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拾遺

    于禁,字文則,泰山鋸平人。原本是濟北相鮑信的部將,鮑信在與黃巾軍交戰時戰死後,于禁跟了曹操。後來在張繡之亂時,于禁敢於斬殺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受到曹操稱讚,被稱為“世之良將”。

    于禁帶兵軍紀嚴明,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不過,由於于禁軍紀太嚴,于禁不太招人待見。實際上,于禁整個晚年都挺不招人待見。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大軍攻打曹魏的襄陽和樊城。當時襄陽守將是呂常,樊城守將是曹仁。曹操派于禁督率三萬大軍救援樊城。當時正值秋雨時節,漢水暴漲。關羽利用河水暴漲的機會,水淹七軍。魏軍全軍覆沒,龐德拒不投降被殺,而於禁則投降了關羽。曹操聽到這個訊息感嘆到:于禁與我相識三十年後,沒想到面臨險境,還不如龐德。

    不久以後,關羽兵敗麥城,于禁又歸降了東吳。孫權將於禁待為座上賓,這引起東吳其他文臣武將的不滿,心想一個敗軍之將,受此禮遇何德何能。

    沒多久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孫權稱臣,於是又把于禁送還給曹魏。于禁回到曹魏後,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了慰問,又封于禁為安遠將軍,但是實際上,曹丕對於于禁接連投降蜀漢和東吳很不滿,不僅是曹丕,于禁本來就人緣不好,再加上這一連串事情,滿朝文武都對於禁指指點點,後來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羞愧不已,沒多久就病死了。死後被追諡為厲侯。

  • 2 # 青衫不老翁

    末將於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

    于禁的結局很悲哀,憂憤慚愧發病而死,還被給予惡諡厲侯,在這一點曹丕的做法就很不厚道,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只是惋惜悲傷,但曹丕卻採用心理壓勢逼迫於禁,客觀上使于禁死亡。黃權投魏,劉備甚待之家人,還認為是自己對不起黃權,于禁投降卻受到關羽、虞翻、曹丕等人的羞辱,于禁也算一代名將,對曹魏的建立有著汗馬功勞,跟隨曹操征戰幾十年,也是曹魏陣營少有的可以獨領一軍的外姓將領,于禁奉法行令,最號毅重,只可惜晚節不保,但我始終相信于禁投降不是怕死,而是另有原因,畢竟一個幾十年堅毅穩重的人在官渡之戰都沒有投降強大的袁紹,又怎會無故投降關羽了,儘管他已經兵敗被擒,所以我寧願相信于禁是為了手下士卒而降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後,說了一句話: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三國志裡面還這樣記載,惟龐德不屈節而死,說明其他人都降了,龐德不投降我認為一是曹操待他及好,不好意思叛變;二是故主馬超在劉備陣營,在投降就愧對故主和曹操,面子上過不去三是龐德本身就堅貞剛烈。其他人都可以投降,唯龐德不能降,唯死已證忠義。正是這樣的對比讓人不能理解,也更讓人看不起于禁,包括三國志作者陳壽,用了一句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來評價于禁,相必也是在這樣的對比下得出的結論)

  • 3 # 薩沙

    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三朝元老。

    早在曹操起家的時候,于禁就跟著曹操。

    曹操之前沒有地盤,第一塊地盤就是兗州。

    于禁就是鮑信的部下。

    然而鮑信孤軍深入,被黃巾賊殺死,部署和兗州都歸屬了曹操。

    曹操擊破兗州的黃巾賊以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盤,同時收編黃巾俘虜形成了大部隊。

    當時于禁就已經是個將領,被曹操重用,成為軍司馬。

    也就是說,曹操起家的時候,于禁就是重要大將了。

    隨後無數次戰爭,于禁表現出色。打陶潛,打呂布,打袁術,打張繡,打劉備,打袁紹等等,于禁都有很大功勞。

    于禁平時治軍嚴格,軍隊戰鬥力強,軍紀好。但于禁為人不太合群,不屬於任何派系,所以在曹軍將領中口碑不好。

    在討伐張繡時,曹軍被張繡突襲打敗,各部倉皇逃竄。只有于禁的軍隊穩如泰山,有序後撤。

    撤退同時,于禁發現夏侯惇收編的黃巾賊青州兵,四處趁機燒殺淫掠,破壞曹軍的名聲,就將這些人殺了一批。

    由此,曹軍將領紛紛向曹操告黑狀,說于禁反叛了,投靠張繡。

    曹操也高度懷疑。

    但于禁不去解釋,反而按兵不動,隨後趁著張繡部隊追擊上來的機會,將敵人擊潰。

    由此才獲得了曹操的信任。

    可以說,于禁是一個優秀的職業軍人,可以不回拉幫結派,在曹軍中混得不好。

    好在還有曹操賞識,赤壁之戰之前于禁就是虎威將軍。

    于禁的悲劇是在襄樊之戰。

    219年,關羽猛攻樊城的曹仁,于禁奉命率軍救援。

    誰知道,當時秋季暴雨導致漢水暴漲,形成大洪水。

    于禁他們都是北方軍隊,對於南方的水文不瞭解。

    於是,于禁的3萬軍隊被洪水切割成很多塊,沒有糧食,沒有退路,無法做戰。

    關羽還派兵乘船不斷襲擊,于禁當時自己逃走自然是可以的,他還有幾艘小船。

    但為了3萬部下有條活路,最終於禁向關羽投降,部下被收編。而龐德不投降,被關羽活捉後斬首。

    不過關羽也沒有為難於禁,將他交給東吳,東吳又將他送回魏國。

    當時曹操已死,曹丕性格偏激,對於于禁很是不屑。

    他故意用關羽戰克、龐德寧死不屈、自己卻屈膝乞降之狀的壁畫,來侮辱于禁。

    見皇上都如此,本來就仇視于禁的大小官員也來落井下石,譏笑不已。

    于禁羞憤交加,很快就病死了。

    更倒黴的是,于禁死後被封為厲侯,厲字帶有災禍的意味。

    就算死了,也沒有好結果。

  • 4 # 青史回聲

    作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于禁,算是最早一批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部將了。在曹操眾多部將裡面,于禁是外姓將軍裡面唯一一個能夠

    假節鉞的人了,可以說是深得曹操器重。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忠心的部將,最後竟然投降了關羽,甚至還不如剛投降曹操不久的龐德,龐德還能夠誓死不降,而跟隨曹操三十多年的于禁卻投降了?

