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哲學卜卜為贏

    什麼是“辯證看問題”?

    包括“罪惡”也可以“辯證”來看嗎?

    亦如:“日寇侵華”,可以辯解為“建立東亞苦榮”?

    亦如:美帝發動中東戰爭,美華人可以辯解為“建立世界新秩序”?

    亦如:持槍殺人,可以辯解為“替警察打擊壞人”?

    …… …… ……

    不要認為“辯證法”本身是什麼“正義的化身”,是什麼“正義的武器”!

    實質上,將世間真理,將“自己所理解不了”的“哲學思想”,都冠於“辯證”,便認為自己“悟徹”了,則無異於是“自欺欺人”。

    尤其,是看了一遍“止學”的人,便斷言說“止學”是在論“辯證看問題”,則更如同嬰兒啞啞學語(不是呀呀……)。

    實質上,王通的“止學”,是取自老子的“絕學”。

    老子說“絕學無憂”,是說:執政者斷絕自我的意志與作為而隱伏,天下百姓就會沒有憂愁(而不是自己“絕”什麼“學習”,自我硬無憂)。

    《止學》者,同於“老子的絕學”也。

    何“辯證”而可也!

  • 2 # 梅里一了

    謝邀,王通的《止學》,簡單講就是處世做人如何把握度的學問,適可而止,其身不殆。這種思想是一種積極的中庸而不是消積的中庸。在今天成功學牛P哄哄的情形下,許多人把中庸理解成縮頭龜式消極的保守思想,而個人認為中庸是射箭式積極的進取精神。世事變化看似無常,其實是循道而行的,瞄準這個道,防止過猶不及,就是積極進取精神,這個中,讀去聲,有的放矢。《止學》著重強調知止的重要性,是因為人的慾望容易貪得無厭,其十卷之中時不時冒出的幾句預防消極的話堪稱警句。比如:利無求弗獲,德無施弗積。利益還是需要追求才能獲得的,德行只有施予才會積累,而不是做個縮頭龜靜待餡餅砸到背上。只是在追逐中能夠把握度,這個度如何把握?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不怠,不限於困厄就行了。再如: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這話強調人還是要有所追求的,完全沒有嗜好,生命就失去意義,一個自報自棄的人誰也救不了。知止,不是放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懂得度,這是讀《止學》的要訣。

  • 3 # 毛彥民

    所謂辯證,證就是客觀實際的外在表現,辯證就是分析客觀實際的外在表現,找到客觀實際中的主宰規律。然後,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運用這個客觀規律去制定策略,採取行動。所謂中庸,就是你準確地認識了規律,正確地使用了規律,完美地達到了目的,實現了你的價值取向。

  • 4 # 張清義聊家教

    在我看來,並不是辯證地看問題那麼簡單。《止學》的智慧的精髓在於讓我們持盈保泰。下面用我的一篇文章詳細談一談。

    《止學》裡持盈保泰的玄機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人生中因為慾壑難填,總會有貪慾引起的淡淡憂愁和絲絲困惑。尋尋覓覓和苦苦追求帶來的煩躁心境,使我們哪怕想得一份恬靜,也成了人生莫大的奢望。

    王通的《止學》可以讓我們在得勢的愉悅和煩躁中獲得當頭棒喝,猶如酷暑盛夏得到一絲風之涼意。王通這位隋朝大儒鮮為人知,可他的學生個個名聲顯赫,唐太宗、魏徵、房玄齡等等。《止學》是湮沒已久的關於勝敗榮辱的曠世絕學,它以道家思想來論處世之道,近代曾國藩,今人李嘉誠都對《止學》推崇備至,並從中領悟到大智慧,成功地踐行到修身和事業中。

    人生路上積極入世、剛健進取的精神是必須的,但“度”的把握需要我們超凡的智慧和持戒的定性。老子告訴我們“知足而富”,所以我們說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足。《止學》告訴我們“以智止智,智也。”意思是說用智慧去停止智計,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我們說人生最大的智慧是知止。

    《止學》裡的“止”,同腳趾的“趾”,告訴我們人生路上你應該站在哪裡,一定要站穩腳跟,不要衝過頭,知所取捨,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易經》裡艮卦這樣講:艮,止也。止其所止,行其所行,進退得宜,其道光明。《大學》裡講: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知止我們可以理解在人生路上我們應該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定就是為實現目標應具有的定性和定力。安可以理解成我們的心因為靜下來不會再去妄想。

    知止的智慧解決了人生盛極而衰的大問題,他時時提醒我們在剛健進取時不要忘記急流勇退,見好就收。在我們執著追求時應冷靜思考,縝密判斷,知道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要什麼,不要什麼。樹的方向由風決定,人的方向由自己決定。修正方向有時就需要我們放下貪念、恐懼、疑慮、不安、自大、自私、自閉、妄想,從而進入一種虛極靜篤的狀態,從靜中獲得智慧,把事情發展調整到平衡之態,這也是中庸之道。

    眾人一直想打造財富人生,很少有人想守住財富人生。華人富商李嘉誠對此問題早有深思。他把“知止”二字懸掛在自己辦公室內時時提醒自己不忘止學智慧。李嘉誠說:全世界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至少一半是因為貪婪。

    清朝有“中興之臣”美譽的曾國藩說:“止學乃人生行為之約束,忽略此學,智者必有一失。”在他的書房懸掛“克己止學”四個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認真修身。曾國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顯眼而順利一生,關鍵在於常常以“止”來驚醒自己,事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每日做事如履薄冰,該罷手的事果斷停止,經常從事情的另一面考慮,用不斷的制衡把自己時刻放在安全的區域裡。從下面的言談中不難看出他對止學智慧領悟的程度,他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他還說:“富貴常蹈危機,盛時須作衰時想”。他的這些對人生鮮明的觀點是極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學經驗。

