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泜水漁翁
-
2 # 愚人覓知音
古代這個時間緯度比較大。平時這個概念也比較模糊。如果回答,那可以細化一下朝代時間段,分類回答
殷商時期,奴隸制度普遍存在。被奴隸的人群數量多,生活苦不堪言。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咒罵奴隸主。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亂戰,但同時已經有音樂存在。平常人的基本溫飽問題能勉強解決。平常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勞動後唱唱歌,聊聊戰局。
三國時期,平常人的樂趣就是能抱老婆睡炕頭。
唐朝初期,盛世百年,詩歌文化空前繁榮,平常人衣食住行大部分小康。平常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模仿文人雅士,吟詩唱曲。
明朝初期,社會秩序一般,衣食住行質量一般,但燈謎文化繁榮,統治略有殘酷。平常人們最大樂趣就是平時掙錢後好好喝點酒,彼此猜猜謎語。
清朝後期,政府腐敗,國力空虛,軍事落後,喪權辱國,平常人最大樂趣就是在內心期盼有英雄造反。
-
3 # 魔方歷史觀
在古代,對於平常人家而言,生活中的樂趣是與物質生活水平有關的,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首先,說說“好的生存環境”這個前提,所謂好的生存環境,也就是“亂世”和“太平之世”。當所處的時期是亂世的時候,戰亂四起,對於平常人家的百姓而言,別說安穩的生活了,男子不被抓壯丁就是萬幸了,而且因為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也成了平常的事。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對於百姓而言,能保住命就是最大的所謂“樂趣”了,而且還是“苦中作樂”。
若是處於“太平之世”,那就不一樣了,國家穩定,國家內部沒有戰亂,平常百姓能夠“男耕女織”,安居樂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經濟發展也很快,如在北宋時期,繁華都市林立,城中店鋪林立,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在這樣的時期,百姓生活中的樂趣也就多了,閒暇時遊山玩水,逛逛街,聽聽曲兒……,都是樂趣所在,但這是對於稍微富足些的人家而言。在這樣的太平發展時期,也會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但大多數百姓還是能夠安穩生活的。於這種時期的平常人家而言,有土地,能吃飽穿暖,年年有餘,平安喜樂,即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了,若是有個讀書有出息的孩子,那更是極好的。
-
4 # 福樂緣475
古代平常人家平時最大的樂趣要因人而異,這樣範圍太廣了。
古代雖然沒有電燈,電話,電視機,但是,並不能代表他們平時的生活不豐富多彩啊!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燈紅酒綠,小曲,評書,詩會,琴棋書畫等等!
古代的人,除了日出而作之外,民間武館,戲院等等還是許多的。
-
5 # 麥香駱駝
卸腰。
鞦韆不是有人說鞦韆,且不說古時鞦韆大多為宮闈內以及閨閣待字小姐的休閒活動,《開元天寶遺事》即雲:“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蘇軾亦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語。稍微想想,百姓們指著盪鞦韆提供生活下去的樂趣,是多麼悲哀。
《荊楚歲時記》轉引《古今藝術圖》:“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筆者注:qiáo,敏捷)者”。山戎是居燕山一帶,以放牧和山林狩獵為主的遊牧民族,他們認為透過盪鞦韆可以鍛鍊身體的敏捷性,娛樂之外,更多的是健身的目的。
鞦韆一般也只作為小孩的娛樂。試想想,一個五大三粗的男子,從耕地裡回來,放下犁鏵,拴好水牛,施施然在自家屋後頭盪鞦韆玩,難免有些“畫美不看”吧。
蹴鞠蹴鞠,劉向《別錄》雲:“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則一開始是鍛鍊士兵體力的,“今軍無事,就使蹴鞠”,自然與平常人家不搭邊。
直至宋朝,蹴鞠才逐漸下移,被作為一項業餘娛樂專案,但也多是城鎮市民的娛樂,平常村莊還是沒有什麼機會接觸的。不像某些古裝劇裡所表現的,人人都愛蹴鞠玩。
