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羨故劍書生

    這個也分時段,隋朝繼承於北周,未經歷長久的混戰,人口基數和繁榮程度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隋文帝是歷史上的明君,開創開皇之治,除了滅陳沒有大的戰爭,承平日久,人口基數達到封建社會時期的一個峰值,從這一點也映射了社會的繁榮,而隋煬帝時期,崇尚奢侈,又開鑿大運河,三徵高句麗,國力損耗極大,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割據四起,人口銳減,唐初肯定是比不上隋朝的,至開元盛世時可能差不多,但人口數仍未超過隋朝,隋朝其實也是一個很有光輝的時代,只不過二世而亡埋沒了它的光芒

  • 2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藏富於國隋危亡,藏富於民唐繁昌!

    隋比唐更富,其實是一種誤讀!

    持此論者觀點認為:

    其一,隋朝國力強盛,賦稅充盈,國庫儲備足夠,全國遍佈國家糧倉,可供數年之用度。也基於以上原因,隋朝大興土木,挖掘京杭大運河,巡幸不止,又四處用兵,彰顯武功。

    其二,人口資料,隋初700萬戶,隋末最高900萬戶。唐初180萬戶,到安史之亂之前960萬戶。按此資料,“貞觀之治”人口斷斷不能和隋朝相比,而唐朝發展頂峰的“開元盛世”也只是恢復到隋朝的水平而已。

    以上說辭,乍看很有道理,其實是有其歷史背景在其中。

    首先,隋朝國力絕不比唐朝更強,唐朝其實是加強版的隋朝。君不見,隋朝三徵高麗,引發覆國危機,而唐朝為對高麗用兵,卻穩如磐石,後在高宗時,將其收服。公元666年高句麗爆發了內亂,唐高宗李治抓住了機會派遣已經七十多歲的李績為主帥率軍攻打高句麗,主要將領有薛仁貴和契苾何力等人,最終契苾何力率軍攻破了平壤城,高句麗國王投降,最終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完成了征服高句麗的任務。

    經濟上,隋朝貌似富庶,其實是建立在人民高額的賦稅之上的——藏富於國,就是搜刮經濟成果,充盈國庫,而不考慮民生凋敝,人民生活於水生火熱之中。大業六年(610年),西域各國使者會集都城洛陽,在使節到來之前,煬帝令城內店鋪、房屋裝修整齊劃一,同時購置了奇珍異品到街面的店鋪裡,街上的人和店主也都衣著華麗,甚至路邊的樹木也用絲綢纏起來,整座城市極盡富貴。外國使節經過酒店時,會被請進用餐,盛情款待卻分文不收。西域使節驚歎不已。但這一行為卻被使節識破,因為他們發現了很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苦老百姓,導致面子、裡子盡失。

    其次,隋朝戶數統計精確,建立在隋文帝楊堅有效的戶籍統計之上。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透過戶籍統計,隋朝有效增加了稅收。而經過隋末戰亂,人口確有減少,卻未必有戶籍數顯示的那麼嚴重。唐初,未能像隋朝一樣普查戶籍,因而存在相當的隱瞞。人口低於隋朝是事實,卻卻不會那麼誇張。“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世”,這是唐朝百姓富足的寫照,也是唐朝成功的表象。

    綜上,隋朝藏富於國,二世而亡;唐朝藏富於民,開創大唐盛世!唐朝明顯更富強,毋庸置疑!

