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忘大丿丨丨

    對於燕國的存在感,也就燕王噲讓位子之,樂毅滅齊(還沒滅掉,燕昭王掛之後,就被替換)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這三件事比較出名了。首先領導人不行,前兩個事件經歷的大王都是奇葩。另外就是地理方面,燕國遠在苦寒之地,國力本就不如其餘六國。其靠近東胡,抵禦東胡的掠奪就夠他忙一陣了,哪有其他心思?還有旁邊的齊趙兩國,齊國差點並掉燕國。趙國長平之戰後,國力衰弱都能痛扁燕國。這兩國都是能根秦國掰手腕的強國,燕國憑什麼搞得過他們?

  • 2 # 天人嘯劍

    燕國大體情況大家都知,我就不說了。燕國為什麼沒在春秋末期被人滅掉,雖然有諸多原因,但是已經走了狗屎運,能混上七雄之一估計是有主角光環,對比處於中原最弱的,被人打得滿地找牙的南韓來說,簡直是太幸運了。後來來了一個樂毅五國伐齊雄起那麼一段時間難道就讓人覺得蓄勢待發?

  • 3 # 知行史話

    “戰國七雄的燕國為什麼一直默默無聞?是為了蓄勢待發嗎?”

    關於燕國,很多人對它不瞭解,所以才會有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燕國的地理位置。它地處當時周天子版圖的東北邊。與中原各國少有交集。而與它相鄰的齊趙兩國大部分時間都在與中原各國在糾纏。以至於燕國的動靜相對較小,被我們誤以為它默默無聞。

    其次,我們要明白,燕國其實並不是一個國力虛弱的小國。當初分封召公奭到這個地方,不是因為他弱,而恰恰是因為他能打。燕國一直以來為中原各國在抵禦北戎的入侵。他根本就不需要蓄勢待發。

    最後,我們說說燕國為什麼在戰國七雄裡看起來不如別國。主要是大家都在不斷地打,越打越壯大。秦國跟西邊少數民族打,還要跟中原各國打;楚國要跟南方蠻夷打,也要跟中原各國打;中原各國就跟不用說,互相打來打去。唯獨燕國,戰事一直比較少,所以一直未能壯大。

    直到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贏政派大軍攻破遼東,王賁率軍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

    燕國雖然在戰國時期未能叱吒風雲,但它為國守衛邊疆,使得中原人民能安居樂業(或者說有閒心打來打去),我們不應該忘記它。

  • 4 # 淡墨青史

    燕國在春秋時期一直默默無聞,在戰國時期因燕昭王的改革強大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道出了燕國面對秦軍鐵騎的無可奈何,只能派荊軻刺殺秦王嬴政。

    燕國的起源和發家史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shì)在薊(jì)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建都薊。

    春秋時期的燕國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侵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燕國初期,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援,民不聊生,哪有機會發展軍事和生產力!

    後因憑藉王室血統得到了齊桓公的幫助。那時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因此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號召,向燕國周圍的山戎大舉反攻。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也滅了,最終得以保全燕國。燕國因此有機會發展,但燕國的真正隱患齊國也在不斷壯大,壓制著燕國的成長。

    戰國時期的燕國:

    燕國在春秋時期完全處於一中“掛機”狀態,被齊國打壓的默默無聞。因此燕國國君史上的第一位賢君燕昭王出現了。

    燕昭王繼位之前燕國內部一片大亂,強齊多次插手燕國內政殺害燕王,因此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南韓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

    燕昭王採取一下幾點改革燕國:

    一、招賢納士: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此時的燕國真是人才濟濟。

    二、改革內政:

    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面,樂毅教昭王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的擇人傳統,廓清了由當權時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在軍事上,樂毅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儘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昭王還注意弔死問孤,去慰撫那些有喪葬之憂的人家;對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婦,昭王也派人去祝賀,給予關懷。昭王與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統治的擁護。

    三、舉兵伐齊:

    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與此同時正當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國勢蒸蒸日上之時,燕國的世敵齊國已達到了強盛的頂點。然而,齊國國君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認為報仇雪恥的時機已到,決意舉兵伐齊。

    樂毅領六國之兵討伐齊國,連破齊國70多座城池,打得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燕國沒了強齊的壓迫,並在燕昭王的改革下一躍為戰國七雄之一。這是燕國最輝煌的時刻,也是燕國曇花一現的適合!

    燕國默默無聞並不是為了蓄力待發,而是缺少明君

    燕昭王以後再無燕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與將軍樂毅有過節。燕惠王即位後,因中齊國反間計,對樂毅有所猜忌,任用騎劫代任其職,樂毅逃亡趙國。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騎劫戰死,齊國收復全部失地。

    燕國的後繼君王更是昏庸,秦趙的長平之戰後,趙軍大敗,燕國沒有幫趙,反而多次乘火打劫,但均被趙國粉碎,國力減弱。待到秦將王翦破趙之時,燕華人絲毫沒有唇亡齒寒的危機,反而想乘火打劫,直到秦軍陳兵易水才恍然大悟,只可惜為時已晚,等待的只有滅國而已。

  • 5 # 大鵬說國學

    與其治理國家的國策有關!

