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大小姐
    張良其人

    張良,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非常傑出的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他出身於貴族家庭,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期南韓的三朝宰相,父親張平,連任南韓二朝宰相。張良協助劉邦在鴻門宴上順利脫身,並最終奪取天下,後又協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他不留戀權利,精通黃老之道,據說後來跟隨赤松子雲遊天下,得以善終,諡為文成侯,也是三傑裡唯一善終的。劉邦對他的評價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是南韓的宰相,如果不出意外,憑藉自己的才能,張良當上南韓的宰相問題也不大,但是,隨著南韓逐漸敗落,最終被秦國所滅,張良一家三百餘口被殺,對南韓充滿深厚感情、躊躇滿志的張良,一下子從天上跌倒了人間,大好的前途命運轉眼成了一個未知數,國恨家仇讓他對秦始皇恨之入骨,他散盡家財,遍訪天下英雄,廣招武林豪傑,一門心思刺殺秦始皇。

    博浪沙刺秦

    一次,張良到淮陽拜會滄海君,此人家中門客眾多,英雄匯聚,希望他能為自己推薦一個刺秦的豪傑,同樣痛恨秦始皇的滄海君立即向他推薦了一位大力士,聽說要幹刺秦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大力士爽快的答應了,張良就秘密為他打造了一個重大120斤的大鐵椎,告別滄海君,慷慨上路。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打聽到秦始皇的隊伍會經過陽武縣(今河南原陽),就和大力士一起反覆考察地形,最終選中陽武縣東郊的博浪沙,此處馳道高厚,兩旁低窪,路旁植著密集的松樹,易於藏身,便於下手。北面黃河,南臨官渡河,河兩旁是茂密的蘆葦,很容易逃跑,是個絕佳的行刺地點。選定地點後,就在博浪沙蹲守,終於等到了秦始皇的車隊。

    按照秦朝禮儀,秦始皇應該乘坐六駕車輦,大臣乘坐四駕車輦,但是經歷過多次暗殺的秦始皇早已學乖,整個車隊全部都是四駕馬車,而且秦始皇天天換不同的馬車坐。隨著秦始皇的隊伍越來越近,張良和大力士發現沒有計劃中的六駕馬車,他們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張良急忙仔細觀察,發現第三輛車比其他車輛都要華麗,覺得秦始皇應該就在這輛馬車中,立即命令大力士襲擊這輛車,大力士揮動120斤大鐵椎一下就把這輛車的砸散架了,車內人員無一倖免,張良乘亂鑽到蘆葦叢中,迅速逃離現場(大力士是否逃生沒有任何記載),然而,秦始皇不在這輛車中,倖免於難,非常震怒,全國通緝刺客,但是茫茫蘆葦蕩,要找一兩個人,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張良成功脫逃,他之所以能順利脫身,主要是功課做得比較到位,冷靜沉著。

    雖然刺殺失敗,但是張良憑藉刺秦這份膽氣,一舉成名,後來遁走下邳(現在徐州睢寧和邳州之間的一個小城),隨著各地紛紛起來反抗秦朝暴政,秦始皇和後來的秦二世焦頭爛額,也沒有精力去捉拿張良了,後來,張良看到時機成熟,出山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先是幫助項羽,不受重用,後來追隨劉邦開啟了權力的征途之旅。

    據說在下邳躲避官府通緝期間,發生了張良橋下三拾履,最終感動黃石老人,傳授姜太公的《太公兵法》,潛心鑽研,最終成就大業。(此傳說不可考,但在民間廣為流傳)。

    還有書中說大力士名叫鄭敢,不過也沒有具體的史書考證。

  • 2 # 吾論魏晉

    漢高祖劉邦滅秦亡楚,一統天下,建立漢朝,威加海內。在第一次高層會議上,劉邦作工作總結報告,報告指出,劉邦之所以得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實施了廣泛的人才戰略,尤其重用了“漢初三傑”,才擊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報告首先肯定了張良在奪取天下過程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原文是這樣的: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而文中所說的子房就是張良,張良字子房。

    但是,張良並非生而智慧,先知先覺的,而是透過不斷學習,持續努力,從身心兩方面進行磨鍊更新,才最終成就了歷史的輝煌。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難道說的就是張良嗎?

    直至隱居下邳,遇到圯上老人,得《太公兵法》,經過學習、思考、揣摩,才量變引起質變,思維融會貫通,謀略跨越式發展,為劉邦滅秦亡楚,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發揮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作用。

    而在此之前,張良是一位嫉惡如仇,血氣方剛,即使傾家蕩產,也要為國家報仇雪恨,為恢復失去的既得利益而努力奮鬥的保守派愛華人士,是一個對南韓有責任、有擔當的熱血青年,但同時又是一個在思想上幼稚不成熟,行動上魯莽不慎重的人。

    因此,張良計劃在春暖花開之際,始皇帝東巡之時,想透過一己之力,尋找合適人選,確定合適地點,開展一次震驚海內的刺殺行動,目標就是大秦帝國開國皇帝--始皇帝嬴政。張良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而張良所學專業是禮儀,而禮儀對於張良實現目標任務並沒有什麼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作用。所以,他啟動了“三步走”行動戰略:

    首先,張良到淮陽東郊拜訪滄海君。張良去了三次,才見到滄海君,希望用重金收買俠義之士實施暗殺活動。

    顧名思義,滄海君是南韓舊貴族成員,因為國破家亡,失去既得利益,就在淮陽一帶從事秘密活動。

    起初,滄海君見利起意,滿口答應,並簽訂了協議書,但當得知行刺的物件是始皇帝時,卻大驚失色,連稱“難難難”,認為實在不可。

    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況且始皇帝剪滅六國,致使滄海君失去既得利益,不得已幹起了受人錢財,替人免災的地下活動,因此,恨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遂與張良達成協議,合作共贏。

