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哥副業
-
2 # 讀走西藏
《赤壁賦》和《阿房宮賦》都是文賦極盛的作品。《赤壁賦》是北宋蘇軾的名賦,記述了蘇軾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全賦藝術構思獨特,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很高的地位,並對之後的詩、賦、散文產生了重大影響。
《阿房宮賦》是晚唐杜牧的作品,透過對阿房宮興建及毀滅的描寫,總結了秦朝亡國的教訓。文章結構精巧,跌宕起伏,通順流暢,文辭華美且立意高遠,是一篇形式藝術與人文思想俱佳的作品,它甚至得到了“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崇高評價。
若從文學成就看,我個人認為蘇軾的《赤壁賦》最高。一是“情、景、理”融合。通篇以景貫串,風月為主,山水輔之,使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二是“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保留了傳統詩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三是意象連貫,結構嚴謹。不僅結構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達到了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
3 # 尼古拉斯憶心
賦是一種傳統文體,由“楚辭”發展而來,經漢賦、魏晉抒情小賦、唐代律賦,到宋代經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的創造和發展,成為便於寫景、抒情和議論的散文賦。
蘇軾的這兩篇《前後赤壁賦》就是宋代散文賦的精品,既體現了宋代散文賦的特點,也體現了蘇軾散文賦特有的藝術風格。
首先分析前後赤壁賦的共同點。前後赤壁賦寫的地點相同,都是黃州赤壁磯,在《前赤壁賦》中是“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後赤壁賦》中是“復遊於赤壁之下”。寫的景色相同,都是大江月夜;在《前赤壁賦》中寫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在《後赤壁賦》中寫道“江流有聲,斷案千尺”。寫的出遊形式相同,都是好友作陪,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於是飲酒樂甚”,在《後赤壁賦》中寫道“於是攜酒與魚”;這麼好的江山月色,沒有好酒助興,沒有好友作陪,只是一個人出遊,豈不是寂寞?
然而不同的首先是寫作的時間,一個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初秋時節,一個是“是歲十月之望”的孟冬時節。因時間不同,景色也有差異。在《前赤壁賦》中的初秋時節,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景色,在《後赤壁賦》中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於是,連作者也禁不住說“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看來因季節的變化,景色差異還是很大的。雖是好友作陪,在前後赤壁賦中作者與好友的互動形式也有差異。在《前赤壁賦》中,與好友主客對答,作者的興致很濃,以至於“餚核既盡,杯盤狼藉”;而在《後赤壁賦》中,只以主客對答的形式引起月夜出遊,而在遊玩的過程中,作者一個人“攝衣而上”,“蓋二客不能從焉”,在這裡作者離開朋友,一個人在孤獨的遊玩,這可能也襯托了作者的心事和孤獨的心情吧。
《阿房宮賦》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創作的一篇散文,遣詞用字無比華美,思想深刻見骨,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為驕奢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此賦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六個四字句後,接以“盤盤焉,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於表現力。
總結,個人觀點認為阿房宮賦文學成就大於赤壁賦,赤壁賦是需要結合兩次遊覽赤壁來賞析,意境深遠,情感深遠需結合作者的人生感悟。
為了既繼承傳統而又能貼近時代,適應世界化的語境,我們不但要嚴格遵循散漫用韻、對偶駢儷、鋪採藻的賦體規則,又要駢散結合、情理相得、文白交融,走向改革創新的道路。因此,杜牧這篇《阿房宮賦》是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
4 # 梧桐樹邊羽
《赤壁賦》和《阿房宮賦》,哪個文學成就更高?為什麼?
這種對比型的問題不是很好回答,因為題主僅僅給出了“文學成就”一個參照標準。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跨時代的對比,肯定是不公平的。語言藝術一直是進步,而文學作品的產生必然攜帶了當時代的文風。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要把唐宋的文學作品放在一個起點上來比較,如果是詩詞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還多多少少可以從詩風、格律上來判高下。
唯獨賦不好比較。
因為賦這種文體從六朝駢體下來,一直是走在衰敗的路子上,逐漸被“言”、“拍”、“散文”給取代了。這是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歐陽修、蘇軾的復古運動所共同抵制形成的。賦在某個時期就是駢體的代表,意味著浮華、空洞,所以最終被更靈活、主線更明確、思維更靈動的散文代替了。