    一直採用親親上恩的用人策略,都是燕國公祖的人擔任重要職位,就像魯國一樣!國家一直不強!

    但是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周天下的東北處,與山戎長期接觸,使得不斷的有憂患意識,早生存下來,必須不斷的與山戎作鬥爭!這一點出發的話,和齊國與東夷相處,楚國與南蠻相處,秦國與西戎相處,晉國與山戎和匈奴等相處有異曲同工之妙!戰國存下來的大國都是這樣的邊緣國家!晉國是個例外由於太強大了一直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三軍主帥相互制衡,稱霸時間最久,一百多年以上!當外部勢力都被競爭失敗的時候,比如最大的楚國,內部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最後被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後,三個國家都依然是強國,尤其魏國在魏文侯治理下稱雄近百年!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下稱雄戰國後期幾十年!南韓在申不害的改革下,小小稱雄一段時間!

    這兩個原因導致燕國一直存在,第二個原因靠近山戎一直有憂患意識保持一定的戰鬥力是一直存在的原因!

    人才的政策是其國力一直不強的根本原因,後來在樂毅等人的改革下稱雄一時,幾乎將齊國滅掉,佔領齊國七十餘城!

  • 6 # 史論縱橫

    燕國的心境:我也想高調啊!可是實力他不允許啊!

    燕國遠離中原,受國力和周邊環境影響無力南下爭霸

    燕國是周朝存在最長的諸侯國之一,是周武王的弟弟的封地,從春秋到戰國,燕國也在一直髮展壯大,在如今北京一代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燕國之所以給人一種默默無聞的感覺,縱橫認為還是跟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地處荒涼,人煙稀少,雖然在土地面積上不是各國中最少的,但是人口絕對是最少的。

    據相關資料顯示,戰國時期燕國平均人口只有150萬人,當時的強國魏國有500萬人,剩下的國家普遍在300萬人左右,由此可見,燕國想要在戰國時期立棍,也要看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

    對燕國來說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在長平之戰,趙國四十五萬精銳全軍覆沒之際,燕國發動對趙國的東線襲擊,竟然被趙國打敗,而齊國更是差點滅了燕國,由此可見,當時的燕國和戰國時期的強國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國家。

    當然,一切客觀的條件都是藉口,真正的主觀條件才是根本,燕國從立國以來政治體制就較為鬆散,君主並不是強權式的君主。

    因此經常發展內亂,可以說,燕國的內耗特別嚴重,不等別人來打我,我先自己給自己兩拳看看疼不疼。

    各位要命的是,相對於趙國,燕國需要面對的遊牧民族的衝擊更強力,燕國周邊強勢的遊牧民族並不少,更加牽制了燕國的兵力,使得燕國成為齊、趙的屏障,而不是威脅。

    只要能夠進入戰國七雄的國家,一定有亮眼的表現

    當然,燕國並不是一直默默無聞,只不過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實力不是太強,屬於七雄裡面排行最低的,冷兵器時期,人口是作戰的第一要素,從這一點來說,燕國稱霸有著天然的劣勢。

    即使如此,燕國能夠進入到戰國七雄之中也並非是僥倖,而是憑藉著自己的真實實力的。

    拋開燕國不談,春秋五霸擁有眾多版本,總體上來說,春秋後期的越國、宋國、鄭國等國到戰國時期依然是排在前列的,很可能在春秋時期都遠遠勝過燕國,以宋國來說,我們都稱宋國在為戰國第八雄,因為宋國本身就是中原大國,在人口和經濟發展上都有一定的實力。

    以越國來說,在戰國初期更是強國的存在,雖然後來逐漸衰落,但是也維持到戰國後期了。

    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各國聯合起來想要圖謀趙國,這個時候趙國就聯合宋國、越國來對抗其他大國,讓宋國去對抗齊國,讓越國去牽制楚國,由此可見兩國的實力。

    但是戰國七雄中有燕國而沒有他們,說明燕國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燕國一直在燕昭王時期才崛起,屬於後發制人

    戰國和春秋為什麼不一樣,從根本上來說是生產力的推進導致了生產關係的變法,各國為了適應新的社會,開始推行變法強國。

    只有變法或者變革過的國家才能稱為戰國七雄,一直陪著秦國跑完戰國全程,換句話說,戰國七雄也都是經過變法或者改革的國家。

    在戰國時期魏國魏文侯率先變法,拉開戰國的帷幕,並且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霸主,隨後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變法,形成戰國中前期與魏國爭霸的局面。

    戰國中後期,趙國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有實力與秦國叫板的國家,長平之戰時被秦國逐漸打敗。

    燕國燕昭王變法後對於燕國來說,也是一次改頭換面,走向崛起的過程,雖然起步晚,但是也發揮了自己的餘熱。

    燕昭王即位後,築黃金臺招賢納士,積極改革內政,整頓軍隊,改變了燕國過去鬆散的統治方式,加強了君主的權威,隨後牽頭髮動了五國伐齊的戰役,成功的將當時的二強之一齊國給打的一蹶不振。

    在戰國最末期,燕國也算是抗秦的主要國家之一,荊軻刺秦就是燕國主導的一次大型的抗秦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如果龍公孟蜀在星斗大森林殺了唐三,你們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