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給神州大地帶來深重的災難,一直到隋唐時期,幾百年來國家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9
回覆列表
  • 1 # 月下飲酒獨一人

    東漢中期以來,皇帝年幼,後戚與宦官輪流把持朝政,吏治腐敗,鬥爭不斷!至東漢靈帝終爆發了著名的黃巾之亂!黃巾之亂造成的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地方軍事力量的增長,各地郡守擁兵自重!中央權威招到嚴重的削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涼州軍閥董卓進洛陽,擅廢立皇帝,和孫堅在荊州擅殺地方郡守,都是中央權威敗落的一個重要顯示!自此以後,地方郡守不在在意中央,而是各自爭奪地盤,各自混戰!例如袁紹和公孫瓚的爭鬥,以及劉岱和橋玄的矛盾!

  • 2 # 野望史今

    這個原因有四,漢朝的體制、士族崛起、黃巾起義以及何進引邊軍入京共同造成的。

    一、體制問題,漢代的地方長官比如前期的太守到後期的刺史,雖然名義上是行政主官,但是界限並不清晰,比如李廣在擔任右北平太守期間,就多次率軍出征。這種軍、政權力不清晰的地方官,若生二心,就容易出現軍閥。

    漢代以後的地方官,也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唐代擔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掌管三鎮的軍政大權,可以從地方徵稅養活軍隊,並不依靠唐代中央的調撥,所以安祿山一旦出現異心,就可反叛李唐王朝。所以軍政一把抓的地方官,是醞釀軍閥混戰的種子,這個問題到了宋代才得意解決。

    二、士族的崛起,在東漢時期,選拔官員採用舉孝廉制,有勢力的大族,以推薦自己的子弟、門生等方式,在地方形成一個盤織交錯的勢力,比如河東司馬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等地方大族。

    漢代的地方官為了執政需要,往往需要和地方勢力合作,成為地方勢力的代言人,形成軍政一把抓的地方官和大族的結合體,成為尾大不掉的勢力,一旦天下有變,地方勢力往往會推動地方官轉變為獨立勢力,已保證自身利益,進一步加深了軍閥誕生的可能性。

    三、黃巾起義對於東漢的打擊。黃巾起義可以說是遍佈東漢的大江南北,沒有一隻可以算主力軍的起義,派出大部隊去剿滅,意義並不大。

    所以東漢把刺史制度變成了州牧制度,把主管軍事的刺史改成了軍政一把抓的州牧,還可以自行招募軍隊,徵集糧草,這樣一來東漢的州牧就從軍事、經濟上擺脫了對中央的依賴,正式形成軍閥了,只不過漢朝中央權威還在,地方軍閥還不敢造次。

    四、何進引邊軍入京。這就要說下東漢的傳統,多任皇帝是年少登基,朝政由外戚掌控。皇帝成年後,依靠身邊的宦官掌握的禁軍除掉外戚以奪取權力,比如除掉竇憲、梁翼等。

    所以東漢的宦官集團是皇帝勢力的代表,何進意圖誅殺十常侍,是外戚意圖削弱皇帝的勢力,本質上是東漢中央權力的內部紛爭。但是何進引董卓入洛陽,性質就變了,開地方干涉中央之先河。由董卓在干涉中央事務中,管至太師,掌握廢立皇帝之權,地方軍閥有樣學樣,為自身利益顧不了東漢中央。

    董卓入京第二個惡果是東漢中央權威喪失,皇帝斯文掃地。堂堂天子被地方軍閥任意羞辱,就擔負不起統領天下之責了。歷史上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導致周王室失去權威,開啟春秋之亂世,東漢的董卓之禍只是周王室悲劇的重現。

    第三個惡果在於東漢中央直屬軍隊禁軍,在董卓之亂後已經不存在了。此後的東漢王室,沒有了直屬部隊,連自身安全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平定軍閥混戰了。

    唐代安史之亂後,雖然也是軍閥混戰之勢,但是唐中央保留了神策軍,雖無力徹底平定軍閥混戰,但是延續唐國祚一百多年,漢朝的禁軍覆滅後,就只能苟延殘喘到被篡位了。

    綜上所述,漢代的制度醞釀了軍閥混戰的種子,士族的崛起給種子澆水,黃巾起義就是施肥了,而何進引董卓入京,就是把制約種子長大的藤蔓給砍掉,此後漢代的軍閥混戰就無法阻攔了。

