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上惠執筆

    劉備前前後後共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呂布五個人,卻從沒被任何人說他反反覆覆背主求榮,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比較好奇,老柳在這兒跟大家解釋一下。

    “主公”這個詞是中國在魏晉時期及以前臣子對君主的稱呼,並非曾經在某個人手下任過職,對方就是主公,而是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才算,任職這種只能稱作為下屬和上司的關係。

    呂布先後有丁原及董卓兩個主公,王允的話那時候是屬於漢朝的臣子,而呂布一直名義上便是漢朝的臣子。

    其實在三國亂世換主公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畢竟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對吧,可是呂布錯就錯在這人太現實了,並不是無可奈何之下才投降的,而且兩次都把自己的上一任主公給殺了,這換你你也怕啊對吧。

    而反觀劉備則是沒有主公,不管在曹操、劉表亦或是袁紹處,劉備都是作為一種客軍的形勢在其麾下,並不能直接指揮,也沒有把自己的勢力與其繫結,而且當時的劉備官職是左將軍之位,還有漢室宗親的名頭,在官職或者說地位上劉備才是最高的好不,故不存在什麼背主之嫌疑。

    劉備名聲也超級好啊,自從救陶謙之後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說他仁德,簡直比當地的老大名聲還好,很多名士黑都不敢黑,渾身上下沒有一絲黑點,有也是年輕時候喜歡聲色犬馬,可這叫事兒?

    再說了,劉大爺連去刺殺他的刺客都被其感動哭了,怎麼還有人忍心去黑他?一位終其一生都在為夢想奮鬥的先輩,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看都不能去罵他。

    至於說他假仁假義什麼的,老柳只說一句,能裝一輩子和真的沒什麼區別,大夥兒自己感覺一下,一輩子的偽君子和真君子有什麼區別?

  • 2 # 劇透歷史

    劉備之所以多次投靠其他勢力,卻能依舊被群雄認可,是因為在當時這種投靠與離開是一種常事,郭嘉、賈詡、趙雲等文臣武將,都不是一棵樹上吊死的主。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我們成年之後,這部劇中的許多情節也引來了我們的懷疑,尤其是劉皇叔的歷史形象,更是讓不少人有“幻滅”的感覺。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整本書“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一些讀者,也因此而走向了另一種極端,認為劉備“不過是一奸滑小人”,而他多次投靠其他諸侯的情節,也似乎是也印證了這一結論。有人甚至認為他與三姓家奴的呂布一樣,也是反覆無常的小人。

    但事實上這種看法,卻忽略了作為親歷者的劉備在經歷種種事件時的取捨和選擇。

    比如曹操,作為“閹宦之後”,在他還未能建立自己勢力之前,是通過投靠大將軍何進才得以真正參與大漢王朝的權力遊戲,在這之前,他雖然曾經以賞罰分明名顯於世(以五色棒杖殺宦官蹇碩的親叔叔),但在這之後他其實是受到了宦官勢力的打壓。

    而在漢末亂世,這種投靠其實也是一種常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十常侍之亂後,大將軍何進雖死,但曹操卻沒有被歸類為宦官勢力受牽連,依舊活躍於大漢權力的中心場。

    劉備的情況就更加特殊,雖然他聲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日常言行也以漢室宗親自居,但如果稍微查一下中山靖王這個人就會發現,他一生有子嗣上百,先不說劉備皇室宗親之說是不是真的,如此龐大的後裔群體,真正能繼承家業的又有幾人?

    縱觀劉備一生,他前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多勢力,但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沒有真正將劉備融入自家的勢力體系內,劉表、曹操等人,始終對劉備懷有戒心。

    在這種情況下,他一直是以一種自成一系的方式遊走在諸侯權力核心之外。公孫瓚、曹操自不必說,就連袁紹、公孫瓚,又何嘗真正將劉備視作自己心腹?

