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在場齋
-
2 # 潘oo小閒
通過後來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張匡胤是死於非命,但到底是怎麼死的,就有各種推測了。任何推測都是基於事後結果大家各自發揮想象的。個人觀點支援趙光義與王繼恩和程玄德內外勾結,毒酒鴆殺,而後搶先入宮繼位這種。
-
3 # 小林與明治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位武術家出身的,後來南征北伐戰功顯赫,又被廣泛承認為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兄弟一共有五人,他排行老二,老大和老五沒有成人便死去了,只剩下他和三弟趙光義、四弟趙廷美三兄弟和兩個姐妹順利長大成人。趙匡胤在歷代史學家中的讚譽很高,常常把他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在一起,作為最偉大的帝王來崇敬,其中還有很感人的一點就是他胸懷寬廣,沒有傳皇位給自己的親兒子,卻要傳皇位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體現出了趙匡胤作為一個大哥的仁愛和奉獻,同時也為了國家穩定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
首先要看一下他們三兄弟的性格,由於老大沒養大早年夭折,趙匡胤成為了實際上的大哥,他們兄弟三人出身于軍人家庭,父親是一名武功高強能征善戰的高階軍官,趙匡胤從小跟隨父親習武練功,弓馬騎射滾瓜爛熟,武功相當的高強而且精通軍事組織指揮,但是並不愛讀書,基本上是成長為一位武將;三弟趙光義則是一位喜歡讀書的人,相當的聰明而且很有手腕的那種人,是三兄弟中的“智多星”;四弟趙廷美是一位比較驕橫跋扈的貴公子,性格比較刁蠻任性。
還要看一下當時的中國局勢,趙匡胤稱帝后面臨的是五代十國留下來的戰亂局面,直到趙匡胤去世時,還有好多地方割據政權沒有平定,例如今天的江浙一帶的吳越政權、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陳洪進政權、山西一帶的北漢政權、遼朝掌管的長城以內的燕雲十六州……等等,新生的北宋政權也是如同新生嬰兒一樣,內部還不是很穩定。
那趙匡胤死亡的真相是什麼呢?民間流傳廣泛的“燭影斧聲”的說法,甚至說趙光義毒殺大哥趙匡胤的說法幾乎都不是真相,真相就是正史記載的:趙匡胤凌晨突然死掉,當夜服侍他的是宋皇后,宋皇后叫太監去傳趙匡胤的小兒子,但是太監跑去通知了當時的晉王趙光義,趙光義一大早獲悉後比較快速趕到了現場,然後就順利繼位了,而且一定是趙匡胤的意思,原因就是他的兒子少年紀小,性格比較內向怯弱沒有能繼承大統的才幹,他擔心當時的天下還沒有統一,人心又不穩,弄不好又會產生動亂,可能提前跟母親和大弟弟趙光義等人約定好了的,如果孩子還沒有長大自己去世,就只能讓兒子多、知識豐富、辦事穩健的大弟弟趙光義挑擔子,等到兒子長大以後再根據情況是否還回來皇帝寶座,歷史上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個心胸廣闊,豁達開明的人,做出這樣的照顧到國家和家族的決定,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他能受到了大家的廣泛讚譽。
那麼趙光義的那些弒兄奪位、強幸小周後等等一系列抹黑的傳聞是怎樣傳出來的呢?就是以前趙匡胤的一些舊支持者一下子接受不了這種突然的變局,於是開始造謠反對的;還有就是趙匡胤的小弟弟趙廷美兩次謀反,也是造謠嫌疑人之一;最後就是金朝在滅了北宋之後為了防止有人不服,繼續抵抗金朝的統治,於是造謠詆譭北宋皇帝,目的是謀求永遠統治已經被征服了的北宋。
-
4 # 何運超
這是一個永遠不可能知道答案的疑團了,後人研究只能推測一種接近事實的分析,例如趙匡胤死了誰是最大的受益者?那麼就是老二趙光義。
關於斧聲燭影一詞的說法都有不少爭議,例如有的認為斧只是文房用具而已,但很多人會理解成為李逵式的板斧,或者陳列儀仗式的斧鉞,總之老大趙匡胤死的非常悽慘。
趙匡胤死的突然沒有徵兆是非常可疑的,因為在死前一天還精神很好,而且他是職業軍人出身,從小練武,身體好得很,基本是公認的。當然今天有很多人有突發性的一些症狀導致一些人猝死,但在古代人來說,不能想當然認為古代環境和今天環境是一樣的,好比就食物的綠色健康,自然環境的水平來說,恐怕今天是遠遠不如古代的,畢竟一些病症的傷害性古今是不同的,死亡機率也不一樣。
