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史公子
-
2 # 笑笑小仙
其實不然,
當整個江湖被三國分割時,華夏大地湧現出一批英雄豪傑、文臣武將。忠奸善惡、真真假假參和其中,構成一幅壯美的三國史詩,而一些有爭議的三華人物,卻意料之外的被人談論最多,火遍大街小巷,如曹操、魏延,拿魏延來說,在當時被當做反賊,後來百姓為其建祠供奉,也算是一個傳奇。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魏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還得從他的所作所為看來。劉備在成都稱漢中王后,開始選賢舉能,官位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漢中太守”,誰來當?張飛已經自信滿滿,我勝券在握,還有誰比我更適合這個職位?站出來!果然沒人。可誰來當這個官你張飛說了不算,大家說了也不算,那得咱漢中王說了算。漢中王劉備一指東,眾人往東一看,那不是魏延麼。
劉備器重魏延那是有目共睹,在自己稱帝蜀漢之後,魏延也馬上獲封,官至鎮北將軍,到劉禪接任後,魏延又被封侯。但你們父子倆對魏延好,我可不一定買魏延的賬,說這話的人複姓諸葛,字孔明。與諸葛亮意見不合,可不是一件好事。魏延與這諸葛亮的矛盾要從北伐戰爭說起。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諸葛亮率軍北伐,魏延跟隨。既然跟你上來了,我可要大展拳腳,為國捐軀萬死不辭。魏延想起了韓信的招兒,幾次北伐魏延都“請求”諸葛亮,只要給我一萬精兵,咱們分頭行動,在潼關會師,定能走子午谷奇襲長安城。魏延這個計劃蓄謀已久,只要你諸葛亮點頭,一定能出奇制勝。
可諸葛亮不同意啊,魏延傻在那裡,愣是沒轍,諸葛亮不同意也有不同意的理由:此招太過冒險,不宜這般行事。一票否決了,而且是一票否決多次。魏延見軟磨硬泡都不能按自己計劃行事,心中很是不快,偷偷罵諸葛亮膽小鬼,不是塊帶兵打仗的料。心裡也暗暗可憐自己,懷才不遇,運氣不佳。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熬呀熬,諸葛亮終於臥病在床。魏延這會兒估計心裡頭挺高興的,我再也不用低頭任人擺佈了。令魏延想不到的是,諸葛亮考慮問題也萬分周到,萬一魏延死後有了權力,他的那些離譜的怪點子會不會害了蜀國?以防萬一,除掉魏延,以絕後患。於是,病危期間,諸葛亮出一計策,與其他將領商議,讓魏延來掩護斷後,軍隊撤退!
諸葛亮西去,魏延忠肝義膽,丞相雖死,但是國家還要運轉,況且還有我在,怎麼能退軍呢?楊儀只顧率軍撤退,這可激怒了魏延,阻斷了楊儀大軍的迴路。楊儀看時機來臨,上奏劉禪,魏延造反!豈有此理,丞相屍骨未寒,豈容你這般放肆。劉禪也生氣了,沒想到被怒氣衝昏頭腦的魏延竟先率軍要打楊儀,魏延此時的軍隊將士都知道魏延此事不妥,散的散,逃的逃。魏延中計死了。
諸葛亮為何到死都不信任魏延?難道真是因他長有反骨?其實不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魏延和諸葛亮的恩怨至此結束,諸葛亮的武侯祠如今香客絡繹不絕,魏延祠則無人問津,鮮為人知。能有一座祠堂,對魏延來說,也許就是最好的慰藉了。
-
3 # 宦官趣聞
1.諸葛亮也並非始終不相信魏延。諸葛亮北伐,首次出征,就安排魏延擔當重任。至於不採納魏延的奇謀,與諸葛亮不願冒險、“一生唯謹慎”的性格有關。
2.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不排除他與魏延性格不和、二人不對脾氣有關。但因為劉備極為信任魏延,所以諸葛亮和魏延雖然脾氣不相投,但對魏延的使用,並無什麼明顯打壓。
3.魏延之死,不排除與諸葛亮死前安排有關,但史料無確切記載。楊儀以謀反之名,藉機陷害的可能性大。魏延與楊儀之間基本是水火不容。諸葛亮死前委權楊儀,而魏延資格老,能力大,又與自己有矛盾,楊儀擔心降不住他,有藉機除掉魏延的動機。
4.魏延自己的性格缺陷也是導致自己悲劇的原因之一。魏延有能力,但人緣差,平時朋友少,關鍵時刻沒人替自己說話。魏延謀反案上報朝廷後,朝臣都選擇相信楊儀而不相信魏延。這也說明魏延群眾基礎差。
-
4 # 師明禮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在《三國演義》裡有誇大,但是要是看《三國志》的記載,也是很有依據的,至少諸葛亮不是太相信魏延。
(1)魏延和諸葛亮性格上的不同,造成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對魏延的嚴重不放心和不太信任。對於一個政權的大臣們來說,這是原則性的分歧。
諸葛亮是士人,諸葛一生唯謹慎,做事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一點點向前推進,但是魏延是武將,打仗勇猛。喜歡冒險,說簡單點,在軍事上一個穩中求進,另一個追求攻中帶守,這樣完全不同軍事思想的人怎麼能信任對方呢?
