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由史看今

    第一:鴻門宴上示弱於項羽,並且收買項羽的叔父保住了性命,然後退守關中養精蓄銳!

    第二:採納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然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關中和關羽爭奪天下!

    第三:聯合諸侯王一起起兵對抗項羽,讓項羽疲於應付不斷消耗楚軍實力!

    第四:採用反間計順利除掉了項羽的謀士范增,並且劉邦不斷吸納項羽身邊的優秀人才!

    第五:楚漢最後決戰之時,命令士兵不斷唱楚歌讓楚軍念想家鄉,軍心渙散,讓後四面出擊,項羽烏江自刎!

  • 2 # 歲月都江堰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擊敗被很多人排名中國歷史上第一的名將項羽決非偶然,他奪取天下完成霸業的成功經驗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津津樂道被研究探索,那麼一介平民是怎樣完成擊敗一代梟雄獲得勝利的呢?

    毛澤東主席對歷代帝王評價不少,他關注劉邦比較多,在《史記-漢高祖本紀》中批註:“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 他還這樣說: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因為他幹對了二件事。哪兩件事情呢?一是他的決策對頭,二是他的用人得當。

    劉邦本人對於自己取得勝利又是怎樣說的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他的說法和毛主席的觀點大同小異。

    這兩點是劉邦獲勝的關鍵,當然,僅僅這兩點還是不夠的,劉邦擊敗項羽獲得勝利我認為其原因大概是這樣:

    一、戰略制定得當。一個戰爭和一場戰鬥,人和武器是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制定作戰策略不當,定難獲勝。劉邦制定了“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則爭雄天下,退則據關而守”的戰略。因此劉邦即使遇項羽戰敗,只要人在命在根據地在,大後方都能送過來糧草兵馬,捲土重來,東山再起。這個戰略構想在第一次“破武關,入關中”時成型。相反,項羽則沒有戰略指導思想,以為老子力舉千斤大鼎武力天下第一,想打誰就打誰,往往事實不是這樣,武力只能擊敗面前的敵人,個人的力量再大也大不過團隊。

    二、注重外交,善於結盟。劉邦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只要用得著的人就是我的,韓信、張良等不說,原來屬於項羽的如黥布、張耳等最後都加入了劉邦的陣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不少人跟過項羽,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說劉邦知人善任,用人做得好,那麼就可以說項羽用人就做得孬。

    三、用人得當。“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經典成語就是指劉邦對大將韓信的充分信任,劉邦洞察良將的能力和為人以後就充分放開權力,極大地發揮了將士們的潛力和能力。

    四、雖好色享樂,但收發有度。有人說是男人就會好色享樂,劉邦也不例外,劉邦想得天下,可能不全有安邦定國富裕百姓的成分,更多的是好色享樂,但他做得到收放有度,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攻下咸陽進入“三百里”的阿房宮,珍寶遍地美女如雲,儘管他眼睛睜得大大的貪婪的本性油然而生,好色的慾火難焚,但想到天下未平,敵人尚存,玩物會傷志,終於還軍霸上,贏得軍心民心。

    五、患難相共,風雨同舟。有人說劉邦一個無賴之徒,雖然言過其實,但他卻實是隻能算是一介布衣,可他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打了勝仗,不吝嗇封賞功臣加,獎勵士兵,所以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打天下。

    當然,時勢造英雄,英雄莫問出處,僅僅以上這些是不夠的,但是項羽就難做到這些,後來的皇叔劉備也可謂兵多將廣,諸葛亮、關羽哪個名氣不大,但終究難成霸業,只因為對手更強大,所以,劉邦擊敗項羽獲得勝利是遲早的事情。

    正是: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3 # 雨夜夢幻歷史劇

    劉邦天資聰明,善於發現人才,並委以重任。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能看出劉邦確有領導才能。 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不計 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而項羽雖稱的是天下第一的武將,但他驕傲自大,凡事都用武力解決,自然不得人心,也不善於發現人才,才導致許多跟他的將士離他而去.最終導致劉邦打敗項羽奪了天下。

  • 4 # 鴻哥iouyh福小鋪

    先入關中為王,劉邦佔據先機,這裡展示劉邦集團在審時度勢方面要比項羽來得高深,做到了驅使天下群雄為已謀利的操作,借項羽硬啃秦軍,一路欺軟避硬拿下秦都;

    格局觀勝。

    然後呢,鴻門宴,要讓項羽兌現承諾是不可能的,但保住性命和給一塊封地才是目的;

    結果呢,儘管封地不是很好,但命保住了,也有地盤了,目的已然達成。

    謀略勝。

    項羽在分封后,過得並不安穩,仍然四處征戰,其中不乏是劉邦集團在背後的煽風點火,鬧騰。

    策略勝。

    格局觀、謀略,策略都勝,項羽還有什麼能與劉邦鬥,從外部的諸侯到內部的亞父范增,無一不被劉邦集團所操控。

    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劉邦集團就是用這麼一個謀算漸漸把項羽剝離得成為一個孤家寡人。

    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 5 # 三上歷史

    劉邦和項羽相爭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項羽稱霸,第二個階段是楚漢相持,第三個階段是劉邦滅楚。

    在第一個階段,劉邦主要用的對策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簡單說就是“示弱”,大白話就是“裝孫子”。

    在第一個階段,項羽是絕對的王者。

    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率領諸侯50萬大軍入關。

    這時劉邦已經入關滅秦了。劉邦可以說是撿了個便宜,秦軍主力都在鉅鹿和項羽死磕,他趁虛而入,出的力不大,得到的功勞不小。

    劉邦這時有10萬軍隊。

    項羽等於出力沒討好,當然是很生氣的,范增也攛掇項羽滅了劉邦。這時劉邦陣營中又出了一個叛徒,叫曹無傷。曹無傷這個投機分子看到項羽厲害,就悄悄的給項羽寫信說,劉邦想當關中王,並且咸陽城裡邊金銀財寶美女多的是,意思就是你快來吧。

