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生小達人之湘湘
-
2 # 項廷峰
潔癖應該算是強迫症諸多表現形式中的一種,是“患者”自我解壓的方式;只要不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就可以大方地接納它的存在;只有接納,才是改變的開始
-
3 # 靜水流深161650063
潔癖也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可以試下脫敏療法,手腕帶根橡皮筋,想要洗手時,彈下橡皮
筋,疼痛提醒不要洗手,試一下吧。
-
4 # 通真達靈3
潔癖就是過度的愛乾淨,它已經發展成一種心理疾病了。我周圍的人就有患有潔癖症的,那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她的辦公桌整理得乾乾淨淨,電腦擦的鋥光瓦亮。她的桌子一天至少擦三遍,而且她還看不慣旁邊的人不講衛生。誰要是做了她的凳子,她恨不得能把凳子面擦出火花來。
1,想要減輕潔癖的程度,首先還得去看醫生。畢竟潔癖屬於一種心理疾病,如果可以得到醫生的治療和指導,肯定能讓自己潔癖的症狀變輕。醫生可能會開具一些治療潔癖症的藥物,一定要遵醫囑按時吃。
心理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採取相應的心理治療措施,醫生的心理治療方法對於緩解潔癖症狀的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潔癖患者就是需要這些心理療法來不斷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執念逐漸消失。
2,想要減輕潔癖的程度,一定要讓自己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
患有潔癖的人要不斷的自我暗示,讓自己不要去在意一樣東西的乾淨與否。一定要讓自己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讓自己保持愉悅的心情。一定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長時間精神緊張、焦慮、悲觀會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衡。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讓自己克服潔癖的心理疾病。
平常還要養成良好的作息制度,不能讓自己熬夜。長期熬夜會造成神經衰弱、精神萎靡,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傷害。
-
5 # 異度煙雨186149234
潔癖是一種心裡疾病,有時候也會造成別人的尷尬,還是要心裡疏導慢慢剋制,只要不過分,我們還是喜歡生活在窗明几淨環境裡
-
6 # 樂趣問答
俗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過於乾淨,低抗力差,容易生病"為什麼呢?因為潔癖的人過乾淨,經常消毒缺乏了抗生素的記憶體,隨便吃了不衛生的東西就會消化不良,衛生是須要,但要解決潔癖症,適度調節下就行了。
回覆列表
潔癖是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由於教育的影響,很多人都愛乾淨。長期過分的愛乾淨,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特別是社會交往,就屬於潔癖。我把潔癖當作是一種不良習慣和嗜好。
潔癖的發病原因與家庭、個體性格及生活經歷有關。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衛生要求過高過嚴,逼著孩子反覆洗手。這種強烈的暗示作用,對那些具有神經質傾向、敏感內向的孩子影響更大。家庭搬遷、親人亡故、父母或自己離異、性生活不協調等引起的心理緊張、情緒波動、自己或身邊的人嚴重感染傳染病都可成為誘發潔癖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狀加劇前所發生的突發事件。如家庭的搬遷、親人的亡故、父母或自己的離異、性的不協調等。
由於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緊張、情緒波動都可成為誘發強迫症的原因。患者的性格特點在疾病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據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徵:青年患者大多數非常愛乾淨、愛整潔,他們是順從、辦事認真、嚴肅的;成人患者一般時間觀念較強,遵守紀律和制度,生活習慣較到板,遇事過於謹慎、優柔寡斷,不少人可能很迷信。這種性格的人在過份強大的壓力下易患神經症。
潔癖等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一般與個體性格及生活經歷有關: 潔癖有輕重之分。 較輕的潔癖僅僅是一種不良習慣。
