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課成教育

    首先,“名著閱讀題”的中考地位“不可動搖”。隨著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中考語文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文化積澱和文化修養的考查,設定“名著閱讀題”的省市越來越多,分值也逐年增加,“飛揚中高考”在抽樣分析的近年80套語文試題中,有67個省市專項進行了“名著閱讀題”的考查,佔比83.8%,平均分值約為4.1分,由此可見各省市對名著閱讀考查的重視程度。

    其次,“名著閱讀題”的考查書目“有所側重”,從考查書目來看,各省市中考“名著閱讀題”主要考查《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閱讀的10多本名著,外加各大版本語文課本中推薦閱讀的名著,考查涵蓋面比較廣,從近幾年的中考來看,這些名著的考查也不是平均用力,受命題者青睞的首先是中國古典名著,如:《水滸》(去年中考有32個省市涉及)、《西遊記》(去年中考有15個省市涉及);其次是外國經典小說,如《格列佛遊記》(去年中考有15個省市涉及)、《名人傳》(去年中考有13個省市涉及)等。所以,在複習相關名著時,我們應有所側重。

    再次,“名著閱讀題”的題點內容“有靜有動”。近幾年,從“名著閱讀題”題點的涉及內容看,呈現出有“靜”(指靜態識記)有“動”(指動態運用)的特徵。在“名著閱讀題”中,一方面有關名著的作家、作品、人物、情節等知識性內容的考查較為常見,比如,名著中“人物”這一個知識點,在去年中考67份考查“名著閱讀題的試卷中,就有45份涉及,佔比67.2%;另一方面,諸如感悟、評價、推薦、仿寫等名著閱讀遷移、運用性考查內容也佔有一席之地。

    最後,“名著閱讀題”的命題形式“穩中有變”,作為“語言積累與運用”部分的熱門考點,“名著閱讀題誕生之初,其命題形式便基本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以“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常規題型為主,近幾年來,“名著閱讀題”中又興起了一些新的題型,其中尤以“語段閱讀題”風頭最勁——命題者給出相關語段材料(引自名著或根據名著編寫),考查考生的廣度閱讀和深度閱讀能力,樣本統計表明,在去年中考6份考查“名著閱讀題”的試卷中,有20份試卷設計了此種命題形式,佔比29.9%。

  • 2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穆老師覺得這句話非常適合中考名著複習工作。

    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中考名著篇目的考查也是不同的。

    中考常考的名著篇目有《西遊記》、《水滸傳》、《朝花夕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駱駝祥子》、《簡愛》、《格列佛遊記》、《魯賓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

    中考名著考查學生的題型有以下幾種形式:

    〖1〗文學常識題

    此類題型沒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就需要同學們平時仔細閱讀名著內容,並認真背誦考試提綱。

    〖2〗情節內容題

    〖3〗人物形象題(性格特點)

    〖4〗內容表述題

    〖5〗找錯題

    〖6〗創新題型

    題型還有很多,穆老師就不再一一列舉啦!那麼,我們學生該如何複習名著呢?穆老師給出如下建議:

    〖1〗仔細閱讀每一部名著(時間允許的話)

    〖2〗背誦學校發放的考試提綱,爭取全部會背

    〖3〗平時多練習,弄懂自己不會的知識點,並備好錯題集

    〖4〗合理分配背誦名著的時間,並堅決執行

    〖5〗訓練自己的解題能力

    比如人物形象題、主題提煉題……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加油哦!

  • 3 # 瀟邦TM

    還記得前段時間的那個新聞嗎?貧困縣中學和重點中學同步上課,200多所學校裡,有的學校曾經只考上個位數的一本,在三年中跟隨著名高中——成都七中——直播上課的情況下,自2016年以來,有7.2萬名學生上了直播課,其中88人考上了清華北大,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這個資料十分驚人,教學質量的增高,造成了學生考學的巨大的變化。記者說,“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

    我們讀文學作品也是一樣,需要給孩子和想要讀名著的人打上這樣一束光。在2017年高考的《考試說明》的語文科目中,中外經典名著被納為考生必答內容,不會看名著已經影響到了高考成績。可有的學生就不愛看名著怎麼辦?有些同學看名著覺得沒意思,看不懂。那是因為他沒有找對方法,因為我們平時即使看到有趣的小說,在看到有大段的環境描寫時,基本都會把那一段略過,直接看接下來的情節發展。殊不知這些環境描寫作者之所以要寫出來,都是有自己的深意的。可以說,他並不是不愛看名著,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賞名著。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想要理解偉大的文學作品,進而愛上閱讀,那麼,這位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作家,托馬斯福斯特寫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一書,就詳細介紹了閱讀偉大文學作品的方法。書中不僅專門找出了了一些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有關旅行、用餐場景、神話、四季、地理環境、疾病等描寫的代表意義,還穿插著告訴讀者,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脫胎於其他的文學作品。比如《聖經》和希臘神話裡的人物和物品,它們之間是如何聯絡起來,並且作為讀者,應該怎樣分辨作者的寫作手法,以及如何練習閱讀這樣的文學作品。

    作者開篇先用一名16歲孩子在1968年夏天的經歷作為開始,這個男孩要去幫媽媽買麵包,他有著普通的名字,普通的相貌,普通的家庭和一輛普通的腳踏車。當他在去買麵包的路上,遇到了夢中女孩和另一位他討厭的有錢人家的男孩一起笑的特別開心的場景。他心裡不爽是真的,卻也做了個決定,他要隱瞞年齡去參加海軍,即使去越南他也不願意再呆在這個小鎮上。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探險故事,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一次探險!