    以袁紹為例,在官渡之戰中,劉備並未被袁紹派往官渡主戰場,而是要求他在汝南一帶襲擾曹軍後方,作為對袁曹正面決戰的策應,這一項看似重要的任務何嘗不是一種發配?

    而素來以謙和待人的文士形象示人的劉表,更是忌憚劉備的才能,在二子爭位時,將他派往距離其所在的襄陽僅一水之隔的樊城,嚴加提防。

    這些事件,對於我們而言只是古老故事中的細枝末節,但對於當時的諸侯來說,可能就是窺一眼而見全豹的現實。權利和義務是等價的,老東家既然如此,人們又如何會苛求劉備去盡忠死節?

    事實上,劉備的許多做法其實已經稱得上仁至義盡,比如曹操攻荊州之時,劉表已死,劉琮已降,但劉備卻依舊十分照顧與之親厚的劉表長子劉琦,這雖然有著種種利益考慮,但其中的部分取捨,你很難說沒有絲毫人情在內。

    都說“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但拋開演義故事,去《三國志》中尋找,我們能看到的依舊是一個聰慧而不失仁厚的長者劉備。

    也正是因為如此,東晉史學家習鑿齒(不忍吐槽的名字)就曾經不無感慨的評價:“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 3 # 遊子dream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姓家奴”來源於張飛給呂布起的別稱,也是對他的一種羞辱。因其先後認荊州刺史丁原與奸賊董卓為義父,然而卻為了名利,又將這二人分別斬殺。生在亂世之中,我們不能說呂布的做法一定是錯誤的,但其忘恩負義的舉措,的確讓人詬病。

    相對於劉備而言,在其未得勢前,曾投奔劉恢、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按說劉備輾轉多處,更應該遭人口舌,但事實非也,反而得到許多人的敬佩。究其原因,如下所述:

    1、劉備是有大抱負之人,可年少不得志,坎坷不斷,每投奔之處,皆為生存。

    2、劉備自起義以來,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招牌,廣納賢才,招兵買馬,即便如此,勢力依然薄弱,且不止一次地遭到追殺,只能另覓他方,養精蓄銳,等待東山再起。

    3、劉備雖然沒有強大的背景做依靠,但他擁軍愛民的做派深得百姓們愛戴,從而才會有諸如五虎上將、諸葛孔明這樣的文臣武將誓死追隨。

    總結

    縱觀劉備一生,從四處流浪,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到開創霸業,成立蜀漢集團,箇中辛酸,想必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明瞭。雖說他投靠多人,但並未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反而處處為他人著想,又怎會有人說他是三姓家奴呢。

  • 4 # 文明有歷史

    三姓家奴,這是特指呂布的詞彙,後來用作諷刺反覆無常,不忠不義的人。

    然而,宋代之後,大義滅親,這個褒義詞逐漸有了貶義,指的是自私自利的人為了自己的前程背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宋朝之時,疆域僅限於漢地,同黨項、契丹、女真,甚至是大理、交趾,都爆發過戰爭。這促使了民族主義的興起。慢慢地,在民間傳說中,呂布就成為了忠、孝、義的反面教材。

    宋代,儒家中的理學派佔據了社會思想的主流。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存天理,滅人慾。在儒家學說中,是主張性善論的。也就是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了,由於人世間的各種慾望,才導致天性泯滅。

    什麼是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本質。宋代,理學派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這個朱熹是很厲害的,是個全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經濟學家、科學家。當然,很多人可能不同意這個說法。如果深入去了解這個朱熹,去學習宋代的理學,完全會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保護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這是人的天性。如果對這個給予處罰,是違背天道的。個人,因為自己的前程或者財貨需要等,而做出違背天道的事情,這是人慾。父子親、夫婦順、兄弟睦,這是人的天性。

