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門之略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是我軍制敵的法寶,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各大野戰軍將這一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於一九四六年九月,毛主席提到了這一戰法的效果,即一能全殲,二能速決。全殲的好處是一能最有效地打擊敵人,使敵人心不振士氣沮喪,二能充分補充自己,我軍則士氣高漲人心振奮;速決的好處一是使得我軍有可能各個殲滅敵援軍,二是使我軍有可能避開敵之援軍。

    一九四七年三月的萊蕪戰役,國軍集結了十一個整編師(軍)兵分兩路採取南北對進夾擊的作戰方式進攻我解放區首府臨沂。南線歐震兵團實力最強大擁有八個整編師,北線的李仙洲兵團則較弱,是由三個不同派系的軍組成,同時為了防止華野從臨沂西渡,還在魯西南投入了王敬久兵團三個整編師及第五軍。

    當時的臨沂對我軍意義重大就連微操大師也認為華野不會輕易,因此為了保衛臨沂華野起初將重點放在了南線,試圖在運動中調動歐震兵團將之分割為幾部分加以各個殲滅,一舉打破國軍的南北夾擊計劃。但兵分三路向臨沂推進的歐震兵團,在北線李仙洲的策應下采取報團行動步步為營,使得粟裕很難尋找到戰機。

    眼看歐震兵團步步逼近臨沂,毛主席給華野發來了電報指示必要時可放棄並且強調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力爭主動。這解除了華野的後顧之憂也給了華野更大的迴旋之地,粟裕和陳毅一拍即合決定“舍南取北”,以兩個縱隊在臨沂牽制南線的歐震兵團,集中七個縱隊主力北上圍殲兵力較薄弱的李仙洲兵團,最終只用了三天時間以極小的代價迅速殲滅李仙洲兵團五萬餘人,並且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及軍用物資。

    歐震兵團佔解放區首府領臨沂時嗅到危機的李仙洲兵團本可以跑掉的,後來在坐鎮後方指揮的參謀總長陳誠的助攻下,送了大人頭微操大師又當了一回運輸大隊長。而萊蕪一戰後微操大師參與制定的魯南南北夾擊華野計劃流產了,而最痛心的莫過於當初極不情願出兵參戰的第二綏靖區王耀武,一戰損失五萬餘大軍包括裝備精良的七十三軍,要不然困守濟南孤城時也不至於無兵可調,甚至失去了信心。

    假使當初擁有近十九萬兵力的華野為了保衛臨沂而與南線的報團行動的歐震兵團七十四、二十五、十一等八個整編師(軍)十五萬大軍交戰,那必定會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就算將其全部擊潰守住瞭解放區首府臨沂,對兵力雄厚的歐震兵團來說不至於傷筋動骨勢必捲土重來,華野依舊無法擺脫敵之兩面夾擊的局面。倒是集中兵力北上包圍李仙洲兵團打了一場漂亮的大殲滅戰後,華野爭取到了山東戰場上的主動權而使得軍心大振。

    一九四八年下半年,粟裕為了打破中原南線僵局擬定了一個作戰方案,即集中華野六個縱隊主力在魯西南圍殲邱清泉第五軍。但由於時機不成熟放棄圍剿第五軍計劃,而以陳唐兵團三個縱隊以敵之省會開封為突破點,誘使邱清泉和區壽年兵團增援。結果戰場越打越大,不僅全殲的開封守軍三萬人,而且殲滅了區壽年兵團司令部及一個整編師,同時給予了半路殺入睢杞戰場的黃百韜部重創,最終在敵二十餘萬大軍合圍形成前撤出了戰鬥。

    豫東戰役領教到我軍超強的大兵團機動野戰能力之後,國軍野戰的信心徹底被打擊殆盡,單兵團再也不敢輕易獨自出門,直接影響到三個月後的濟南戰役,微操大師部署負責為王耀武解圍徐州方向上的邱清泉、黃百韜及李彌三個機動兵團共十七萬大軍,一直徘徊不前沒一個敢北上支援,坐視王耀武十萬大軍被圍攻,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滅敵一個師的效果。

  • 2 # 浮沉的歷史

    提出“擊潰其中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中一個師”這個說法的,不是別人正是毛澤東,總結在其所著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實際上這個軍事上的論斷,古今中外只要是帶兵打仗的人都能夠明白,毛澤東明白,蔣介石同樣也明白。

