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城秋色
-
2 # 我心飛翔ZF
風入松·夏日水豐盈
春朝爛漫百花擎,夏日水豐盈。
秋辰霜染香山葉,
冬飛雪、梅韻初呈。
序替時移輪轉,白駒蒼狗逢迎。
短亭相送更長亭,緣起是多情。
明朝醉醒人千里,
應無那、白髮愁城。
有信徵鴻南北,雙看潮落潮升。
-
3 # 使用者義薄雲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4 # Khy1厚德載物
謝悟空邀請,對於上學時期,所讀的古文古詩,應象記憶由心於深刻,如《木蘭詩》《賣炭翁》撲蛇者說,蘇軾,赤壁懷古。春曉,《隆中對》。岳飛的滿江紅。魯迅寫的三味書屋,毛澤東的詩詞有長征。沁園春,雪,寫給揚開慧有,蝶戀花,一代偉人毛澤東那種氣勢磅礴,凌雲壯志,好詩篇讓人羨慕!還有很多在記憶深刻中流連忘返。
-
5 # 餘徽真因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長大的時候時常會懷念少年感,
初生牛犢不怕虎,年少輕狂,漫識夢想,
藐崑崙,笑呂梁,
跌跌碰碰地成長後才會發現,現實遠不止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
6 # 文化壹壹
本身提問此問題的人,一定是經歷過這種場景:上學時候死記硬背的東西,現在回過頭來回味一下,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哲理。
1、我本人對這個問題,更是有著深刻的理解,太多的古文古詩詞,現在拿出來一看,噢,原來是這個意思啊,原來有這麼多深層次的涵義啊。
2、舉個例子,荀子的《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如此博大精深又深入淺出的文章,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其中蘊含的哲理,做人做事的道理,擱置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在,也是及其富有文學和文化價值的。
-
7 # 一穗谷
其實人一直都在″成長"。上學時只是個過程而已。上學時老師授業我們知識,工作時同事互勉。讀書時我們都是學子,有青春有夢想,但步入社會工作了就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但人生有履歷也有回憶。古文詩詞都是先賢留下的精髓,我們一輩子也學習不完的。這就留一首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喝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謝謝
-
8 # 老羊鏟史
每到夏季雨天,都會想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句話。
讀書的時候,都把農民起義作為正義的化身,是對統治階級壓迫的反抗,那個時候流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覺得“失期,法皆斬”很準確的描寫了秦的暴政。
後來,對秦漢農民起義看得多了,尤其是後來一些文獻對秦朝的法律做了研究,法律規定,陳勝吳廣等人如果因為天氣不好的原因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時間,是要受到處罰,但不是斬首。
所以,對《史記》裡的這段記錄又表示懷疑了。
我們常常拘泥於歷史,殊不知很多歷史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但即便如此,建設一個柔性管理的和諧社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9 # 文字的二三事
上學時學的古文或詩詞大多以背誦為主,很少有能夠深刻理解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面的進化和提升,現在再看這些古文詩詞,或多或少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此所謂“水漲,船自然高。”
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準備解開衣服睡覺,然而卻看到了照在門上的月光,便高興地起身走向室外。想到沒有人可以和我一起遊樂,於是就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還未就寢,我們一同散步在庭院中。
庭院的地面宛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潭,水中藻類植物和荇菜相互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倒影。哪一夜沒有明月?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附近。大雪已經持續下了三天,西湖中人聲鳥聲全無。這天晚上的八點左右,我撐一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霧氣和湖面的水汽相混合,天,雲,山,水連成一片,全部呈現出白色。湖面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條痕跡的長提,像一個小圓點的湖心亭,像一根小草的船隻,以及兩三粒船中的人影罷了。
到達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毯相對而坐,一童子在燒酒,火爐正旺。兩人看見我後十分高興地說:“想不到湖中還有像我們這樣的人!”邀請我一同暢飲。我盡情喝了三大杯後告別而去。問他們的姓名,據說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待下了船,船伕小聲嘟噥地說:“且不要說你痴,還有和你一樣痴的人。”
-
10 # 彡柚木子