    從宋代直到清代,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如果被他人殺害,個人為了復仇而將凶手殺死,這也是不負法律責任的,反而會被當成高貴的品質而被傳揚。再比如說,如果一對夫妻,丈夫或者妻子,發現另外一方,在外通姦,當場捉姦的話,其個人或者個人的直系親屬,因為憤怒,而將另一方殺死,這也是不負法律責任的。因為在理學的思想中,這是天性使然,是天道。

    當然,理學,在明清時期,很多東西都被篡改而扭曲,這也是一個事實。比如說,孟子,被稱為亞聖,這是元朝時期追封的。到了明朝,朱元璋卻特別討厭這個孟子,甚至要將其請出孔廟。

    劉備的確是多次投靠他人,但是並沒有做出違背天道之事。

    劉備的投靠,僅僅是依附,並沒有拜義父,也沒有認主。劉備先後投靠過他人六次。第一次是投靠其同窗好友公孫瓚,幫公孫瓚打了不少的仗。因此逐步從平原縣尉,升到平原縣令,最後是平原相。這種投靠,只是請求幫助而已,不是認主。

    後來,劉備因為救援徐州,順勢就投靠了陶謙。徐州被呂布陰謀竊取後,劉備無奈投靠了呂布。劉備和呂布撕破了臉,劉備又投靠了曹操。接著,劉備在徐州自立,被曹操擊敗,便又投靠了袁紹。感覺袁紹靠不住,便又南下投靠了劉表。一共是六次。

    劉備六次投靠,僅僅是依附。也就是說只有上下級之分,沒有主從之分。劉備沒有給誰做過私人部曲,不曾認主。三國時期,軍閥混戰,但從名義上,還都是漢朝的臣子,都是有官職的。例如,孫堅與袁術的關係,就是這種上下級的關係,孫堅的官沒有袁術的官大。按照官職大小,孫堅是袁術的部下。

    除了漢朝的系統,還有個人的系統。如袁紹是大將軍、曹操是丞相、劉備是左將軍,這些都是可以獨自開府的高官職。個人幕府中的官吏都是對個人負責的,不用對漢天子負責,這就有了主從之分。

    主公這個詞,就是在幕府中任職的人對幕府主人的尊稱。劉備做的都是漢朝的官,沒有做過私人幕府中的官。從來就沒有聽到過劉備稱呼其他人為主公。沒有主從關係,沒有義父子關係,劉備要走,或者反叛,都是不違背天道的。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時期,呂布呂奉先這員無雙猛將的評價一直都不怎麼高,其原因就是因為呂布的數次背叛才致使其聲名狼藉。但歷史上卻並沒有呂布“三姓家奴”這麼一種說法。三姓家奴這個說法源於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了表現呂布不忠不義,反覆無常。所以才有呂布三姓家奴的說法。小說《三國演義》中第一次有了三姓家奴的說法,還是張飛和呂布大戰於虎牢關之前,張飛譏諷呂布時才出現了三姓家奴的說法。但遍翻史料,沒有任何記載呂布三姓家奴這個惡名的。

    雖然歷史沒有記載,但劉備的人品就真的比呂布好嗎?也不見得,呂布和劉備事實上就是烏鴉和黑豬,沒什麼兩樣。呂布人品差,劉備也好不到哪去。畢竟歷史上劉備數次背叛他人那可是明證,歷史都有記載。就連呂布這個人品極差的人,都吐槽劉備說“大耳賊劉備最不能能相信”。可見劉備人品也搶不到哪去。之所以劉備沒什麼黑歷史記載,在我看來最主要還是因為蜀漢沒有設立史官。沒有史料記載也自然就沒有什麼黑歷史被人銘記。另一方面,民間故事和羅貫中的小說影響太大了,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不自然的把劉備歸屬到正義的一方,會選擇性的忽視那些詆譭劉備的話。這也是劉備得以保證光輝形象的重要原因。