可以透過脫敏療法、認知療法來糾正。 較嚴重的潔癖屬於心理疾病,是強迫症的一種。應該求助於心理醫生。 治療 強迫症的治療多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之以藥物治療。 系統脫敏療法 請患者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和場景、經常做的事情,從輕度到重度寫出來,然後每天從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為,如逐漸地減少洗手的次數和時間。 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的關鍵在於教育糾正。
教育糾正從幾個方面出發:
1、找出潔癖的原因,用科學知識消除誤解。 2、讓患者改變思維方式,有計劃,先做主要事情。 對於孩子,應和家長配合。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不要對孩子的清潔狀況過分苛求。讓孩子學會控制行為。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
認知療法的主要說法:
1、事實根據:
①鄉下那些衛生條件不如城裡的孩子身體更健康;
②適當地“髒”一下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不經歷風雨,哪裡見彩虹,溫室的花朵更經不起考驗;
④過於緊張和焦慮反而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惹病;
⑤其他病沒得,但強迫正也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
2、潔癖所帶來的危害超過益處。細菌是人類生活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日常接觸到的眾多細菌對我們的生活與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滅菌,就可能給那些抵抗力、適應性、侵襲力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破壞人體內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級細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諮詢門診,就有許多有潔癖的人同時還易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 認知領悟療法 一般而言,強迫症患者對自己的強迫症狀尤其是強迫動作,一方面感到麻煩,希望醫生能解除其理性上認為不合理的觀念和行為;另一方面,內心又認為這些觀念和行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上述潔癖患者即便如此,也好像分裂成了兩個人,一個能根據實際情況,照成年人的邏輯來分析、判斷其病態表現,認為反覆洗手、洗衣,費時費力,希望擺脫。另一個則認為,有傳染上癌症的可能,有必要多洗幾次,這種態度與其實際年齡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稱。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後者不講邏輯,一味盲目恐懼,具有幼稚的兒童心理特點。這兩個人各抒己見,誰也統率不了誰。但患者對這個病理本質特點並無自知之明,若採用談話方式的認知領悟心理療法,啟發患者認識外表症狀後面的心理矛盾。揭露兒童心理部分的幼稚性,鼓勵他用成人的態度來統率其整個行動,放棄兒童的行為模式,領悟到病理本質後是可以治癒的。 厭惡療法 經常採用橡皮圈方法。即讓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將出現強迫動作或行為時,便讓他用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數十乃至數百下,一直彈到強迫觀念消失,有疼痛感為止,從而達到抑制強迫行為的目的。 滿灌療法 讓患者坐於房間內,請其好友或親屬當助手。患者全身放鬆,輕閉雙眼,然後讓助手在患者手上塗各種液體,如清水、墨水、米湯、油、染料等。在塗時,患者應儘量放鬆,而助手則盡力用言語形容手已很髒了。患者要儘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時睜開眼睛看到底有多髒為止。助手在塗液體時應隨機使用透明液體和不透明液體,隨機使用清水和其他液體。這樣,當患者一睜開眼時,會出現手並不髒,起碼沒有想象的那麼髒,這對患者的思想是一個衝擊,說明“髒”往往更多來自於自己的意念,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當患者發現手確實很髒時,洗手的衝動會大大增強,這時候,治療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這是治療的關鍵。患者會感到很痛苦,但要努力堅持住,助手在一旁應積極給予鼓勵。 在這一關鍵時刻,助手的示範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塗上液體,甚至更多更髒,並大聲說出內心感受。由於二人有了相同的經歷,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溝通,對髒東西的認識也能逐漸靠攏。這時,患者要仔細體會焦慮的逐步消退感。 滿灌療法在剛開始時把人推向焦慮的頂峰,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焦慮會逐漸下降,強迫行為也會慢慢消退。 