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人強仔

    鄙人認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紛爭,有紛爭就有成敗!大凡欲為人上者,或自命不凡者,都有一顆認為努力了就應該成功的心!但事與願違之事十有八九 ,久之便疲了,也累了,便逃出圈外,做一個並不甘心的大隱隱之人,而還在圈內拼命的人,看到圈外的人活法是那麼的灑脫,自然心生羨慕,但放下卻很難!越難放下越是嚮往!

  • 2 # 雲在青天

    在中國的悠久的文學詩詞中,漁翁逐漸成為一個隱士的象徵,這一點不難看出,從《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到清朝清馬樸臣《漁夫謠》中的“自把長竿後,生涯逐水涯。尺鱗堪易酒,一葉便是家。” 中國古代詩文作品中漁翁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一展抱負,因此在很多作品中以漁翁自喻,這使得很多詩人找到了希望的寄託,其實他們更看重的是漁翁那種灑脫自如,不問世事的境界,這種方式影響著歷朝歷代的文人,從而導致漁翁形成了一種隱士的象徵意義。

  • 3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小說

    答之前先上首詩: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讀完整首詩給你的是什麼感覺?首先這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就提到一種孤清的環境,孤獨清靜,這也是隱士的隱。隱在哪?在哪山水之間,渺無人煙之處,與山水為伴,與魚蟲為伴,清靜自然。

    後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個很鮮明的漁翁形象悠然而出,我獨自在山水中垂釣無人可哪怕獨自一人,依舊閒適悠然。

    並且隱士,為何要隱,有很多種。

    第一種,求而不得,鬱郁不得志而隱。此時世事已經失望,人心叵測,誰知道紅塵再浪下去,會不會是死路一條,看不到希望,寄情于山水,哪怕給人印象也不會是壞的,反而覺得此人優雅有趣。

    第二種,有大才,不想俗事侵擾,想要的都已經完成了,沒有過多的慾望,隱於山水求的是清淨與山水情懷。

    ……

    漁翁,釣魚有仿效姜太公釣魚緣者上鉤,想要求的功名,但是又怕遇不到伯樂,所以在等。

    漁翁,釣魚是很考驗耐性,寄情山水,釣魚的同時也是一種思考,天地萬物同我寂靜,此時思考更加和美。

    釣魚在清水之上,寓意自己清白有文化等等

  • 4 # 我是伍洋

    漁翁,在青山綠水之中獨來獨住高歌獨釣,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引無數人羨慕。古時文人政客,當權時羨慕田園生活。唐王維官至尚書右丞,看見農夫在田園裡勞作而⺀即此羨閒逸,悵然呤《式微》。″《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一篇⺀式微,式微,胡不歸?“表現了王維欲歸隱田園的心情。

    如沒當權失意時,歸隱田園垂釣溪邊,表面是清高孤傲遠離塵世的漁翁,其實大多是借隱居而內心是想靠明主重用而出世。唐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表明自己在太平盛世,不甘隱居,是非常想做一番事業的。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借歌詠隱居荒江野水的漁翁,表現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感慨自己年華歲月浪費在荒僻之地,自己還可為國為民盡心辦事。

  • 5 # 布衣之徐

    詩詞中的漁翁,也許看起來隱逸,是否超脫,只有天知道

    中國千百年來,第一個垂釣者,打著願者上鉤的偽漁翁,就是八十多歲的姜子牙老先生。

    大隱隱於世,為何?城鎮中的垂釣者,其特別之處才會被傳播,才有可能被帝王家知道,就比如姜子牙的直鉤,比如他編的傳唱的詩歌,都是為了獲得周文王的注意,找到一個切入的機會,尋找想為之服務的大咖,從而實現自己的抱負。

    姜子牙如此,所以,後世,有樣學樣,諸葛亮如此,李白如此……,詩詞只不過是借用漁翁這種“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來表達“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狀態,隱逸只是中國文人表現出來的一種想出世的複雜態度,超脫其實根本就是“此物只有天上有”。

    而這種所謂的隱逸超脫的“漁翁”們,其實並不是普通的文人,或是有特殊才華等待伯樂的千里馬,或是被貶流放的“遷客”,或是生不逢時的“騷人”……

    因此,遷客騷人多會於此,漁翁正好契合了這批人的“痛點”,不過,如果真有這種能力過隱於自然的生活,現代人可遇不可得。

  • 6 # 你再再再猜猜

    首先隱士,須得強調是“士”,即讀書人。

    中國古代很多讀書人都懷才不遇,而文人的最高目標也不過是做官。

    就也以著名的《江雪》來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性格也是如此孤傲,但結合柳宗元的情況完全可以看出來那是嚴酷政治環境的折射。

    這首詩在我讀來無比孤寂。

    前兩句看起來就很孤寂,突然出來一個老翁,似乎天地開始豁然開朗,有了生機,但老翁釣的卻是寒江雪,這股孤寂又開始更加濃郁了。

    而這首詩裡也沒有隱士生活的美好。

    中國隱士大多數都是內心抑鬱得不到抒發的讀書人,選擇遁跡山林,寄情山水。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來說,隱士思想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和處世哲學。

    這些人一般都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人,有地、有房、有僕人,根本不需要為生計發愁,就是喝喝酒、吟吟詩。

    但也有真心拋棄榮華富貴的歸隱山林的,比如陶淵明,儘管他手裡有大把田產,也要:夫耕於前,妻鋤於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才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所以隱士需要一定的條件,一個沒有條件、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想要歸隱,每天能吃飽不被餓死就算不錯了,哪有時間: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而中國詩詞裡的漁翁垂釣已經不是一種謀生手段,多了些閒情逸致。

    讀書人理想抱負不能實現,內心憤慨,漁翁對於作者本身就有了更強的代入感,而漁翁孤寂、多智、自足,一般也都有隱士的特徵,故而也對隱士的生活過於理想化。

  • 7 # 說客先生dys123

    漁翁_中年男人的思想意境

    寫漁翁的詩詞不算多,比較有名的就是柳宗元的《江雪》和張志和的《漁父》,而且寫這詩的時候應該到了不惑左右的年齡!有佳友已回答了詩句,我就不在重複,那我就說說中年男人的意識形態!

