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第二春
-
2 # 劉權林
原因很多,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巴列維國王在“三手的夏利車上裝上了保時捷的發動機”,最後在飛馳中汽車解體了。
巴列維王朝是美國盟友,是阻止蘇聯南下的橋頭堡,所以親密到美國各種先進武器都可以先賣給伊朗。
在中東開啟的石油國有化和油價上漲,中東一大批國家富的流油,伊朗更是如此,大批的收入導致了鉅額、普遍的腐敗,但巴列維國王卻沒有嚴厲的反腐。諷刺的是到了後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巴列維國王讓這些貪汙的人出點錢來應對危機,結果這些人不但不願出錢還和反對派一起反對國王,頗有點明朝末年的意思。
腐敗已經引起了大量不滿,但巴列維國王進行了一場“白色革命”的改革,大體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一開始是歡迎的,但分完地之後,土地所有權就不是老百姓的了,有點像人民公社時期幹活領工分一樣,伊朗老百姓只能領工資,於是大量老百姓離開農村去城市謀生。
農村的老百姓來到城市,大量新建的住宅空著買不起,只能住貧民窟,有錢人開賓士,他們卻連公交都擠不上,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民怨特別大。
更重要的是,農民都是嚴格信伊斯蘭教的,但城市裡賭場、妓院到處都是,女性穿著暴露,嚴重衝擊著進城老百姓的價值觀。
巴列維國王卻不在乎這些農民,因為他想把伊朗建設成工業化國家,不在乎農業,可是他卻忘了,伊朗農民佔多數。
為了發展工業蓋的工廠、進口的先進機器,結果找不到會用的工人,於是大量工廠、機器荒廢,浪費了大量資金,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白色革命”沒收的土地有很多是教會的,世俗化改革也加劇了國王與伊斯蘭教的緊張關係,巴列維很不尊重伊斯蘭教,還把伊斯蘭教曆法給取消了。
於是各種矛盾越來越大,而巴列維王朝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是君主專制,議會里反對意見無法表達,於是街頭抗議越來越多,終於導致伊斯蘭革命。
-
3 # 世界淺談
眾所周知中東是伊斯蘭教沃土,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走的確是世俗化路線,可以說巴列維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本國的的教士階層爭權奪利,隨著矛盾的深入和小巴列維性格相對懦弱不敢鬥爭,自然不是霍梅尼的對手,在恐懼和絕望下基本未做任何抵抗就拋棄了他的祖國和人民倉皇出逃,伊斯蘭革命也意外成功。那咱們就簡單說一下霍梅尼為何會革命成功。
首先,老巴列維的改革並未敢深入觸動教士階層的利益,也為以後王朝覆滅埋下了伏筆。第一,他先是廢除了婦女的頭巾和長袍,讓婦女接受教育和平等的工作機會,但是由於教士力量佔據伊朗廣大的農村,所以改革只是在城市裡得到了一定發展,廣大的農村並未受益,老巴列維原本打算的是模仿土耳其建立一個開放的世俗化國家,也是由於教士階級的反對最後只能發展成一個郡主化的國家,雖然老巴列維給伊朗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變化,打下了強大的工業基礎,但是教士階層顯然更得到了民眾的擁戴。
其次,美國介入中東所帶來的民主對教士階層帶來了巨大沖擊,為了穩固自身的勢力,教士階層發動革命也是不可避免。教士階層控制著伊朗的農村地區,他們看到了城市改革的成果,深知如果改革繼續深入到農村勢必會威脅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教士階層利用數百年來領導底層民眾抗英抗法抗俄所集聚人氣,還有利用小巴列維的軟弱,一舉將巴列維王朝推翻,取得了伊斯蘭哥們的勝利。
最後,伊斯蘭革命的成功有歷史的必然也有偶然,第一,美蘇爭霸使伊朗傾向入美國,而美國的民主開放確和伊斯蘭教義衝突嚴重,而伊朗的教士階層權利勢力巨大,老巴列維上臺依靠的是軍隊並無太深根基,所以在面對教士階層能力有限。第二,伊朗發展在於石油和天然氣輸出,但是冷戰的蘇聯也是如此,美國為了抑制蘇聯的崛起聯合沙特阻擊世界石油天然氣價格,給本就依賴能源出口的伊朗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伊斯蘭革命的也是在這個契機點爆發。可以說在冷戰面前伊朗只是一顆不折不扣的棋子。
-
4 # 拖延症拯救計劃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巴列維王朝是指1925年至1979年巴列維父子執政時期。這個時期的伊朗是君主立憲政體,經濟繁榮,社會生活高度世俗化,而且將“伊朗”這一名稱作為國名也是在巴列維王朝定下的。
一、巴列維的現代化程序催生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巴列維王朝的第一代國王(舊時伊朗將國王稱作“沙阿”)禮薩·巴列維是軍官出身,是一個主張現代化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提出各種現代化計劃和設想,包括大力發展工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跨國鐵路系統、進行公立學校教育改革、司法機構改革以及醫療改革。禮薩想建立的是一個由知識分子領導的高度集權政府,這種集權到了後期發展成為獨裁專斷式統治。
正是禮薩的一系列現代化改革措施,使得1921年至1945年期間伊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國家湧現了新的階層——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兩個階層的崛起為之後的伊斯蘭革命埋下了伏筆。
二、白色革命激化社會各階層矛盾,新興階層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
禮薩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當政,5年後,他發起了白色革命,激化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從那以後伊朗大大小小的反革命運動沒有斷過。
白色革命又名“不流血的革命”,最初提出了6條法則,最主要的就是廢除佃農制,主張將貴族和大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這極大地衝擊了封建貴族的利益。
