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發展報告

    海信和海爾格力的情況不太一樣,海爾早期定位就是綜合型家電,多管齊下,而且近幾年還拓展生物科技等領域。格力則是空調界無可撼動的龍頭。

    但是海信相對就有區別的,海信以電視為絕對核心業務,一直以來是和創維爭最大的蛋糕,在國內的電視領域並沒有格力那樣的絕對地位。

    而且電視類和空調又有不同級別的製造難度。電視作為家電當中貶值率最高的一種,也是更新換代最快的一種,一般人家沒人願意在這方面買過於昂貴的新品,然而海信的最強方面就在於螢幕的創新和改進,這種改變對於家用電視而言其實意義並不是很大。就像當年100萬:1解析度的顯示器比5萬:1解析度的顯示器貴出一倍,但是肉眼看起來幾乎沒什麼區別,必要用超藍光高畫質才能看出差距。可是有線電視訊號連高畫質標準都達不到,網路機頂盒倒是有藍光,但是要麼寬頻達不到速率,要麼高畫質需要交費才能看。

    因此,電視廠商的高階產品在普通人家來說不是剛需,一般價位的就足以滿足需求。而且近幾年買電視的人,尺寸都在50以上,足以應付一般戶型的客廳。加之小米等廉價網路電視開始搶市場,絕大多數人對於電視更新換代的需求與價格都不高。那麼海信的核心技術的價值打折扣。

    格力就不同了,本身東西在同行中賣的就比較貴,而且空調是更新換代最不頻繁的家電,大家願意多花千把塊買個更放心的東西,所以格力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價值就會最大化發揮作用。空調在東南沿海普及較廣泛,但是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區是近幾年才剛開始普及的,這是因為氣候變暖和收入水平提升所致。即便如此,至今沒有空調的家庭至少百倍於沒電視的家庭。所以空調的潛在買家基數遠遠大過電視買家。

    至於淨利驟降幅度如此之大,我認為還有兩點原因,一是為了應對更多競爭對手的出現,價格戰不可避免,那麼利潤縮水勢在必然;二是因為近些年智慧電視替代傳統電視的更迭期已經過去了,現在智慧電視普及率已經非常高,所以過去幾年電視廠商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了。綜上所述,海信出現一時的低谷實屬正常,這不是因為實力也不是因為產品,純粹是行業原因導致。稱之為“陪襯”太過誇張。

  • 2 # 攜景網

    電器行業是以科技含量、商品質量為主導的,廣告打得再好,沒有過硬的質量,消費者印象不好,口碑不好也是白搭。企業的成敗,往往是因為一兩件大事導致巨大的轉變。

    海爾是做冰箱起家的,原身是青島冰箱廠,服務做得很好,後面才開始往空調、洗衣機、電視機其他電器方面發展,有接觸過他們家的電視、洗衣機、冰箱,感覺

    格力我們知道最多的就是他們的空調,其他冰箱、手機估計很多人都不怎麼了解,不過格力的空調價效比還算可以,質量過硬,算是國民良心品牌了。

    海信是一個創立50年之久,家喻戶曉的電視品牌,如今霸主易位,不禁讓人唏噓。今年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離職,與2018年度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海信業績之所以崖式下跌,與以下兩件事有關:

    一、品牌宣傳投入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贊助商一共有7家:“海信、蒙牛、萬達、雅迪、帝牌、vivo、LUCIVR”,海信當時的廣告費用超過7億元,在2018年業績下滑的情況下拿出這麼多錢投廣告,有些超出海信的實力了。海信當時的世界盃廣告語“中國電視,海信第一”,引起了不少吃瓜群眾的討論。

    二、彩電產業佈局出現方向性失誤。

    當時各大電視企業把重心都放在OLED、量子點電視領域,海信劍走偏鋒,把鐳射電視作為重點研究方向,鐳射電視顯示更加柔和護眼,有利於眼睛健康。早在2007年海信就已著手研發鐳射顯示技術,同時牽頭華數、國美、京東等企業共同組成鐳射影院產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鐳射電視的本質是鐳射投影,是一個小眾市場,或者說是一個細分市場,市場總量沒法和電視相比。”

    商場如棋,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大家覺得海信還能回到當年巔峰嗎?鐳射電視技術發展前景如何呢?