  • 6 # 公明淏

    劉備雖然投靠他人,可沒有認賊作父。而且,劉備投靠的人多半都是互相依賴,被投靠者也需要投靠者。

    劉備的經歷並不複雜,原屬公孫瓚部下,以兄事之,把公孫瓚當成大哥;徐州刺史陶謙被曹操打敗,求救於劉備,劉備借兵公孫瓚往助陶謙,陶謙舉薦他為豫州刺史,以領徐州。

    由於呂布、袁術爾虞我詐,把劉備的仁義和信譽當成軟弱可欺,劉備憤然投靠曹操;利用曹操的勢力滅掉袁術、呂布。曹操帶劉備上賓之禮,封左將軍、左公!給兵給將給爵位(宜城亭侯)。

    不得不承認,在對待曹操的問題上,是劉備背信棄義!!!毫無根據的自度曹操難容自己?僅憑一次酒後的論英雄。就藉機與董承等人同謀除掉曹操!這件事是否可靠未可知。但是,他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職責,自己回到小沛與東海昌豨以及諸郡多縣聯合,擁數萬兵馬,北連袁紹抗擊曹操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卻與袁紹手下大將趙雲狼狽為奸,偷偷摸摸的挖袁紹的牆角,藉著趙雲的人脈關係,拉起自己的隊伍。以聯合劉表為名,脫離袁紹,投靠劉表;

    劉表視之為貴賓!給人給糧給地盤,駐軍樊城抵禦曹操。由於劉表沒有按照劉備的策劃利用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的機會進攻許都,導致曹操處理完北方局面後,從容南下,揭開了舉世矚目的赤壁風雲!劉琮順水推舟沒有做絲毫抵抗投降曹操。使得曹操輕而易舉的獲得荊州治所襄陽、樊城。

    劉備不得已,倉皇逃竄,至江夏投靠劉琦,利用劉琦的力量在赤壁與曹操展開了一場規模不大的遭遇戰,曹操被打敗了!“與備戰,不利”。題外話,劉備敢背叛曹操是有原因的,劉備真不怕他!博望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後來的漢中之戰,劉備都贏了!!!

    由於曹操深陷疫情高危地區,致使其大半人馬死於疾病,無力與劉備、孫權爭鋒。劉備再一次利用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恰巧,劉琦死了,於是,劉備終於擁有自己的一方水土。並以此要挾孫權,迫使孫權借荊州南郡(南郡是周瑜打下來的)於他,屯兵公安。

    無獨有偶,曹操爭奪漢中時,張魯沒有害怕。由於曹操對張魯非常好,益州的劉璋卻害怕了?劉璋為了對抗曹操和張魯,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協助防守益州,給錢給人給輜重糧草!結果被視為“闇弱”,以劉璋闇弱的罪名巧取豪奪背信棄義地佔領了益州。

    由此可見,劉備所投靠他人不但不用任人唯親,而且還被人當爹伺候著!更為難得的是劉備從來就沒有為錢發愁過,總有人給。不給就奪,呂布就被奪過。

    說呂布是三姓家奴都算是抬舉他,除了丁原、董卓、他自己的親爹外,還有!王允、曹操、袁紹、當然還有劉備了!呂布是投靠劉備的,而且把老婆、孩子、小妾都叫到內室,讓劉備坐在床上,集體參拜!豈不是把劉備當爹一樣對待嗎?

    當然了,劉備的老婆呂布也見過,不過那是把劉備打跑之後,家眷集體被俘虜了而已。

  • 7 # 一楚之秋

    劉備和呂布。一個是號稱皇室正宗,人稱皇叔,一個是武力值第—,卻被嘲諷為三姓家奴。

    呂布一開始的時候他是丁原的騎都尉,很受重用。後來董卓進京,說服了呂布叛變,殺了丁原,然後跟呂布結為父子,此時呂布的權勢更上了一層樓,升中郎將,封都亭侯。

    後來司徒王允利用貂蟬做美人計,說服呂布暗中殺了董卓。藉此機會,呂布再次高升,任奮武將軍,封溫侯。

    然而,呂布並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史書上將其評為三姓家奴,意思是他先後給丁原,董卓,王允當家奴。