  • 3 # 趙志軍001

    東漢末年由於政權的腐敗,至使上行下效,從朝廷皇帝那裡開始沽官賣爵,使一些個地主豪紳不斷的加入了政府官員的行列,而他們為了撈回買官的錢,在他管轄的範圍內,拼命的收刮民財,如此的惡性迴圈,讓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還把撈錢的耙子伸向了少數民族,比如後來造反的羌族。

    由於官場的混亂,使國家的管理體制發生的變化,造成州一級的地方長官獨攬行政大權,甚至還控制了軍權,又用收刮來的錢財,自行的招兵買馬,割據一方的軍閥開始萌生。

    統治階級的盤剝,再加上天災,使黎民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於是,在全國各地,爆發了大小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

    這些個農民起義軍,把黃布系在頭上,史稱黃巾軍。

    以太平道的首領張角為首的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在公元184年,造反起事,給統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

    由於朝廷的腐敗,軍隊更是腐敗不甚,派出去的軍隊,都被農民義軍打得落花流水,朝廷的統治危在旦夕。

    此時,把持著國家政權的何氏家族, 不甘心漢朝的政權就這樣的被推翻,便號召各州府的官員,組成軍隊,撲滅黃巾軍起義。

    這個時候,地方軍閥開始膨脹。

    心眼兒實的,對於農民義軍大肆砍殺,心眼兒多的收容安撫了許多農民起義軍,由於這些農民起義軍,是以吃飯為目的,並在義軍中攜帶了大量的家屬,其家屬人數是軍隊的4到5倍,有時看到浩浩蕩蕩的農民大軍,實際上,有家屬在裡面,他們一方面是為了吃飯,一方面怕遭到官府的報復。

    那個白臉的曹操,藉此機會收容了的黃巾軍多達30萬,家屬60多萬,成了他打內戰的資本,而家屬又被安置在官田內,為他們種糧,為他們提供後勤保障。大量軍閥的出現朝廷已被架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皇上成了眾多軍閥的爭奪物件,有的乾脆自己當起了皇上。

    當小軍閥被兼併後,漸漸的形成以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個軍事集團鼎立的局面,這場戰爭從公元184年的鎮壓張角的黃巾軍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280年司馬家族滅東吳和西蜀而結束,此間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是中華大地慘遭殺戮,人口由東漢末年的6700多萬,銳減到700多萬,可謂是十室九空,遍地墳螢。

    使神州這塊大地,一直到隋朝建立前,近400年時間一直處分裂狀態。

    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給中國造成了無盡的災難。

  • 4 # 南方鵬

    東漢亂起黨錮之禍,追因則為外戚專權,造成外戚專權因皇帝短命,東漢十三位皇帝,只有光武活過六十歲,獻帝過五十,明帝過四十,其他皆短命皇帝,更糟的是還沒有兒子,只能從旁系選嗣君,小皇帝需要扶持,原後族是首選,皇后是婦道人家兼只一人,也需要幫手,首選自然是孃家人,便形成外戚。

    《後漢書》稱桓帝靈帝時“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敷公卿,裁量執政,鯁直之風,於斯行矣”,桓帝靈帝二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其時,劉焉向靈帝上奏說,四方叛亂難平,是由於刺史權力太輕,於是,把刺史改為州牧,成了郡地的首長,手握重兵,之後,尾大不掉,成為東漢末又一亂源。至此,皇權衰弱,多方力量並立,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大亂世大混戰不可避免。

  • 5 # 風光藝境

    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是漢末軍閥混戰的延續與必然趨勢,而漢末軍閥混戰則由多種因素所造成,茲分述之。

    一、皇帝幼弱昏昧,外戚、宦官亂政。東漢自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始,至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終,期間的九位(另有兩位少帝劉懿、劉辯未入帝紀,故不計)皇帝皆為沖齡即位,平均年齡僅為九歲;其中漢桓帝年齡最大,十五歲;最小的漢殤帝才是個百日嬰兒。皇帝幼小無法親政,軍國大事只能是母后代勞了。於是朝廷連續出現漢和帝鄧皇后、漢安帝閻皇后、漢順帝梁皇后太臨朝稱制的現象。這幾位‘無冕女皇’主政,帶來的弊端就是外戚專政。小皇帝成人了,不甘心皇權旁落,便依靠身邊的宦官奪權,宦官反過來又成了氣候。外戚、宦官交相亂政,這朝政還能有個好?天下還能不亂套?