    第一.古時候的男人,特別是讀書人,從小學讀詩書,少年時萌生一個遠大的志向。希望將來自己成為國之棟樑,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自己的報復!可是真走入社會之中後,多年的摸爬滾打,多面的觸碰了解,一腔熱血可以說被多元化的社會形態消磨殆盡,各種層面的枷鎖勒的身體孱弱,偉大志向被強權壓制的無吐出施展!在詩詞裡用風霜雨雪隱含這些,用漁翁代表自己在這裡面的渺小,但又表現出自己的淡然和堅強,有一些矛盾之情懷。

    第二.男人到了四十不惑的歲數,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態基本已經定型,前途看不到太大的光明或者感覺時間匆匆自己已經有些有心無力的感覺!但肩上可能擔負著憂國憂民的責任,家庭上老下小的責任,但自己還是飄搖不定沒有太大的成就。看到漁翁聯想到,不管風霜雨雪是否降臨,自己自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周圍一切無常變化,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也變成一種羨慕和奢求!

    第三.還有就是比較成功的中年男人,收穫比較豐滿,但已沒有了少年的意氣風發,更大的理想已經放棄!安於自己現在的成就,享受於自己的生活現狀,那就是一種閒情逸致,悠悠魚水。享受那種垂釣江河湖,靜心安逸,催生靈感思考,又滿懷一種希望,靜靜守候釣上魚兒那種期待又突然的驚喜之歡!

  • 8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漁翁與隱士這種合二為一的身份最早也許源於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姜尚即姜太公。他身懷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終在渭水之濱“釣得”西伯侯姬昌,並幫其完成興周滅商大業,而名垂千古。漁翁何以成為隱士超脫的象徵,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漁翁的住所及職業與隱士相似。

    為了打漁方便,漁翁常會居住在江水附近的山野,而這種背山面水、環境清幽的住所正是隱士修身的佳地。為了生活漁翁常一葉輕舟“出沒風波里”,這種在漂泊中討生的方式與隱士居無定所、浪跡萍蹤的生活相似,所以常以漁翁喻隱士。

    二、隱士以漁翁的身份覓伯樂。

    閒來垂釣碧溪上的隱士常用直鉤“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他們有指點江山之才,成就偉業之志,但卻難遇識才之伯樂,且生就清高孤傲、卓然不群,不屈膝與權貴。這種看似悠然、愜意的生活實則是仔細觀察研讀時局,不斷的充實自己,靜待實現個人抱負機遇的出現。這種看似平靜的表面,卻蘊含著“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滔天巨浪。

    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隱士大都“憂國憂民憂時局”,當他們遭受不公、壯志難酬、身心俱疲時,就會遁逸山林過著清風明月、閒雲野鶴的日子,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直至終老。

    生活不盡是豔陽天,當臨風披霜時當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只要意志堅定任它“也無風雨也無晴”,定會迎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一天。

  • 9 # 亦有所思

    都是莊子惹的禍!

    後來屈原又填了一把火!

    莊子(疑)寫了一篇《漁父》,詩裡的漁父就是一位看透人間的世外高人。先把孔子的兩大弟子,子貢和子路損個狗血噴頭,大敗而回。然後又把孔子嘲諷得入骨九分,只留下一分留下孔聖人思考。

    在孔子眼裡,這個漁父是一個聖人級別的存在,通了大道,可惜偏要隱居人間。

    屈原(疑)寫了一篇《漁父》,詩裡的漁父簡直智慧通天,洞察世事,怎麼看都是莊子的化身,尤其是漁父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個漁父是一個隱居的聖人!

    漁父者,漁翁也!

    有莊子、孔子,子路,子貢,外加一個屈原,這五個大伽分別背書,漁夫就成了一個俯視人間是非悲喜的高手。

    讓無數後人羨慕不休,於是紛紛展開各種YY,強補各種腦洞。從嵇中散開始,到阮步兵,到讓梨的孔融,再到杜少陵,韓退之,元微之,白樂天,柳子厚,然後一直釣到宋,元,明,清。

    文人總是被命運女神瞧不上,所以只能叨叨地自我安慰,說自己品性高潔,說自己避世人間,說自己百折不悔,而如果要找到一個參照之人的話,這個漁翁就是必選項。

    漁父詠滄浪,賢者以耀章!

    而且漁翁還有另一重含義,就是功成名就之後,隱居山水之中。那個泡走西施的範大夫不就是功成之後遊逸五湖麼?(五湖為真,惜西子沉湖。),還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有跡象可循。

    實際上,不僅是詩詞,歷代文章都可以看到漁翁的高檔次含義,世說新語、漢書,後漢書,文心雕龍,戰國策,三國志,反經,資治通鑑,水經注,晉書、宋書一直到浮生六記,都有滿滿的漁翁情結。甚至還有後人前去考證這個屈原遇到漁父的地點到底在哪裡?

    漁翁,漁父,裡面有濃到化不開的悲觀的人文情懷。

    當然,真實情況可能只是一個漁翁因為窮苦,因為飢餓不得不出來捕魚。

    在富人眼裡,這是風骨。

    在百姓眼裡,這是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中午只吃清水煮黃瓜可以減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