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先驅者。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的創立者,俄國社會民主黨創始人和領袖之一。他參加過第二國際的創立工作,在第二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被選入社會黨國際局,是第二國際一位著名的理論家和領導人。劈裂漢諾夫在哲學方面學識淵博,造詣精深,為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著作中,特別重要的有《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1883年)、《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年)、《唯物主義史論叢》,(1893年)、《論一元歷史觀的發展》(1895年)、《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1898年)等。
1.肯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
第二國際時期,各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對於“馬克思主義有沒有自己獨立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究竟是怎樣的?”這類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甚至於他們的大腦中存在著極大的思想混亂。
第二國際時期,各色修正主義者都在公開聲稱馬克思主義“沒有得到哲學上的論證”,並要求“重新”論證馬克思主義。而那些擁護馬克思主義的人,也僅僅將馬克思主義簡單地歸結為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甚至連考茨基也同樣認為“馬克思沒有宣佈任何哲學,而是宣佈了所有哲學的終結”,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實驗科學,即一種特殊的社會觀;它不依賴於任何哲學,“可以與任何一種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世界觀合得攏”。
而普列漢諾夫對於肯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做出了可貴的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普列漢諾夫之較早地正式使用辯證唯物主義這一科學術語來概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特點的哲學家。他認為,最新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真正科學地解釋了哲學基本問題,因而是唯一徹底的和最先進的哲學體系。因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
2.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
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唯物主義基礎,據此論證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整體統一性,說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普列漢諾夫歲次明確指出:“先代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唯物主義的堅決擁護者。唯物主義是他的整個學說的基礎。”
為了證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始人是唯物主義的堅決擁護者,普列漢諾夫將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劃分為兩大哲學派別。“所有那些看來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素的哲學家屬於唯物主義者的營壘;而所有那學認為第一性的因素是精神的則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問題時,是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它不僅根據自然科學的材料證明精神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證明意識是人腦這塊兒特殊材料的屬性,而且,它還用自己在歷史觀賞的偉大發現說明了自我意識是如何在人們爭取生存的鬥爭中、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在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淵源時,普列漢諾夫深入考察了它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繼承了費爾巴哈關於思維對存在的真實關係的觀點,而且進一步揭示了“人的本質”的根源,即人的本質是在一定生產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義運用到歷史領域以後,唯物主義哲學實現了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解釋的協調一致。“在歷史運動的過程中,思想發展的過程歸根到底為經濟關係的發展程序所決定”。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不可知論。
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意識並在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堅持“物質一元論”。那麼,人能不能認識世界呢?辯證唯物主義同康德的不可知論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依照康德之見,自在之物並不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而它們的相互關係實際上也不像我們所覺得的那樣;如果撇開我們的感覺的主觀組織,那麼,物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一切屬性、一切關係,以及空間和時間本身都會消失,因為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現象,即是說,只在我們之記憶體在。我們單就物體自身看,而撇開我們的知覺本身這種能力,我們就完全不能知道它的本性……因此,物體是屬於不可認知的範圍。”
普列漢諾夫完全不同意康德的“不可知論”。他以為雖然“主體”由於自身的差異在感知事物上存在較大的差別,但是這也是由於它們生活的客觀環境所決定的。是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透過對恩格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證明“可知論”的觀點進行支援來批駁“不可知論”,同時,還回答了“不可知論”者向辯證唯物主義提出的難題:是意識和物質的區別及相似問題。他指出人們關於外界客體地感覺和引起這種感覺的運動不是同一個東西。如果把人的感覺與引起感覺的客體的運動簡單地等同起來,勢必背離了自然科學的真理。
“象形文字論”就是他為了捍衛可知論, 批判新康德主義的不可知論時提到的。但這一說法容易引起誤解, 為20 世紀初俄國新馬赫主義 者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提供了口實。當他發現後便在1905 年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俄文第二版補寫了一段話, 承認自己用詞不確切 , 並將註釋中的象形文字術語刪去。
4.深入闡發唯物辯證法。
把它看作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一部分, 認為辯證過程首先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 然後反映到人的頭腦中, 才有辯證思維。他認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絡和發展的學說。
普列漢諾夫提出,辯證法的整個理論集中貫徹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任何食物及其反應於我們頭腦中相應的概念,不管表面上看起來多麼穩固,實際上它們卻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中。
