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不歸先生
-
2 # 香茗史館
朝會作為古代朝廷最為重要的活動,通常有早朝、午朝、晚朝三種,其中早朝乃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既然如此重要,朝會當然也就有了一套嚴格的制度。由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的緣故,明朝的朝會制度便也有了其獨特性,不過明朝卻沒有一部完整的朝會儀注,正史中僅見列朝“榜例”,《大明會典》中記載的,也僅僅是“事例”的彙編,缺漏比較多。不過,好在有他人透過整理皇帝實錄、私人筆記等對此進行了總結,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明朝整個朝會的過程。
△明朝皇帝上朝
侯朝階段明朝的上朝官員被稱為“朝參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宮廷的牙牌。為方便上朝,他們大多在城南擇屋而居,“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早朝之前,大臣必須於午夜起床,準備停當之後,前往午門集合。大約凌晨三點,大臣們到達午門外等候。午門乃是紫禁城的正門,中間為御道,平時不開啟,左右兩闕則供當值將軍和宿衛執杖旗校等人的出入。又在左右兩掖各開一門,稱為左、右掖門,這才是百官入朝之門。午門上樓名“五鳳”,設立有朝鐘朝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
△官員在朝房侯朝
為了方便官員們候朝“待漏”,朝廷在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官員們便按照品級於此坐立,等待宮門開啟。作為對近臣的優待,端門內設定有專門的直房, 右闕門南是錦衣衛的直房,下三間為翰林直房,候朝時,大學士居北楹,眾學士中楹,餘者南楹。此外在端門內左側另有直房五間,又被稱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經局官員侯朝的地方。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之前文武官員入朝,往往爭先恐後,極為混亂,於是便規定了“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的入門次序。
天順元年(1457年),因侍衛和朝官們經常發生擁擠情況,於是又另行規定,等第三通鼓響,先開兩門,放官軍旗校先入擺列,百官則在掖門前按照次序排隊,等到鳴鐘之後再開門入內。
入朝階段通常在凌晨五點左右,官員們開始進入皇宮。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先在金水橋之南根據品級排列好次序。
鳴鞭之後,依次過橋,到達奉天門丹墀,文官為左班、武官為右班,在御道兩策相向立侯,稱為“起居”。在此期間,有負責糾察的御史在旁監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擁擠或儀態不整的都會被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御座,稱為“金臺”。臺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穿著全服鎧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鐘鼓司奏樂,皇帝到達御門,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御座後左右。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天順年間之後,執傘、扇的力士位置被移到了金水橋以南夾立,只留座上之傘及夾武備二扇;座上之傘,遇到大風時也被撤去。
皇帝座上御座之後,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御道,此時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
早朝階段行禮完畢之後,早朝便正式開始了。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見,那麼便先行入殿覲見;如果皇帝不見,則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便是來自邊關的奏報,如果有,便先行呈上。“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佈,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明孝宗實錄》)
之後便進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環節。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此稱為“打掃”。我猜這應該是為了打個招呼,意思是我要出班奏事了,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尷尬。而一旦出現這種尷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打過招呼之後,要奏事的官員便邁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說完之後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之時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奏章。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奏事完畢之後,由御史、鴻臚寺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畢了。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由於有朱元璋這個勤勞的皇帝,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惡劣天氣,也很少免朝。只有遇到后妃、親郡王薨逝,例行“輟朝儀”一日到三日不等。明朝中後期則稍有懈怠。
-
3 # 四木讀史
明朝朝會制度
一、引言: 朝會的由來及其意義
關於“朝會”的最早文字見於成書於戰國的《周禮》。朝會體現的是“尊天子”的政治理念。但是,古代社會的朝會制度並不統一,只是到了明代朝會才成為一個時代“治忽”的首要標誌。
二、明代的朝會形式:大朝、朔望朝和常朝
大朝:正旦、冬至和萬壽聖節舉行。
朔、望朝:每月初一為朔朝,十五為望朝。
常朝:又稱早朝或晚朝,因晚朝久廢,所以明代常朝一般指早朝又稱日朝。
明初,因功能需要,禮儀、政事、發令、商榷分別在不同殿延上朝。禮儀性的大朝會及朔、望朝在正殿,早朝在正門,晚朝在便殿門,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則形成了早朝獨重的局面。