    如果擊潰了一支部隊,只要這支部隊的建制還在,退到後方補充補充、修養修養,很容易重新恢復戰鬥力。而全殲一支部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被全殲的部隊上下官兵統一報銷,如果想要重建這支部隊就相當於新組建一支部隊,沒有一年半載是根本形不成戰鬥力的。在解放戰爭中,重建起來的所有國民黨軍隊,沒有一支能夠再恢復元氣。

    拿解放戰爭來說,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從頭到尾始終在被不斷的消滅。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74師被全殲、宿北戰役中整編第69師被全殲、魯南戰役中整編第26師被全殲、豫東戰役中整編第66師、第75師都被我軍全殲。

    一、國民黨軍隊基本上都是以整編師(軍)單位進行作戰,再加上派系矛盾各部,而我軍又是集中兵力的能手,因此很容易就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一旦被包圍,國民黨軍隊基本上就凶多吉少了。

    三、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對於戰場情報的蒐集工作,沒有準確情報是做不到全殲敵軍的。我軍靠著偵查兵、地下黨和人民群眾,對於國民黨軍隊的前進線路是瞭如指掌,一打一個準。

  • 3 # 談兵論戰

    “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滅敵一個師”語出毛主席1936年12月在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的講演名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主席在講演中,深入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規律,總結了五次“反圍剿”鬥爭的經驗教訓,提出“反對擊潰戰,承認殲滅戰”。

    ①殲滅使敵徹底喪失戰鬥力,擊潰則僅僅使敵暫時喪失戰鬥力或喪失部分戰鬥力。

    在戰役戰鬥中,殲滅是指成建制地消滅敵軍的部隊,這種殲滅不僅僅指殺死,也包括打傷、俘虜、改編和接受敵人的投降,目的就是為了使被殲滅部隊失去戰鬥力,無法再對我軍構成威脅。擊潰是指打垮、打散敵人,使其部隊的建制大亂,全軍潰退。毛主席說:“擊潰戰,對於雄厚之敵不是基本上決定勝負的東西。殲滅戰,則對任何敵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響。”由於國民黨雄厚的兵力,被擊潰的部隊經過一定時間的收攏、休整、補充之後,戰鬥力又會恢復甚至比之前更強,對我軍的威脅並沒有解除。“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是擊潰與殲滅形象的對比。

  • 4 # 李澤696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說“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滅敵一個師”?因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滅敵一個師的意義深遠。毛主席高瞻遠矚啊。

    舉個例子吧1947年在山東戰場,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御林軍”之稱的74師,進攻山東的解放軍。而陳毅粟裕抓住張靈甫貪功冒進的機會。在孟良崮全殲敵74師,74師全建制的殲滅可謂是意義深遠,整個國民黨在山東的部隊,都會對解放軍望而生畏,74師是他們當中最強的,既然最強的都打沒了,其它的當然不敢輕舉妄動。倘若是擊潰敵人的幾個師,對敵人損失較輕,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會接著發動新的攻勢。而74師成建制的殲滅,使敵很難恢復,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重新組建新74師,然而新組建的74師無論指揮官,還是基層官兵都沒法與之前的74師媲美。戰鬥力大打折扣。這就是為什麼斷其一指,比傷其十指更重要。

  • 5 # 勇戰王聊歷史

    早在紅軍時期的前4次“反圍剿”中,毛主席就在軍事上就確立了“集中兵力,打敵一路的戰法”的戰略。

    在革命戰爭時期,我軍兵力長期少於國民黨軍隊。在此背景下,毛主席領導紅軍先分散運動,調動敵人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相對弱小的一路兵馬。以次,來改變敵強我弱、敵攻我守的局面。

    在毛主席看來,只是擊潰敵人,等於是和敵人拼消耗。以紅軍的實力,和國民黨拼消耗,就相當於“乞丐”和“龍王”比寶。敵人被擊潰以後,其大部隊會攜帶物資跑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沒有繳獲物資,只有損失沒有好處。

    如果是將敵人殲滅,那麼,敵人攜帶的所有物資都會被我繳獲!這將是一筆非常大的財富。所以,我軍要避免打消耗戰(以擊潰敵人為目的的戰鬥),即使打,也是為了支援殲滅戰!