    其次,尋找合格的執行人員。透過尋訪和選拔,滄海君向張良推薦了一位大力士。此人身高體壯,臂力過人,兩膀一晃,千斤之力,是行動中的最佳執行人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滄海君用重金屬根據秦制度量衡打造了一枚120斤鐵錘,而三國時期著名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並沒有打破此項歷史記錄。

    大力士每天進行超負荷投擲培訓,提升精確度和命中率,提高近程打擊能力,保證一擊而中。

    我私下認為,大力士使用的鐵錘為秦制120斤,似乎有些超重,而超重的器械將在投擲的距離和打擊的準確度上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張良與滄海君常態化探聽始皇帝巡行路線,預測可能經過的地段,篩選最佳方案。

    李嘉誠曾經指出,地段、地段還是地段,明確肯定了地段對於炒房的重要性。同理可證,行刺對於地段的要求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段的優與劣,直接關係到行動的成功和失敗。

    經過地圖分析和實地考察,張良與滄海君最終確定了一個最佳地段和位置,這就是著名的陽武縣博狼沙。

    顧名思義,博狼沙是黃河下游段經過屢次決口、改道所形成的區域性沙化平原,與蘭考縣的沙丘如出一轍。此地黃沙漫漫,一望無際,乾旱少雨,寸草不生,大風一過,揚沙滾滾,遮天蔽日。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在有山體、有樹林、有草叢以及有建築物的地方展開行動?原因是這樣的,始皇帝治國理政,實施規範化、標準化管理,各項制度的制定考核和貫徹落實不但量化細化,而且嚴格貫徹執行。

    為了保證始皇帝安全東巡,安保機構編制了危機應急預案,開展了事前、事中和事後的應急演練工作,並強化了巡行方陣,增加了副車數量,安全防護效能進一步提高。

    始皇帝一行每到一處,安保人員必然先期對附近的建築物、構築物、森林植被等進行全面的隱患排查清理,不留死角,不留蛛絲馬跡,不放過任何可疑人員,以防反秦勢力捲土重來,危害始皇帝的人身安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面對一望無際,一覽無餘的博狼沙,東巡安保人員卻重視不夠,排查不足,正所謂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危險。

    雖然博狼沙一望無際,一覽無餘,但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良等人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希望以刺殺秦始皇帝的方式,動搖秦朝根本,為南韓報仇雪恨,恢復既得利益者的所有權。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況且張良等人非等閒之輩,加上滄海君也是專業人士,於是博浪沙一線就演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近程打擊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經典案例。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秦始皇29年春3月,秦始皇開啟了第三次巡遊,一列顏色尚黑的隊伍,黑旗招展,浩浩蕩蕩,從咸陽出發,東出函谷關,越黃河天塹,向博狼沙方向緩緩而來。

    理想很楊玉環,現實很趙飛燕,根據《史記》所載,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結果事與願違,刺殺行動以失敗而告終。

    大力士雖然已經千百遍模擬鐵錘投擲實戰演練,但是到了博狼沙進行現場操作的時候,還是出現了較大失誤。

    當他從沙坑掩體中一躍而起,並同時投擲鐵錘時,鐵錘並沒有沿著目標軌跡前進,而是稍有偏差,鐵錘以拋物線的形式降落在始皇帝所乘車輛旁邊的副車上。副車損毀嚴重,幾乎報廢,而主車卻有幸逃過一劫,完好無損。

    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始皇帝命不該絕,難道不是天意嗎?其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法治秦朝,還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而大力士、滄海君也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無遺,被鐵甲衛士亂刃分身,死於非命。張良遠距離耳聞目睹了事發全過程,嚇得魂飛魄散,立即脫離博狼沙行動現場。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張良連夜出走,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如漏網之魚,曾幾何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問蒼茫大地,知向誰邊?

    張良清醒地認為,向東去,向帝國統治薄弱的地方去是現階段唯一選擇。於是,他來到了楚國故地,遠在蘇北地區的偏僻小城,這就是下邳。

    由於泗水的上游在北,下游在南,故而稱北部的邳縣為上邳,南部的邳縣為下邳。

    與曹操刺殺董卓未遂,然後逃回故里,集結十八路諸侯造反不同,張良失聯跑路,隱姓埋名,在下邳過上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居生活,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歷時將近十年。

    在此期間,張良痛定思痛,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圯上老人的教育和幫助下,深入學習研究《太公兵法》,為將來成為“帝王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劉邦一統天下,建立漢朝打下堅實基礎。

  • 3 # 淡看天上月

    想知道張良顧大力士做這件事的可能性多大,就得知道秦代120斤的概念。

    秦代的一斤有多重?

    首先我們得對秦朝的一斤是多少?得有一個現在度量標準的概念。有一個文物名曰秦八斤銅權,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統一度量的產物。秦八斤有多重呢?目前測算是2063.5克(採用的版本不一樣,數字可能有點上下浮動),所以秦代的一斤也就只有我們如今的半斤左右。

    120斤算重嗎?

    摺合下來,秦代的120斤也就相當於今天的60斤左右。60左右斤的東西對於一個大力士來說還算重嗎?現在很多普通人都可以提起來走走,更別說對於力氣大的人了,所以對於力氣大的人來說秦朝的120斤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再來看《史記》裡面記載的張良顧大力士在博浪沙拿一個120斤的鐵椎去刺殺秦始皇這件事,就知道這件事是真的可能性非常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出口的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