    探險必備的5個要素,這個故事裡都有。

    1、 Explorer(男孩)

    2、 要去的地方(麵包店)

    3、 要去的公開的理由(幫媽媽買麵包)

    4、 途中的艱難險阻(遇到了夢中女孩和有錢男孩在一起開心的玩)

    5、 要去的真正理由(參加海軍就是想離開小鎮,探險的真正理由,永遠是認識自我)

    看吧,這就是一次標準的探險。有很多故事都是按照探險的故事套路來的,比如《指環王》、《星球大戰》等。

    還比如在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的吃飯元素,作者托馬斯福斯特認為,用餐這個儀式非常重要,而且也代表了許多隱藏的含義,通常來說願意和別人一起吃飯就是說明,我喜歡你,我們是一個戰壕的,如果這頓飯沒有吃成,則代表了某種厄運或者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

    我們常見的吸血鬼故事也有特別的含義,除了常見的真正的吸血鬼故事都和年輕冒昧的女性有關外,還有引申的象徵意義,比如自私、利用、陳舊的觀念等。

    對於鑑賞一些歐美文學的詩,作者認為最常用的十四行詩則是形式非常重要,關於詩的意向的選擇、語言的音樂性、思想內容、雙關語等的吸引方法,雖然我們接觸的外國詩比較少,但對於中國的古詩詞欣賞也有相同的啟發。

    為了進一步說明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作者提出文學模式的識別,部分原因在於天賦,但更多的無外乎練習。所謂模式,就是反覆出現的一些現象。並說出了全書都在反覆強調的,“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故事時時都在發生,我們讀到或看到的永遠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句“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來形容文學作品,最合適不過。書中列舉了許多書和書有聯絡的例子。而我們如果閱讀量夠大,在閱讀的時候就可以找一找,並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哪兒見過他?” 得知這件事有什麼意義呢,那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我們知道原來這本書的創作基礎是來自哪本書,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思考,作者這樣處理所代表的更深遠的意義。

    作者還舉例了文學中最常引用的作品,來自無處不在的莎士比亞。比如就算對文學不怎麼感冒的人,都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400年以來為後人提供了無數的靈感,基於兩個劇作被改編的作品有電影、小說、戲劇等等,情節結局或許被改動,但基調在那裡,別人一看就知道。莎士比亞有著最多的妙語佳句,比如最著名的那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估計沒有人不知道吧。引用莎士比亞不僅讓人顯得比較聰明,還因為他被眾人熟知,他的故事精彩紛呈,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形象,即使引用了大家都知道,不要用腳註來說明。這麼偉大的人,不引用他的作品,引用誰的呢?

    同樣的《聖經》、希臘神話也是作家們愛引用的一本書,裡面的人物、動物和物品也經常出現在電影或者文學作品的創作中。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就藏著希臘神話的痕跡,其中守護魔法石密室門口的動物,一個長著三個腦袋的狗,那個就是希臘神話中把守冥府之門的三頭犬。

    還有彼得勃魯蓋爾畫了一張著名的畫《有伊卡洛斯墜落的風景》,畫中的風景非常平靜,而在畫的右下角,可以看到有即將沉入海底的兩條腿,這就和希臘的神話故事伊卡洛斯的蠟翼有關。稀鬆平常的畫面裡,沒有人注意到有一個人即將死去,效果非同一般。

    當然書中還列舉了文學作品的許多其他方面,比如一年四季和氣候,尤其是作家們最愛使用的雨的天氣,適合各種氛圍,悲傷的、陰鬱的、狼狽的、沖刷乾淨象徵著重新再來的。還有地理環境的描寫,可以有助於瞭解作品的主題,象徵和心理活動。生病也有適合文學作品的疾病,比如有畫面感的肺癆,病源很神秘查不出來,要有很好的象徵意義,比如消耗性疾病肺結核。文學作品中還會出現失明、“烙印”等,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代表了他所經歷的一切。比如哈利波特的閃電傷疤,就是告訴我們伏地魔殺了他的父母,也想殺了他。

    作者托馬斯福斯特在《文學課:如何理解偉大作品》中還指出,幾乎一切的作品都和政治有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即使是愛情小說,它的背景和環境也有和政治相關的內容。他教我們讀作品時,不要只用眼睛去讀,要沉浸在作品所描寫的年代,結合人物的環境身份,隨著作者的思路去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義,不要存在主觀的贊同或者偏見,也就是要有代入感。在書本最後,作者用一個短篇小說《花園茶會》作為閱讀測驗,並隨後分析解讀了這篇小說,和讀者想的對比一下,看看差異在哪裡。

    看完這本《文學課:如何理解偉大作品》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原來目前面世的作品中,居然沒有百分百原創的故事。故事的元素和原型,總有人捷足先登先使用過了。比如我最近愛看的《三體》,他的故事設定是新穎的科幻鉅製,可裡面描述的世界也是基於我們現在的世界,情節有地球遇到危險,有個英雄出現,而這個英雄一開始默默無聞,並不關心世界是否會被會毀滅,只是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最後失去愛人,他才開始奮發為地球考慮,真正做個拯救世界的英雄,可世人卻又不理解他。你看看這個情節轉折,再想想我們是不是在很多小說或者電影裡都看到過類似的。

    托馬斯福斯特《文學課:如何閱讀偉大作品》這本書,雖然定為青少年文學,但它不僅適合青少年,也適合喜愛閱讀的成人。書中的語言描述通俗易懂,提到的有些書我們可能沒看過,但如何去閱讀、鑑賞卻是所有文學作品都可以通用的。我們都知道讀名著的好處,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從現在開始,先選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按照書中的指導去閱讀吧,假以時日,在看到某本著作時,你也可以脫口而出告訴孩子這本書取材於哪裡,有什麼象徵意義,還會怕孩子不看名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足入選奧運會,目前我們國家女足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