所謂"潔癖",是指在講究衛生方面卻是瞻前顧後,尤其最注意手的衛生,每天要洗幾十遍,每次要打三遍肥皂,每接觸過一件東西,就得把手洗一次,不然就痛苦萬分,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先是洗手,然後洗手臂、胳膊肘,甚至肩膀,面板都變得粗糙了。一回家動不動就要大洗一番,不讓家人隨便亂坐,也不歡迎朋友來訪。不僅注意自己的手,還關注周圍的其他人,例如別人去廁所後忘了洗手,或從外面回來沒有洗手,又碰了什麼檔案和用具,那他就對這些檔案和用具特別緊張,不敢接觸;和別人握手也很緊張;回到家裡也不放鬆。時間一長,這樣的壞習慣就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明知道沒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這該怎麼辦呢?像這樣有“潔癖”的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多見的,他們整天都活得特別緊張,其生活目標就是講究衛生,整天關注的就是病菌,而無暇顧及別的,沒有什麼業餘愛好。 “潔癖”表現的症狀屬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是很常見又很頑固的一種心理疾病。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強迫無奈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的存在,他們能夠意識到這些都是不應該出現或毫無意義的,但是又從內心湧現出強烈的焦慮和恐懼,非要採取某些行為來安慰自己。例如,你一做完一件事就覺得手髒了,心裡很不舒服,就非要洗一定時間或一定次數,如果不這樣,就感到特別焦慮,而且害怕自己如果洗不夠,一定會變瘋了,所以,每次都是洗了又洗,這樣心情就要好一些。可是過不久又重複。
強迫症分不同的型別:
1、強迫觀念,表現為頭腦中反覆出現一些觀念、懷疑、回憶、聯想和問題,這些內容毫無意義,但又無法擺脫。
2、強迫意向,患者常常被一些與正常心理狀態相反的慾望和意向所糾纏,產生一些可怕的衝動。例如,患者站在高處就有要往下跳的衝動,抱著孩子在陽臺上,就有要往下扔的意向,看到尖刀就有殺人的念頭等等,患者感到十分害怕,他決不會做出這些行為,但有控制不住這些意向的出現。
3、強迫行為,患者不由自主地做一些不必做的事情,如數數、檢查、洗滌或某些儀式動作等。強迫症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過度的疲勞、緊張、精神刺激等可以誘發患病。患者的性格多具有敏感、固執、主觀任性、急噪、好強、自制力差,或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謹小慎微、自卑、墨守成規、刻板等特點。 其實,衛生是為了健康,健康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創造價值或謀求幸福生活,但不是為了不生病,也就是說,衛生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潔癖”的做法好像是很衛生,但卻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緊張和痛苦,覺得活得特別累,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要花在洗手上,這樣做值得嗎?所以,“潔癖”的價值觀念首先要調整,想想為什麼活著。其次,越清潔就越不容易生病嗎?人適度地接觸病菌,反而會產生抵抗力。假如,有兩個人去一個有病菌的場所,一個是“潔癖”,特別愛乾淨,一個不是“潔癖”,誰更容易感染病菌?是“潔癖”。因為後者身上的一些病菌使他體內產生抗體,會和外來病菌進行戰鬥,而“潔癖”沒有任何防備,病菌可以長驅直入。進入成年以後,接觸的社會面很廣,如果還把自己搞的過分乾淨,反而容易生病。在心理諮詢門診,就有許多有“潔癖”的人同時還易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為太愛乾淨的緣故。 怎麼消除“潔癖”這個心理障礙呢?可以採用系統脫敏治療法,就是請他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和場景、經常做的事情,從輕度到重度寫出來,然後每天從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為。例如,每天減少洗手的次數,原來洗30遍,現在洗25遍,原來每次洗10分鐘,現在洗7分鐘,如果感到特別難受,就做放鬆訓練,或做運動等以分散注意力。逐漸地減少洗手的次數和時間,減到只在飯前便後才洗手,每次不超過3分鐘。這個治療過程要持續幾個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要忍受痛苦,但治療結果會讓患者感到真正的輕鬆愉快。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少洗手也沒有得什麼可怕的病,因為病從口入,而不是從面板進入。所以只要把住入口關就可以了。患者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的。當然最好是在心理醫生的專門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