6.創造性地提出社會結構的“五項因素公式”。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類社會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它主要是由三種因素或三個層次構成的,即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普列漢諾夫在對這三種因素繼承基礎上提出了“ 五項因素公式” , 從宏觀的角度對構成複雜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了深入的解剖。他把社會結構的基本因素概括為五項, 即生產力、生產關係、政治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想體系, 這個公式, 不僅異常清晰地勾畫出了構成各種社會形態的五種基本因素的層次, 而且揭示了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係, 闡明瞭社會形態的內在矛盾, 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推動的發展程序。“如果我們想簡短地說明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現在很有名的‘基礎’對同樣有名的‘上層建築’的關係的見解,那末我們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東西:
(一)生產力的狀況;(二)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係;(三)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所決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這些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
這五項可以簡稱為生產力、經濟關係、社會政治制度、社會中人的心理或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
“五項因素公式”是對馬克思社會結構三層次說 經典公式的具體化和發揮。在“五項因素公式”中, 普列漢諾夫把前三項作為社會存在,把社會心理作為相對獨立的層次和要素加以考察,並把它作為社會存在與“思想體系”的中間環節。這一新概括不僅充分體現了他對社會結構認識的深入,更為重要的是較正確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體系) 聯絡起來併成為二者之間的中介和紐帶的是“社會心理”,同時也就正確地回答了一定社 會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形成的社會精神生活基礎恰是由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的心理”。
7.科學地論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解決了兩個理論問題: 一是怎樣估計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對此他的觀點是認為個人的作用必須受到時代和群眾狀況的限制。如果個人違背群眾的意願, 脫離群眾的水平而一意孤行, 即使是傑出人物也終將一事無成。二是如何發揮個人作用的問題。他認為要正確地發揮個人作用就要認識時代的趨勢, 順應歷史的必然性。
普列漢諾夫認為任何人都是時代的產物、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傑出人物也不例外。他說,英雄崇拜論的正確之處是它認識到個人在歷史上是起作用的,特別是傑出人物有時起重大作用;但它的錯誤是把這個作用誇大了,認為個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懂得個人要受時代和歷史規律的限制。個人的作用不僅受時代的限制,而且受群眾狀況的限制。
普列漢諾夫反對誇大個人的作用,但決不是忽視發揮個人作用,他主張正確地發揮個人作用。正確發揮個人的作用,首要的一點就是要認識時代的趨勢,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辯證地理解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只有順應必然性的趨勢,個人的自由意志才能得以實現,個人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是也要充分發揮個人特點或優點的作用,如特殊的才能、特長、性格等等,把偶然性和必然性辯證地結合起來。
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先驅者。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的創立者,俄國社會民主黨創始人和領袖之一。他參加過第二國際的創立工作,在第二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被選入社會黨國際局,是第二國際一位著名的理論家和領導人。劈裂漢諾夫在哲學方面學識淵博,造詣精深,為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著作中,特別重要的有《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1883年)、《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年)、《唯物主義史論叢》,(1893年)、《論一元歷史觀的發展》(1895年)、《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1898年)等。
1.肯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
第二國際時期,各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對於“馬克思主義有沒有自己獨立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究竟是怎樣的?”這類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甚至於他們的大腦中存在著極大的思想混亂。
第二國際時期,各色修正主義者都在公開聲稱馬克思主義“沒有得到哲學上的論證”,並要求“重新”論證馬克思主義。而那些擁護馬克思主義的人,也僅僅將馬克思主義簡單地歸結為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甚至連考茨基也同樣認為“馬克思沒有宣佈任何哲學,而是宣佈了所有哲學的終結”,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實驗科學,即一種特殊的社會觀;它不依賴於任何哲學,“可以與任何一種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世界觀合得攏”。
而普列漢諾夫對於肯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做出了可貴的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普列漢諾夫之較早地正式使用辯證唯物主義這一科學術語來概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特點的哲學家。他認為,最新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真正科學地解釋了哲學基本問題,因而是唯一徹底的和最先進的哲學體系。因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獨立地位。
2.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
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唯物主義基礎,據此論證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整體統一性,說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普列漢諾夫歲次明確指出:“先代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唯物主義的堅決擁護者。唯物主義是他的整個學說的基礎。”