但是,農民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結合的組織形式,建立新的集約型農業企業,要求農民把剛分到的地契換成股票,按股份領取薪水,而這些薪水常常透過暗箱操作而流入王室或政府口袋中。這項政策並沒有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希望,大量農民放棄土地湧入城市,引發了工人階級失業潮。
白色革命雖然給伊朗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但是貪汙腐敗、賭博吸毒、奢靡成風等不良風氣在伊朗開始滋生,並有愈來愈亂的趨勢。
再加上國王不斷強化君主專制,新興的社會階層無法分享政治權利,這是其他方面已經高度“西化”新階層所無法忍受的。政治權利的矛盾和爭奪是爆發伊斯蘭革命的根源之一。
三、政教分離不徹底,教派力量根深蒂固
伊斯蘭革命之所以爆發,另一方面是因為宗教勢力的根深蒂固。哪怕在20世紀初的憲政革命中,領導者也是宗教領袖,伊朗的憲政主義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濃烈的宗教烙印。
白色革命中土地的重新劃分極大地衝擊了在伊朗鄉村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封建大地主和貴族的利益,而且廣大的鄉村也是伊斯蘭什葉派的勢力範圍,此舉給教派帶來了深深的危機感。
雖然巴列維王朝主張政教分離,欲學習土耳其凱末爾的世俗化舉措,但很顯然並沒有成功。國王宣佈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限制其政治活動、撤銷宗教司法機構、關閉大量宗教學校並將大量教派土地收歸國有等等,這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遭到了教派的強烈抵制和反對。
教派聯合各階層力量,發起了反國王的群眾運動,在這期間,什葉派的霍梅尼因為在白色革命中的突出表現,成為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到了1979年,反對力量愈來愈浩大,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一舉推翻了巴列維王朝。
回覆列表
伊朗位於亞洲西部,屬中東門戶大國,典型的五海三洲之地,即:亞洲、歐洲和非洲,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戰略要地,歷來兵家必爭之重鎮!
伊朗還是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還有較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東獨一無二之大國。
歷史上,伊朗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曾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帝國——波斯帝國,走到今天,伊朗歷經5000多年,18個王朝,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民不聊生。
1921年2月,一個叫禮薩·汗.巴列維的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因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伊朗又緊靠蘇聯,美蘇聯爭霸,都希望爭取伊朗。此時美國,及時幫助巴拉維王朝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域性,實行獨裁專制統治,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患難見真情,一個為了石油,一個為了政權,緊密走到一起。二戰後,國力嚴重衰退,英國勢力被迫退出伊朗。美國更是乘虛而入,幫助伊朗驅逐蘇聯勢力,廢黜親蘇的首相摩薩臺等,伊朗成為美國中東的鐵桿盟友。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大量軍事、經濟援助,換取伊朗石油,以及中東的戰略存在。美國扶持下的伊朗,成了中東一霸。
在美國扶持下,巴列維國王開始張狂起來。經濟上,他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按照美國模子推行現代化,實行"白色革命"。結果經濟失調,通貨膨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貪汙賄賂風行,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激化。政治上,國王專制獨裁統治,擴充軍備,秘密警察橫行,監獄人滿為患。言論、集會、自由都被取消,民眾積怨日深。文化上,推行開放政策,使色情、兇殺書刊和影視氾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穆斯林普遍不滿。宗教上,推行世俗化政策,實行政教分離,取消宗教領袖特權,沒收教會財產,關閉宗教學校,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宗教上層強烈反對。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迅速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什葉派宗教上層就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展開反國王運動。一個叫霍梅尼的人,成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
反國王運動從國王的"白色革命"開始,十多年間不斷髮生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罷工、罷課和暴力衝突。革命情結和力量不斷聚積, 1978年達到頂峰,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國,受到數百萬伊朗人歡迎。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阿的部隊,皇室政權崩坍。
1979年4月1日,舉行公民投票,伊朗改名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憲法。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