所以趙匡胤被害的推測佔了大多數,可信度雖不能說百分百,但七八成的係數還是有的。
1、當時趙匡胤沒有立遺詔,到底傳子還是傳弟是爭論焦點,後來公佈的一份傳弟遺詔爭議非常大。但是,他有兩個兒子年紀蠻大了,次子趙德昭已經20出頭,老四德芳也已經18歲,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杜太后擔心的兒子年幼問題。而且趙匡胤對德昭的歷練也讓大臣看在眼中,他沒有封王,但職務卻做得很高,開寶年間是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德芳也跟著受貴州防禦史。
這種做法看起來很平常,但當時趙光義,皇帝的弟弟年紀多大?趙光義比德昭大十二歲而已,趙匡胤這個皇帝要端平兄弟子侄的關係,何況光義在扶持他登位方面有過一些功勞,雖然不比後來史書形容老二完全像是陳橋行動中的主力。也按當時五代以來的習慣,讓光義做了開封府尹,這就埋下了弟弟可能繼位的隱患。
2、當時光義的確在開封有了一些勢力,府上招攬了許多人才,後來的宰相像張齊賢、王旦等一早都是在晉王潛邸的人才。以至於趙匡胤礙於情面,有過要遷都的打算,光義和大臣極力勸阻,認為勞民傷財。最重要的是在宮中收買了一些線人,所以傳出經典橋段就是原本趙匡胤感覺不對勁時,打算召喚的是兒子,結果宮裡跑出來通報訊息是先給晉王光義,這才發生了所謂斧聲燭影一幕。
3、光義登位以後的種種做法更加讓人猜疑他得位不正,好比改年號、逼迫德昭自殺、逼弟弟光美流放也算是死於非命,讓自己的長子太子元佐對父親的做法都看不下去,被逼瘋。
4、最關鍵的一刻,功勳大臣趙普的改換門庭是幫助太宗光義正位的好幫手。趙普本來是太祖趙匡胤心腹,他的確是陳橋行動配合趙匡胤的謀士,後來是治理天下的一把好手,原本和光義並沒多少交集。趙普在開寶時期樹敵比較多,尤其盧多遜和他的矛盾朝野皆知。但他戀戰權位,心有不甘,光義登位以後,盧多遜是文士出身,受到重用,趙普文化底子不深,是吏員出身,所以才傳出半部論語的典故。趙普為了再次上位,在朝野對光義得位問題議論紛紛的時候,丟擲一個金匱秘盟的說法,向光義遞出最重大的隱秘。
這個已經被證實可信度絕對不高,杜太后臨終斷無秘密召見趙普,說關於傳位問題的可能性。
但是,趙普和趙家關係密切,趙匡胤生性豪邁豁達也是事實,好比才有雪夜訪趙普的典故,所以趙普這時的說法給光義很大的支援,趙普順利第二次上位又做了幾年宰相。
所以,趙匡胤究竟怎樣死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團了,但是死的不正常七八成是事實,而且趙光義登位種種不正常的做法也加深他得位不正的印象,他的情況和雍正很相似,但當時康熙的確年老了,身體已經衰弱,屬於正常死亡的可能性按說比較靠譜,可也讓許多人相信雍正還是用了謀害的手段,就是自己後來的做法讓人誤解,清朝和宋朝是很不一樣的,清朝初期宗王勢大,實際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對多爾袞等壓制,內部清除勢力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所以雍正面對的兄弟子侄客觀環境實際和光義也大不一樣,但容易讓後人聯絡起來。這就是歷史匪夷所思的地方了。
-
5 # 大宋說書人
死前行事
趙匡胤死於976年的十月,我們再來看看,趙匡胤死前發生的幾件事:
1、公元975年,洛陽之行,趙匡胤欲遷都,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據險地,以保宋氏江山,千年傳承,對趙光義在開封的勢力,透過遷都,進行大換血。趙匡胤遷都的想法,遭到了趙光義強烈的反對。
2、公元976年二月,趙匡胤讓自己的大兒子趙德昭前往今天的河南商丘迎接進京晉見的錢俶,讓趙德芳主持了當天的宴會。趙德昭和趙德芳以前基本不參政務,趙匡胤是想把趙德昭和趙德芳推上前臺。
3、公元976年七月,趙匡胤到三弟趙廷美家去了三次,一個月就去了三次,趙匡胤是想扶持趙廷美,讓趙廷美牽制趙匡義。
趙匡胤之死趙匡胤的死因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史學界主流認為是“燭光斧影”,我個人認為,趙匡胤的死就倆種可能:
1、急性病,如現在的腦溢血等突然暴斃。
2、趙光義為主謀用毒酒害死趙匡胤。
如果趙匡胤的死因是第一種,那麼,為什麼宋史的記載如此簡單?“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宋史也沒說死因,一個國家開國皇帝王的死,在宋史中就這麼潦潦幾句,正常嗎?