    當聽到于禁投降關羽後,曹操不禁哀嘆:

    “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乎?”

    于禁的投降,可以說讓曹操徹底傷了心。如果說于禁是剛剛跟隨曹操不久的,曹操也不會有這麼多感慨!更甚的是,和誓死不降的龐德一比較,于禁的貪生怕死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關羽兵敗麥城後,被關押在江陵的于禁,被東吳的呂蒙給放了出來,不過沒放他回曹操身邊,而是把他帶到了東吳。有一次於禁和孫權騎馬並行,讓東吳大臣虞翻十分不滿,於是大罵:

    “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言外之意,就是勸孫權斬了于禁這個不忠之人。不過孫權並沒有,反而喝斥虞翻。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第二年,孫權向魏國稱臣,為表示誠意,他便把于禁遣回了魏國。

    回到魏國的于禁,自然是讓曹丕不喜。不過由於魏國剛剛建國,加上于禁又是魏國的元老之臣,於是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其實就是一閒職,是曹丕看到他有功勞的份上,以表安慰。

    但是你以為就這麼完了嗎?不,曹丕不會讓這個曾經的“叛徒”這麼悠閒,他給於禁一個活兒幹:你不是我老爸的愛將嗎?這樣吧,你去我爸的陵墓去當了守墓將軍吧!

    這等於就給於禁判了一個“死刑”。潛臺詞就是你以後就在那兒孤獨終老吧。這也還不算完,為了羞辱于禁,曹丕特意在陵墓外畫了一副圖,啥圖呢?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誓死不降、于禁卑躬屈膝乞降之狀。這不就是打于禁的臉嗎?

    不久之後,于禁羞愧鬱鬱而終。人既然死了,生前的一切就不計較了。看在以前的份上,曹丕追諡他為厲侯,也算是得了個善終。

  • 5 # 西府趙王爺

    末將於禁,願世代為曹操赴湯蹈火!

    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于禁,跟隨曹操征戰沙場,立功無數。

    討伐黃巾軍一戰中,于禁擒賊先擒王,一人一騎,單刀取敵方頭領的首級,迫使敵方全部兵將繳械投降。

    討伐袁術一戰中,于禁風行電照,連斬四位袁家大將,立下赫赫戰功。

    官渡之戰,于禁固守大營,袁紹率大軍連攻數次均不能攻克,隨後,于禁又組織攻勢對袁紹的側翼進行攻擊,招降近千敵方兵勇。

    于禁屢立奇功,從嚴治軍,在軍中威信極高,深受曹軍兵將的愛戴,曹操對於禁也是頗為信任。 俗話說“前籬笆放貓,後籬笆養狗”,人生從來都是立功難,守義更難。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龐德在襄陽敗於關羽之手,龐德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而於禁卻投降關羽,晚節不保,曹操得知追隨自己半生的老將於禁投降後,對其萬分失望。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

    吳國大將呂蒙攻破襄陵打敗關羽之後,于禁又成為了吳國的戰俘,于禁投降的行為受到了吳國將領虞翻的屢次侮辱,于禁也時常因為心懷愧疚而以淚洗面。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孫權對曹丕俯首稱臣,戰俘于禁被遣返回魏國,魏國上下均認為于禁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叛徒,處處在背後戳于禁的脊樑骨。

    曹丕表面上對於禁既往不咎,但暗地裡卻設計侮辱,曹操忌日當天,曹丕命人作了一幅“龐德就義,于禁投降”的畫,掛在了曹操墓前,于禁看到畫後羞愧不已,自覺已經無顏在立於天地之間,幾日後於禁死亡。

    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覆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志》

    呂思勉老先生,曾經給愛好中國歷史的師範大學學子們提過一個介意,呂思勉老先生說,讀史要讀出自己的看法與主見,即:“讀史要有骨頭”。

    深受曹操信賴,且功勳卓著的于禁,真的會投降關羽嗎?

    于禁只帶幾千人就敢進攻袁紹上萬大軍的側翼,如果於禁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何故要在戰場上拼死搏殺,九死一生呢?

    難道是貪圖榮華富貴?投奔了劉備“好處大大地”?

    我認為,于禁是為了保住手下三萬大軍的性命,才逼不得已忍辱投降,然而史書無情,功過自有後人評定。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司馬懿于禁,站在百萬軍中,手持戰刀,擂鼓震震,胸懷著輔佐曹操吞噬山河的夢想,那是什麼氣勢?

    一場始料未及的戰敗,他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背叛者… 待他歸國時,曹操以逝,一切變得物是人非,再往前的下場只有死。沮喪嗎? 什麼是忠誠?什麼又是大義?無非就是掌權者的無病呻吟。

    留戀它,就是一種高度近視。

    于禁的下場是悲慘的,但是不負光榮。

    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李贄

    我的耳畔彷彿迴響起《鎮魂街》中,于禁將軍向曹操的在天之靈喊出的那句肺腑之言:“末將於禁,願世代為曹操赴湯蹈火!”

    霎那間,天與地,哭的有情有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大腦最多能開發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