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賽豪vlog

    二十多年前,當高校招生錄取放榜之後,許多長輩朋友都會問我:

    “你考上哪裡?”“學什麼專業?”

    當我回答“臺灣大學”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驚喜:“哇!”

    當我接著回答“歷史”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失望:“哦。”

    從他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大眾對於學歷史前景的看法。

    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是啊,在這個時代,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呢?

    希望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能夠認真問自己這個問題,不要猶疑也不要回避:

    學歷史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

    如果無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如果有用,請明確地說出來,用處是什麼?

    這些問題,讓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這本書就是身為歷史人的我,針對許多非文史專業的朋友所呈現的答案。

    不是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近代以前,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覺得學歷史很有用,甚至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現代,忽然之間,有許多人都覺得學歷史沒有用,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說不出學歷史的實際用處何在。

    為什麼對於學歷史有沒有用,過去和現在的認知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難道是古人實在太笨,誤把沒有用的東西當成是有用?還是現代人的智慧忽然有了數十上百倍的增長,比古人要有智慧得太多?事實上,歷史學還是歷史學,只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至於人文教育的本質──人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基本上不是關心的重點。

    在這種工匠教育的影響下,歷史教育也受到了極大的改變。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面容,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歷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歷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們的教育生產了大量的專業工匠,但卻很難培養出宏觀的領袖人才。其弊害之深,遠超想象。

    古人如何學歷史?

    事實上,古人不是這麼學歷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如何讀歷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里巷人”就是現在網路上所說的“鄉民”,如果讀了幾十年的書,碰到事情除了跟鄉民們一樣湊熱鬧,發表一點個人的感想外,卻對於如何解決事情,一點方法也沒有,那讀書有什麼用?如果讀了這麼多歷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歷史有什麼用呢?各位對此難道沒有疑惑嗎?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請題主細細讀這裡,感覺會解答題注的疑問(⊙o⊙)哦)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開啟,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歷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鍊,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來一步步鍛鍊自己的思辨。最後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長,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事實上不只呂祖謙這麼讀歷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這樣讀歷史的,他說: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讀史者“設身處地”地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還要我們當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做出決定。

    歷史學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已。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瞭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報任少卿書)。

    如果你讀完了一本書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沒有任何改變,你就等於沒讀過這本書。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前人的智慧,最後將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體,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這樣讀書、這樣學歷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歷史學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有用的學問。

    什麼是“思辨”?

    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重視“思辨”,但什麼是“思辨”呢?

    在這裡,我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來說明。相信各位在中學課本里都讀過《木蘭詩》這篇詩歌,詩歌的一開頭是這樣說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請問各位,“唧唧”是什麼聲音?

    按過去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課本的標準答案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麼你可能在“思辨”上還需要更努力一點。因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實已經寫在接下來的兩句裡: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作者清楚地說出,這時只聽見嘆息的聲音,因此“唧唧”是嘆息聲。

    不願面對這樣的答案嗎?歷史學講求“孤證不立”,我們可以舉出更多的例證來證明這一點。

    “唧唧”一詞,也出現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前句是“已嘆息”,後句是“重唧唧”,可見白居易也以“唧唧”為嘆息聲。試想,如果“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難道白居易是先聽了琵琶樂聲後嘆了口氣,然後聽了女子講話後就開始當場織布嗎?

    當然,或許各位不服氣,《琵琶行》是唐朝的詩,《木蘭詩》是南北朝的作品,兩者可以這樣互證嗎?

    說得有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

    1.南朝梁施榮泰《王昭君》詩:“唧唧撫心嘆。”

    2.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高樹出雲,鹹皆唧唧。”

    3.北魏《元舉墓誌銘》:“履朝獨步,倫華非匹。一見唧唧,宋朝更生。”

    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嘆息之意,可以證明當時人確以“唧唧”為嘆息聲。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古時的語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別。而在古代,織布機也不是發出“唧唧”聲,而是“札札”聲。《古詩十九首》有“札札弄機杼”,白居易《繚綾──念女工之勞也》有“絲細繰多女手疼,札札千聲不盈尺”,都足以為證。

    明明問題的答案就在下面兩句,明明作者已經說得這麼清楚,為什麼我們過去卻毫不質疑課本的答案,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無論你讀了再多的書,記得再多的標準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績,如果這一切要拿你寶貴的思辨能力去交換,都是不值得的。因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開始。

    讀書,是為了做知識的主人,不是為了做知識的奴僕。

  • 2 # 雄風吹不斷的風

    歷史讓我們知道祖國曆史悠久,知道我們的先祖自強不息,更讓我們在浩瀚無垠的世界有了精神力量!歷史人物更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 3 # 尚書思維

    歷史是什麼?就是一群過去的人相互之間發生的故事,而我們有今天完全是因為過去,既然過去決定了現在,那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是增加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加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國外的東西好,外國的月亮圓,覺得自己國家到處都是缺點,可是當他了解到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後才得來的時候,他閉嘴了。

    二是指導未來,有句話叫做“歷史都是重複發生的”,為什麼會重複發生?因為千百年來人性沒有變,人都是熱愛和平的,想要過上更美好的日子,但是總有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為了更大的野心,讓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投入到戰爭中,窮兵黷武,給這個世界帶來了黑暗和災難,所以瞭解了這些,就會對我們當下世界上發生的很多事情有一個理性的認識,進而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

    歷史是個好東西,很多現在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因為不管時間怎麼變化,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會變,熱愛和平的訴求不會變,瞭解人性,珍惜現在,預測未來,這就是研究歷史的意義。

  • 4 # 雄風常存564o8

    歷史記得清楚,研究我不懂,是不專歷史的控子,顯示比古人聰明的意思,不是有些人為奸臣秦檜翻案嗎。好像岳飛為國抗擊外來侵略還有錯,是不是這就是研究的結果。

  • 5 # 歷史鑑春秋

    歷史是人類及社會發展的軌跡,是記述一個民族過往遺存的載體,歷史對後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神秘的歷史要求我們去不斷的探討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答疑解惑,揭示歷史中至今未下結論的事件和未揭曉答案的疑團,因為歷史主要靠歷代統治者專設的專門人員編撰完成,由於受朝代更替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歷史古籍被毀或失傳,或記述的人物事蹟和事件經過不詳細或不真實,造成後世無法判定真偽及真相,如夏商周斷代史、李自成之死等疑團,所以只有研究歷史才能知曉。

    二、研究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民族的文化源頭。眾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是有數千年文化的國家,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些定論都是透過考古後經過研究得出的正確結論,如果不去研究,我們怎麼能稱中華文化是是世界最燦爛的文化呢?

    三、以古鑑今,昭示後世。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明得失,辯方向,這可能是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歷史中的朝代興亡、執政理念、人物沉浮都是後世活生生的教材,好的文明成果和革新創造都能給人以新的啟發和指引。

    四、為後世歷史研究成果奠定基礎。歷史既是輝煌的,也是十分久遠和未知的課題,浩如煙海的歷史不可能在一個時代完成,所以在研究的時候要根據最新成果擴大範圍和拓寬新的領域,為後世研究歷史指明方向和延續課題。

    綜上所述,揭秘、發現、借鑑、延續是研究歷史的主要原因和意義,隨著時代發展和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歷史研究將會更加豐富多彩,更能傳承歷史和昭示後人。

  • 6 # 帝國艦長

    研究歷史,才能知道歷史的過去,如果一個民族都不懂自己的歷史,那對得起列祖列宗嗎!研究歷史,是繼承文化的根石,也是對文化的挖掘和傳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黃瓜、蔬菜等,澆灌井水與澆河水有什麼影響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