    例如: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鬥中,毛主席集中了4萬人。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18師9000人,並活捉了師長張輝瓚。不僅徹底消滅了敵軍一個師,還繳獲各種武器9000餘件!

    有了這些武器,紅軍很短時間內就能再訓練出一個師。前4次反圍剿,紅軍打的都是殲滅戰。等到1936年12月,毛主席在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發表了名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講演,將殲滅戰理論再次昇華:

    “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換位思考下。一支部隊徹底被殲滅的影響是無法補救的。

    如果一個師只是被擊潰,哪怕是輜重都丟了(敦刻爾克撤退),人員損失一半。但是,部隊框架還在,只要給時間修正,補充兵員和物資,這支部隊馬上又能形成戰鬥力。

    例如:被薛嶽狠揍的土肥圓部,2萬人只剩下五六千人。但是,等薛嶽撤兵時,這支日軍經過兩三天的短暫休整,馬上“反追”國軍。一年多以後,這支日軍又恢復到蘭封會戰前的規模,並調往太平洋。在太平洋戰爭上,這支日軍表現的非常狠辣。

    如果一支部隊被殲滅了,那這支部隊就真的沒了。例如國軍王牌74師。其被殲滅在孟良崮後,國民黨又組建了一支部隊,接替其番號。結果,在《亮劍》中,被楚雲飛說是“連五萬頭豬都不如”!

  • 6 # 全憑一顆心

      1947年9月,徐世友率領的膠東保衛戰非常不理想。 在敵人的範漢傑第一軍團(又稱膠東軍團,主要由六個重組師組成,加上王耀武的防禦部隊實際上是十個重組)。 在該師部隊的瘋狂襲擊下,膠東地區幾乎全部淪陷,煙臺和威海這兩個用來維持與東北海路連線的港口也丟失了。 戰鬥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城市中的戰鬥並未形成真正的大規模殲滅戰,因此局勢逐漸變得被動。

      範漢傑指揮的6個機動重組師,包括8個師,9個師,25個師,45個師,54個師和第64個師 其中戰鬥力比較強的是李密正8師,黃柏濤25師和Qu漢謙54師,從9月1日起,敵人的第一團以三種方式入侵了膠東解放區。 範漢傑的戰術是“錐形進步,分段進攻”。 當時,徐潭的部隊包括華業2縱,7縱,9縱,後來的13縱,但又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團,其中9縱13縱是在膠東腹地。 在南馬戰役之前,外面進行了2場垂直和7場垂直戰鬥。

      譚振林指揮外軍首戰,並選擇了相對較弱的廣東軍第64師。 一旦整支64師157旅進入朱城縣,並立即將其包圍,我軍便在城市外圍聚集了2個垂直,7個垂直和一些地方武裝祕密。 但是,從9月9日午夜到11日凌晨,儘管該縣大部分地區已被佔領並靠近敵軍旅,但由於負責抵抗的第2縱隊6師未及時趕到,因此131,156 64師師長黃國良率領的兩個旅很快就來到了這座城市。 譚振林和魏國慶認為,如果他們繼續戰鬥,他們將陷入被動地位,然後下令退出戰鬥。

      (2垂直指揮官魏國慶)

      我們的城市作戰,我們的軍隊殲滅了1500多名敵人,但他們還沒有吞噬整個敵人的旅。 要求離開膠南與華業的主力作戰,可以看出三明治造成的殲滅戰有多少副作用。 總體而言,譚偉缺乏軍事實力確實是主要原因。 在軍事實力上,與敵人並肩作戰的力量損失很大的2號和7號垂直線編輯沒有太多優勢,因此很難快速吃掉這個敵人,並且9號垂直和13號垂直線在膠東市內很遠。

      (第一軍團司令範漢傑)

      直到10月22日,在第9垂直線的堅決抵抗下,內部軍團利用了敵人第8和第9師之間的距離。 遊行成功突破了180英里,成功進入了大澤山。 在此期間,範漢傑的部隊不斷入侵我的15個城鎮。 儘管傷亡人數超過15,000,但由於沒有一個師被殲滅,所以敵軍仍然擁有戰場的優勢。 華東局和內部軍團不得不申請從膠東撤軍,以將敵人擊退。 情況很糟。