舞獅舞龍古代重農,講究精耕細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平時並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所以平常人家的娛樂活動往往與節日掛鉤——所以就和“平時”這個限定難以掛鉤了。
但好在的是,“樂趣”並不一定要主動參與進去,甚至作為主角人物;有時,旁觀的樂趣也並不少。
中國古代原本無獅,直到南北朝劉宋時,才有“粟特(筆者注:西域古國之一)大明(筆者注:孝武帝第二個年號)中遣使,獻生獅子、火浣布、汗血馬。”而且倒黴的是,粟特人進獻的這些禮物,在途中還被賊寇搶了。最晚到了唐代,民間出現了舞獅活動。早期多由西涼藝人表演。
清末黃瑞鵠《迎春圖》龍與鳳、麒麟、龜合稱“四靈”,龍文化可謂源遠流長。舞龍最晚應該在漢代就有了。袁自牧《夢梁錄》介紹:“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多在元宵之夜表演,在夜裡非常壯觀。
聽書看戲古代識字率不高,聽書、看戲,成為普通人獲取知識典故的來源。大約在宋朝,就開始有說書。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就有說書、唱戲的形象。普通村社,在節日以及重要神明的生日,會湊錢請一班藝人唱戲。大多是像剛過完年這樣的農閒時間。
緒論古人精耕細作,旱澇憑天,最大的“樂趣”應該是朝廷宣佈免徭役賦稅的訊息。平時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地少。他們不玩鞦韆,部分年代的少數人以蹴鞠(可以看做是早期的足球)為樂;鬥雞、鬥蛐蛐,並不是貧苦百姓能夠玩得起的,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偶爾大概可以充當觀眾;圍棋、象棋,最晚在清末以前,都是士大夫修心養性的活動。
普通百姓的業餘活動,往往與節日掛鉤。
-
6 # 上善若空氣
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哪個歷史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態都是相似的,充其量是工具,方式不同而已,都有悲喜離合,都有娛樂歡笑。古代的娛樂可以蹴鞠,可以聊天話家常,可以打牌,可以繡花,可以宴請等等等等,和今天一樣。
-
7 # 司徒小雄
這個問題,我有高見。
近代開始,隨著科技的爆發,人類開始使用蒸汽機,內燃機和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近幾年來,隨著網路的發達,極大的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
在現代社會,如果你沒有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你就相當於生活在古代。
但是,各種科技的發達,改變的都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其核心的東西還是無法改變,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所以現在人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古代人的樂趣便是什麼。
小時候,你以為玩具最好耍,遊戲最好耍。長大後你才真正發現,人類是群體社會,人是最好耍的。人耍人,耍死人,人耍人,嚇死人。
哪個人都想生活在世人稱讚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想指揮別人而不是受人指揮,即便是沒有那個能力去指揮別人的人,也想脫離別人指揮你的這個處境。
所以,古代人最大的樂趣,和現代人最大的樂趣差不了太多。現代人喜歡旅遊,古代人也有徐霞客這樣走遍名山大川的。現代人喜歡研究東西,古代人也有萬戶坐火箭的情況。現在人喜歡修豪宅,古代人也有修建宮廷的事情等等,這樣的例子太多,不一而足。
所以,人類是群體社會,一個古代人的名詞,範圍很大,無法說一個例子來蓋到整個古代人頭上。只好籠統的說,現代人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古代人最大的樂趣就是什麼。
回覆列表
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代人除了工作,好像沒什麼娛樂活動,死氣沉沉呆頭呆腦的。其實不然,古人的業餘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多彩。節日的百樣習俗自不必說,平時的轂擊、蹴鞠、鞦韆、飲酒等各種文體活動也是異常火爆。
轂擊:就是現在碰碰車。《晏子春秋﹒雜下二》記載,“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齊華人特別喜歡轂擊,以驅趕車子相互撞擊為樂,國家管也管不住。說明轂擊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而且在上層特別盛行。不過古代家有車馬的畢竟只是上層人家,普通百姓肯定玩不起這個。
