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道農
-
2 # 清風教與育
除了智力教育,必須加強毅力教育。
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知識能力,也包括心理素質的成長。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心理上的關注和培養,一件小事都有可能無法堅持,嚴重的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厭學,甚至悲觀厭世。
所以,愚以為,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時,除了智力教育上的明面上的知識技能和鍛鍊身體外,更應注意心理的輔導,包括扛壓,毅力培訓等等。因為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為未來行成良好世界觀價值觀都顯得十分必要。
-
3 # 忠濤63496126
培養孩子的分辨能力,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如何分辨是非對錯,該做什麼該則麼做,把孩子當成年人一樣對待去講道理,不要當孩子去哄!
-
4 # 涵寶199355766
當然要增加毅力的訓練,五年級,我兒子運動會有了1500的專案,孩子本身有點胖,短跑不行,我就讓孩子報了1500米,雖然跑完孩子很累,但是我覺得能把1500跑下來也是很鍛鍊毅力的,跑下來以後,對他自己也是一個鼓勵,今年沒有拿到名次,我和他預定,要平時多加練習,爭取明年取得名次!
-
5 # 朵朵影音
有一對澳洲來的夫婦帶著四歲的孩子到某購物中心玩,小孩因地滑摔倒了,但這對夫婦都不去幫忙扶起來。孩子摔第一、第二、第三跤時還並未引起他人的注意,但當看到孩子摔四、五跤的時候,就有人向這對夫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小孩跌倒了,大人不去扶起來?” 這對夫婦的回答是:“這對他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讓他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從小就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有三種好處:一是讓他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後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他跌倒了,他自己支撐起來,可以鍛鍊小孩的毅力;三是他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不嬌慣他,能養成他獨立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意思是說,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很少遇到過挫折,生活得一帆風順,在將來長大後很可能會適應不了社會,面對挫折和困境會難以應對,不堪一擊。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當他長大後會面臨各種激烈的競爭,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自然會深感痛苦。為了培養和鍛鍊孩子樂觀堅強的品質和性格,一種旨在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的教育已在世界多個國家興起並發展起來。這種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養孩子內在的自信和樂觀。
西方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幸福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感是短暫的,給孩子一件新玩具,他會高興得手舞足蹈,但這種幸福感很可能會被其他的事物所影響,很快就會消失。但幸福的品質卻是十分穩定的,因為幸福是一種長久而樂觀的心態,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西方教育界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樂觀地面對挫折,是一個人從童年到長大成人經歷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練就的。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上,可以說父母和老師的教育起著重要作用。
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成人,獨立面對生活。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本事行走社會,接受考驗,學會為人處世,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在人情來往上,孩子會受到成人的耳濡目染,他們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孩子與父母的人際關係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之上的。比如,父母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孩子也一定熱情好客,誠懇待人。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與內心的幸福感成正比。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幸福心態最為重要。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過度溺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在西方曾流行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西方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如果只把幸福看作一種物質追求,那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痛苦。同樣,有些孩子因父親不讓玩電子遊戲而整天悶悶不樂,而領一下孩子卻會很快地從另一種遊戲中找到歡樂。這就是讓孩子自己去獲得幸福和快樂的能力。可見,愛好廣泛和靈活調整目標,就可以讓孩子在挫折中找到幸福感。
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重新振奮。父母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的自信心和技巧。
此外,西方專家一致認為,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觀。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悲悲慼慼的父母帶給孩子的也是消極悲觀、鬱鬱寡歡的。
西方教育界人士說,“挫折教育”簡單來說,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我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當他面對任何挫折和逆境時,都能處之泰然,永遠積極樂觀。
毅力是指在明確學習目的情況下,克服和排除學習中的內外困難和干擾,以頑強的意志完成學習任務的品質。當孩子具有了這種品質以後,他們就不會因一時的困難而氣餒,也不會因內外干擾而分心。人的認識活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人的意志總是與克服各種困難相聯絡,並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
“能力,只有透過努力才能掌握,只有透過反覆做才能熟練掌握”,這是日本著名教育家鈴木的自戒。
有一次,鈴木把自己說的“生命在音樂中無形地成長”這句話寫在了1500張詩箋上,準備把它送給學生們。鈴木利用晚睡或早起的時間去寫,有人說:“你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對於鈴木來說,這樣做,不但不辛苦,反而感到很高興。既然寫就想寫好。每寫一張,嘴裡就不斷嘟噥著:寫得再好點,寫得再好點。
對於不是書畫家的鈴木來說,寫好字是相當難的。儘管這樣,每當寫一張,他就增加了一份信心和力量。終於寫得越來越漂亮了。同是一張詩箋,但字寫得一張比一張好,這確實是難以形容的反覆做的妙趣啊!