  • 3 # 無痕7378

    想想就不可能,隋朝才多久,從建朝到被滅就三十多年,朝廷也富不起來;

    隋朝建朝之前經過南北朝時期,這本就動盪的十二小朝廷最終被收成就了隋朝,所以可以說隋朝的兵馬強勝,所以延續到現在都說隋唐強大,就是兵強

  • 4 # 安工才

    弱勢群體閒著無聊,找機會學習點經濟學,人在地上,魂在天上【歷史上的今天】今天是經濟學鼻祖、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亞當·斯密逝世229週年。

     

    我們都知道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從本書開始,經濟學誕生了。可以說,後世許多看似高深的華麗理論,究其精髓不過是斯密經濟學原理的變相表述、簡單應用或精緻提煉:

     

    對於“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貧富分化,斯密早就說過:在一個文明社會里,即便最低等、最卑賤的社會成員,所能享受到的豐裕和富足,也遠非最尊崇、最勤勉的野蠻人所能企及。

     

    對於“比政府有所為,更重要的是有所不為”,斯密早就說過: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旦廢除,市場人自由秩序就會自發湧現;相反,人世間永遠不會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智慧,可供行政當局使用,勝任這份工作。

     

    對於“貿易保護”,斯密早就說過:越是自由廣闊的市場交換和貿易體系,越有利於勞動分工,勞動分工越專業細緻,越促進財富增加,造福於民。因此,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本質上並無區別,而重商主義(貿易保護)的實質是,特殊利益透過尋租,侵蝕本國消費者利益,以榨取超額利潤。

    ……

     

    毋庸置疑,就其重要性而言,斯密的理論至今依然毋庸置疑的首屈一指。

    《國富論》雖然堪稱鴻篇鉅製,但寫法卻並不故作高深,常從一些家長裡短的尋常話題入手,人性世情洞幽燭微之論,在書中比比皆是。

     

    張五常評價:我是從《國富論》學得什麼才是大學問,不容易想象有人可以寫出那樣博大精深的書。

     

    因此,《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界的聖經。

     

    今天,重讀斯密,除了《國富論》,有一本書也不能不讀,那就是斯密本人視為自己最重視的作品《道德情操論》。在斯密看來,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理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

     

    亞當·斯密逝世229週年,先知書店特別策劃“斯密紀念專題”,甄選斯密兩大經典《國富論》《道德情操論》最佳版本,及當代最權威的《亞當·斯密傳》(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首次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首度引進國內)。 斯密的思想,不僅為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奠定了倫理基礎,更是市場經濟良性執行不可或缺的“聖經”。讀懂亞當斯密,才能理解國家持續繁榮的關鍵所在。

  • 5 # 榆樹錢11

    有道理,不準確,是奠基。聊聊三個皇帝的故事。

    一,隋文帝楊堅的節儉厚民與開皇盛世

    1、楊堅為北周外戚奪權立國,他提倡節儉反對奢侈。他自己現身說法,不許皇族和嬪妃配金戴玉,都配銅鐵飾物。不許穿綾羅綢緞,都穿普通布帛。2、反腐敗,他曾經私訪洛陽,撤銷二百多貪官汙吏。3、減輕老百姓賦稅,實施租庸調製,發展經濟4、開科選拔人才。5、統一北方,結束戰亂,奠定基礎。

    二、隋煬帝的悲劇。隋煬帝是個暴君,但絕不是個昏君!(費孝通語)楊廣喜好詩文,也是一個有宏圖大略之主,曾經親自帥兵統一南方。他當皇帝第一件事就移風易俗,建立科舉制度,徹底廢除門第制度的九品中正制,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大批寒士知識分子,掌握政權,人才濟濟。他看到南方經濟繁榮發展,就決定開鑿大運河,成為溝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他營建洛陽發展經濟,修御道廣建糧倉,為了徹底擊敗進犯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三證高麗,還溝通西域和臺灣。他還整理保護中華文化古籍,建立圖書館。只不過他好大喜功用兵太急,徭役繁重,導致造反丟了江山。落得荒淫無道,窮兵黷武。