蹴鞠:眾所周知的蹴鞠在中國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也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臨淄,這個在《史記》和《戰國策》裡有明確記載。蹴鞠在漢朝得到長足發展,軍隊和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太上皇劉太公和劉伯溫都是蹴鞠這項運動的骨灰級粉絲,為了接近蹴鞠場所居然搬家。後來又發展到下層百姓,《鹽鐵論》裡說“康莊驅馳,窮巷蹴鞠”,說明市井小民也喜歡蹴鞠。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發展到最為繁榮的階段,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直到清朝中葉,蹴鞠才被現代足球逐漸代替。但其實足球就是蹴鞠,只不過變了點花樣而已,蹴鞠是足球的老祖宗。
鞦韆:如果追本溯源,鞦韆可以一直追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候人們為了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經常利用藤蔓搖盪擺動,跨越山澗或攀援樹木,這就是鞦韆的雛形。後來北方少數民族據此創造了鞦韆這項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鞦韆裝置簡單,一看就會,所以迅速在社會各階層流傳開來,富人窮人村夫美女大人孩子都愛玩。漢代以後,竟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保留專案。直到今天,仍然流行不衰,而且發揚光大。真該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麼好一項財富。
飲酒:這項活動就更不用說了,從古至今歷來喝酒就沒停止過。《神農本草》記載,中國的酒起源於上古與神農時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如今早已成了一種深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古代人好像比我們還聰明,隨便一個村子就有人釀酒,你看陸游就說“莫笑農家臘酒渾”,《水滸傳》裡每個小店每個村莊都能喝到村釀,現代一般人家誰會造酒?而且古人喝酒不受限制。現在工作日不準喝酒,古代沒這個紀律,啥時候都能喝酒。李白上朝時間跟皇帝貴妃在一塊也敢喝得酩酊大醉,有的縣官升堂問案也抱著酒壺。
旅遊:歷朝歷代都有大批旅遊愛好者,男的女的都喜歡旅遊。旅遊最早起源於公元前22世紀,大禹是最早的旅行家,後來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孔子也是周遊列國,還有范蠡為代表的商人們進行的商旅。但這種旅遊跟現代意義上的旅遊不同,這都是功利性質的。現代旅遊概念的旅遊也在商周時期就有了,他們用“旅”字專指當時非常活躍的商旅,用“遊”字指娛樂性的遊玩、遊覽、遊獵,就是像魚兒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古人旅遊往往是在春暖花開之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楊巨源《城東早春》)。明朝人尤其喜歡旅遊。據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所著《廣志繹》記載,明朝的北京人,特別是女人逢節必遊,有錢的遠遊,沒錢的近遊。從春天開始,她們就出城踏青郊遊,然後是到處遊玩。玩的花樣比現在不少,燒烤、飲酒、賞花、做遊戲,樂此不疲。
禹步:禹步就是道教的踏罡步鬥,其實這是一項古老的健身活動,相傳最早由大禹創立,對彎腰駝背,四肢麻木,腸胃不好,腎虛腰疼,老年痴呆,肺結核,支氣管炎,腦膜炎,神經衰弱等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古代人們席練禹步的很多,就像現在練太極拳一樣。據說張三丰就是根據禹步的步法和蛇鶴相鬥的情景創立了太極拳。
除此之外,古人勞動之餘,也會參加一些培訓班學習禮儀和各項技能。明朝時各村都設有一個辦公的地方,叫做“堂”。“堂”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負責處理本村的雜務瑣事。堂的右邊設塾,左邊設庠,庠的後邊設中堂。塾就是私塾,年滿八歲的兒童即可進入私塾讀書學習。庠稱為左庠,是為成年男子設的。每天晚飯後,男人們便到庠中聽秀才講道德禮儀。中堂是婦女們學習紡織縫紉技術和做針線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