在松本音樂學院有一個滿6歲的孩子,名叫紡子,行動極其緩慢,做任何事情都比其他孩子完成得慢。鈴木把紡子放到其他孩子中間一起培養。
在教室裡,並排站著幾個與紡子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老師站在他們的面前,喊道:“好一二三!”當喊到“三”時,立刻把右手舉過頭頂,讓孩子們跟著學。這是對孩子瞬間感覺和快速行動的一種訓練,是拉好小提琴的基本能力。
孩子們最喜歡這樣的遊戲。上課前,孩子們高興地大聲喊叫著,同時迅速地把右手舉過頭頂。不過,只有紡子一個人慢騰騰地舉過頭頂。因此,鈴木改變了主意,與其讓紡子學小提琴,不如培養他瞬間行動的能力。為此,先讓他本人按自己的速度自然而然地做舉手動作。這是對他的耐力的一種考驗。每逢鈴木上課,都讓他與其他孩子一起認真玩這種遊戲。不久,他便能操作小提琴了。
這種馬拉松式的訓練持續了十二三年後,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變化,紡子成了松本音樂學院首屈一指的偉大的演奏家,併成為柏林廣播管弦樂團的成員。
孩子即使有什麼短處,也不要把它視為天生的而放任不管,應該經常進行練習,最多用10年的時間就可以把其短處變為長處。
1.教育孩子從小立志
教育孩子從小立志,“偉大的目的產生偉大的毅力”“堅強的意志源於崇高的理想”。家長可用古今中外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志向與堅忍不拔,終至成功的事蹟去教育孩子,如,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一輩獻身於橋樑事業,與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南京秦淮河上有一座文德橋,有一年端午節遊人為爭看龍舟競賽被擠塌了,許多人掉到了橋能下,有些孩子淹死了。此事讓茅以升小小的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造堅固耐用的大橋,也由此增長了茅以升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崇高理想。
居里夫人為了提煉新元素,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做了一千多次試驗,僅實驗廢物就上千噸,最後終於煉出了鐳;再如,焦耳沒有上過學,他的知識全靠自學獲得,為了證明熱是能的一種形式,使用種種方法,做了四百多種試驗,歷經了無數次的失敗,最後終於獲得了熱功的大量的數值;數學家阿基米德在羅馬士兵沾滿鮮血的利劍面前,臨死還高喊:“不要動我的幾何圖!”
要讓孩子懂得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崎嶇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同時還要使孩子意識到個人的學習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社會責任感。為了貼近孩子的實際,還可以用同齡人的榜樣來教育孩子,如某某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可學習。
2.鼓勵孩子不斷克服困難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透過不斷克服困難發展起來的,困難是培養孩子毅力的磨刀石。孩子學習上的毅力,也是在具體的學習活動過程中透過克服困難形成的。
有家長說:我要求孩子一年級總分在班級進入前十名,二年級進入前八名,六年級時要進入全年級前十名,設立這樣的目標,讓孩子一步一步地去實現,這個過程就培養了孩子的毅力。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它有兩個方面,一是這些目標是否切合孩子的實際,是否屬於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如果孩子不能達到這些目標,遇到的全是失敗,毅力從何而來?二是前幾名,排第幾位,受各種因素制約,本身就不是一個科學的目標。
正確的做法是,從具體問題入手,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斷地給予他意志與情感的鼓勵,“我知道,這道題你一定能夠解答出來”“不要怕,只要理解努力,深入思考,才答對了這道題,祝賀你”,讓孩子從親身的意志行為中嚐到快樂。家長還可根據孩子特點,有意地設定一些困難,如讓他跳一跳摘果子,激發他盡力跳起,從而培養戰勝困難的毅力。
3.引導孩子體驗成功感
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毅力,與他們是否感受到戰勝困難的成功感關係密切。孩子只有在不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才能形成毅力。家長要以其自身的經驗,啟發孩子多種思考,教會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必要時,降低學習的難度和要求,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要知道,培養孩子的毅力,不只是對成績優異的孩子而言,有的孩子學習有障礙,家長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要求,使其獲得成功,再逐步提高,也能培養孩子戰勝困難的毅力。
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思想。社會在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面對這樣不斷變化的世界,不能以掌握靜止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情況,關鍵在於會學習,不斷地學習。家長要和學校教師一道研究孩子的學習過程,培養非智力因素,幫助他們總結學習經驗。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習方法,比學一點靜止的知識重要得多。告訴他們學習是終身的事,活到老,學到老,把學習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從學習中獲得無窮的樂趣,做一個真正的現代人。
回覆列表
毅力源於志向,孩子在開明的人文環境中,充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然後加以引導,使其萌發志向。通往目標的路上少不了挫折打擊、痛苦壓力,家長老師再適時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孩子取得了一些勝利後,慢慢可以自我調整自我激勵,毅力自然就有了。家長的作用是創造人文環境、扶上馬送一程,並不是監工。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要給孩子點挫折”只是苛責孩子的藉口,與教育背道而馳。試問:哪個人的童年順暢到需要刻意來點挫折的地步?壓力明明是向下的力除了增加摩擦和阻力怎麼變成動力呢?(腳踏車好像可以,但是需要傳動機構來轉化)奇談怪論被當做公理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