    項羽的部隊這時駐紮在鴻門,他就下令讓部隊埋鍋造飯,吃飽了第二天就去收拾劉邦。

    結果項羽的陣營裡出了一個團隊意識不強的人,這個人就是項伯。項伯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就想,哎呀,我的救命恩人張良在劉邦的隊伍裡呢,我得去通知他,別明天大戰一開始他被殺了。 於是項伯就私自來到了劉邦的營地,勸張良逃走。

    張良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他如果不講義氣,當時也不會救下殺人的項伯,所以張良給項伯說,我不能走,沛公待我不薄,我得給他說一聲。

    重點來了,敲黑板。

    劉邦聽後心中非常害怕,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說,求項伯替你告訴項羽,你不會背叛他。

    劉邦同意了,問張良,項伯和你誰大?

    張良說,項伯大。

    劉邦說,你把他請進來,我要認他做大哥。

    這句話說的太有水平了。劉邦沒有問他和項伯誰大,而是問張良和項伯誰大,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透露的意思就是說,我劉邦和你張良是哥們,你的兄長就是我的兄長。 我們要知道說這句話的時候,劉邦最起碼已經50多歲了,而張良就是個三十來歲的青年。

    項伯進來後,劉邦一口一個大哥,又是勸酒又是夾菜,三言兩語就和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然後說自己佔領關中只是替項羽守著這個地方,並沒有要佔這個地方的意思。

    項伯被感動的一塌糊塗,回去之後,就給他的侄子項羽說了劉邦的種種好話,打消了項羽攻打劉邦的念頭。

    第二天,劉邦又親自去鴻門向項羽說明心意,徹底打消了項羽攻打劉邦的念頭。 後來劉邦怕范增再使壞心眼害自己,來了個金蟬脫殼走了。

    後來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諸侯,把劉邦封到了漢中這個窮鄉僻壤。 劉邦心裡當然是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為了打消項羽對自己的戒心,劉邦打算把“孫子”一裝到底,他聽了張良的建議,一邊走一邊把身後的棧道都燒了。 意思是告訴項羽,我非常服從你的安排,我去了漢中就老老實實的在那待著不回來了。

    接著就進入第二階段,楚漢相持階段。

    在這個階段劉邦運用的最主要的謀略是“虛而實之實而虛之”,也就是“聲東擊西”。

    劉邦帶著他的隊伍來到了漢中。

    到了這個破地方,大家心裡面都是有怨言的,在去往漢中的路上,就陸陸續續有很多人離開了劉邦,如果不能給大家點希望,他的隊伍在漢中也長久不了,所以沒多久劉邦就東回平定了三秦,拿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地盤。

    平定三秦,劉邦採用的是韓信的計謀,就是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因為項羽分封不公平,這時,齊、趙、韓、梁等眾多諸侯國都反了。項羽做為老大,正在考慮先收拾誰。 劉邦得到訊息後,就給項羽捎了個話:

    說我劉邦只是想拿回屬於我的關中地區,我絕不敢和你爭天下,真正想和你爭天下的是齊國和趙國,他們還寫信來勸我和他們聯合呢,我把這個信給你附上你也看看。

    項羽信了劉邦,北上攻打齊國、趙國。

    劉邦趁著項羽率主力在齊地平叛,他率領一些投靠過來的諸侯部隊,一路向東打到了項羽的大本營--彭城。把項羽的宮殿也佔了,女人也睡了,大擺宴席,高興的不得了。

    項羽得到訊息後,領著3萬精銳部隊就殺了回來,把劉邦的50萬大軍殺的大敗,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劉邦也是非常狼狽的才逃了出來,在半路上因為怕跑得慢被楚軍追上,還多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推下車。

    後來劉邦又和項羽大戰了多次,無一例外都是以劉邦的大敗而結束。

    劉邦雖然在軍事上一直失敗,但是他用謀略幹了幾件事情,讓項羽的核心團隊走的走,死的死,元氣大傷。

    首先劉邦用反間計把項羽手下的大將英布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 後來劉邦又採用了陳平的建議,用大量的金錢賄賂項羽陣營裡的人,讓他們團隊不和, 最終導致范增被氣走了。 後來韓信把項羽手下的另一大將司馬龍且給斬殺了。

    打到最後,項羽雖然每戰必勝,但是它的核心將領們都走的走,死的死,只能他自己一個人東奔西走,來回疲於應付。 於是項羽就和劉邦講和,說好大家以鴻溝為界,西邊歸劉邦東邊會項羽,劉邦也同意了。

    接下來進入了楚漢相爭的第三個階段,劉邦滅楚階段。

    這個階段劉邦用的計策就是儘可能團結大多數。

    大家講和之後,項羽就率軍東歸了。

    張良給劉邦說,項羽現在是最弱的時候,再加把勁就把他滅了,如果等他養足了精神還是大患。

    於是劉邦說,打。

    劉邦自己的部隊是打不過項羽的,所以一開始他是聯合了韓信和彭越的部隊,一起來打項羽。

    他們倆也答應了,但後來沒來,導致劉邦被項羽又胖揍了一頓,直好堅守不出。

    劉邦問張良,韓信和彭越為什麼不來?

    張亮說,他們不知道滅了項羽之後,他們能有什麼好處。你許他們以封地,他們就會來的。

    劉邦說好吧。

    於是韓信和彭越都來了,三軍合兵一處把項羽給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跨界+12傳說武器隨即把小號刪除,網友直言點一下再跨不好嗎,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