      但是,由於我軍在其他戰場上的持續勝利,敵人的力量增強了,老薑認為膠東已經“被清除”了,所以從10月底開始,整個第25師, 整個第9師,第54師和其他部隊,甚至範漢傑都被調到了東北,膠東終於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膠東在防禦戰中的失敗是由於未能貫徹主席的軍事思想:“ 1。專心作戰以殲滅殲滅者。2。傷一根手指比傷一根手指更好。 ” 四個專欄分為兩個部分。 儘管在此期間敵人的幾個師受到了嚴重破壞,但他們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場上的不利局面。

      (2垂直指揮官魏國慶)

      與上一屆孟良谷戰役相比,華業用9列打擊十個敵人的重組師,將其包圍為5列,殲滅了4列,並一舉消滅了74個師 。 讓敵人的進攻破產。 殲滅的意義在於,一方面,敵人的殲滅系統直接消失在戰場上。 即使重建,由於其所有指揮機關和骨幹力量的喪失,戰鬥力也極難恢復。 另一方面,它將為戰場上的其他敵軍提供強大的力量。 感到震驚,不再敢輕易帶頭,以便我軍退出戰鬥並轉而休息。

      但是,失敗之戰尚未完成。 在戰鬥中,無論有多少敵人被擊敗,骷髏都依然存在。 只要增加士兵,武器和彈藥,他們就能迅速恢復活力並重新進入戰場,其他敵人也不會害怕,並且敢於繼續與我軍,戰場進行決定性戰鬥 這種情況將是消極的,因為已支付一定代價的我軍很少有時間休息和補給,其戰鬥力大大降低了。

      (7個垂直指揮官成軍)

      根據華燁的戰爭歷史,如果您想消滅敵方陣容中的整個師,則必須至少集中五列。 完成有效的戰鬥,救援和預備隊部署。 膠東保衛戰之前,南馬之戰也是由於蘇雨手中缺乏軍事力量,因此胡連的第11師逃脫了生命。 因此,我軍在膠東保衛戰中只有四個專欄,沒有集中。 擊敗敵人的重組師,然後扭轉局勢。

      因此,儘管華業的“七月師”協助劉登的軍隊跳入大別山,但這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他在幾場戰鬥中表現不佳。 這也是在我軍進入戰略反擊之後。 當主要野戰部隊被殺入外線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必須為解放區缺少部隊付出代價。 9月16日,軍事防禦最艱鉅的戰鬥是,軍事委員會特別呼籲華東局堅持留在膠東,而不是爭取打贏這場戰爭。 “只要不打敗戰爭,情況會在一兩個月內好轉。” 從隨後的戰爭的角度來看,這種判斷出奇地準確!

  • 7 # 匹諾曹jun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字面意思是“如果把十個手指都打傷了,還不如打斷對方的一根手指”,比喻處理工作,解決問題,寧可少一些,但是一定要徹底。這也是毛澤東一句著名的戰略戰術原則,指對敵作戰中要抓住對方的要害,也是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一個理論根據。

    它就是國軍第52軍15師,從它的稱號我們也不難看出,它最擅長的就是快速行軍,和其他部隊不同,這支隊伍的戰鬥力是真的非同小可。這支部隊的創始人為關麟徵,在戰場上一直都非常勇猛,後來升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曾經帶領著一個獨立旅去圍剿紅軍。

    結果反被在黃埔軍校當中的同學陳賡帶著20000紅軍給包圍,眼看著就要失敗了,結果關麟徵帶著隊伍竟然生生衝出了包圍圈。這一戰讓紅軍犧牲了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所以說是讓紅軍吃了大虧。

    25師的抵抗,讓日軍調集重兵反撲,差點將25師打散,為了儲存力量,臨時接過指揮棒的杜聿明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本來那些將士們誓要與日軍拼命的,還是幾經勸說才終於撤退。這一戰給敵人造成了2000多人的傷亡,也讓他們看到了25師的戰鬥力,對這支隊伍產生了懼意。

  • 8 # 度度狼gg

    1947年9月間,許世友領導的膠東保衛戰打得很不理想,在敵範漢傑第一兵團(亦稱膠東兵團,以六個整編師為主,加王耀武守點部隊還真差不多是十個整編師的兵力)的瘋狂進攻下,膠東地區幾乎全部淪陷,用以保持和東北海路聯絡的煙臺和威海兩個港口也喪失掉了。仗打的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從諸城戰鬥開始,未能形成一次真正的大型殲滅戰,遂使局面逐次被動。