    而作為皇叔的劉備,他的“簡歷”就要比呂布好很多嗎?最早的時候劉備身邊並無多少人,反而投靠在公孫瓚的門下,後來遇上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就向公孫瓚求救,公孫就派了劉備來。劉備來沒多久,正趕上曹操被呂布打敗,退兵了,而徐州牧陶謙病重,竟然把太守的位置讓給了劉備,把曹操氣的。損失這麼多人,白白便宜了劉備。

    後來呂布大敗劉備,劉備跑去投奔曹操。再後來劉備就反了曹操,投靠了袁紹。曹操攻劉備,他擋不住,袁紹又坐山觀虎鬥,沒辦法,劉備又投奔了荊州劉表。不多久,熬死了劉表,劉備自己當了荊州牧。

    接下來趕上赤壁之戰,劉備向吳國借了荊州,卻遲遲不還,據為己有。又過了四年,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幫忙對抗張魯,不曾想,引狼入室,劉備趁機打了益州,勸降了劉璋,自己當了益州牧。

    那麼話又說回來?這和呂布又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待遇差距如此之大?

    其實歷史總是為成功者所寫,也被用作正面宣傳的材料。劉備自稱皇叔,代表的是東漢正統封建主義,所以他的每一次換主也是為了匡扶漢室,後來又稱帝,代表的是那個時代那個階級正面的形象,歷史為他吹捧也是正常操作罷了。同時劉備以仁德聞名,所到之處,能夠深得人心。並且,他雖然有雄心壯志,但是,寄人籬下時,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這和呂布就是既然相反的,呂布背舊主,弒義父……以臣弒君是天下大忌,但呂布犯了,尤其是在以孝治天下的晉朝,是不容立世的。

    其實站在東漢末年的歷史環境下,劉備和呂布在道德領域上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存在,沒有可比性。呂布投奔的人,不死也會去半條命,而劉備雖然數十年顛簸流離,但是去哪都帶上自己的團隊。久而久之,劉備越來越受人歡迎,而呂布則成為毒瘤,別人唯恐棄之而不及。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最後,呂布是英雄,但他不適合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三國。

  • 8 # 熠兒823

    易主本來就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和現在的跳槽基本沒有任何區別,劉備這種和主公好聚好散,除了對曹操以外也沒做過叛主事情(叛曹操是因為有衣帶詔,有大義在)的人,沒什麼值得批判的。更別說劉備一直是客將,擁有獨立的個人武裝,走之前和原主公說一下,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很正常。

    呂布完全不一樣!他不是簡簡單單的走了,而是把主公殺掉了。換句話說,我上班,不爽了,我跳槽,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但是如果我上班,不爽了,把老闆幹掉了在跳槽,哪怕不考慮法律的問題,這種人難道不該被嘲諷嗎?

    更別說所謂的三姓家奴,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呂布認了兩個爹,每新認一個爹,多一個姓,再加上原來的親爹姓呂,這不就是"三姓"嗎,為了利益殺原主人,投靠新主人,這不就是"家奴"的做法嗎?

    劉備既沒認爹,也沒弒主,只是單純的跳槽!

    最重要的一點,劉備借用漢室宗親的血脈,在漢室封建社會階級裡面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 9 # 好奇號001

    在三國投靠他人,是很常見的事情,人在亂世,迫不得已,但投靠有投靠的原則。劉備投靠的人比呂布多,但劉備沒有罵名,而呂布卻要背上是三姓家奴的罵名,是因為:

    1、劉備出身高貴、行事忠義,是歷史的成功者;

    劉備,大漢朝的後裔。時人一直視漢朝為正統。作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劉備一出生,就有了高貴的身份。這個身份給他帶來不少的便利。這個高貴的身份,讓一般的人不敢亂說劉備。