為了證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始人是唯物主義的堅決擁護者,普列漢諾夫將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劃分為兩大哲學派別。“所有那些看來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素的哲學家屬於唯物主義者的營壘;而所有那學認為第一性的因素是精神的則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問題時,是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它不僅根據自然科學的材料證明精神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證明意識是人腦這塊兒特殊材料的屬性,而且,它還用自己在歷史觀賞的偉大發現說明了自我意識是如何在人們爭取生存的鬥爭中、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在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淵源時,普列漢諾夫深入考察了它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他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繼承了費爾巴哈關於思維對存在的真實關係的觀點,而且進一步揭示了“人的本質”的根源,即人的本質是在一定生產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義運用到歷史領域以後,唯物主義哲學實現了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解釋的協調一致。“在歷史運動的過程中,思想發展的過程歸根到底為經濟關係的發展程序所決定”。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不可知論。
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意識並在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堅持“物質一元論”。那麼,人能不能認識世界呢?辯證唯物主義同康德的不可知論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依照康德之見,自在之物並不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而它們的相互關係實際上也不像我們所覺得的那樣;如果撇開我們的感覺的主觀組織,那麼,物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一切屬性、一切關係,以及空間和時間本身都會消失,因為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現象,即是說,只在我們之記憶體在。我們單就物體自身看,而撇開我們的知覺本身這種能力,我們就完全不能知道它的本性……因此,物體是屬於不可認知的範圍。”
普列漢諾夫完全不同意康德的“不可知論”。他以為雖然“主體”由於自身的差異在感知事物上存在較大的差別,但是這也是由於它們生活的客觀環境所決定的。是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透過對恩格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證明“可知論”的觀點進行支援來批駁“不可知論”,同時,還回答了“不可知論”者向辯證唯物主義提出的難題:是意識和物質的區別及相似問題。他指出人們關於外界客體地感覺和引起這種感覺的運動不是同一個東西。如果把人的感覺與引起感覺的客體的運動簡單地等同起來,勢必背離了自然科學的真理。
“象形文字論”就是他為了捍衛可知論, 批判新康德主義的不可知論時提到的。但這一說法容易引起誤解, 為20 世紀初俄國新馬赫主義 者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提供了口實。當他發現後便在1905 年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俄文第二版補寫了一段話, 承認自己用詞不確切 , 並將註釋中的象形文字術語刪去。
4.深入闡發唯物辯證法。
把它看作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一部分, 認為辯證過程首先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 然後反映到人的頭腦中, 才有辯證思維。他認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絡和發展的學說。
普列漢諾夫提出,辯證法的整個理論集中貫徹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任何食物及其反應於我們頭腦中相應的概念,不管表面上看起來多麼穩固,實際上它們卻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中。
6.創造性地提出社會結構的“五項因素公式”。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類社會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它主要是由三種因素或三個層次構成的,即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普列漢諾夫在對這三種因素繼承基礎上提出了“ 五項因素公式” , 從宏觀的角度對構成複雜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了深入的解剖。他把社會結構的基本因素概括為五項, 即生產力、生產關係、政治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想體系, 這個公式, 不僅異常清晰地勾畫出了構成各種社會形態的五種基本因素的層次, 而且揭示了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係, 闡明瞭社會形態的內在矛盾, 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推動的發展程序。“如果我們想簡短地說明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現在很有名的‘基礎’對同樣有名的‘上層建築’的關係的見解,那末我們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東西:
(一)生產力的狀況;(二)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係;(三)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所決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這些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
這五項可以簡稱為生產力、經濟關係、社會政治制度、社會中人的心理或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
“五項因素公式”是對馬克思社會結構三層次說 經典公式的具體化和發揮。在“五項因素公式”中, 普列漢諾夫把前三項作為社會存在,把社會心理作為相對獨立的層次和要素加以考察,並把它作為社會存在與“思想體系”的中間環節。這一新概括不僅充分體現了他對社會結構認識的深入,更為重要的是較正確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體系) 聯絡起來併成為二者之間的中介和紐帶的是“社會心理”,同時也就正確地回答了一定社 會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形成的社會精神生活基礎恰是由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的心理”。
7.科學地論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解決了兩個理論問題: 一是怎樣估計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對此他的觀點是認為個人的作用必須受到時代和群眾狀況的限制。如果個人違背群眾的意願, 脫離群眾的水平而一意孤行, 即使是傑出人物也終將一事無成。二是如何發揮個人作用的問題。他認為要正確地發揮個人作用就要認識時代的趨勢, 順應歷史的必然性。
普列漢諾夫認為任何人都是時代的產物、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傑出人物也不例外。他說,英雄崇拜論的正確之處是它認識到個人在歷史上是起作用的,特別是傑出人物有時起重大作用;但它的錯誤是把這個作用誇大了,認為個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懂得個人要受時代和歷史規律的限制。個人的作用不僅受時代的限制,而且受群眾狀況的限制。
普列漢諾夫反對誇大個人的作用,但決不是忽視發揮個人作用,他主張正確地發揮個人作用。正確發揮個人的作用,首要的一點就是要認識時代的趨勢,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辯證地理解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只有順應必然性的趨勢,個人的自由意志才能得以實現,個人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是也要充分發揮個人特點或優點的作用,如特殊的才能、特長、性格等等,把偶然性和必然性辯證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