  • 3 # 財來不會晚

    海信有哪些產品?

    電視、空調(海信、科龍、海信日立)、冰箱(海信、容聲)、油煙機灶具、熱水器、洗衣機。

    不可否認電視是海信技術儲備最深的單品,可是海信的空調之心非常大,從海信品牌到科龍品牌,再到和日立合資中央空調,多元化經營可以看出海信對電視機市場帶來的利潤前景不是非常樂觀。

    格力在空調領域已經成為領頭羊,但格力這幾年一直在走多元化經營,格力大松品牌的冰箱市場反應平平,海信的冰箱知名度要更高一些,海信還有容聲冰箱。

    單從家電領域說起,海信不輸格力和海爾,而且在電視機和通訊領域對這兩傢俱有絕對優勢,空調和洗衣機,海信都能做出來。

    至於淨利潤兩年降八成,有沒有看清原因?

    如果海信、格力和海爾一起做手機,必須買的話,你會買其中哪一家的?

  • 4 # 福筱航

    昨夜星辰已然墜落

    會不會有一種錯覺?

    會不會

    今夜星辰依然閃爍?

    海信需要努力

    不是簡單的努力

    是提高產品質量 外形設計

    市場設計

  • 5 # 王鋒106786536

    曾經佔據十三年的彩電大王的海信,如今墜落。唏噓資本市場的無情與無奈。

    一個成立50年的老牌電視企業,一箇中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品牌,曾經的青島“五朵金花”之一,如今進入至暗時刻。根據此前不久公佈的年報,兩年間,海信電器業績持續呈現斷涯式下滑,降幅近80%:2016年,海信淨利潤17.59億,2017年9.42億,2018年,扣非淨利潤僅剩0.6億。

    資本市場不相信眼淚。從2016年20.6元/股的高值算起,到2019年5月22日的8.68元/股,海信電器的總市值僅存113.6億元,股價累計下跌接近60%,市值蒸發高達180億元。

    青島海信,由此淪為家電市場的陪襯。最新資料顯示,美的集團市值3446億,格力電器 市值3338億,同城的青島海爾市值1030億,已遠將海信甩在身後。海信,尚不及460億的TCL,甚至是148億的四川長虹、116億的創維。

    霸主易位,讓人唏噓。海信,緣何墜落?

    高空墜落利潤持續暴跌

    4月29日,海信電器釋出2018年年報,全年營收351.28億元,同比增長6.8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3.92億元,同比大跌59.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其淨利潤更是隻有0.6億元,同比下滑高達91.8%。

    堪稱高空墜落!而實際上,這已是海信電器連續第二年出現業績暴跌。

    根據中怡康監測資料,2016年,海信電器還以17.6%的零售額份額,連續第十三年領跑國內彩電市場。而據財報,當年海信同樣收下318億元的營收,以及17.59億元的可觀淨利潤。

    不過,到了2017年,海信營收雖增長到330億元,但淨利潤僅為9.4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46.45%。也就是說,僅兩年時間,海信淨利潤便從17.59億降到了2018年的3.92億(扣非淨利潤0.6億),降幅高達近80%。

    相比之下,2017年中國彩電零售銷量4752萬臺,較2016年同比下滑6.6%,與海信的降幅較為相同。可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並未出現下滑,同比微增0.5%,銷售規模達4774萬臺。海信並未跑贏“平均值”。

    2019年1月24日,執掌海信三年多的劉洪新辭去董事長一職,並且將不在海信電器擔任其他職務。可以肯定的是,海信董事長的離職,並不是簡單的人事調整。

    7億砸向世界盃 收穫海信“世界悲”

    市場止跌回暖,海信業績為何反而斷崖式下跌?