《三國志》記載,魏延私下裡有些看不起諸葛亮,覺得他在軍事上膽怯,這其實就是二人不同軍事思想的反映。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再比如,魏延曾經獻子午谷之計,願出奇兵直搗黃龍,諸葛亮則以為此計太過於冒險而沒有同意,這也是二人不同軍事思想的反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略》)一個像魏延這樣能打仗,能帶兵,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卻在軍事政治的戰略思想上和上級主管諸葛亮背道而馳,這是非常可怕的嚴重的隱患,所以諸葛亮不可能信任魏延。
(2)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實際上表明他對魏延不信任。
魏延為人性格高傲,和很多人處不好,大家對他避之不及,諸葛亮早期還是很愛惜他的,比如魏延和劉琰爭吵,諸葛亮責備了劉琰,還讓他回成都去。
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琰與亮箋謝曰。。。。。。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琰失志慌惚。(《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而蜀國另一位重臣楊儀,和魏延簡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某次魏延還要拔刀殺楊儀,竟然把楊儀嚇得~~~哭了~~~~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三國志》)諸葛亮呢,對二人都很愛惜,對二人都不忍偏廢。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國志》)但是,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是怎麼安排二人的呢?
諸葛亮知道魏延和楊儀是生死不兩立的,他對楊儀的安排是託以重任,讓他和蔣琬姜維等帶兵撤退,對魏延則是讓他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那就隨他去吧。這是很明顯了,諸葛亮顯然更相信楊儀,對魏延則是無法斷定。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三國志》)其實吧,楊儀這個人也不咋的,但是諸葛亮一生謹慎,臨終前他想的是讓大軍如何安然安全的撤退,他根據平日對二人的瞭解,才做出這個決定的。要說諸葛亮是故意安排楊儀殺魏延,這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他從大局和楊儀魏延的性格為人考量,認為楊儀會聽話將大軍帶回,魏延則無法確定。
不過據《魏略》記載,諸葛亮臨終託付軍權的是魏延,楊儀怕被魏延殺了掉,就釋出謠言說魏延要投敵,這才殺了魏延。依諸葛亮和魏延的相處來看,這種說法不足信。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魏略》)(3)魏延是不是真的有反骨?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魏延並不是要叛變投降,只是為了殺楊儀,他本人自己自視甚高,覺得可以代替諸葛亮,這是很有道理的。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 -
5 # 五色土聊歷史
實際上,魏延腦後有反骨,不被信任,最後被殺,都是諸葛亮一步步精心的佈局,這是個連環計,請看官耐心讀來。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魏延其人:
其一。諸葛亮始終不相信魏延,據說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實際上這是諸葛亮的託詞。諸葛亮玩的是政治謀略,魏延玩的是軍事謀略,雙方不在一個層次上,但是可惜的是,魏延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才能,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更不能正確認識諸葛亮所具有才能。就像一個自視甚高的小學生,鄙視一個才高八斗的中學生一樣;又像是河流鄙視大海一樣。
其二。若說諸葛亮想要玩魏延,玩死魏延幾個來回都不多,但是諸葛亮是顧全大局的,國家的安全和穩定是最重要的。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能掌控魏延,但是諸葛亮死了之後,就沒有人能掌控魏延了,所以魏延也要跟著諸葛亮一起死。
其三。諸葛亮死前布了一個連環計,利用魏延和楊儀的矛盾,透過楊儀殺掉魏延,又透過楊儀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既對蔣琬的嫉妒,搞掉楊儀(因為蔣琬接了諸葛亮的班)。
從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對他周圍的人的瞭解,是瞭如指掌,甚至是入木三分,想要玩死誰是沒有商量的,當時能和諸葛亮耍心眼兒了的,也就是司馬懿了。
孫權曾經說: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陸文圭評之: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鍾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回覆列表
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在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蕭何式的後勤保障人員,並沒有軍事統領能力,另一方面,魏延被殺是因為跟楊儀奪軍權,而被馬岱所殺。魏延代表的荊襄集團,楊儀代表的是川蜀集團,這是蜀國內部的鬥爭,而不是什麼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