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q張先生

    畢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印刷工人,而且在印刷作坊一干就是20年。他每天的工作不是刻版、排版,就是一頁一頁地印刷書稿。他吃苦耐勞,不怕髒,不怕累,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刻出的版面用一次就丟棄,覺得太可惜了。他總是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重複使用這些版塊呢?要是那樣效率該有多高啊!

    可當畢昇與夥計們談起這事時,別人總打趣他:“畢兄,你就省點腦子吧。這雕版印刷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都印了幾百年,從來也沒有人改進它。師傅也沒說要改進,你操哪門子心?”

    畢昇不同意夥計們的看法。他認為,雕版印刷也是人發明的,既然是人發明的就應該能夠改進。經過總結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結合自己試驗的結果,他終於在宋仁宗慶曆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並且進行了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他的活字印刷試製成功後,同作坊的夥計們都來問詢。畢昇也不保守自己的技術,當眾給他們演示。他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夥計們。看著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使印刷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幾十倍,夥計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夥計說:“《大藏經》有5000卷之多,需要雕刻13萬塊木版,放在一起整間屋子都裝不下,這得花多少年的心血呀!如果用畢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畢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畢昇的回答出人意料:“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大家一下子愣住了:“你兒子,那怎麼可能呢?他們還是隻會玩泥巴、‘過家家’的孩子呀!”畢昇認真地說:“你說的沒錯!就靠這玩泥巴、‘過家家’。”他接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老家祭祖。有一天,倆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桌、碗、盆、瓢、椅等,隨心所欲地擺弄。我見他們的這些傢什做得挺好,忽然想到,如果用泥巴刻成單字泥塊,然後將其燒乾,再順次排列在一起,不就可以排成文章了嗎。你看,這不是兒子教我的?”

    師兄弟們聽了,哈哈大笑。“但是‘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大家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一位小夥計問道。這時,師傅走過來說:“這是因為你們當中屬畢昇最用心。他一直在琢磨提高印刷效率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並沒有那麼簡單。他從兒子那裡得到啟發後,開始用泥捏成小的方塊。這倒是很容易,但如何在上面刻字呢?最初,畢昇在剛捏好後刻字,可是泥太軟,字刻上去深淺不一,筆畫粗細不勻,根本不能用。於是,他先把捏好的泥塊拿出去曬乾,然後再刻字。這次,字倒是能刻得很工整、得體,但是不能刻得太深,否則泥塊極容易碎掉。剛捏好時不能刻,曬乾了又刻不深,到底怎麼樣才行呢?

    畢昇蹲在那裡苦苦思索。妻子走過來,見到他那副樣子覺得好笑,說:“你真是童心未泯呀,又玩起這些東西,整個人弄得灰頭土臉的。”畢昇毫不在乎,他正在想如何才能克服剛才的問題。不經意間,他看見旁邊兒子們已經捏好的小泥人衣服上的褶皺是那麼流暢優美,就問:“你們怎麼把這些褶皺刻上去的,刻得這麼深,泥人又不碎?”孩子們回答:“這還不簡單,你等到小泥人半溼不幹的時候刻,怎麼刻都行。”

    聽了孩子們的話,畢昇眼前一亮。他趕緊照著去做,果然是那麼回事。他興沖沖地一連刻了幾百個字塊。可最後曬乾的時候,卻發現它們上邊佈滿了小裂紋,這顯然不能用於印刷。經過反覆試驗,畢昇發現,如果用黏性很好的膠泥刻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在泥塊半溼不幹的時候刻好字,不再拿到太陽底下去曬,而是在背陰的地方晾乾。然後,他再把這些字塊拿到微火上去烤,待字塊乾透變硬,就可以用來排版印刷了。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而且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由中國傳入北韓、日本等地,後來又經“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再傳入埃及和歐洲。大約在1450年左右,德華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啟發,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傳入,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有“徐娘”其人嗎,“徐娘半老”到底是有風韻還是沒有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