    曾國藩對止學的領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從修身的十四個點上對止學做了進一步詮釋,從而形成曾氏止學的範疇。下面我們淺談一下曾氏止學:

    1、止急

    快容易跌倒,等可能等空。最上乘的謀事之法是一個“止”字,就是在快與等之間求做功,因時因勢定成功之步態。

    2、止妄

    不該貪戀的,絕不貪戀,否則就會讓你傷筋動骨,身陷絕境。

    3、止放

    人生成功離不開收放結合。止放在於自控、自力、自知。一定在強手面前收住自我,不要因為自己無知四處誇耀,唾沫飛濺。

    4、止欲

    不要被“私”字逼上絕路。止欲在這裡最忌諱貪慾之徒那張嘴臉,這類人都是圖名求利,根本不懂做大事必須先做人之道,往往被私慾薰染變成劣等之徒。

    5、止盲

    動有兩種:身動和心動。身動顯示自己,心動時刻算計利益。很多人失敗在於看重身動和心動,造成了盲動,從而忽視了三點:適時則成、乘勢擴大、隨機應變。

    6、止傲

    一生要戒傲、止傲,不要總是高昂著頭看不見別人長處,處處爭強好勝,把人際關係搞得非常緊張。止傲要用兩字待人:“敬”和“恕”。

    7、止狹

    不要總是在門縫裡看人,擺架子和小心眼,人際關係必然很差,狹隘之人只能看到一點,開闊之人處處能找到千里馬。

    8、止露

    不要暴露目標,不要急於顯露扎人之眼,給人造成很大壓力,要先藏、再藏、後露。這樣就減去了人為設計的各種圈套和障礙,能在隱藏中心想事成。

    9、止身

    身體的骨骼有軟有硬,硬者承受千斤,軟者一擊碎折。贏定人生要用剛柔兼併之道,以剛制柔,以柔克剛。

    10、止危

    山上落石,能看到,這叫可見之危。用心算計折磨身體,這叫無形之危。聰明人能知這兩種危,並提前預防。進退之道:冒險者,止於進。保險者,止於退。

    11、止為

    莊子認為:“無所為而無所不為。”有時候什麼都不做,不見得做不成事。以無為求有為,在有為中求無為。眼睛明亮,心態靈活,揮灑自如。好處是:既讓人讚許,又讓人放心。

    12、止明

    聰明人能做糊塗事,糊塗人也能做聰明事。聰明人千慮必有一失,糊塗者千思必有一得。世人一定要戒聰明,勿讓自己聰明過了頭。

    13、止過

    14、止性

    人各有性,故人各異。有人終身在是非中消耗生命,見對手是非纏身,即刻生出快意。止性就要做到不沾是非,不惹是非,心中常有“主靜”二字,無是非的心境最舒暢。

    我們談止不要陷入誤區,不是讓我們不做事情或事事放不開手腳。如果把止學看成靜止,它就有了消極意義。它的積極意義是居止在一個境界,追求一種止境。人生路上剛健進取一直是成大事者的精神。《易經》中晉卦裡講:不要得少便足,人應該不斷晉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當年康侯得到了成王賜給他的優良種馬,他便積極地用這些馬來繁衍馬群,一天中多次讓母馬與其配種,最後養馬事業持續發展。

    國學大師王國維借用詩詞的魅力談了人生的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昨晚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無論做學問和求知,還是執著一種事業,人生必須以追尋實現人生價值為目標來取捨,在這裡如果用到止學的智慧,那就是在目標中捨棄一些東西。但人生的主流意識是必須具備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的這種境界要為目標忘我奮鬥,所謂學海無涯苦做舟,為目標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所以我們在這裡還在提醒止不是不做,止是為了不止,止是為了在穩中剛健進取。

    第三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的含義就是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厚積薄發之後,功到自然成。功成之後我們還得學會放下。

    下面我們從《止學》內容當中選出幾點來看看它的大智慧:

    1、“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聰明過了頭就變成了愚蠢。聖人最關心的是品德是否缺失。生活當中有人更多關注智謀,其實他們不明白最聰明的人是好人和聖人。這一點《止學》裡為我們講的非常清楚:“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謀劃別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計上,也會失敗在其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計,也要舍其智計。如果過分的關注智謀,智謀的缺陷就在於它有敵手,意思是說一旦你用智謀戰勝了對手,就會加深與之矛盾,將來有可能被對手擊敗,或被其它比你智謀高的人所毀掉。

    2、“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我們看追逐利益的人的確很多,但富有的人卻很少。如果有止的理念在逐利的過程中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求道和修身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財富何愁不得。在名譽面前賢明的人總是把功勞讓給別人,自己的名望反而大大增高。

    3、“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人處困厄中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我們人人在修身過程中保持這個心態,很多苦惱就會煙消雲散。所謂的知天命,就是知天樂命。努力把該做的事情做完,結果只能交給天。把事情努力做完,叫無悔,不管上天給什麼結果,欣然接受,叫無怨。

    我們看止學的精髓是:一方面止其所止,另一方面能夠止其所止,最後達到知止不止。朱熹有一首詩寫到: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滾滾而來,所以生命才那樣的可愛、可貴。我們談知止,一方面要鼓舞上進的心,不能畫地自限。另一方面中庸智慧要時刻銘記心中,任何事情不要忽視它的另一面,過猶不及,該捨棄和停止的時候要果斷處之,不因貪慾使自己陷入危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敢暴露自己的“年齡”和“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