杜牧的晚唐、蘇軾的北宋正是賦這種文體極速消亡的時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已經開始了散文化的路線,這一點我們和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對比就看得出來,但是和蘇軾的《赤壁賦》相比,杜牧的賦又更像漢大賦,這其中有幾個不同點。
作品語言《阿房宮賦》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靠近散文,但還是脫離不了駢文特色。賦大致分為古賦、駢賦、律賦、文賦四種。古賦即漢賦,是為了和唐朝時格律體興起後的律賦相區別。杜牧的賦雖然開始在語言上往散文方面發展,不過唐朝還是尚古,以駢文為尊,韓、柳的古文運動雖然熱火朝天,但終歸還是不能取代駢文的地位。《阿房宮賦》受當時的駢律影響大篇幅使用對句,同時受到漢大賦的影響,描寫鋪陳極盡能事,形容刻畫鋪張揚歷。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而且前三段皆是如此,在今人看來,實則堆砌誇張——但這就是駢賦和漢賦的特色。
《赤壁賦》是文賦,讀起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在賦中段也有駢對,但是格式更加自由、更加散文化,語言特色明顯更加清麗,不油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這種唐宋之間文字特色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文章結構《阿房宮賦》是明顯的漢賦結構。前面大段的描寫,像《上林賦》、《子虛賦》一樣,最後總結陳詞、發表議論、提出觀點。
而《赤壁賦》很清楚可以看到敘事結構,與客同遊赤壁——觀日月流轉——演奏音樂——悲從中來——蘇子愀然——主客對答——客喜而笑——共享清風明月。正所謂形神皆不散,只要中間不用駢對,這就是一篇絕佳散文。
這同樣是文學的進步,賦的消亡之路。
主旨內容杜牧心繫家國,《阿房宮賦》同樣繼承了漢大賦諷諫的特色,借古論今,提出觀點。前面寫得有多鋪陳,反差就有多強烈。
蘇東坡寫《赤壁賦》時,剛經過“烏臺詩案”的生死劫,貶謫黃州,從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屬於半解脫的狀態,對仕途週轉也看淡了。所以這篇文賦裡面,更多的是個人對時間、空間的領悟和思想境界的超脫,並沒有像古賦一樣承擔政治諷諭功用,而是宣揚一種遠離政治的曠達閒適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阿房宮賦》雖有散文化傾向,但是還是駢賦。而《赤壁賦》雖然還有駢對,並直接用賦命名,但它已經是一篇散文。
文學成就兩篇賦的時代不一樣,文學特色也就不一樣。如果要用文學高度來比較,從來沒有前朝作品的文學高度能和後世的作品爭高。畢竟文學一直在進步、時代一直前行、創作者的經驗一直在積累,一直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這個高下自分。
杜牧的《阿房宮賦》在晚唐也許已經是極品了,但我們拉長時間維度,和當代的散文大師來做對比,有沒有意義呢?
沒有意義。
那麼和《赤壁賦》對比,除了發現文學手法的進步、賦的逐漸散文化之外,在文學成就上的對比也是沒有意義的。
隨手寫成,難免粗疏。
回覆列表
之寒老酒,來飲一杯。這個問題我來答!
答案:《赤壁賦》比《阿房宮賦》的文學成就高一點。
理由唐代的賦講究駢文對偶,有著嚴格的音律限制。宋代的賦就擺脫唐代的對偶、音律等的限制,使得宋賦在寫景和抒情等創作的時候可以揮灑自如。所以,宋賦是詩與散文的結合。這就使得宋賦便於抒情和描寫景物,保留了賦的韻味、句式整齊等特點,同時吸收了散文的灑脫的筆調,不像唐賦那樣僵化,反而顯得自由、生動。《阿房宮賦》是唐代杜牧創作的,難免會留下格式僵化的影子。而《赤壁賦》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之手,蘇軾一貫豪放的風格可以在這首賦裡面得到體現,行雲如流水,揮灑自如。
在情感表達方面《赤壁賦》更勝一籌。《赤壁賦》裡面先是對景的描寫,然後看到這麼美的景色詩人感到如此的高興。可是高興了一會,在於朋友談論古今的時候感嘆時光易逝,唯有長江無窮,詩人頓感悲傷。可詩人的悲傷也只是一會的,很快詩人就得出從萬物不變的一面來看,事物和自己都是無窮無盡的。此時,詩人與朋友又開懷大笑了。閱讀《赤壁賦》就好像見到了作者所描繪的那一幅美麗的景色,同時又對詩人的內心卻之有感。詩人說的是如此有道理,自己好像就被詞人牽著鼻子走。反觀《阿房宮賦》,詩人先是描寫了阿房宮的奢侈、富麗堂皇,再以一句“嗟乎”來表達自己的嘆息的情感,隨後再得出秦朝滅亡的原因,只是簡單的借古諷今。遠不及《赤壁賦》來的深韻優雅。
從作品的結構看,《阿房宮賦》更偏向於語詞的修飾,文中用了很多渲染誇張的手法 ,對於情節僅簡單帶過,有古賦的特徵。而《赤壁賦》故事情節完整。讀完全文就好像讀了一篇完整的小故事,讀完故事還會告訴你一些哲理,這就是《赤壁賦》的精妙之處。反正就是讀起來不累。
從文章的中心來看,《阿房宮賦》是借古諷今,關心時事政治的杜牧就寫下了這首賦來提醒統治者不要學秦始皇,再讓後人來批評我們。而《赤壁賦》有詩人對美好仕途的追求之情,可更多的是詩人從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從內容豐富度看,《阿房宮賦》僅僅是一篇議論文,前面對阿房宮的描寫更多的來自書籍,後面又加上了議論。相反《赤壁賦》是集寫景、抒情、議論、說哲理於一體,再加上他的感情起起伏伏:樂-傷-樂,內容更加詳實。
小結宋賦經歷了漢代的大賦、魏晉時期的駢賦、唐朝的律賦才發展而來,在宋賦的產生中必然借鑑了以前賦文的優點,然後再加以完善才形成了宋賦。同時,《赤壁賦》出自蘇軾之手,主角光環強烈。總得來說,《赤壁賦》的文學成就要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