    範漢傑指揮的六個機動整編師,包括整8師、整9師、整25師、整45師、整54師和整64師,其中戰鬥力比較強的是李彌整8師、黃百韜整25師和闕漢騫整54師,自9月1日起,敵第一兵團分三路大舉進犯膠東解放區。範漢傑的戰法是“錐形突進,分段攻擊”,當時許譚指揮的部隊有華野2縱、7縱、9縱和後來組建的13縱,但卻分為內外兩線兵團,其中9縱和13縱在膠東腹地,之前在南麻戰役中傷亡較大的2縱和7縱在外線作戰。

    譚震林指揮外線兵團的第一戰,選擇了戰鬥力相對較弱的粵軍整64師,我軍集中2縱、7縱和部分地方武裝祕密集結於諸城外圍,一俟整64師157旅進入諸城縣城,立即將其包圍發起攻擊。然而從9月9日的午夜打到11日凌晨,儘管已經佔領縣城大部並接近敵旅部,但是由於負責阻援的2縱6師動作不及時,整64師師長黃國樑率領的131、156兩旅很快兵臨城下,譚震林和韋國清認為繼續打下去會陷入被動,遂下令撤出戰鬥。

    諸城戰鬥,我軍殲敵1500多人,但是尚未能吃掉敵人一個整編旅,2縱和7縱的部分指戰員由此情緒不高,甚至要求離開膠東南下隨華野主力作戰,可見打夾生了的殲滅戰副作用有多大,總體而言,譚韋的兵力不足確是主因,實力大損的2縱和7縱加一起,在兵力上對敵人一個整編師也不具備多大優勢,所以很難迅速吃掉這股敵人,而9縱和13縱又遠在膠東內線。

    陳毅和粟裕也於22日致電譚韋首長,指出:“我們認為,此次諸城戰役,既缺乏堅持亦未集中兵力”,不久以後的10月5日,許世友直接指揮9縱和13縱在紅石山再次截擊敵整編第9師,大戰三天三夜,雖然將敵人擊潰和逐退,但是我軍也付出了較大傷亡,始終未能消滅整9師主力。隨著更多敵人的到來,至10月20日左右,我軍“內線兵團”連同50000多傷員、幹部家屬和群眾已被敵人壓縮到海邊,形成了三面包圍的態勢,這是膠東保衛戰最危險的時刻。

    直至10月22日,在9縱的堅決阻擊下,內線兵團才利用敵整8師、整9師之間的空隙,強行軍180裡突圍成功,勝利進入大澤山區。在此期間,範漢傑的部隊連續侵佔我15座城鎮,雖然傷亡15000餘人,但由於沒有一個整編師被殲,敵軍仍然佔據戰場優勢,華東局和內線兵團不得不申請撤出膠東轉戰敵後,可見局勢之糟糕。

    不過由於在其他戰場上,我軍不斷勝利造成敵人兵力吃緊,以及老蔣認為膠東已經“肅清”,所以自10月底開始,連續調走了整25師、整9師、整54師等部隊,連範漢傑也調往東北,膠東也終於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而膠東保衛戰前期的失利,根本由於在於沒有貫徹主席的軍事思想:“1,集中兵力打殲滅戰。2,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四個縱隊分成兩部分作戰,雖然期間重創了敵人數個整編師,但是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場不利局面。

    對比下之前的孟良崮戰役,華野以九個縱隊大戰敵人十個整編師,以五個縱隊圍殲四個縱隊打援,一舉消滅整74師,直接讓敵人的進攻破產。殲滅戰的意義在於,一方面,被殲的敵軍建制直接在戰場上消失,即便重建,由於其指揮機關和骨幹全部損失,戰鬥力絕難恢復,另一方面,會給戰場其他敵軍部隊以有力震懾,再不敢輕易冒頭,便於我軍撤出戰鬥和轉入休整。

    但是擊潰戰就不成了,戰役期間無論擊潰敵人幾個整編師,其骨架仍在,只要完成兵員、武器和彈藥的戰損補充,它們很快就可以恢復元氣並重新投入戰場,而其他敵人亦不會因此膽寒,敢於繼續尋求與我軍決戰,那麼戰場形勢就被動了,因為已經付出一定代價的我軍,來不及得到休整和補充,戰鬥力大打折扣。