    對於海信電器2018年利潤暴跌,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海信有兩步失誤,一是品牌宣傳投入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世界盃宣傳投入在7億元之上,與海信企業實力不符;二是彩電產業佈局出現方向性失誤,當主流彩電企業把OLED或量子點電視作為主攻方向,海信出人意料地把鐳射電視作為主打方向。

    自從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提出“海信發展大頭在海外”的口號之後,海信近幾年一直著力於在海外市場開疆擴土。相比之下,1億美元的贊助費,在海信“塑造世界級品牌”的宏偉藍圖之下似乎顯不值一提。而這最大手筆的這次體育營銷行為,也更多地被理解為“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當時還在位的海信電器董事長劉洪新,更是對外宣稱,“贊助世界盃,是海信塑造世界級品牌的一次良好機會和戰略行動。”海信高層也給出類似說法:贊助世界盃是最快、最經濟的全球品牌成長路徑,意味著海信將大大縮短在全球的“成長時間”,成為中國第一家快速崛起的國際消費電子品牌。

    不過,從目前的效果來看,近7億贊助費用,0.6億的扣非淨利潤,這樣的投入產出比似乎已經說明了問題。

    同年,海信欲將自己塑造成世界級品牌的另一個動作,便是收購東芝。

    2018年2月,海信以3.55億元的代價,收購東芝旗下TVS公司95%股權。不過,有觀點認為,這次收購併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因為在電視領域,東芝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收購只是增加一個債務成本。

    不過也有媒體報道稱,在完成對TVS的併購後,海信電視已經在中國品牌很難打入的日本市場快速崛起:2017年10月,海信(海信電視+東芝電視)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量份額達到19.1%,超越日本本土品牌松下和索尼,高居日本市場第二位,也算是給海信的一個小安慰。

    長虹曾是前車之鑑彩 電大王進錯了賽道?

    作為已成立50年的老牌電視企業,海信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品牌。“彩電大王”的稱號。不僅從2004年開始連續領跑中國彩電業,在海外銷售也獲得不錯成績。

    可自2010年以來,由於海信電視一味堅守“液晶+鐳射”戰略,海信電器正在從彩電行業的“技術派”滑向“保守派”。曾經風光無限的海信,開始變得非常危險。

    在液晶電視領域,海信力推其研發的ULED電視。ULED相對傳統LED電視,在技術上並沒有太大的提升,市場對此並不買賬。佈局全球新一代電視,海信在戰略上似乎進錯了跑道。

    此外,在高階電視領域,海信主要寄希望於鐳射電視,併為此投入大量精力,歷時11年將鐳射電視產業化,掌握了一系列專利核心技術。不過,劉步塵認為,“鐳射電視的本質是鐳射投影,是一個小眾市場,或者說是一個細分市場,市場總量沒法和電視相比。”也就是說,這個市場蛋糕太小,無法分得太多的羮。

    實際上,對於海信存在的問題,曾有前車之鑑。曾經的“彩電大王”稱號的四川長虹,同樣也到過類似的麻煩。2005年時,國內彩電行業開始由傳統CRT電視向上升級。選擇等離子還是液晶,是個問題,而長虹最終選擇等離子。

    可惜的是,等離子最終落敗於液晶技術,成為行業的小眾技術。後來,重新回到液晶跑道的長虹,再也沒有登上昔日寶座。

    今年3月7日,海信終於推出自己的首款OLED電視,證明自己“改正”決心。不過,創維等已領先海信兩年入局的競爭對手,已經搶先佔據市場大量份額,海信還有機會嗎?

    資本市場步步驚心,一步棋錯,滿盤皆輸。前方等待海信的,是實現彎道超車重回“彩電大王”席位,還是重蹈四川長虹的老路,徹底淪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