    身份其實只是一個很輕微的幫助,世人不說劉備,主要是因為劉備行事忠義。生逢亂世,朝不保夕,為了生存,很多時候不得不投靠他人。劉備投靠他人之時,對於投靠的物件盡力輔佐,離開時一般不會做出對救主有害的事情,就算做了也儘量不過分,因此可以理解、寬容。最重要的一點是,劉備離開投靠物件,是不會殺害投靠物件的。這是當時投靠他人的一個底線和準則。

    還有就是劉備作為一個歷史的成功者,作為一個帝皇。為尊者諱,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因此就更加不會有人亂說。

    2、呂布出身低微,行為為世人不齒,是歷史的失敗者。

    呂布,出身低微,沒有什麼高貴的身份。在名門望族橫向的年代,一個沒有出身的人,一般是沒有出頭之日,很讓人看不起。呂布就是這樣的人,好在他能力確實非常突出,武力值爆棚,但依然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動不動就去懟他,最出名的就是張飛大罵他:三家姓奴。

    其實,單單是低微的出身,不至於有如此嚴重的罵名,主要還是呂布的行為太過惡劣。呂布每次投靠他人,都會把舊主殺害,每次的背叛都是因為新主的出價高,這也就意味呂布是個不忠不義的小人。在忠義橫行的年代,做出如此不忠不義的行為,肯定是讓人罵的厲害。而且,作為一個失敗者,一般只會讓人作為反面教材,這樣會罵得更加厲害。

  • 10 # 書劍談

    劉備不符合“三姓家奴”的條件,自然沒人說他是了。

    劉備不符三姓家奴的基本事實

    三姓家奴其實是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杜撰出來的。

    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本書中,呂布先後拜丁原、董卓為義父,加上其本性呂,當然是三姓。當然,另一層意思,呂布在這二人僚屬中,也分別作為很被看重的屬下家臣。後這四字俗語也被形容搖擺不定,不斷為了自身利益改變門庭的反覆無常之人。

    但基於劉備呂布同一時代,顯然,還是應該有它本義來解釋,即成為別人的義子,且至少兩次。

    顯然,劉備根本不具備三姓的基本事實,當然 不是什麼三姓家奴。

    當然,在歷史事實上,呂布這三姓家奴也是被羅貫中扣上。呂布在丁原屬下雖然說比較受重視,“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但並無父子之名。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

    其後在董卓時期,有在《三國志》《後漢書》史書中描述成為“誓為父子”這樣形容二人關係情義的詞句。但呂布是否有拜為義父的事實,也不得而知。

    而事實中,這兩處描寫都是指丁原、董卓對待呂布非常之好。

    劉備的歸附其實都保持著自己的基本尊嚴

    劉備自稱皇室,本身也是寬仁待人的人設,無論身份和性格為人都是被割據勢力看重和稱道的。

    從這點來說,在打造自己的人設方面,劉備確是有過人之處。幾次流離寄人籬下,都保持著基本的尊嚴,往往是以客卿的身份留職,甚至還能化敵為友。

    劉備先後又歸曹操,袁紹。尤以曹操對他最好,評價也最高“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表劉璋,這都屬於本家,一人人不說兩家話。

    可見,在劉備的幾次人生低谷期中,雖然實力不強。但劉備僅憑著自己敏銳的嗅覺和智慧,藉助皇叔的有利身份以及寬仁的口碑,遊走各方勢力中間,都是深受重視,並以客卿身份禮遇他,這是呂布不能比擬的。

    身為漢室宗親,寬以待人,並且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在那裡,劉備都以匡扶漢室為自己的政治口號,那麼所有行為都有正義加持,這也是他能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的重要因素。

    這不是呂布這樣的毫無政治頭腦,沒有政治口號,思維簡單的人能比肩的。

    當然,寫史之人也是心存尊劉之心,所以,劉備不會是三姓家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家來客人,公公和老公陪客人吃大餐,我們女人吃剩飯,我為了這個離婚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