    根據華野的戰史來看,在敵陣中若想全殲一個整編師,至少要集中五個以上的縱隊,才能完成殲擊、打援和預備隊的有效部署。膠東保衛戰之前的南麻戰役,也是由於粟裕手中兵力不足,才讓胡璉的整11師逃出生天,因此膠東保衛戰我軍僅有四個縱隊,又未集中使用,當然很難全殲敵人一個整編師,進而扭轉戰局。

    所以華野“七月分兵”雖然協助了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但是也造成了相當的損失,幾次戰役都沒有打好,這也是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以後,隨著野戰主力部隊殺入外線,勢必造成解放區內線兵力不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膠東保衛戰最困難的9月16日,軍委特意致電華東局,要求必須堅持在膠東,不求打勝仗,“只要不打敗仗就好,一個月至多兩個月,局勢就會變好”,從其後的戰爭程序來看,這一判斷驚人地準確!

  • 9 # 孟文浩

    這和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意思差不多。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與其去YY即將到手十隻鳥,不如牢牢抓住最容易到手的或者已經在手裡的那隻鳥。

    解放戰爭之前,敵強我弱的局面持續了很久,我們採用的是持久戰術,游擊戰術。

    以失去大片蘇維埃解放區換來人民軍隊的有生力量。

    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陝北的偉大曆程。

    對於1947年共產黨軍隊撤出延安的做法,很多領導和軍事將領不理解為什麼要撤出。因為延安是紅色中國的首都,是“革命聖地”。一旦我們放棄了延安那不就標誌著革命失敗嗎?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但毛澤東就說了十六個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

    在解放戰爭初期,國共雙方的實力懸殊,國民黨軍隊無論從數量和裝備上均處於明顯優勢,且有美帝國主義的支援,國民黨還從投降的日寇手中接收了城市和各種生產、軍事設施,日寇留下的大量武器裝備也歸了國民黨軍隊。

    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我們死守底盤,打消耗戰,勢必會造成大量部隊傷亡,而對抗消耗的結果,則是我軍僅存的有生力量迅速減少,最終的結果也將導致人地皆失,固守的底盤也守不住。因此當時的策略是以儲存有生力量為主,到農村去,發動群眾,穩固大後方,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在解放戰爭初期,雖然兩軍兵力數量懸殊,但此消彼長,隨著國軍不斷被消滅,到了決戰時期,從人數上已經不輸於國民黨軍隊。

    隨著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的逐漸被殲滅,最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並且因為我黨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廣大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了源源不斷的物質,極大支援了前線的將士。

    這個時候我們的戰略就要改變了,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擊潰敵人十個師團力量,他們大不了還可以捲土重來。

    因為我們要奪取全國戰爭的勝利,而消滅敵人一個師團的有生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說解放戰爭後期,隨著敵我力量的懸殊變化,擊潰敵人十個師團遠遠沒有消滅敵人一個師團重要。

  • 10 # 名山遊俠

    擊潰先不如殲滅戰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擊潰戰得不償失。因為這對於急需通過殲滅戰獲得及時、充分的武器裝備和兵力補充的我軍十分不利。二是擊潰戰也不利於成建制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威震敵膽,打擊敵人士氣,並改變敵我兵力對比,為最終奪取軍事戰爭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 11 # 唯餘莽莽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說: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敵一個師?

    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第四條是: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五倍、六倍於敵人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

    毛主席這一軍事原則,是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早在紅軍反圍剿的戰鬥,毛主席就提出:戰爭的目的,就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作戰的主要目標。在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戰術,打的就是蔣介石几十萬軍隊丟盔卸甲,損失慘重,連張揮贊軍長都被活捉。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開展建立敵後根據地,運用獨立自主山地游擊戰,打擊日寇,如:八路軍115師平型關之戰,就是集中了八路軍的主力,對日寇一次殲滅戰,打的日軍抱頭鼠竄,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第一勝利;同時要求八路軍各根據地,每天殺死一、二個日本鬼子;積小勝,為大勝,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俗話說:傷人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因此,解放戰爭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是黃花菜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