    士大夫官僚集團既不能容忍外戚、宦官敗壞國事,又不甘失去政治地位、既得利益,必然與之發生衝突,結果又發生了‘黨錮’。廟堂混亂必然導致天下的混亂,為後來的民眾造反、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根。

    二、黃巾起義等變亂進一步打亂了秩序,造就不少日後的大軍閥。184年二月,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不到一年的光景,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就被朝廷鎮壓下去了,但社會秩序再也得不到恢復,動亂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藉助平定黃巾起義及其他各路反軍,董卓、曹操、孫堅等豪傑提高了聲譽、壯大了實力,為發展成日後的大軍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兼併群雄、逐鹿中原的本錢。

    三、董卓入京、擅行廢立君主,東漢中央政權的皇威不再。189年八月末,西北軍閥、前將軍董卓利用外戚、宦官的矛盾,趁亂率軍入京,把持了朝政。為了樹威固權,董卓廢黜即位不動半年的少帝劉辯,改立漢靈帝九歲的三兒子陳留王為帝,是為漢獻帝,自此東漢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權威,皇帝成了權臣手中的傀儡。董卓的殘暴妄為引起關東州郡的義憤,於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群雄推舉有‘四世三公’顯赫門第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懾於勤王大軍的威勢,董卓於190年二月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避至西北。勤王動力本就不純的關東群雄失去討伐目標,遂內部開始了割據混戰。

    四、士族豪強趁亂攫取實利,東兼西並,引發了慘烈的無休止的混戰。士族亦稱世族,是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地主階級世家大族,享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是國家體制內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為了獨佔政權,士族堅決排斥下層豪強和微賤士人;而士族中的豪門望族大官僚又極力打壓那些地位較低的豪強;大官僚士族為了個體利益又堅決打擊那些同等的高階士族,權力鬥爭便長期延續並愈演愈烈。漢末群雄中,最大的豪強無疑是出身‘四世三公’豪門望族的袁紹、袁術兄弟。袁紹佔冀州,袁術佔南陽,其他小一些的豪強,如公孫瓚佔幽州,曹操佔兗州等等。袁紹憑藉袁家勢力,經過殘酷的兼併戰爭,很快佔有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軍閥。袁術也憑藉顯赫的家族勢力,割據江淮間,並且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稱皇帝,成為南部最大的割據者。

    五、東漢失去最後一絲重振的希望,戰亂益發慘烈。192年四月,司徒王允等人誅殺惡魔董卓,漢室重振出現了一絲微弱的曙光。然由於王允措置失當,董卓部將反撲,王允遇難,漢室的重振、皇權的恢復自此再無希望,國家進一步陷入戰亂中。自190年至208年的十九年間,華夏大地尤其是黃河流域完全淪為大戰場、大屠場。經過殘酷的軍閥混戰,大浪淘沙,到208年九月曹操攻破荊州,曹操統一了北方。放眼天下,除了曹操,軍事集團只剩下割據江東的孫權、割據川蜀的益州牧劉璋及實力最弱的劉備。十月,曹操挾百勝之威,揮師攻打割據江東的孫權集團,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北撤,劉備趁勢攻佔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諸郡,實力猛增。214年五月,劉備逐走劉璋,自領益州牧,成功割據了益州,自此奠定了北魏、西蜀、東吳三足鼎立的格局。

    220年正月,曹操病故,子曹丕襲魏王爵,嗣為丞相;十月,曹丕迫漢獻帝禪位,自稱皇帝,建立魏國。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歷史真正進入了三國時期。

    綜述,漢末、三國前的軍閥混戰的成因,主要是漢室式微,皇權失落,致使無法也無力掌控天下,啟軍閥之野心,起逐鹿之混戰;前後三十年的大小軍閥混戰,給社會與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卻成就了幾個大軍閥的野心與帝業,帝王的成功之路真是由數以百萬計無辜屍骨鋪就的,CROWN上浸滿了鮮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情商高的男生是怎麼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