    三、李世民的故事《貞觀政要》寫了。

    大唐王朝創造性的批判和繼承了隋朝的繁榮,而且加以發揚光大。“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李唐王朝繼承了隋朝繁榮也吸收了隋煬帝楊廣的失敗教訓。唐太宗李世民就經常與手下人說,民以載舟,民亦能覆舟。隋煬帝楊廣不聽勸告,結果丟了性命。李世民勵精圖治“貞觀之治”,1、吸取隋亡教訓。2、繼續隋朝,租庸調製,輕徭薄賦3、繼承隋三省六部制,相互監督集體領導制度,防止個人獨斷專行。4、繼續推進科舉制度,建立科學的選拔用人制度,廢除世襲制,讓大量有才能的地主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建立一套當時世界上最公平公正公開的選官制度。李世民高興的說“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矣”5、皇帝善於用人納諫,剛直不阿的御史魏徵敢於直接抨擊李世民的過失制止其錯誤召令。李世民在後宮玩鴿子,聽說魏徵到了,慌忙置於龍袍內。魏徵卻東拉西扯不走,直至李世民尷尬認錯。李世民想修一個小露臺,被魏徵制止,難道你要當隋煬帝?宰相房謀杜斷,姚崇宋景等一代名臣正直廉潔,不媚上不怕權貴,名垂青史。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制度,李唐王朝都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繁榮發展成就,批判性的借鑑了敗亡教訓,從而,經過貞觀之治,武則天改革,再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發展,幾代人前赴後繼,終於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開元盛世”!

    治大國與烹小鮮,應該如履薄冰。

  • 6 # 燕山史話

    “隋朝比唐朝富裕“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有讚美隋朝經濟的話叫“古今稱國計之富莫如隋 ”,當然可能會有點誇張,但也從側面證明了隋朝經濟之發達。 △隋朝地圖與唐朝相比,隋朝富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人口戶數增長速度來看,隋朝增長率整體上高於唐朝。

    倘若均以社會安穩、戶數增長較快時間段計算,隋朝:公元589年(開皇九年)到公元606年(大業二年),人口戶數由700萬戶(含滅陳戶數)增長到890.75萬戶,十七年均增長速度為1.49%左右,人口數量在公元606年達到頂峰,為4602萬戶;唐朝: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到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戶數從380萬戶增長到615.61萬戶,五十三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0.92%,人口數量在公元754年達到峰值,為5288萬人,然而這距離唐朝開國已經過去了一百二三十年,整個隋朝國祚僅有38年。

    △隋朝大運河

    二是隋朝農業經濟發達可惠及到唐朝,足見富裕。

    農業經濟發達體現在對糧倉的興建上,近年考古發現的洛陽含嘉倉,儲量窖數在預計在400窖左右,這居然不是當時儲糧最大的倉,《資治通鑑·隋記》記載最大的倉為洛口倉,倉周長達20餘里,儲糧3000窖。倘若每窖按8000石換算,儲糧在2400萬石,而據《通典》記載,整個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安定富庶時代年均地稅為1240萬石,一個倉儲糧就達將近唐王朝兩年的地稅收入。隋末時,唐高祖在晉陽起義,當時所擁有的糧食,號稱“食支十年”;長安的糧食庫存用到唐太宗貞觀年間還沒有用完。

    △隋朝含嘉倉遺址

    三是唐朝“貞觀之治”其實並不太平,自然災害不斷。

    可能有人會以唐朝最好時期的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來反駁,實際上貞觀年間並不太平。歷史學者統計發現,唐太宗在位的23年中,有10個年份發生國旱災,13個年份發生過水災,貞觀元年時,長安城“鬥米直匹絹”,百姓甚至出現賣兒鬻女現象;在貞觀元年到貞觀四年間,出現大面積蝗災;貞觀十年起,伴隨著水旱災害,各地又相繼爆發疫情,因此有歷史學者甚至對“貞觀之治”是否名副其實提出質疑。

    △隋文帝楊堅

    △唐太宗李世民

    綜上,從人口增長、農業經濟、盛世實際情況來看,唐朝是遜於隋朝的,隋朝在隋文帝“開皇之治”下,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隋文帝楊堅不愧為一代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年春考專科能上的學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