三、明代朝會細節
時間:朱元璋雞鳴而起在日出之前,嘉靖六年則以日出為度,遇大風寒暫免。
地點:朱元璋時期的南京應天府和朱棣後的北京順天府。
人物:京朝官、朝參官
形式:朝參官或京朝官皆佩牙牌,在晨星月未散之際,趕到皇城,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內。洪武二十四年,因為上朝秩序問題,規定將軍先入,次近侍官,次恭候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景泰二年規定,依照資次續進,天順元年規定,門上“鼓三軍”,即第三通鼓響,先開二門,放軍旗校先入擺列,百官赴掖門前排隊,候鐘鳴開門入內。文武分班入朝,在御道兩側相向立候。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御座,樂起,皇帝御門,安坐後鳴鞭,鴻臚寺“唱” 入班,左右兩班齊進御道,再排班。然後行一拜三扣頭禮,禮畢,鴻臚寺官唱奏事,對御座宣念感恩、見辭員數,然後進入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
實施狀況:明初,即便惡劣天氣也很少免朝,甚至祭祀大喪之事也不例外。弘治時期,即使奏準是日免朝,官員仍然次晨上朝如故,可見早朝禮體之重要,後來規定後宮妃子或親郡王逝世,例行“輟朝禮”一到三日不等,文武一品喪,輟朝一日,其後則規定只有歲終輟朝一日。但是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規定早朝走失預進事目,還限制每朝奏事件數,早朝政治功能大為削弱。後來的明武宗過於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嘉靖帝后期則沉迷於得道昇天,早朝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隆慶六年(1572年),同樣又是幼君即位,改為每月三、六、九日上朝,從此日朝一月只舉行九次。萬曆皇帝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起初還能堅持,但是後期也是將近二十餘年不論朝事。
總之,明朝初期的早朝實施嚴格,對明初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即近廢弛。在我看來,主要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後期即位的皇帝很難體會朱元璋(甚至包括朱棣皇帝)建功立業的辛苦,而逐漸喪失了奮鬥的毅力,追求安逸享樂。第二,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因為感覺到權力受到約束而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特殊情況的制約(例如宣德、萬曆年幼),相權以內閣的形式存在,使得皇權和相權又一次發生碰撞,雖然有皇帝(例如武宗)試圖透過宦權來與相權抗衡,但是最終仍然是相權獨勝,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而後期皇帝的軟弱使他們根本不能像太祖那樣廢除相權,因此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皇權的代表們感到很是壓抑,在無可奈何之後,他們選擇了逃避,罷工,不理政事,也造成了早朝即近廢弛的局面。
-
4 # 風流氓俠花滿樓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沿用漢朝禮儀。下設宰相。可是朱元璋是個對權力慾望無休止的工作狂。發動你次案件,直接取消宰相分權。設六部,天下事都是他一人做主,嚴重的集權制度!
-
5 # 坐古談今
昨天在“明代朝會制度如何?官員上朝需要‘簽到’核查嗎?他們會找藉口請假不朝嗎”問答中,我們談了朝會的三殿五門制度和簽到制度。本文繼續深入談談為什麼上文我說“明朝皇帝的朝會作用只起到‘禮儀價值’,對實際處理事務沒有多大價值。”,也即談談明朝各皇帝是如何對待朝會的。
(1)朱元璋對朝會非常重視,朱棣開始忽視朝會
1364年正月,吳王朱元璋著手建立官署制度,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會問題正式出現,從吳元年(1364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比較正規,和歷朝歷代差不多。
但是自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朝中沒有宰相,且他對功臣無論文武、也不論元投降文武或渡江後文武都進行了整治乃至屠戮,朱元璋將朝會作為政治宣講地。
其朝會特點是參加朝會的人非常多、且大小官員、各類事務全都可以上,甚至不是官的耆老都可以參加。政治宣講的主要內容就是遵守法律、講究忠誠等等。日常朝會往往按照“大朝會”去辦。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為朱元璋身體不方便,如此盛大的朝會開始停止了。朱允炆時期的朝會還是如期舉行。但朱棣繼位後事情發生變化,對朝會不太重視,直到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開始在右順門內的便殿開始早朝,七年後又把朝政交給後來的明仁宗。自此朝會也基本屬於半停狀態。
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1410年到1424年),永樂五次親政期間,朝會基本上不在進行,基本不再舉行朝會。
(2)票擬製度在宣德年開始,弘治時期成型,朝會的作用已經被“內閣”和太監間的溝通取代
宣德時期到弘治時期(1425年到1505年),明朝的內閣權力逐漸上升、廠衛特務統治也逐漸完善形成,由此,最終形成“票擬製度”。
“票擬製度”本質上就是奏章由司禮監收進後由內閣擬票,皇帝御筆或司禮太監批答後施行。皇帝將日常政務授權給內閣、司禮監代行,朝會的作用已經很小。
明英宗之後,朝會參奏不得超過八件,提出的八件奏章要事先交給內閣,由內閣閣員提出處理意見,早朝時皇帝照答即可。
由此,明英宗以後的朝會已經不具備朝會的政治決斷、宣講的職能,只具備禮儀——天下有皇帝,皇帝是老大,大家都得尊重他。
明憲宗開始,朝會甚至成為“例會”,都有一套“程式化語言”。同時,奏事已經降到最多五件。
明武宗登位後,長期較長時間的廢朝。對朝會的作用,嘉靖皇帝就說過一句真心話:朝堂一坐亦何益!
嘉靖、萬曆兩位皇帝都長期不坐朝,根本沒有耽誤工作。朝會根本沒有作用,也是關鍵因素。
回覆列表
明代大臣很早就要到紫禁城外排隊等候早朝,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早些時候下雨下雪仍是如此,後期才慢慢准許從人在下雨天帶傘侍候左右。每天早朝天天間斷,不光朝臣苦不堪言,皇帝也是。於是乎,太監常常喊,皇上今天不早朝。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