上學時學的古文、詩詞,我們現在仍然還記得不少,原因是許多篇目上學時老師要求背誦,印象非常深刻。但由於當時年少,人生經驗不多,對古文或詩詞的學習也僅僅是滿足於對字面上的理解,沒能更多地體會到其中深刻的內涵。
當我們走上社會,接觸面廣了,對人生的理解,對社會的認知越來越深後,有時候又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學過的古詩詞或古文,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
如以下幾篇,是本人感觸較深的詩詞,或許詩友們也會有同感。
—1—
《望嶽》(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分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出自初中課本,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在詩句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詩人的浪漫情懷,以及滿滿的激情和雄心壯志。尤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句,簡單有力,被深深印在了腦海裡。詩論家認為此詩“氣骨崢嶸,體勢雄渾”。的確,這一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寓意深遠,後人實在難以企及。
仔細想想,在我們步入社會後,面對職場業務、管理難題、專業攻關、學習技能、考試等等挑戰時,當我們決心一鼓作氣,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的時候,這句詩也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勇氣和力量,只要相信,登上山頂,就可以傲視群雄,站在成功的山頂上,“一覽眾山小”。
—2—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是唐朝詩人李商隱在羈旅期間寫的一首詩,構思看似簡單,實屬清奇。全詩敘說了詩人在巴山獨自傾聽夜雨的情景,夜晚雨聲淅淅瀝瀝,詩人卻無法歸家與妻子團聚的孤苦寂寞,表達了詩人對家中妻子的殷殷思念之情。
詩句簡單明快,年少時我們卻不太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深義。
—3—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很短的小令,僅有五句二十八個字。曲題為“秋思”,但全曲無一“秋”字,馬致遠在曲中用一系列生動的意象刻畫出了一幅悲涼的秋景圖,旅人淒涼痛苦的情感被生動準確地展現了出來。
這首小令出自初中課本,由於簡短,語意淺顯,我們上學時背得很熟,但慢慢理解得深刻、透徹,也是在我們成年之後。特別是其中語境和內蘊的情感,以及小令的藝術性,上學時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中語境值得我們細細揣摩。小令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等意象,刻畫了一幅秋天的傍晚蕭瑟淒涼的景象。其中每種意象蘊含的悲涼的情境,卻是每個人的體會各有不同。倘若我們經歷過人生的一些悲歡,酸甜,怕是會有更深的無法言傳的體會。一系列的意象排列、組合,既強化了語境,又推進了情感,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和衝擊力。
其中藝術手法更是耐人尋味。這首小令後來被譽為秋思之祖,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此小令: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它短小精悍,卻意境無窮。小令用了白描的藝術手法,它不是意象的堆砌,而是一筆筆地逐層描繪和展現秋天郊外的景象,作者眼中所見景象,隨著情感變化刻畫出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秋天悲涼的景象,旅人孤苦淒涼的心情,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
—4—
《項脊軒志》(明·歸有光)
摘錄幾句如下:“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與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庭有琵琶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是一篇高中時學的古文。為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記敘青年時代書齋的散文。文章緊扣家中“百年老屋”興廢,感念當年家庭瑣事,借記敘抒情,抒發了作者家中三世變遷和家人故去、老屋仍在的感慨。
文中敘述用了白描的手法,但語言凝鍊簡潔。看似行文平淡,娓娓道來,卻能在平實的語句中體會到一種深切的情感。我們上學時候誦讀此文,也體會不了太深,甚至背誦,亦不能深刻理解其中情感的跌宕起伏。
特別是最後一句“庭有琵琶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如今讀後卻能隱約感受到作者懷念亡妻的那種蒼涼和心酸。真切的情感,其實不用刻意去描畫,就在字裡行間。
上學時學過的古詩文,哪怕時過境遷,仍然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細細品味。
回覆列表
太多太多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在高中那個總是覺得憂傷是明媚的,並且喜歡45度角仰望天空的青蔥時代,總覺得生活很是不如人意。為此憂傷徘徊,這些感嘆大概是我所有創作的靈魂。
而今年過三十,越來越多理解生活的萬千滋味,遠不是一字一句,就能輕易地被我們傾訴出來。在對生活慢慢失聲的過程中,愈加明白了那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