趙匡胤死後第一時間進宮的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趙匡義,皇后本想召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進宮,沒想到太監王繼恩卻叫了趙匡義,當皇后看到來的人是趙匡義時,皇后大驚失色,對趙匡義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泣的說“共保富貴,無憂也”。可見趙匡義早在宮內也培養了自己的勢力,說明趙匡胤早就有作案的想法,也足以證明趙匡義對皇位已經垂涎已久。
金匱之盟唯一可以能勉強證明趙匡義合法繼承皇位的就是“金匱之盟”,“金匱之盟”本身就存在諸多疑點:
1、既然有金匱之盟可以證明趙光義第合法繼承人,為什麼在趙匡義登基5年以後,又由趙普提出金匱之盟以換取宰相之位?趙普的上位替趙匡義證明了帝位的合法繼承,也扳倒下一個合法繼承皇位的趙廷美,同時也扳倒了自己的死對頭盧多遜,這就是趙匡義和趙普的一個交易。
2、金匱之盟中所說趙匡胤的母親是害怕趙匡胤傳給自己兒子後,兒子太小江山不穩,那麼試問趙匡胤的母親是怎麼知道趙匡胤什麼時候死哪?死的時候趙匡胤的兒子是否成年?是否有能力接管朝局?難道是在讓趙匡胤快點死,快點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金匱之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對於趙匡胤的死宋史的記載及其簡單,“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沒說是不是的病死的,也沒說什麼病,就一句話,遼史對趙匡胤的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就四個字“趙炅自立”,可謂是一針見血。
趙匡義也許不想這麼快就奪皇位,也不想殺他的哥哥,但是趙匡胤的一系列動作,讓趙匡義擔心了,讓他看到他的權利正在被分割,他的勢力正在被瓦解,所以不得不果斷出手。
-
6 # 靜夜思160519196
趙匡胤臨死前只單獨跟趙光義在一起,而且宮人都聽到他們在吵架,趙光義出宮回府沒多久,趙匡胤就掛了……宮裡的太監跑到趙光義府上,然後趙光義急急入宮,當了皇帝。這可以說是非常的巧合,像一切早就安排好了一樣。趙匡胤的謀主趙普應該是最清楚這件事的始末,但是他躲起來了,而趙光義很明智的沒有殺他。《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死後,宋太宗趙光義曾經公開對大臣們說:“普事先帝與朕,最為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這句話是說趙普跟趙二的關係很不好,為何不好,非常耐人尋味。所以,趙光義即位之後便開始對趙普一再打壓以及羞辱,但是又因為要解決傳位問題而不得不再次提拔聲望極重的趙普。所以,在幫助趙普解決了政敵盧多遜之後,趙光義舊恨重提:“朕幾欲誅卿!”趙光義為何恨趙普,估計是趙普對趙二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是反對的,趙二勢力最強的時候是趙普被趙匡胤罷相以後,被封為晉王,權利在宰相之上。
回覆列表
“斧聲燭影”這是千古之謎。讓一千多年後的人去回答,的確不好回答,雖說有各種各樣的資料,可沒有一個能定論。不過,從趙光義後來的做法看,個人傾向於他殺死了趙匡胤,至少是加速了趙匡胤的死。如果說“兄終弟及”,那麼,趙光義死了以後,從宗法制或當時法理來說,應該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事實上趙光義兒子當了皇帝。所以,歷史上說太宗繼位是秉受“兄終弟及”做法,也許只是後來的說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