古代農民能夠吃肉的時節是確實存在的,一般都在大量的社會動亂滅失了大量人口後,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如孟子說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孟子見梁惠王說老百姓能吃肉是王道)

    可是這樣的好年景委實不多見,很快社會資源就會因為人口增加,使得人均佔有的資源減少。更是由於各種資源越來越向權貴階層集中,勞動人們能夠獲得的生活物資也越來越少。吃肉在大多數的社會歷史中,成為了奢望。按照糧食與肉類的換算比是1:5,要5斤糧食才能換一斤豬肉,至於牛羊肉則需要更多的糧食才能換得。人們吃飽飯尚且不易時,如何捨得吃肉?所以,吃肉自古以來就是權貴階層的特權。在《國語.楚語下》中,更是對此做了明文規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因此,在古代吃肉可算是一件大事,以致於需要“宰相”來操持。宰,割也;相,斷也。宰相的初意,即是分肉時能夠公平、公正。因此,吃肉在古代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天子賜胙,即是天子於祭祀宗廟、社郊後,把祭肉分給群臣。這裡的“臣”都是貴族,普通平民百姓是沒有份的。所以,曹劌還說過“肉食者鄙,不能遠謀”的話。直到漢代,還有過東方朔不等分肉的官員到來,就自己拔劍(漢人士大夫多配劍)割了一塊回去,即是“懷肉送妻”的典故。

    (東方朔懷肉送妻)

    吃肉不易,《禮記·王制》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農業社會里,肉食一般都要送給權貴階層來享用,普通平民百姓要殺了牲畜來吃肉,還有可能犯罪。比如耕牛在古代就是重要的農耕物資,殺牛是要掉腦袋的。

    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在宋代之前,豬肉都難登大雅之堂,權貴階層寧願選擇牛羊肉。如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宋朝是中國各個朝代中最為富庶的朝代,在宋代前期,老百姓應該是能夠吃到肉的。當時的汴梁城的羊肉消耗量很大,蘇軾因此寫了一句“十年京國厭肥羜”,吃羊肉都吃到膩味了。那些在京城裡的人可都算是中產階級了,自然有餘財買一點肉來吃。當蘇軾被貶官到惠州時,偏遠地區,一座城一天也只殺1只羊。生活困頓的他甚至都沒有餘錢來買羊肉,寫字賣錢又不是風雅人物能做的事,因此蘇軾就只能央告屠夫留些羊骨頭,蘇軾用慢火煨熟,製成“羊蠍子”。還是這個蘇軾,在黃州做官時,也是囊中羞澀,買不起羊肉,只好吃權貴階層不屑吃的豬肉,發明了“東坡肉”的做法,還留下了一首詞《豬肉頌》,算是給豬肉帶了一點貴氣。

    (蘇軾是一個吃貨,發明了很多菜)

    到了明朝,如果為官清廉,則是家無餘財,只能勤儉度日,比如海瑞,只有在老母過壽時才買了2斤五花肉。在萬曆20年,豬肉價0.02兩/斤,海瑞為此花了0.04兩銀子。在朝廷做官,領著朝廷俸祿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普通百姓人家?到了清朝,有很多文人雅士頗有治業之法,斂財有方,因此他們也敞開了饕餮之胃。如年羹堯大將軍、地主階級文學家袁枚等,吃肉不僅多,而且花樣兒頻出。然而普通百姓吃肉,仍屬奢侈之事。如到了魯迅的筆下,孔乙己的同鄉們,平日裡下苦力的出身,每每做到了酒館,卻也是吃不起肉食,只管要了茴香豆做下酒菜。

    (海瑞平時捨不得吃肉)

    在日本也同樣如此,並且他們做的更是徹底。曾經有1200年的時間,出於宗教、文化等原因,日本人是不吃肉食的,他們認為肉食不潔淨。因此,日本人的身高在古代一直都很矮,即營養不良的原因。歐洲人來到了日本後,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人的飲食。他們寫信抱怨,“這群猴子竟然只吃一點點的東西,居然能跳躍和打仗”,並說“如果歐洲人也和日本人一樣只吃大米等穀物,我們連槍都舉不起來”。可即使如此,日本人很多人連一日兩餐的米飯也不能吃飽。在《七武士》裡,有些武士賭上了性命就是為了能吃兩碗米飯。日本的貴族們身穿和服,看似光彩照人,裹著的都是病懨懨的軀殼。

    (源氏物語裡的貴族都是病懨懨的)

    同樣的,在歐洲的封建城堡裡,儘管豬牛羊這些牲畜都是農民們在飼養,但是正如開篇所提到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能夠享用這些肉食的,都是權貴階層。農民們只能用動物的血灌到豬腸裡,做成“血腸”,一口咬下去,鮮血四濺,好歹也算是過了一回吃肉的癮。

    很多人認為遊牧民族天天跟馬牛羊打交道,自然他們是可以吃到肉的。話雖如此,卻不盡然。但凡是存在階級的地方,肉食在長時間以來都是權貴階層才能享用的高階食材。牧民自然也是能夠吃到肉的,只是他們捨不得殺死他們的牲畜,一般都是老死的、病死的牲畜才會殺來吃。而且遊牧民族需要用他們的牲畜(這是他們能夠拿得出的最好的交換物品了)去和農耕民族換取食鹽、茶葉、鐵鍋等生活必需品。平時遊牧民的生活也不會是酒池肉林,頂多就是穀物熬成了粥,加上一些肉沫。大快朵頤、膾炙人口的饕餮大宴,歷來是權貴階層才有福消受。

    (手把肉只有在招待尊貴的客人才做)

    華人現在的肉食消費量能夠達到現在的程度,也只是近些年才取得的成就。老百姓要吃肉,這是關係到老百姓幸福感的事,自然不能馬虎大意,因此中國成立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還建設了戰略準備肉,以備不時之需。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從古至今,至少在胃口這方面,還從來沒有如今這麼幸福過。所以,很多老人看到如今的年輕人不珍惜眼前的生活,挑肥揀瘦,浪費鋪張,心裡疼的不得了。他們有糧食短缺恐懼症,總怕糧食不夠吃。吃穀物尚且不飽,何況是吃肉?雖然藉助於科技的創新,人類突破了“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的瓶頸。但是科技創新存在不確定性,人類不能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對未來經濟的增長上。一旦科技創新的腳步變慢,不能產生更多的資源和能源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消費經濟自然不能再支撐下去,爭奪資源(生存權)的戰爭將會更加劇烈,甚至有可能毀了人類的未來。

    (戰爭意味著生存權的爭奪)

    到底是信奉資源總量存在天花板而選擇勤儉持家,還是相信消費經濟,多賺錢、多花錢為國家經濟增長做貢獻呢?地球的資源對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消耗,能不能支撐的下去?悲觀的人總是悲天憫人,未雨綢繆,傾向於節約度日;樂觀的人則相信科技能夠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覺得這是科學家和資本家需要考慮的問題。樂觀的人喜歡消費,並且善於消費,以美華人最為突出,以3.22億的人口,全球最大市場的桂冠蟬聯了一個多世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治根線蟲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